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胆病名家医案
12352000000039

第39章 周某,男,22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 (3)

(3)周某,男,22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 (3)

曹某,男,24岁,学生,2003年10月14日初诊。自诉:患乙型肝炎5年,胁肋不适,胁下胀痛,乏力2周,气短懒言,动则汗出,口微苦,纳呆腹胀,精神抑郁,大便不调,小便黄。查体:面白光白无华,颈前有2 颗蜘蛛痣,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肝大肋下25 cm,表面光滑,质韧,有压痛,脾可触及,舌下脉络青紫。舌苔薄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ALT 276U/L,血清HBsAg、HBeAg、HBcAb均阳性,HBVDNA FQPCR 测定:710×109/L(>10×106/ml)。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湿热瘀阻。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处方】益气清热煎: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枸杞子15g,茯苓10g,白术10g,虎杖15g,金钱草20g,山豆根15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12周为1个疗程。

用药20天精神好转,诸症减轻;服药2个月,血清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连服2个疗程,患者精神转佳,面色转红,食欲增加,乏力、腹胀消失,二便正常。肝区压痛消失,脾未触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缓和。血清HBeAg 转阴并出现抗HBe,HBVDNA FQ PCR测定:10×106/L(<10×103/ml)。

【解析】赵氏以自拟益气清热煎治疗本案肝郁脾虚,湿热瘀阻患者,该方药味少而药力专,取效明显。药理实验证明:黄芪、山豆根、虎杖、当归、甘草降低ALT作用明显,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乙肝抗原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芪、党参、白术、枸杞子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激活体液免疫反应;黄芪、山豆根、甘草还能诱生干扰素,增高干忧素滴度,抑制病毒复制及感染的肝细胞释放HBV;金钱草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玲肝胆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14

2罗云坚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31

3俞尚德俞氏中医消化病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491

4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6:70

第二节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

一、辨 证 论 治

丙肝具有传染性及潜伏期,其病因为“湿热之毒”所致,类似于中医的湿温病,多为慢性病变,后期以脾虚证为主,兼有肝肾不足,最后发展为以肝脾肾为中心的多脏腑功能紊乱。治疗应重在解毒通络、扶正补虚、活血祛瘀。

以肝郁脾虚、肝血瘀阻多见,部分可见肝脾湿热,目前丙肝辨证论治多参考慢性乙型肝炎。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邓铁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验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铸》)

庞某,男,32岁。以乏力、纳差3个月,于1996年11月初诊。

患者3年前因“胆结石”手术而输血300 ml。最近神疲倦怠,乏力,少气自汗,食欲缺乏,胁部不适感,腹胀便溏。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肝肋下未及,肝剑突下2 cm,无压痛,脾未触及,舌淡红肥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化验:ALT 102U/L,AST 86U/L,抗HCV(+),HCVRNA(+),A/G比值 12∶1。

诊断:慢性丙肝。

辨证:脾虚肝郁。

治则:健脾疏肝,佐以活血解毒。

【处方】太子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5g,萆薢12g,楮实子15g,黄芪20g,丹参30g,珍珠草25g,白芍20g。每日1剂,水煎服。

坚持服上方4个月后复查:ALT 26U/L,AST 18U/L,抗HCV(+),HCVRNA(+)。纳食增加,精神好转,体力明显好转,已无不适之症状。在上方基础上,去萆薢,加薏苡仁20g,五爪龙20g,守方4个月,查ALT 20U/L , HCVRNA(-),抗HCV阳性,无任何不适。

【解析】由于丙型肝炎的初期症状不明显,一经检查确诊时已成慢性。本案患者因3年前输血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现以神疲倦怠,乏力,少气自汗,食欲缺乏,胁部不适感,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证属脾虚肝郁,邓氏治以健脾疏肝,佐以活血解毒。方中以四君子合黄芪健脾益气,楮实子、白芍疏肝解郁,丹参活血化瘀,珍珠草清热利湿解毒。

(二)关幼波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验案(《关幼波肝病医案解读》

邵某,女,25岁,初诊日期:1991年8月27日。

主诉:乏力气短,胁痛腰酸时有反复已9年。

现病史:患者自1982年患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曾在某医院门诊治疗半年,并住院治疗半年,肝功能持续异常。迄今9年余,症见气短乏力,面色无华,食纳不甘,有时恶心,胁痛腰酸,夜寐尚可,大便溏,小便有臭味。检查腹部柔软,肝在右肋下1 cm,质软光滑,脾未触及。肝功能化验:ALT 286U/L,TTT 13U/L,HBsAg阴性,丙肝抗体阳性。

舌象:舌苔稍白,质正常。

脉象: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丙型肝炎。

中医辨证:气血两虚,肝肾不足。

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处方】北沙参15g,草河车10g,菟丝子12g,女贞子12g,诃子肉12g,生甘草10g,生地黄12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川续断15g。

另服乌鸡白凤丸,每日午服1丸,降酶粉每次3g,每日2次。

治疗经过:服上方20剂后,身倦仍在,纳食尚可,复查肝功能:ALT 268U/L,TTT 8U/L。继服上方20剂,症状同前,上方加生黄芪15g。9月23日复查肝功能:ALT 205U/L,TTT 10 U。

【处方】生黄芪15g,党参12g,生地黄12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川续断15g,秦皮12g,菟丝子12g,诃子肉12g,白头翁12g,生甘草10g,仙灵脾12g。

另服乌鸡白凤丸,每日午服1丸,降酶粉早、晚各3g。

1991年10月25日复诊:疲乏减轻,纳食增加,其他无明显自觉症状。上方加霍香6g,以后按上方略有加减,曾加用过生地黄炭、乌梅、黄精、阿胶珠、小蓟以及山羊血90g,焙干研末,每次3g,每日2或3次。1992年2月9日复查肝功能:ALT正常,TTT 8U/L。继服前方。3月5日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惟觉两胁不适,稍感乏力,纳可,二便正常,上药改为丸药,以巩固疗效。当时还不能查HCVRNA,故未查此项。

【解析】患者慢性肝炎9年未愈,乏力、纳呆、面色无华、脉沉细无力,证属气血两虚,方中以生黄芪、党参、黄精、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珠、川芎健脾益气,滋阴养血;以山羊之血,血肉有情之品养血。患者病久胁痛腰酸,TTT与麝絮不降,ALT偏高,证属肝肾不足,湿热未尽,方中以沙参、菟丝子、女贞子、仙灵脾、乌鸡白凤丸滋补肝肾。因便溏用诃子肉、秦皮、白头翁以固肠止泻,且清热利湿解毒。经治疗半年气血得复,肝功能恢复正常,诸症得以恢复,后用丸药以巩固疗效。

(三)虢孟瑜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验案[虢孟瑜健肝宁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3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6;12(4):19]

高某,男,48岁,1991年10月4日初诊。患者于1991年4月患消化道出血,输血后2个月出现恶心、呕吐,HBsAg、HBeAg、HBcAb、抗HCV阳性,先后2次住院。求诊前(9月31日)肝功能:黄胆指数17U,ALT>200U/L,肝区隐痛,胸腹痞胀,矢气则舒,神疲乏力,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处方】自拟健肝宁:葛根30g,沙参30g,茯苓15g,霍香10g,板蓝根15g,柴胡10g,青皮9g,蜂房10g,田基黄30个。加水600 ml,煎至200 ml,取汁口服,每日2次。

服健肝宁20天后复查,ALT正常,肝痛除,腹胀消,睡眠多梦,连续服药至1992年12月22日追访,患者复查2次,抗HCV均属阴性。

【解析】慢性丙型肝炎属“胁痛”、“腹胀”、“虚劳”范畴。虢氏认为本病以脾虚为主,肝郁次之,故所拟健肝宁方中以沙参、茯苓健脾益气,以葛根升提脾气,霍香醒脾和胃,柴胡、青皮疏肝理气,田基黄、蜂房、板蓝根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扶正,健脾疏肝,化浊降酶之效。

(四)陈瑞芳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验案[陈瑞芳,肖会泉,谢裕华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新中医,2001;33(2):56]

王某,女,28岁,1996年11月初诊。乏力、纳差3个月。患者3年前因“宫外孕”手术而输血300ml。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肝肋下未及,剑突下2 cm,无压痛,脾未触及。舌淡红,胖嫩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化验:ALT 102U/L,AST 86U/L,抗HCV(+),HCVRNA(+),A/G比值102∶1,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证属脾虚肝郁,治以健脾疏肝,佐以活血解毒。

【处方】太子参、黄芪、白芍各20g,茯苓、白术各15g,甘草5g,萆薢12g,丹参30g,珍珠草25g。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4个月后复查:ALT 26U/L,AST 18U/L,抗HCV(+),HCVRNA(-)。自诉纳食增加,精神好转,无明显不适。

【解析】丙型肝炎的发生多由于静脉用药、输血或手术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因感染时未能及时发现,故易转为慢性。毒邪久留多伤及脾气,故临床多见乏力、纳差。本案患者,陈氏辨为脾虚肝郁之证,治以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白芍健脾疏肝,佐以萆薢、丹参、珍珠草活血解毒。服药后患者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病情向愈。

参考文献

1赵伯智关幼波肝病医案解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00

2邓铁涛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