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91

第91章 疾病护理与病后调养

(三)疾病护理与病后调养

1注意发现症状“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所以儿科自古有“哑科”之称。因此,小儿疾病中,有的症状是能通过医生的感官而得知,但有许多症状往往靠保育人员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全面地判断病情,作为分辨表里寒热虚实的依据。元代朱震亨在《幼科全书》中指出:“如足胫热,两腮红,烦渴不止,头面好露,扬手掷足,大便闭,小便黄,身壮热不退……掀衣饮水喜当风,烦渴,鼻流血涌”“凡此皆宜凉解,不可服热药、补药”;“如足胫冷,面白,口中气冷热进退不定,身常偎人,眼珠青,吐泻不止,肚腹作痛……粪如鸭屎”“凡此皆宜温补,不可用凉药、利药也”。此外,睡眠是否安静,睡中有无惊惕,汗出与否,腹痛喜按、拒按,对乳食的喜恶,服药后的反应等,均是判断小儿病情和治疗效果的有力佐证。因此是护理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环。

2慎药古人不主张轻易给小儿服药,因为“小儿血气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药物调配稍有不当,极易损伤小儿元气。认为“无情草木,气味不纯,原非娇嫩者所宜也”。如有的病非用药不可,则“必中病之药,病衰则已”“不可过剂”。因小儿“肠胃薄脆,不胜汤丸”“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所以务必认真斟酌。轻病或体虚者,提倡推拿按摩,颇简便有效。

3饮食宜忌中医对小儿疾病过程中饮食的宜忌十分重视,认为饮食不当,或吃了所忌之物,能助长病势,延长病程;饮食得当,则可促进病情好转,加速身体的康复。一般认为,外感热病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腻,尽量少吃多餐,不欲食,不强与,宁可短缺一二顿,不可徒增胃肠的负担;咳嗽有痰,忌食肥腥甜腻;痄腮、疮疡疖肿等疾患,忌食鱼腥发物;腹痛腹泻,忌食油腻、生冷、煎炸炙煿或豆类难消化之物;种痘发疹,宜食香菜、芦笋、黄花等,可促使痘疹外发等。

4病后调养病后调养是祛退余邪、尽早恢复元气的有力措施。若饮食和冷暖等方面调护失当,则体力恢复很慢,甚至出现复发或新感的可能。首当注意防止“食复”和“风复”的问题:“病后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名曰食复”。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谨慎地授予适当饮食,但不能妨碍小儿的营养。古人很早就有用牛乳作为病后补虚的营养佳品。江南药店中常出售一种药饼,如八珍糕、健脾糕之类,是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白扁豆、芡实、麦芽、神曲、山楂等食物性中药,加糖、米粉等制成印糕,既可消食开胃,健脾补虚,充长气血,又很受小儿欢迎。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祖先在儿童保健方面留下的遗产是宝贵和丰富的,值得大力发掘、整理、提高,以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创造我国新医学、新药学。

(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