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19

第19章 ——敷贴疗法

第十五章——敷贴疗法

1. 什么是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是最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后以水、酒、醋、蜜、植物油、鸡蛋清、葱汁、生姜汁、蒜汁、菜汁、凡士林等调匀,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串上下”的作用,不但可以治疗局部病变,并且也能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时可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照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外敷天然药物有时会引起水肿、过敏,导致皮肤破损、细菌感染,并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从现代透皮制剂给药方式看,敷贴外治法有下列优点:①不经消化系统破坏和肝的分解;②提供较长而稳定的药物作用时间;③药物可随时停止进入体内;④由于皮肤局部吸收,可使血药浓度稳定;⑤配合选穴给药,其作用是一般贴剂所难以达到的。和其他中医疗法相比,它还有高效、价廉、方便、简捷的优点。但仍需加强研究的是:①基础研究,应注重穴位敷贴药物的体外经皮(穴位)渗透性研究,如穴位和其他部位吸收药物的差异性;②药物及剂型研究,应筛选出疗效好、易吸收的药物和剂型;③应借鉴西医透皮吸收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外治法的疗效。

自20世纪80年代后,药物敷贴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渗透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不论是急性病,如出血热、尿毒症,还是难治病,如中风后遗症、肝硬化、糖尿病;不论是常见病,还是罕见病,均可用本法治疗。据统计,近10余年来,我国医学刊物所报道过的用敷贴疗法治疗的病症种类有100多种,覆盖了针灸有效病种的大部分。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如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病症,采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已将预防对象进一步扩展至痛经、纠正胎位以预防难产等更多方面。

2. 敷贴疗法治痛经

(1)郁金红花散

[组成] 广郁金15克,红花15克,香附子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延胡索15克,白酒适量。

[制法] 以上前6味共研细末,每次取末10克,用白酒调和成糊状,备用。

[功效] 活血理气止痛。

[用途] 适用于经期和经净腹痛。

[用法] 涂敷腹部痛处,干则再涂,并洒少许白酒,以保持药层湿润。

(2)痛经灵

[组成] 当归50克,吴茱萸50克,肉桂50克,细辛5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樟脑3克。

[制法] 以上前4味加水煎汤2次,合并煎液,浓缩成糊状,混入溶于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中,烘干后研为细末,加樟脑混匀,备用。

[功效] 活血调经,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痛经、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用法] 于月经前3天取药末5克,用黄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神阙穴或脐下关元穴,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月经3天后取下,每个月1次,连续使用,治愈为度。

(3)麝香止痛膏穴位敷贴:取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痛经发作时或经前3~7日将膏贴在上述部位,每日更换1次,痛经消失后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