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06

第6章 脐血 (2)

(四)脐血 (2)

处方:生天南星9克,钩藤9克,防风6克,蝉蜕6克,僵蚕6克,天麻6克,全蝎3克。加水共煎3次,取药液100毫升,加黄酒约2毫升(自拟方脐风汤,以服后眉心、胸口、手心、足心五处得微汗效佳)。

1剂后,五心微似得汗,啼声欲出,抽搐时间约30分钟1次。服至3剂,搐止能乳,诸症悉平。继原方增损4剂而病告愈,至今体健。

按语:陈飞霞云:“脐为百风点窍,五脏寒门……为人身之命蒂。”脐风之由,乃断脐不慎,风寒湿邪从脐而入,动则营卫壅滞,继则入肝受邪,风痰壅盛而发痉厥。方以蝉蜕、僵蚕、天麻、防风、钩藤、全蝎驱风止痉;生天南星治风散血胜湿祛痰,为治破伤风急重症之要药;黄酒助药力速达病所。药后微汗乃邪毒外出之佳兆。营卫和谐,心肝宁静,而痉厥乃止。(《四川中医·脐风汤治疗新生儿破伤风七例报告》)

病案八

斗门子出生五日不乳,喷嚏昏睡。万视之曰:此脐风病也,一名马牙疳……视其口中上腭,有白泡如珠,大者三四个,用银针挑去之。斗门怜惜之情见于面,去之未尽,此日犹不乳……万曰:……令郎初病,未至困也。复以手法去其白泡而安。(不乳:不吮奶;马牙疳:多见于百日以内的婴儿,初症见小儿牙龈起白色小泡,状如脆骨。)

按语:患儿不乳的原因,万氏以为是脐风、马牙疳所致。在古代医疗条件下,脐风多见,且于小儿出生之后的4~7天发病,民间俗称“四六风”。本患儿虽有不乳、昏睡,并且发病于出生后的第5日,不可不防脐风。然而却未有撮口、牙关紧闭、抽搐、苦笑面容等,显非危重病证。最终用银针挑治马牙疳,又以小儿推拿手法而使患儿得以平安。古人审证之细,治法之精,于此可见。(《续名医类案·万全治脐风案》)

病案九

枢密孙公,生子数日,患脐风,已不救,家人乃盛已盘合,将送诸江。道遇老媪曰:儿可活。即与俱归,以艾灸脐下,即活。(盘合:盛放东西的器具;诸:之于的合音字,意即把病儿装入盘合投入江水中。)

按语:艾灸脐风,民间久传。更有以药艾、麝艾灸疗脐风者,亦皆有效。这是民间医学治疗脐风的成功经验,其机制有待研究探讨。本案所载之老媪施小技而救人于危亡之际,其为人之精神,其医术之简要神奇,使医人为之赞叹,载之文献,流芳久远。良方善伎,往往来自民间。民间医学是传统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医药雅文化产生的沃土。留意民间医学,汲取其精华为现代临床医疗服务,亦为现代医师之一要务。(《名医类案·老媪治脐风案》)

六、新生儿二便不通

病案一

施某,13天。

1977年12月26日初诊。出生后除第1天尿布有小便渗湿,沾有黑色黏便外,以后二便一直闭结,继即呕吐不食。强制灌入,亦必吐出。曾去某医院诊治,诊为新生儿肠梗阻。婴儿面色苍白,精神委顿,哭声不扬。腹诊尚软,仅脐左侧摸及条状硬块。因思二便不通,又见呕吐,与“关格”症似较符合;腹中有块,与“肠结”亦相近。今上下不通,宜疏其中,治宜通肠导积,兼顾正气。仿黄龙汤意。

处方:炒枳壳6克,生大黄25克,川厚朴25克,党参10克。

1剂后解出酱色粪便较多,小便亦通,吐渐止,能开始少量吸乳。前症已减,原方加用炒白术6克,茯苓6克,藿香5克。连服2剂,大便已由酱色转黄,量多,小便也正常,能按时吮乳,然食后仍有轻度恶心,啼声较前响亮,神情较前活跃,腰部柔软。乃以四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

按语:本案患儿临床表现为二便不通、呕吐不食、腹中条状硬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与现代医学胎粪性肠梗阻相类似,属中医“关格”“肠结”范畴。《诸病源候论》有“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不通为关格”的记载。其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此患儿症候虚实并见,宜攻补兼施立法。用生大黄、枳壳、川厚朴泻热通便,理气除满;党参益气补虚;再以白术、茯苓健脾和中。诸药相伍,共成标本兼治之剂。(《浙江中医药·吕志连治初生儿二便不通案》)

病案二

谢某,男。

出生35小时未排尿。体重4千克,足月顺产,未见异常。26小时后烦躁不安,时时啼哭,即发现未排尿。妇产科给服西药及热敷等处理无效,而来针灸科就诊。 检查婴儿体质发育良好,症见小腹胀满,轻按则啼哭更甚,哭声高昂,唇红口干,舌质红,按热蕴膀胱处理,取中极,用平补平泻手法,毫针直刺1厘米,均匀地捻转提插,起针后即小便,排出尿约100毫升。按之小腹柔软,不哭。次日随访,小便正常。

按语:新生儿出生应在36小时内初次排尿,此时小便不通、无尿,是由于肾脏或尿道畸形所致,但大多是因肾分泌较晚而造成。中医认为,多因胎热蕴结膀胱,气化功能失于宣通,或因母体虚弱,以致早产形成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虚弱,膀胱气化失调,使水道不利而小便不通。本案采用针灸治疗,取中极穴,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宣通下焦,疏利膀胱气机,使下焦邪热得清,膀胱气化功能复常而小便自出。陈先仁用此法治疗多例新生儿小便不通,均获良效,可资参考。(《新中医·陈先仁治新生儿小便不通案》)

(王笑莹)

七、新生儿外感病

御史桑南皋,扬州人,年四十始诞一子,三日后,忽不食乳,在将周日视之,面赤身热、伤于寒也。以紫苏二分,陈皮一分,甘草五厘,生姜一分,水半银杯,重汤煮,以绵蘸药汁,与咂而愈。(御史:官名,秦以前为史官,明代为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咂:音扎,吸吮。)

按语:新生儿外感寒邪所致的病证,服中药实非易事。王意庵将煎剂以棉蘸使患儿吸吮的疗法简便安全,便于操作。小儿稚阳体质,虽感寒而不可用峻猛之品,故紫苏、陈皮、甘草、生姜4味最为合宜。君药紫苏发表散寒,理气和营,为治风寒感冒之要药;小儿不能咳痰,故辅以陈皮、甘草以除痰湿,对预防支气管感染也有作用;生姜一味亦妙,合诸药而内外兼顾。新生儿外感可并发许多新病,不可忽视,更应以防治为先。(《意庵医案校注》)

(王笑莹)

八、新生儿皮肤病

病案一

万密斋长孙生下,遍身生疮疥,因制一方。用乌梢蛇酒浸去皮骨,取净肉焙干一钱;苦参酒浸,切片晒干,取末一钱半;白蒺藜炒去刺一钱半。三味为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五丸,竹叶煎汤下。虫疥灭迹,不再发矣。

按语:《幼幼集成》卷二中指出:“胎毒者,即父母命门相火也。”认为,患儿父母恣食肥甘,或纵欲,或郁怒,或患有梅毒,当毒邪蕴藏精血之中传于胎儿时可致此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外科感染性疾患及先天性梅毒。从本案所见,患儿体征表现似外科感染,万氏以为“疮疥”。所拟的方剂,药物炮制考究,制作精细,药量适中,使内毒涤散,病理基础去除,体表的疮疥乏其病源而自消。其治疗理法方药精湛,经验可鉴。(《续名医类案·万全治胎毒案》)

病案二

一小儿,臀患赤晕走彻,令人频吮患处,使其毒聚于吮所,乃砭出黑血,余涂以神功散,时以金银花、甘草节为末,用人乳汁调服而愈。月余后,两足赤肿,仍治以前法而痊。数日后,两足复赤,或用犀角解毒之类,乳食不进,其腹膨胀。此复伤脾胃也,仍敷前药,服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而瘥。

按语:《诸病源候论》指出:“小儿有肌肉虚者,为风毒热气所乘,热毒搏于气血,则皮肤赤而肿起,其风随气行游不定,故名赤游肿也。”这是对小儿赤游丹病理和临床特征的系统概述。本案从开始一直以解毒凉血之法治疗,虽有效,但不谙凉药伤脾胃之弊,因而使小儿乳食不进且腹胀。其后中和而治,以神功散外敷治其外,服补中益气汤重加茯苓以益气利湿泻热毒而获愈。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表述,即在抗感染的同时,辅以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如此既祛邪又扶正,标本同治,尤其是扶正固本的方法,其功效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奇妙。(《名医类案·薛己治赤游丹案》)

病案三

一弥月小儿,先于口内生疮,后延于身,年余不愈。以土茯苓为末,乳汁调服,月余而愈。(弥月:初生婴儿满月。)

按语:丹毒又名赤游丹、赤游风,因其色红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故名。由于胎毒炽盛,毒热内结于胞中,致使新生儿好发本病。万全巧用土茯苓一味为末,乳汁调服,使患儿丹毒解而痊愈。土茯苓甘平无毒,是解毒、除湿、疗疮之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土茯苓具有杀菌抗炎功效,使用也比较安全。小儿服药很有讲究,本案所提供的方式方法可供推广试用。(《续名医类案·万全治丹毒案》)

(王笑莹)

九、新生儿颅内出血

病案一

朱某,男,2天。

1983年5月8日下午初诊:患儿因滞产,经胎头吸引娩出,娩出后窒息,抢救得活。5月7日上午开始左侧嘴、手、足抽搐,呈阵发性,15~20分钟发作1次,持续3~5分钟,伴烦躁尖叫,不乳,轻度呕吐,小便不利,面色萎黄。体温388℃,心率140次/分,律齐,呼吸音稍粗,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前囟隆起胀满。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经治未效。

处方:赭石10克,钩藤10克,大黄5克,牛膝5克,蝉蜕5克,地龙5克,羚羊角片03克(代),沆瀣丹3克,万氏牛黄清心丸半丸。2剂,取头煎汁频喂。

5月9日上午7时二诊:上药已服完,抽搐停止,二便通畅,体温374℃。续用原方、原法1日。

三诊:两眼能张,眼球活动,面色红润,神志安详,二便通调,惟尚不能吮乳。上方去赭石、牛膝、地龙,加僵蚕、金银花、连翘。每日1剂。

四诊:服2剂后诸症稳定,已能吮乳,间或烦躁啼哭,舌红少苔。

处方:生地黄5克,玄参5克,北沙参5克,茯苓5克,苦竹叶5克,金银花3克,连翘3克,炒栀子3克,大黄3克,蝉蜕3克,僵蚕3克,川黄连2克,生甘草2克。3剂。1个月后随访,健康活泼,发育正常。

按语: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缺氧和在产程中损伤所引起。出血量较多者,病情重,预后差。经抢救生存者,可发生不同程度后遗症(大脑瘫痪、癫、智商低下等)。本病属中医“胎惊”“胎癫”的范畴。本案患儿在出生过程中应用胎头吸引器助产而造成损伤发生颅内出血,中医认为,因损伤头颅脉络,使血溢脉外,瘀滞经络,气血痹阻,头巅部又为厥阴经脉行经之处,瘀血郁积成热,热陷厥阴,引动肝风所致。症见惊搐尖叫,发热烦躁等。治当急以活血止血,引血下行,清热息风。用大黄、牛膝、赭石活血化瘀,导血下行,降逆止血;羚羊角(代)、钩藤平肝息风;地龙、蝉蜕祛风解痉;牛黄清心丸清热解毒开窍;沆瀣丹泻下秽浊。诸药合用,使瘀去血止,热清风息。再以滋阴清热法调理而愈。本案因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得当,预后亦佳。(《浙江中医杂志·朱国庆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案》)

病案二

男婴,第1胎。

母患中度妊娠中毒症,行臀牵引术娩出,出生时呈苍白窒息。翌日曾发绀1次,第3日前囟门稍紧张,但不隆起,呼吸时费力,唇周稍绀,双上肢肌张力明显增强,伴小抽动,拥抱反射消失。西医诊断为缺氧及产伤所致颅内出血。给予吸氧,维生素K、维生素C内服,青霉素、庆大霉素肌内注射。中医辨证为产伤致痉。

处方:蒲黄4克,钩藤3克,蝉蜕2克,车前子2克,地锦草10克。3剂。

经以上治疗,吸乳增多,前囟稍凹,唇周发绀不明显,未见呼吸费力。停用抗生素,续服上方4剂后,呼吸平稳,面色红润,双上肢活动无明显异常,两侧肌张力基本对称。再带药4剂(上方加减)出院巩固。

按语:此例在娩出时曾行臀牵引手术,致出生时即出现缺氧窒息,继之出现囟门隆起、肌张力增强、肢体抽动、口唇发绀等颅内出血症状,遂即以中西医结合救治。西医予以吸氧、止血、抗感染;中医宜活血利水,息风止痉。蒲黄活血化瘀,收敛止血,兼以利水;地锦草又名“血见愁”,功专止血解毒,可治内外出血;颅内出血常伴颅内压增高,用车前子利尿可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浙江中医杂志·张宝林治新生儿颅内出血案》)

(王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