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患结合,根苗并治 (1)
所谓新举措,就是将古今医家所说的医治、病防更具体地落到实处而已。在苦无良策之际,结合哮喘的防治实际,从医家、病家两方面入手,协力防治,推行药物处方和非药物处方结合并重的举措。具体实施主要是要求医者精治和病家细防,力除干扰,争取确效。
1医者精治所谓精治,是对医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医者必备的素质。其最基本内容是医者治疗哮喘必须要精心,如精心计划和精心探索等。精治要落在疗效上,故本文的精治是以备考先贤之论、细察有验之方为基础,结合哮喘患儿的实际,拟定先进之法,规范有效之方,遴选灵敏之药。
(1)三期分治:目前,哮喘在临床上通常分为两期,即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病情重,必治无疑;缓解期病情轻,一般用维持治疗。这两期均属哮喘的活动阶段,处于病期,所以,医者、患者均须视此两期为重点。据临床所知,病期之治以治标为主,一旦标解则患者如常。在古代有冬病夏治之法,即冬天犯病,应于未病之前进行治疗,可以预防冬季发病。本文于缓解期之后加了稳定期,亦可以说将夏治之法移到冬病之后,以使治疗有连续性,并最终实现根治哮喘的目的。稳定期,又称无症状期,此期从缓解期症状消失算起,由于哮喘的症状消失,所以,有人认为其病已愈,其实是假愈。
此期是根治的最好阶段,可惜能于此期继续施治者为数不多,而其治疗难度亦要高于前两期。因此,稳定期之治必然当重。此重乃本,是根治的关键。据三期论治300例哮喘患儿的观察分析证实,一般性哮喘的发作期治疗日程大约2周;缓解期3周;稳定期4~6周,其中婴儿4周、幼儿5周、儿童6周。然后停药3个月,再重复稳定期之治以巩固疗效。条件允许者,巩固治疗之后,停药6个月或1年,复查并重复巩固治疗的全程或半程。整个疗程不少于1年。凡能坚持全程治疗者大多取效,不能坚持治疗而收取全效者极少。实践提示,重视哮喘的后续治疗,加强稳定期的规范治疗,是根治哮喘的保障和必要措施。
(2)根苗并重:哮喘有病根,这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在广大哮喘患者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认识了。但是,哮喘之苗却鲜为人知。一般而论,哮喘处于病期,医、患两家特别重视,而根期也是明知其由,就是苗期无人重视。提起“苗”,每与幼小、初生相联系。中医儿科学中的“苗”也并不令人陌生,如“苗窍”。苗由根生,承认哮喘有病、有根的事实,但对有苗则不一定人人认可。早在20世纪80年代,遇有一农村教师携5个月婴儿就诊。主诉孩子生后母乳喂养,满月后有腹泻,大便稀,每天4~6次,历时4个月。
检查见患儿头形方大,毛发稀少,形体虚胖,面色青白,双颊有湿性红色皮疹,活动时多汗,精神状态尚可,舌苔、脉纹无异变。当时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论治,不久泻止病愈。嘱其泻止并非三脏之气调,形体不足之余,每可致泻、易感、患哮等,调理当慎。医者常说无心,而听者有意,尤其家长听到与哮喘有关,面带惊状。又诉族内有哮喘病人,年年冬天犯病,痛苦不堪,久治不愈难去根,影响劳动,问能不能早点治,趁苗轻治疗以防万一。此说后来不了了之。事过5个月,患儿不到1岁又来就诊。此次是因咳嗽伴痰,间有哮鸣而诊。确诊为婴儿哮喘,病家叹之,当初于苗期施治岂能有今日之顽疾!
为了证实哮喘之苗的临证意义,我曾系统观察100例具有苗期特殊状态的婴儿,发现其中有38例发生哮喘;又对100例婴儿哮喘作病史调查,确认具有苗期征象表现者占70例。苗期有哮喘发病迹象,并无哮喘症状,因此,其与哮喘之发作期、缓解期不同,而与哮喘之病期、根期构成疾病的三个不同阶段。认识此期,对于预测、提防或者除苗之治等均有裨益。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哮喘防治的重点在小儿。小儿哮喘发生于5岁以前者占80%,其中又有50%于生后1年之内发生哮喘和哮喘样症状。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小儿时期的感冒、咳嗽等病程中,有时仅见1次的哮鸣样症状,以及婴儿期的过敏性疾病,如鼻炎、湿疹、腹泻、不明原因的久咳等,均可成为哮喘发病的最早迹象,其与哮喘属于同根不同病,其本皆在于肺、脾、肾三脏之不足。在无先进的检测方法确认之前,将哮喘的早发迹象归为苗也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哮喘的防治。哮喘之苗论,与“惊为风证之苗”及“舌为心之苗”等无异,仅是某种迹象提示某种病证罢了。苗期婴儿可用去根之法,以补肾、健脾、益肺之剂,服防哮汤和婴儿壮两药定期论治。尽管治疗难度较大,但所治病例至少于2岁之前未见哮喘发生。可见对难治的哮喘病,若能将根、苗之治并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哮喘之治依计而施:哮喘的病期主要是发作和缓解阶段,稳定期和根治是对应的,又与苗期相关。所以,计划治疗必有据可循。除病期辨证施治以常规法则之外,重在根期、苗期的防治。哮喘发作期,笔者常用小儿止哮方(紫苏子、前胡、地龙、射干、麻黄、白屈菜、黄芩、川贝母、马兜铃、重楼、白鲜皮、僵蚕、全蝎),水煎服,合服小儿治哮灵片,视证之寒热虚实和征象变化加减用药;缓解期方药用健脾缓哮方(紫苏子、款冬花、白术、茯苓、山药、侧柏叶、白芥子、莱菔子、黄精)、养肺缓哮方(黄芪、白石英、玉竹、五味子、沙参、麦冬、紫苏子、款冬花、侧柏叶)、补肾缓哮方(女贞子、补骨脂、山药、熟地黄、何首乌、紫苏子、款冬花、侧柏叶、龙骨、牡蛎),水煎服,合用小儿哮咳喘胶囊,结合病状随证加减;稳定期用壮肾截痰汤即防哮汤(黄芪、玉竹、五味子、补骨脂、太子参、大枣、牡蛎、海螵蛸、熟地黄、山药、女贞子),水煎服,合服婴儿壮胶囊,本期用方亦适用于苗期之治,仅随证加减不同。全程所治之时日与三期分治相同。
2病家细防细防乃是常规护理中的重点。病者必护,世人皆知,但哮喘之护则未必人人皆会。如为患儿加强营养乃属常理,但对哮喘患儿则每可造成异变。此乃哮喘病的特殊性所在,其护理亦不可造次,故以细防列项。细防是防其因,哮喘的病因或诱因多达500种,遍布于患儿的生活环境之中。由于病因杂多,不仅影响发病,而且干扰疗效,在旧的治疗模式中强调药治,忽略细防,结果药治难以中病。精治是医者一人之术,细防则是千万病家之事,为使细防与精治合拍,必用哮喘病家须知之理,统一诸家细防之步调。素称哮喘药治难,其实,哮喘的细防尤难。例如,哮喘患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里,家庭中的诱发因素数不胜数。生活中较为多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诱发因素是烟雾。烟雾是吸烟时喷出的烟气,这是公认的哮喘之敌,受治的哮喘患儿,在烟雾中和空气新鲜环境中生活,其疗效、转归等大不相同。为了落实细防的措施,笔者以《小儿哮喘家长须知》为题,撰文供哮喘病家了解其理,掌握其法。
如某患儿,患哮多时,久治不愈,细查其因乃羽毛为怪,避开诱因则药治不久即生效。病家必须细心观察,特别是要对哮喘发作、加重的前因后果,仔细观察,明确其因,力加避免。本来吃鱼是哮喘病患儿加强营养的措施,但有的患儿吃鱼后病情加重引起发作,生活中类似的例证比比皆是。所以说,家长对患儿的发作,不论见于晨、见于夜、见于任何时间,均应于周围寻因探源,发现一个,避开一个。根据许多家长提供的情况,在家庭中,哮喘病的影响因素常见为气味和气温两个方面。实践还证实,经过仔细查找,大多可以发现诱因所在,发现后能避开者,疗效多好,治愈率也高。由于药治和细防结合,治哮喘的去根之路明显拓宽,因此,就诊而系统治疗的哮喘患儿络绎不绝。可以说精治和细防结合之法,受到了病家的欢迎。当然,精治和细防并重,但不是等同。笔者认为,哮喘发作期精治为七,细防居三;缓解期各居其半;稳定期,包括苗期,细防应七,精治属三。总之,在哮喘防治中,调动医者、病家的积极性,尤其通过病家增强细防意识,提高细防质量,对于哮喘的根治,确有鼎助药力之功。
(王烈)
九、哮喘的治疗经验
小儿哮喘属慢性病,比较顽固。发作时气急胸满,喘息汗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不得平卧。究其病源,以痰饮为主因。古人以“浊者为痰,稀者为饮”。由于宿饮留伏,在气候变化时,寒暖失慎,感受外邪,即可诱发。至于因五味刺激,或因某种饮食的特殊过敏而发者,为数不多。
本病类型,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上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往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或实多虚少,或虚多实少;有的既有内火,又有外寒;有的肺虚为重,有的脾虚为主;亦有久病肺虚及肾,而致肾不纳气。在中医理论上,以“痰之本源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作为理法的依据。故治哮喘虽不离乎肺,但不单只治肺,须分清主次、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施治,适当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