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352000000057

第57章 章真如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1)

(一)章真如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 (1)

张某,女,50岁,干部。

患者于4个月前开始肝区痛,并伴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当时至某医院检查。B超提示:肝区脓疡32 cm×26 cm,诊断为“肝脓疡”,经抗炎治疗,肝区痛减轻,发热逐步退净,但食欲缺乏,精神欠佳、面部微浮。诊察:脉弦细,舌暗红、苔灰黑腻。

辨证:肝郁化热,热伤气阴,气虚则脓无以自除,阴虚则肝体欠养,证属“肝痈”。

治法:疏肝益气,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20g,金银花15g,连翘10g,柴胡8g,枳壳10g,夏枯草10g,蒲公英10g,败酱草10g,赤芍10g,当归10g,川楝子10g,郁金10g,每日1剂,共服5剂。

二诊:服中药后,食纳有好转,活动时肝区仍痛,大便不畅,脉弦细,舌黯淡,苔黄腻,仍以疏肝清热法,原方加牡丹皮、山栀子各10g,再进5剂。

三诊:肝区不痛,腹中有时胀气,舌脉同前,守原方再进5剂。

四诊:肝区不适,口干,气短乏力,脉弦细,舌红,苔薄黄,患者转阴虚证象,治用养阴疏肝法,以一贯煎加味。

【处方】沙参15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0g,郁金10g,川楝子10g,生地黄10g,枸杞子10g,白蒺藜10g,黄芪15g,芦根30g,木香10g,服5剂。

五诊至九诊:共1个月时间,病情逐步好转,精神、饮食正常,肝区亦无疼痛,处方一直照原方加味一贯煎进服,最后1次B超检查:肝脾大小正常,未见异常显示。

【解析】本案患者因肝脓疡日久,又服抗炎药多时,损伤气阴,使肝体失养,章氏方中以黄芪、柴胡、枳壳疏肝益气,以金银花、连翘、夏枯草、蒲公英清热解毒,以败酱草解毒排脓,以赤芍、当归、牡丹皮活血以促进脓毒的排出,以川楝子、郁金、山栀子清肝热。共服药15剂后,患者以气短乏力,脉弦细,舌红,苔薄黄为主要表现,属肝阴虚证,章氏予一贯煎加味,养阴疏肝以善其后。

(二)王文正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尹常健王文正肝病经验选介中医杂志,1991;32(1):15]

尹某,男,38岁,农民,1984年5月11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突感右胁疼痛呈针刺样,伴高热,体温达395℃,在当地医院用药后(药物不详)体温下降,仍感胁痛口苦,便干尿赤。B超示:肝左叶第6肋间锁骨中线稍外侧可见一约76 cm×60 cm大小低回声实包块,边界清晰;于第4肋间锁骨中线内侧可探及约51 cm×59 cm低回声光团,性质同前,两包块互不连通,诊为肝右叶脓疡。在某医院住院,曾用清热解毒法并配以抗生素治疗,住院25天后症状减轻。近日仍感胁痛、低热、面红、尿黄,停用抗生素,出院延王师调治。

查体:发育营养可,面红,腹软,肝于肋下2cm,剑突下35cm,质软,压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略数。王师认为患者正气尚实,毒邪尚盛,以疏达清热法治之。

【处方】金银花30g,连翘12g,黑山栀15g,龙胆草12g,蒲公英30g,牡丹皮9g,赤芍9g,鸡血藤15g,橘皮9g,川木香6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用3周后,胁痛已止,发热已退,精神体力均较前转佳。仍稍感胸闷、胁胀,苔薄白,脉沉弦。毒邪之势已减,调清热宣达之剂,方用洗肝散加味。

【处方】黑山栀9g,黄芩12g,赤芍12g,牡丹皮粉9g,川羌活9g,薄荷6g,青黛9g(包),牛蒡子9g,柴胡15g,生甘草6g。

上方又服12剂后,诸症均减,除仍时有汗外,已无明显不适。B超示:在肝内见一约17 cm×16 cm之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肝右叶脓疡较前吸收好转。宗上方加生黄芪15g,水煎继服。服上方半月后,诸症悉除,体力如前,B超示肝胆正常声像图,至此病已痊愈。

【解析】肝脓疡属中医“肝痈”范畴,本案患者初起时右胁呈针刺样疼痛、高热、便干尿赤,一派热毒炽盛之象,故用清热解毒合抗生素治疗,症状减轻。王氏诊时,由于患者毒邪尚盛,故仍感胁痛、低热、面红、尿黄,因其正气尚实,治以疏达清肝法,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排脓,山栀子、龙胆草泻肝胆火,牡丹皮、赤芍、鸡血藤活血以消痈,合橘皮、木香疏畅气机以增强药效。药后胁痛止,发热退,为毒邪已减,续用清解宣达之方加生黄芪以托痈生肌,促进脓疡的吸收。

(三)蔡淑仲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蔡淑仲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源性肝脓肿二例福建中医药,1991;22(6):14]

郭某,女,43岁,农民。1985年8月3日以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畏冷发热5天入院。病后皮肤黄染,纳差,便结,溲短色黄。既往有类似病史约10年,并先后行总胆管切开取虫、取石,胆囊切除3次手术。

体检:血压86/56mmHg,脉搏128次/分,体温394℃,神志清醒,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肝上界右第5肋间,肝区叩痛,肝剑突下2 cm,质中等,脾未触及。化验:血红蛋白105 g/L,白细胞总数78×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黄疸指数30U,凡登白试验直接立即反应。麝浊6 U,锌浊8 U,GPT 20 U,白蛋白23 g/L,球蛋白30 g/L。临床诊断为胆道残余结石伴感染,早期中毒性休克。经滴氨苄西林、肌注卡那霉素、口服茵陈胆道汤等治疗,症状不减,历时4天。8月6日行B超检查,右腋中线到腋前线6~7肋间可见38 cm×46 cm液性暗区,胆总管内径12 cm,内壁欠光滑,右肝内后支见数个结石光团,大者15 cm×07 cm。复查白细胞总数14×109/L。舌红、苔黄燥,脉浮数。患者拒绝手术,于8月7日加服托里消毒散(详见附方)加减,每日1剂,5天后体温渐降,黄疸、腹痛均减轻,食欲增加。B超复查右肝脓肿已消失。因经济原因出院门诊治疗,随访至1986年10月,无复发。

【处方】附托里消毒散处方: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甘草。

【解析】《外科正宗》云:“肝痈初起宜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减或针之。”本案患者今肝内结石合并肝脓肿,然其因肝胆系疾病多次行手术,损伤正气,故不能再用清热泻火解毒等苦寒之品,以免更伤正气,本案为正虚毒恋,故以托里消毒散,扶正与内消脓肿并行。

(四)谢兆丰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谢兆丰肝病治案四则江苏中医,1991;12(1):14]

肖某,女,39岁,农民,泰县王石乡人。于1989年12月28日初诊。

3周来,胃脘及右胁肋胀痛,恶寒发热,饮食减少,前医当感冒、胃病治疗1周,疼痛有增无减,胁肋膨满,局部手不可按,按之痛剧。化验检查: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071,淋巴细胞029,B型显像超声波检查发现肝左叶的腹侧探及一61 cm×31 cm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后壁回声稍增强,确诊为肝左叶脓疡,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畏惧手术,要求中医治疗。患者形体较瘦,面色晦滞,精神萎靡,食纳较差,发热两旬有余,测体温382℃,右侧胸胁满痛拒按,动则更甚,脘腹发胀,胸闷气短,口干少饮,小便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数。乃湿热壅结肝络,气血瘀阻成痈。治以清肝泻热,散瘀消痈排脓。

【处方】柴胡8g,金银花、蒲公英各20g,连翘15g,黄芩、天花粉、桃仁、当归、川楝子各10g,生大黄8g(后下),薏苡仁30g。另用小金片,每日3次,每次服4片。

服药3剂,大便已畅,腹胀好转,体温下降至375℃,胃纳稍增,胁痛依然。治以原方去生大黄,服5剂后,身热已除,疼痛未平,仍守上方服至17剂,胁痛隐约,纳谷增香,精神转爽,黄腻苔渐退,脉弦不数,B超复查示肝左叶的浅层探及一27 cm×12 cm的低回声团,肝脓疡恢复期。为巩固疗效,上方续投5剂,后以益胃汤加减善后。未服任何西药,一切症状消失,肝区已无压痛,B超复查:肝脓疡消失。

【解析】本案为湿热壅结肝络,气血瘀阻成痈。痈疡发于肝脏则右侧胸胁满痛拒按,湿热内盛则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数。谢氏以清肝泻热,散瘀消痈排脓为治法,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天花粉、薏苡仁清热泻火、解毒消痈,以桃仁、当归、生大黄活血散瘀,通腑泻热,使痈毒从大便而解,合柴胡、川楝子疏肝泻热,并引诸药归肝经,方药对证,故取消甚效。

(五)卢苏英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验案[卢苏英,姚公树蒿芩清胆汤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体会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50]

姚某,女,15岁,未婚。1987年5月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左臀部近****处生疮化脓,其母用手挤压排脓,10天后出现上腹部钝痛,继之畏寒发热,汗多,纳呆。当地医院曾静滴红霉素等治疗未能控制病势。入院时体温394℃,白细胞28×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B超检查:左叶肝内见108 cm×107 cm×84 cm低回声区,无壁,内部回声为实质不均匀,类似蜂窝状,液性暗区很小。A超示:肝肋下25 cm,剑突下9 cm,肝右叶剑突下肝内液平12格。拟诊细菌性肝脓疡。入院后用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及能量合剂等静脉滴注治疗1周,发热不退(体温408℃),呈典型弛张热,精神萎靡。肝肋下25 cm,剑突下9 cm,有明显压痛。病情危重,建议手术治疗,病家未就,要求中医会诊。症见:消瘦面黄,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肌肤灼烫,口唇干燥,渴欲饮水,神烦不宁,胸脘胀满疼痛,按之痛剧,纳呆泛恶,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厚腻黄白相兼,脉濡数。证属少阳胆热,湿阻中焦。治以清解胆热,兼以化湿和中。

【处方】蒿芩清胆汤化裁:青蒿、薏苡仁各20g,黄芩、柴胡、竹茹各12g,陈皮、生大黄、法半夏各8g,青黛、栀子、枳壳、皂角刺各10g,滑石15g,甘草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