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商道博弈:孙子兵法中的商业智慧
12353000000014

第14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需要用武力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所以说,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事典】

《红高梁》首映式在德国《红高粱》在国外的一炮打响,造就了新一代影星巩俐,也使张艺谋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红高粱》在国外是如何打响的呢?

国外电影界十分重视对电影的“包装”,特别是一部大片的首映式,往往不惜工本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国电影界限于财力有限,对国外同行的“挥金如土”只能是望洋兴叹。当然,“国产片”也就鲜为外国观众观赏。

《红高粱》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举行首映式时,中国代表团别出心裁地向每位观众免费赠送了一件红色粗布对襟小褂——假如读者对《红高粱》不陌生的话,你一定会想象出那种可爱的红色粗布对襟小褂会是什么样子,小褂的背后还有三个汉字:红高粱。令中国代表团又惊又喜的是,小褂备受外国观众的欢迎,电影散场后,他们纷纷把小褂穿在身上,一时间,影院、街头,到处可见“红高梁”。没有看过《红高粱》的德国人争先拥入影院,期望一睹《红高梁》,也期望得到一件珍贵的中国特产艺术品——红色粗布对襟小褂。

在电影节期间,《红高粱》的上座率一直是直线上升。最后,还要告诉读者,对襟小褂的成本只1.5元。

梅瑞公司“化敌为友”

在西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你死我活”,异常激烈,用一句“同行是冤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美国纽约的梅瑞公司为协调自己与其他同行的关系,缓和彼此的矛盾,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间“咨询服务亭”。在全世界数不胜数的大商厦中,此“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咨询服务亭”的宗旨是:顾客如在本公司内没有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它负责指引顾客到有此类商品的公司去购买,即把顾客推向自己的竞争对手。

“咨询服务亭”的开设不仅没有把顾客“逐走”,反而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一些想购买奇特、贵重商品的顾客,因为不知该到何处去买,所以专程进入梅瑞公司向“服务亭”询问。当然,公司内琳琅满目的商品是不会让他们空手离去的。

自“咨询服务亭”开设以后,梅瑞公司与同行们的关系大为好转。竞争对手们对梅瑞公司的友好之举都表示敬意。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手们在友好对待梅瑞公司的同时,还主动上门与梅瑞公司交换“情报”,梅瑞公司因此而宏图大展。

日本汽车进军美国

194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项振兴汽车工业的新政策,将发展汽车工业作为开发日本出口潜力的关键行业之一。这一新政策是经过市场调研和技术预测后作出的。日本政府认为汽车业特别重要,它的消费者遍布全球,规模效益大,很有发展前途,世界汽车市场的需求会有大幅度增长,同时也存在足够的发展空间。但对具体进攻的目标,日本人未探明它的“虚实”前,是不敢贸然出击的。日本人最希望进攻的主要目标显然是美国,因为美国在世界上不仅生产汽车最多、最好,而且汽车销量也最大,如果能在美国推销,那么在世界其他国家推销也就毫无问题了。可是在50年代,它并不敢直接碰美国,而是一边“练兵”,一边摸底。所说“练兵”,是说日本将其质量还赶不上美国的汽车先销往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待质量提高和取得营销经验后再向美国推销。与此同时,对美国汽车市场进行广泛而详细的调查研究。

但这不是说,在50年代日本人并没有向美国试销汽车,1957年,丰田送到美国的第一辆“丰田宝贝儿”,因外形、质量都存在严重缺陷而遭到失败。丰田不因此而泄气,而是在产品质量和了解美国市场上痛下工夫。除依靠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还利用贸易公司、外国人以及自己的职员收集信息。一方面了解美国汽车特别是大众小汽车存在的缺陷以及美国道路条件等;一方面了解美国人的特性,尤其是对汽车的需求。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美国人对汽车的偏爱已大有变化:过去美国人偏爱大型的豪华的汽车,认为乘坐这样的汽车才能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和男子汉气魄;但汽车终究是一种交通工具,由于美国汽车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拥挤,驾驶大型汽车转弯及停车都不方便,再加上油价上涨,人们感到用大型汽车耗油多不合算。因此,美国人的偏爱已转向小型汽车,即喜欢购买价廉、耐用,耗油少,维修方便的小汽车,并要求汽车要容易驾驶、行驶平稳、腿部的活动空间要大,等等。丰田正是根据美国人的喜爱和需要,制成一种小巧,价廉,维修方便,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适的,受到美国顾客欢迎的美国式小汽车。这种汽车就是皇冠车,但皇冠车只不过是经改进后的美国底特律轿车的变种而已。由于这种经过改造的小汽车符合美国顾客的喜好,迅速在美国市场上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终于打进了美国市场。接着日产在研究了美国汽车的制造技术、设计优缺点,消费者的口味以及市场环境后,于60年代初推出“蓝鸟”牌汽车,也成功地打进了美国市场,其他日本汽车公司也相继拥入美国市场。

打入美国市场后,日本汽车公司并不满足,而是不断调研,不断改进,提高质量,尽量做到完美无缺,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价格,满足美国顾客所喜所需,因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在行销战术上,日本人总是在对方一些薄弱的地区取得占据市场的诀窍后,再向难于攻占的堡垒进攻。日本汽车公司50年代主要在拉美和东南亚推销汽车,至60年代才集中力量向美国这个“汽车王国”进攻。丰田初进美国市场时也是在有经销商代理的地区推销,占领一个市场后,然后向四处幅射,以至占领整个市场。比方说,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它将销售重点放在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波特兰及西雅图,在这些地区建立起滩头阵地后,才开始向美国汽车制造业发起正面进攻。1965年,丰田在美国仅销售288辆汽车,但1980年,它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已增至50万辆,是1975年的两倍多,在美国汽车进口商中居于领先地位。

日本人能轻而易举地打入美国市场,美国汽车制造厂商的麻木不仁帮了大忙。在50年代,美国人是瞧不起日本货的,这包括当时担任国务卿的杜勒斯和底特律的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因此“汽车王国”的统治者们根本就不担心日本汽车的竞争。他们盲目地自大,认为自己制造的汽车顶呱呱,也无须去了解美国顾客的喜好,也就没有必要加以改进去满足美国顾客的需要。60年代,日本小汽车打入美国市场也未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底特律仍继续生产大型豪华车。即使在1960年至1969年日本小轿车的销量从1300辆增至15万辆,且还在猛增时,底特律还是忙于生产大型轿车,如果说有所改进的活,也只是在翻新花样上费心机。因为底特律既没有防御,也没有阻击或迎战,结果是大大方方地让出了小汽车市场,让日本汽车大摇大摆地在美国攻城略地。

【商战感悟】

虽然商场如战场,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但一味地好勇斗狠,并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再强大的人也有力竭而衰的时候,因而善战的人都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