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某,男,22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 (2)
【解析】慢性肝炎,病理复杂多变,而湿毒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且湿邪致病,缠绵难愈,贯穿慢性肝炎的整个病程。故治疗慢性肝炎,化湿为重要治法。赵氏认为,化湿法治疗慢性乙肝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机制有关:①首先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如茵陈、苦参、郁金、栀子等,对乙肝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②其次是保护肝脏以及促进病损肝细胞的恢复。实验证明,清热祛湿药有明显的护肝、降酶、退黄等作用,如薏苡仁、茵陈、栀子、龙胆草、陈皮等,其护肝、降酶、退黄等作用已为临床所认可。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应用党参、白术、茯苓、猪苓等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赤芍、茵陈、龙胆草及车前草等可抑制体液免疫反应,使患者免疫失调状态得到纠正,从而促进肝功恢复。
(二十六)李小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李小丘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的临床体会四川中医,2004;22(1):44]
蒲某,男,50岁,酒厂工人。患者1986年9月普查身体时发现HBsAg阳性,GPT 400U/L,未见任何不适症状,经自买灭奥宁、肝血宁、维生素B6等保肝药服后自觉情况正常未再服药。1997年5月因饮酒后觉脘胁闷胀不适,食欲稍差, 遂到我院就诊。经查:HBsAg阳性,GPT 800U/L,门诊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收入传染科住院。入院时证见:面色稍滞,稍显疲乏,口淡,纳食稍差,脘胁闷胀,大便稀溏,四肢略显软,稍嗜睡,尿不黄,舌淡,苔白腻,脉濡稍弱。查体:肝脾不大,无明显压痛。辅助检查:GPT 800U/L,HBsAg > 1∶256,抗HBc阳性。拟温阳法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
【处方】附子、巴戟天各20g,白术、丹参各30g,茵陈、陈皮各10g,肉桂、甘草各5g,桑寄生15g,黄芪40g。
服药2周后,患者自觉轻微发热,口微渴,大便稀溏好转,尿微黄。邪有由阴转阳、正气有抗邪之趋势,用原方加枸杞子20g,茵陈增量为20g。再服1个月,患者觉精神好转,纳食可,脘胁胀好转,大便基本成形,其余症状皆有改善,查GPT 为500U/L,未复查HBsAg。再将附子、巴戟天、茵陈减量,服1个月,患者的各种症状均不明显,GPT 200U/L。依原方再服1个月,各种症状消失,精神好转,食欲正常,GPT 100U/L以下,HBsAg 1∶8以下,HBeAg阴性,产生了抗HBs。临床治愈出院,带药3周。1个月后来院复查肝功、二对半均正常,随访1年,一切正常。
【解析】本案的治疗特色在于以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理论认为,阳气对生命活动有着主导作用,能鼓动机体抗御外邪入侵,同时对脏腑经脉具有温养作用。一般认为“肝阳常有余”,病理上多亢旺,故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多用苦寒清泻之品,长期使用就会损伤肝阳。《华佗神医秘传》载有:“肝虚冷,则胁下坠痛……”。肝肾“乙癸同源”,肝肾阳气也常相互影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故温补元阳,肝阳则得以疏泄气血、温养筋脉。李氏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需要温阳的原因是:①温阳可以调整邪正力量的对比。慢性乙型肝炎多缠绵难愈,多因长期用药损伤正气,使阳气不足,而温阳则能鼓舞正气,调整邪正力量的对比,为最后祛除邪气做准备。②温阳可以温化湿浊邪毒。慢性乙型肝炎,由于阳气不足,温通、温化功能低下,湿浊易生不易化,停滞于体内,反过来又阻止阳气的运行,而湿浊为阴邪又易伤阳。故通过温阳法,可温通气血津液,使之运行而不滞。温化则使津液蒸腾,滋润机体,而不致停滞为患。以温阳为大法,遣方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值得参考。
然而“法随证立”,在临床上若运用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必须以辨证为依据,若患者表现为阳亢之象时则不可妄用。
(二十七)张智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张智琳,侯乐试论慢性乙型肝炎从痰论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262]
某患者,女,52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刻诊:神疲纳差,自觉腹胀,恶心便溏,舌苔白腻,脉细弦滑。HBsAg、HBeAg、HBcAb三项均呈阳性,ALT 95U/L,AST 68U/L,A/G比例倒置。辨证为脾虚肝郁,痰浊内生。治拟补气健脾,疏肝化痰。
【处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砂仁(后下)、陈皮各6g,半夏10g,郁金、全瓜蒌各15g,牡蛎(先煎)3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
服药4 周后,症状好转,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HBeAg转阴。守方加减服用,6个月后复查,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未出现反跳,HBeAg仍为阴性,HBcAb、HBsAg转为阴性,之后一直稳定。
【解析】慢性乙型肝炎与湿、热、痰、瘀、毒等病理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之间常互相纠结资长。张氏从痰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并非只治痰,而是强调痰邪是导致本病的一个重要病机。而在治痰的同时应顾及人体正气,可以根据患者体质和病程阶段,确立不同的治法。本案张氏所拟方中以四君子汤加砂仁健运脾气,陈皮、半夏、全瓜蒌、牡蛎化痰降浊,郁金疏肝化痰,五味子酸敛以防伤正。
(二十八)佘万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佘万祥,李国安,郭宗云自拟芦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四川中医,2004;22 (11):49]
薛某,男,37岁,2001年3月26日初诊。既往有乙肝病史2年余,半个月前因劳累而致病情复发,刻下右胁隐痛不适,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体倦乏力,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滑。肝肋下2 cm,剑突下35 cm,质Ⅱ度,脾肋下未及。肝功能检查:ALT 358 U/ L,TBIL 185μmol/ L, 余均正常。乙肝两对半示: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DNA阳性。B超示:慢性肝病,胆囊炎。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胁痛。证属湿热内蕴,肝脾失调,正气受损。治拟扶正解毒,疏肝运脾。
【处方】芦灵丸:芦荟、灵芝、虎杖、垂盆草、葛根、连翘、五味子各30g,白芍、茯苓、丹参各15g,柴胡、鸡内金各10g。将以上诸药除灵芝、虎杖以外,用60℃烘干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粗纤维与灵芝、虎杖加清水共煎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原药1g,与上述药粉泛丸如绿豆大,60℃烘干,分装既得。每次口服5g,每日3次。
10天后右胁隐痛、乏力纳少、脘腹作胀明显好转。继服20天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示ALT 65 U/L,TBIL正常。仍予本丸续服1个疗程,肝肋下1 cm,剑突下3cm,质Ⅰ度,肝功能示ALT、TBIL均正常。乙肝两对半示: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HBVDNA阴性。B超示“肝病性胆囊炎”。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本丸1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解析】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机为“湿”、“热”、“疫疠”之邪侵犯人体,导致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由于邪毒久羁,耗气伤阴,损伤正气,形成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肝经瘀阻则是病机中转环节。因此治疗宜以扶正解毒为主,配合疏肝运脾、活血通络以标本兼治。方中灵芝、五味子、白芍、茯苓、鸡内金养肝健脾以扶正,芦荟、虎杖、垂盆草、葛根、连翘清热利湿解毒以祛邪,丹参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柴胡疏肝理气。全方共奏扶正解毒、疏肝运脾之功。纵观本方,养肝健脾补而不腻,清热利湿解毒而不伤正。通过扶正祛邪,达到保肝降酶,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从而使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阴转。
(二十九)尤松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王文林尤松鑫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中国校医,2005;19(1):93]
患者周某,男,45岁,发现乙肝病毒感染5年。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此次肝功能报告示:ALT > 110U/L,AST > 80U/L,A/ G< 10,HBsAg滴度256,HBVDNA 阳性。患者诉右胁下痛,胸闷腹胀,纳谷不香,身目俱黄,口干目涩,时见齿衄,溲黄便溏,体困乏力,舌质红,苔根部稍腻,两边花剥,脉细濡。辨证属湿热阴伤,治予育阴利湿。
【处方】猪苓10g,连皮苓30g,泽兰10g,泽泻10g,黑料豆10g,楮实子10g,路路通5g,茜草炭10g,茵陈10g,车前子10g,橘络3g,炙甘草3g。
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以上方化裁,服药半年后,肝功能检查正常,HBsAg 滴度8,HBVDNA弱阳性。后随访1年,病情未见反复。
【解析】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程长,一方面湿热疫毒之邪留恋,另一方面正气日渐受损而虚弱,病情时轻时重,治疗不能急功近利,当缓缓图之。本案为湿热阴伤,虚实夹杂。治若清热太过,易致苦寒伤阴;若燥湿太过,易致伤津耗液;若滋阴太过,易致邪恋不去,故使热清湿去而阴不伤是治疗此证的关键。尤氏方中,既不用龙胆草、栀子、黄柏之类大苦大寒之品清热,亦罕用藿香、苍术、厚朴之类芳香燥烈之品化湿,而选用楮实子、黑料豆、茯苓、猪苓之类既补肝肾、健脾气,又使水湿得去,又不伤阴助热,祛邪而不伤正。
(三十)赵玲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赵玲玲,徐端,姚小华.益气清热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