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352000000074

第74章 胆囊息肉 (2)

第20章 胆囊息肉 (2)

【处方】自拟清胆散结丸:柴胡、枳壳、半夏、黄芩、郁金、丹参、赤芍、茵陈、大黄、鳖甲、乌梅、僵蚕、连翘、蒲公英、薏苡仁、玄参、夏枯草,水泛为丸。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保持情绪舒畅,禁食辛辣烟酒、肥甘厚腻之物。

按上法服药3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B超复查仅见胆囊内02 cm×02 cm息肉1个。再以清胆散结丸治疗,继续治疗3个月后,复查B超示息肉消失,病告痊愈。

【解析】胆囊息肉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只有在合并胆系感染,或发生胆道阻塞,或恶变后才会出现临床症状。该病的形成多与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过食辛辣烟酒、肥甘厚腻之品,或情志失调,以致气滞血瘀,痰湿、热毒瘀阻于脉络而成。胆囊息肉属中医“胆胀”范畴,治疗当以理气活血,清热解毒,化湿祛痰,软坚散结为法。清胆散结丸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连翘、黄芩、蒲公英清热解毒,郁金、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半夏、薏苡仁、僵蚕燥湿祛痰散结,鳖甲、乌梅、玄参、夏枯草软坚散结,茵陈利胆,大黄通利腑气并凉血活血。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活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阳氏认为,散发的粟米样的胆囊息肉易治,比较大的息肉,或反复并发感染及伴有结石者难治,难治者宜早行手术治疗。

(六)张文彩治疗胆囊息肉验案[张文彩多发性胆囊息肉验案1则山西中医,2002,18(4):28]

郑某,男,60岁,1999年9月21日初诊。1999年8月单位组织在某院体检,B超发现1个07cm的胆结石。服中药排石汤9剂,B超检查结石消失,发现胆囊多发性息肉。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中医治疗。一般情况好,右上腹部稍有不适,咽干,舌质黯,苔薄白,中心无苔, 脉细滑。辨证属气阴不足,痰瘀互结。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积。

【处方】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8g,黄芪40g,陈皮12g,半夏8g,云茯苓15g,白芥子10g,白术15g,炒薏苡仁30g,车前子20g,炒山药15g,三棱8g,莪术8g,全蝎6g,蜈蚣2条,青皮10g,郁金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遵上方稍作加减共服25剂,咽干、右上腹不适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B超复查,息肉消失,胆囊未见异常。

【解析】胆石症,结石刺激囊壁,出现炎性增生。中医认为,湿热熏蒸,煎熬胆液,形成结石;结石阻碍气机,气滞血瘀,气滞痰饮内停,痰瘀互结,形成息肉。故张氏在益气养阴扶正的同时,用郁金、青皮调理气机,三棱、莪术活血散瘀,陈皮、半夏、云茯苓、白芥子、白术、炒薏苡仁、车前子、炒山药健脾渗湿化痰,全蝎、蜈蚣祛风搜剔之品散结消肿。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息肉消失,疗效满意。

(七)郝秀林治疗胆囊息肉验案[郝秀林胆囊息肉治验湖南中医杂志,2004;20(5):38]

周某,男,42岁,公司业务员,嗜烟好酒。10多年前诊为“慢性胆囊炎”,常服消炎利胆之品,病情时轻时重。近因右上腹痛加重,在当地医院诊为“胆囊结石”,欲行排石治疗, 后到上级医院复查,先后经两家省级医院B超探查,均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多发性胆囊息肉”,建议手术(腹腔镜)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邀余诊之。诉右胁下疼痛阵作,夜间及酒后加重。查: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舌淡,苔白腻,脉弦滑。嘱其戒烟忌酒,治以疏利肝胆,祛瘀消积。

【处方】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10g,花粉15g,桃仁10g,红花10g,炮穿山甲10g,大黄6g,郁金9g,蒲公英15g,白芍12g,茵陈30g,水蛭6g,莪术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复诊,患者诉胁下疼痛明显减轻,食欲、精神俱佳,仍略觉食后饱胀,故上方去郁金,加焦山楂15g,连服1个月。

三诊时患者胁下疼痛消失,面色如常,舌淡,苔少,故上方去莪术,加枸杞子、沙参等以养阴柔肝。

再服1个月,经原确诊医院B超探查示除胆囊壁增厚外,未见息肉反射光团,后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服药调理半月余,再行B超探查,仍未见异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

【解析】《内经》云:“夫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向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瘜肉”即“息肉”,为瘀血所化生之肉。复元活血汤源自《医学发明》,具有疏肝通络、活血祛瘀之功,郝氏以此治疗胆囊息肉,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利胆破瘀之品,获效较佳。

附录适 用 方 剂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衣。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送服,脉实者金银花、薄荷汤送服。

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两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鳖甲煎丸(《金匾要略》)

组成:鳖甲(炙),乌扇(烧),黄芩,柴胡,鼠妇(熬),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熬),石韦(去毛),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虫(熬),阿胶(炒),蜂窠(炙),赤硝,蜣螂(熬),桃仁。

用法: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功效: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炙甘草,人参,大枣。

用法:水煎服。

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八仙长寿丸(又名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麦冬,五味子。

用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效:滋补肺肾。

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加减。

组成:石菖蒲,郁金,栀子,连翘,竹叶,大青叶,蒲公英,远志,竹茹,玉枢丹。

用法:水煎,药液送服玉枢丹。

功效: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柴芍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半夏。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补气,升陷。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木通,竹叶,生甘草梢。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利水养阴。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制半夏,大黄,白芍,枳实,大枣,生姜。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用法:先煮厚朴、枳实,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蒸)、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虫。

用法:酒饮(肝病患者亦可以水送服)服5丸(3g),每日3服。

功效:祛瘀生新。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组成: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丹皮,栀子,干姜,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柔肝、养血健脾、清热。

抵当丸(《伤寒论》)

组成: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用法:研成粗末,制成大粒药丸,每次1丸,加水煎汤,不去滓,药汁与药渣同时服下。

功效:逐瘀峻下。

复方穿山甲散(杨运高经验方)

组成:穿山甲(炒泡),鸡内金(炒),莪术,田三七,西洋参。

用法:上药等份,研细末。每次3g,早晚分服。6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散结。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成: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甘草,炮(穿)山甲,酒大黄,桃仁。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通络,活血祛瘀。

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炮附子。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组成:白蔻仁,藿香,茵陈,滑石,木通,石菖蒲,黄芩,连翘,川贝母,射干,薄荷。

用法:水煎服。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饴糖,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火解毒。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痰。

化积丸(《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

用法:上为末,水泛为丸。每次3~6g,温开水送下。

功效:化瘀消积。

活血汤(《寿世保元》)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去皮、尖),牡丹皮,延胡索,乌药,香附子,枳壳(去瓤),红花,官桂,木香(另磨汁) ,川芎 ,甘草。

用法:上药13味,锉作1剂。加生姜1片,水煎服。

功效:活血行气。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大腹皮,紫苏,炙甘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大枣,生姜。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