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17

第17章 内科疾病 (1)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

感冒

感冒是以外感风邪为主的四时不正之气(六淫)或挟时疫之气所引起的一种外感发热性疾病,即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恶寒(或恶风)、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脉浮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因患者感受的病邪轻重不同和体质差异,所以又有伤风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之分。

(病因)六淫外袭,以风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每多兼挟,尤以兼挟寒、热之邪为多,或挟时疫之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每遇气候变化,寒热失常时尤易罹患。

(症状)临床以头痛、鼻塞、流涕、恶风的为伤风感冒;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声重,或咳嗽、脉稀白或脉浮紧的为风寒感冒;以发热或恶风寒、头痛目胀,或咽喉肿痛、口干欲饮、自汗出或咳嗽、痰稠黄、苔薄黄、脉浮数的为风热感冒;若挟时疫之邪且有传染性的为流行性感冒。伤风为轻,风寒、风热为重,流感尤重。

(疗法)

配穴方一背脊及其两侧,肩胛部,肋间部。

治法:用刮痧法。取5分硬币1枚,蘸上菜油,先在背部正中线自上而下地刮1行,再沿脊椎两侧旁开再自上而下各刮1行,反复地刮,油干后蘸油再刮,直至皮肤出现紫色为止。然后再沿肋骨两侧,由内向外反复刮,最后从大椎穴沿肩胛向外,左右各反复地刮出紫色样斑块为止。

主治:感冒。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注意用力要均匀、适当,不要太重,以防刮破皮肤。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颈6、7和胸1~4及其两侧,肩胛区,枕区,前额区,鼻区,颞区,前肋间区和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自颈椎至胸椎)中线及两侧旁开0.5寸的肩上区作常规刮治,自上到下,先中后外(肩上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微红为度。再重点刮颈6、7,胸1~4及其两侧,自上到下,先刮正中线再刮两侧旁开0.5寸、脊椎旁开1.5寸、脊椎旁开3寸,然后刮肩胛部。寒证不用泻法,热证用泻法。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局部轻刮额区(横刮)、鼻区(直刮)、颞区(弧形刮),重刮枕区(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前肋区(由内向外斜刮)、肘弯区(自上到下),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前额区、鼻区、颞区也可用间接刮法,或点揉太阳、头维、印堂、额中、迎香穴,每穴3~5分钟。病情严重者,刮后再在大椎、肺俞(双)点刺放血,再加少商穴刺血。

主治:各型感冒。

附记:程爵棠经验。使用多年,效果颇佳,一般1次,最多2次即愈或显效。

配穴方三风池(双)、大椎、大杼(双)、风门(双)、肺俞(双)及肘弯区。热甚配十宣,头痛甚配百会、太阳(双)、印堂。

治法:用刮痧法或配合刺血、指针法。依主穴顺序自上到下刮拭,由轻到重,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若热甚者,点刺十宣放血少许;头痛甚者施以中强度按压百会、太阳、印堂,每穴3~5分钟。或用梅花针叩刺。

主治:风热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二为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鼻塞不通者配迎香;头痛配太阳;咽痛、高热配尺泽。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再刮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兼证加刮配穴,至现痧痕为止。均用泻法。

主治:感冒(风寒、风热型)。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多为1次即愈。刮后应饮热开水,以促汗解。

配穴方五分3组:一为风池、大椎、风门、肺俞、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配穴:少高、大椎。二为曲池、尺泽、外关、合谷、风池、大椎。三为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膻中。

治法:第1组用刮痧法和放血法。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颈大椎穴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后刮中府及前胸,刮至出现痧斑为度,用泻法,再点刺配穴出血少许。

第2组用刮痧法。先刮头部风池,再刮颈部大椎(重刮或点刺放血),然后刮拭上肢内侧曲池、尺泽,最后刮外关、合谷。刮至出现痧斑为度,用泻法。

第3组用刮痧法。先刮胸部膻中,再刮腹部中脘,然后刮上肢内侧孔最,再刮上肢外侧支沟和合谷,最后刮拭下肢外侧足三里,刮至出现微痧为度,用平补平泻法。

主治:感冒(第1组适用于风寒型,第2组适用于风热型,第3组适用于暑湿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皆效。

配穴方六胸部两侧横线条,颈部两侧各1行,背部两侧各2行,肘窝各3行,腘窝正中1行、两侧各2行。

治法:用刮痧法。胸部由里向外,颈部、背部由上向下,肘窝、腘窝均由上向下刮拭,手法由轻到重。用泻法,刮至出现瘀点瘀斑为度。

主治: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附记:引自《外治心法》。笔者用本法治疗普通感冒50例、流行性感冒10例,均获痊愈。

头痛

盖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皆循行于头面,三阴经脉皆至颈而还,惟足厥阴经脉上会于巅顶,凡阳逆于上,冲坠于头,而头痛必作。头痛又称“头风”、“脑风”、“骨风”等。暂则为头痛,久则为头风。临床所见又因头痛多伴兼证。凡以头痛为主证的,谓之病,后见病症之中的,谓之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若为慢性头痛,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

(病因)引起头痛之因甚多。无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失调)或阴阳气血有偏盛或偏虚,皆可罹患。盖火性炎上,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所以诸因之中,重在风邪与火气。外因风邪侵袭每多兼挟,内风由肝风所起。又因病邪所犯部位不同,又有前额头痛、后枕头痛、巅顶头痛、满头痛、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之分。这里仅讨论前4种头痛。一般而言,急性头痛多因外感,慢性头痛多由内伤,但二者又每多相互转化。

(症状)头痛。若头痛暴起,痛无休止,痛剧而伴有表证者,多属外感头痛;痛位不定,日久不愈,多属气滞血瘀;乍痛乍止,或定时而作,多属气滞,或气虚、血虚;隐痛、刺痛、胀痛或晕、痛、胀并见,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之证,或痛无休止,愈而复作,又伴见里证者,均多属内伤头痛。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重点刺激颈1~7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点(痧象);前额头痛配前额区;后头痛配枕区;巅顶头痛配头顶区;满头痛除上述配区外,加配颞区、胸1~3及其两侧和肩胛部、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一般用硬质刮具,颜面部用柔软刮具。按规定顺序,先刮脊柱两侧3行,肩上区1~3行,均刮至潮红为度,再重点刮颈椎(或加胸1~3)及其两侧5行和异常反应点部位,再依症加刮配区。用泻法(虚证用平泻法),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隔3~7天刮1次,至愈为止。其间,也可用指针按压阿是穴、合谷穴。

主治:头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多1次见效,最多3~7次即愈。

配穴方二百会、风池、完骨、天柱及后头部;肩井、风门、头维、太阳;曲池、外关、气海、合谷、列缺、丰隆、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行间。

治法:用刮痧法配点揉法。先刮百会、风池、完骨、天柱及后头部;再刮肩井、风门;点揉头维、太阳;然后刮曲池、外关;点揉气海、合谷、列缺;最后刮丰隆、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点揉太冲、行间。按上述顺序,用泻法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点揉每穴3~5分钟。

主治:头痛。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对缓解头痛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因头痛原因复杂,刮治多次无效,或头痛继续加重者,应考虑颅脑病变,经检查明确病因后,须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列缺、气海、涌泉、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至出现紫红色瘀点(痧痕);再配合刮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气海、涌泉和足三里。配合穴可每日刮1次,3~7天后可再刮主穴,至愈为度。

主治:头痛。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一般1次见效,对慢性者,10次即可获愈。

配穴方四脊柱两侧及太阳、头维、额中、百会、阿是穴。

治法:用刮痧法,配以点揉法。先刮脊椎两侧(从颈椎至腰2),宜轻刮,共刮3行(正中线和脊柱旁开0.5寸),以皮肤出现微红为度,再重点刮颈椎及相应内脏俞穴段两侧,按上3行再旁开1.5寸,自上至下反复刮至出现痧痕为度。再点揉双侧太阳、头维、额中和百会、阿是穴,每穴3~5分钟,力度由轻至重,以有得气感为度。每日1次,至愈为度。施术后再用头痛贴外敷太阳(头痛取双侧,偏头痛取患侧)和阿是穴。

主治:各种头痛。

附记:据程功文多年的经验。一般急性头痛1~3次,慢性头痛7~10次,即可见效或痊愈。头痛贴方由青黛、黄连、决明子、黄芩、细辛、延胡索、白芷、红花、当归、浙贝母各等份组成。上药除青黛、黄连外,将麻油烧至微黄,并研磨成细末,然后与黄连粉、青黛粉和匀备用。临用时,每取药末适量,以煎药油调成稠糊做成药饼,分别贴于太阳穴和阿是穴。每日换药1次。风寒头痛亦可用生姜切片,煨热后,分贴于两侧额中和太阳穴,以手帕束之。效果亦佳。

配穴方五印堂、太阳、头维、百会、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肾俞、合谷、内关、列缺、阳陵泉、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拭头颈部的印堂、太阳、头维、百会及风池、风府穴,再刮背部的大椎、肺俞、肝俞、肾俞穴,然后刮上肢部的合谷、内关、列缺及下肢部的阳陵泉、太冲。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均刮至出现痧斑或痧点为度。

主治:头痛。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偏头痛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本病临床所见颇多,多为慢性,且病程缠绵,时作时止,日久不愈,颇难根治。

(病因)《临证指南医案》云:“偏者,主少阳,而风浊火邪为多。”病发头侧,位在少阳,肝胆互为表里,故发病与肝胆尤为关切。“肝为百病之源,五脏之贼”,故凡肝气、肝火、肝风、肝阳(阳亢)之邪皆可循经上达而致偏头痛。又高顶之上,惟风可到,故每多兼夹风邪而致。但风有内外,治当详察。

(症状)偏头痛多痛在单侧或双侧。时痛时止,迁延不愈,或剧痛时日,痛苦异常,而渐缓解。发作前多有嗜睡、精神不振、视力模糊、畏光或肢体感觉异常等先兆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风池、翳风、头维、率谷、太阳、合谷、列缺、阳陵泉、丰隆、血海、足三里、足临泣。

治法:用刮痧法配以点揉法。先刮风池,点揉翳风、头维、率谷、太阳,每穴3~5分钟,再刮合谷、列缺,然后刮阳陵泉、丰隆、血海、足三里、足临泣,按同一方向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

主治:偏头痛。

附记:据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效佳。若在发作前施术比在发作中疗效好。部分女性患者偏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应在经前治疗。同时,睡眠充足者避免情绪紧张是减少发作的有效预防措施。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重点刺激异常部位,胸8~10及其两侧。一侧肩上区、膝弯区、小腿外侧区、足背区和太阳、头维、合谷。

治法:用刮痧法配指针揉压法。先刮脊柱两侧(自颈椎至胸10)自上而下刮3行(正中线及旁开0.5寸),刮至皮肤微红为度,再刮一侧肩上区,从内到外,至痧痕出现,再用泻法重点刮一侧(先刮患侧,再刮健侧,交替使用),胸8~10及其两侧(正中线督脉、脊柱0.5寸及脊柱旁1.5寸)5行和异常反应部位,再刮一侧膝弯曲、小腿外侧区、足背区,由轻到重,以出现痧痕为度。然后用手指揉压太阳、头维、合谷穴,每穴3~5分钟,以得气感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偏头痛。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效果甚佳。若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偏头痛,可配合自拟二白散外敷,效果尤佳。方用白附子、白芷、细辛、干地龙、僵蚕、浙贝母各等份共研细末。每取药末适量,用白酒调成稠糊状或做成药饼,分别敷于太阳穴或痛处。每日换药1次。单用亦可。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丝竹空、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列缺。

治法:用刮痧法。首先用泻法刮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以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配穴至出现疼痛为止,每日刮治1次,至愈为度。

主治:偏头痛。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继刮配穴,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