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51

第51章 传染病 (9)

第三章 传染病 (9)

1977年6月21日就诊。有乙型肝炎病史2年,现仍饮食不佳,腹胀,转矢气,胃脘部作痛,乏力,烦急,手足心热,多汗,小便稍黄,舌质红,苔黄,脉弦细稍数。查体见肝肋下15厘米,脾不大。肝功能化验:麝浊14U,麝絮(),谷丙转氨酶500U以上,澳抗强阳性,反向血凝试验1∶128。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迁延型)。中医辨证属肝经毒热夹肝肾脾虚。治用清肝经毒热,兼补肝、肾,健脾法。

处方一(张荣显自拟方):茵陈25克,白花蛇舌草25克,生地榆10克,木瓜10克,重楼10克,蚕沙10克,地骨皮10克,黄柏10克,槟榔10克,墨旱莲10克,半枝莲10克,龙葵10克,土茯苓10克,珍珠母10克,鱼腥草10克,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焦麦芽10克。

处方二:黄芪10克,党参10克,怀山药10克,白术10克,茜草10克,丹参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何首乌10克,五味子10克,龙葵10克,蚕沙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白花蛇舌草25克。

“处方一”“处方二”交替服用,即服“处方一”5剂后再服“处方二”3剂,共治疗1年,症状消失,肝回缩至正常,肝功正常,澳抗及反向血凝试验仍如前。

按语:乙型肝炎是儿科较常见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本病病程长,治愈难,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威胁较大。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湿热邪毒入肝所致。由于热毒入肝,使肝气不舒,久之郁而化热,邪热伤阴致肝阴耗损。因“肝肾同源”,肝阴不足亦影响肾阴,肾阴亏损,造成肝肾阴虚。又因肝病传脾,克伐脾土,肝病日久又损伤脾胃。所以肝经热毒是本病的重要病机。其肝、肾、脾三脏亏损皆因肝经热毒所造成,故治疗重在清肝经热毒,并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本案以清肝经热毒为大法,佐以补肝肾、健脾胃。先清后补,选用“处方一”“处方二”交替服用。

清肝经热毒“处方一”中重用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土茯苓、鱼腥草、重楼以清热解毒;地骨皮、地榆、墨旱莲、珍珠母凉血清肝热;茵陈、黄柏、木瓜、蚕沙清热化湿;槟榔、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为佐宽中和胃。“处方二”中选黄芪、党参、怀山药、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补脾益气和胃;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五味子补养肝肾;茜草、丹参、当归、郁金养血活血,舒肝解郁,既助补肝之力,又解肝经余热;白花蛇舌草、龙葵、蚕沙为佐清肝经热毒。其方药组成合理,配伍精到,因而收到较好的疗效。(《新中医·张荣显治小儿乙型肝炎案》)

(李畅)

十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病案一

李某,女,5岁。

主诉:低热2个月。2个月前开始高热6天。体温每日在39~40℃,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服土霉素和退热片治疗。此后进入低热,体温每日在37~38℃,多在午后发热。病后经当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肺门淋巴结核。口服异烟肼,肌内注射链霉素共1个多月,仍发热。既往史:1岁时患肺炎,出水痘。个人史与家庭史:无特殊,无结核史。

查体:体温376℃,脉搏98次/分,呼吸2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头颅五官无异常,咽部扁桃体轻度肿大充血,颈、颌下、腋下和鼠蹊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小如豌豆,大似蚕豆,活动成串,无粘连,触痛明显。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肋下缘约15厘米,脾肋下缘约l厘米可触及,神经系统无病理反射。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5g/L,红细胞396×1012/L,白细胞142×109/L,中性粒细胞036,嗜酸性粒细胞005,单核细胞004,淋巴细胞055(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025)。结核菌量试验:1∶1000(-),1∶100(-)。胸部透视:两肺纹理紊乱,肺门阴影增浓。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停抗结核药,服传单合剂加百部12克,知母9克。服药4天,体温降至正常。服至7天,复查末梢血象,白细胞降至112×109/L,中性粒细胞063,淋巴细胞037(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004)。服药21天,随访1年,情况良好。

传单合剂(蔡化理自拟经验方)。组成:大青叶30克,重楼12克,连翘12克,夏枯草30克,丹参15克,甘草9克。每日1剂,水煎服。3岁以上用1/3剂,3~6岁用1/3~2/3剂,6~12岁用2/3至1剂。

按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疱疹病毒中的EB病毒引起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周围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为特征。本病好发于夏秋季,以唾液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偶经输血传播。可呈流行,也可散发。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6个月以下婴儿少见。多数病程呈良性经过,幼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年长儿中症状较重,有时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肺炎、呼吸道梗阻等。病程长短不一,有并发症病程长。有时复发,但症状较前缓和。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由于病毒引起增多的淋巴细胞同样可浸润非淋巴组织,因此肝(最常见)、心、肾、肺、脑等脏器均可累及,临床上分为腺肿型、咽峡炎型、肺炎型、脑型、热型,但各型可相互重叠,难以截然分开,故须注意辨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的温疫范畴。早、中期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气透卫,解毒泻热;中期热毒炽盛,痰热内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痰消瘀通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晚期因气阴两亏,正虚邪恋,余邪未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散结,促进机体康复。本案例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肿型),采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大法。所用传单合剂中大青叶、重楼、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丹参活血化瘀,清热除烦;百部、知母润肺止咳,清热泻火以退虚热。因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故疗效甚佳。(《中西医结合试用新方·蔡化理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案》)

病案二

吴某,男孩,9岁。

主诉:发热10天,皮肤、眼睛发黄5天。10天来发热,体温378~386℃。发热第5天皮肤和眼睛发黄。经某医院门诊,做肝功化验,诊断为传染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近2天因腹痛而来诊。

既往史:1岁时患肺炎,无肝炎接触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其父患慢性气管炎,母健在,其他无特殊。

查体:体温377℃,脉搏98次/分,呼吸29次/分。发育、营养良好,神清,呼吸平,头颅无异常,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咽部充血,扁桃体中度肿大,颌下、颈部、腋下和鼠蹊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小如豌豆,大似蚕豆,触痛,活动无粘连。心肺正常,腹部轻度膨胀,肝在肋下缘约3厘米可触及,压痛与叩击痛均较明显。脾在肋下缘约1厘米可触及。神经系统无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024,嗜酸性粒细胞004,单核细胞003,淋巴细胞069(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021)。肝功化验:黄疸指数25U%,血胆红素2565μmol/L,凡登白双相反应阳性,谷丙转氨酶140U(正常值60~80U),麝香草酚浊度试验8U,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1∶56阳性。

诊断:根据发热,周身淋巴结肿大,黄疸,白细胞增高,异型淋巴细胞高达021,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与病毒性肝炎鉴别后,应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型)。

治疗:给予口服传单合剂加茵陈、郁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木香、车前子。于服药后5天体温降至正常,8天巩膜、皮肤黄疸消退,15天周身浅在淋巴结基本消失。此时复查白细胞降至108×109/L,中性粒细胞040,嗜酸性粒细胞003,单核细胞001,淋巴细胞056(异型淋巴细胞降至009)。服药28天复查肝功化验,基本正常。共服药28天。随访4个月,情况良好。

按语:本案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型)病例。因其临床表现,体查及肝功检查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相似之处,故易混淆。二者鉴别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型),无肝炎接触史,全身症状轻,先有发热感冒症状,无乏力,呕恶现象,后出现黄疸,周身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高,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为阳性;急性黄疸型肝炎,有肝炎密切接触史,全身症状较重,伴有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呕恶,发热等消化道症状,无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查血象无异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本案患儿,无肝炎接触史,开始先发热,5天后出现黄疸,颈、颌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淋巴细胞中异型淋巴细胞含021,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型)之诊断。故采用清热解毒散结,利胆退黄的原则,选用传单合剂以解毒散结,加用茵陈、郁金、木香,清热利胆退黄,祛瘀行气止痛;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消食健胃,固护胃气;车前子清热利尿,加强退黄之力。本病证型复杂,临床须认真加以诊断,准确治疗,才能取得可靠疗效。(《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蔡化理治肝炎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案》)

病案三

钟某,女,2岁3个月。

1993年5月31日初诊:患儿入院前持续发热17天。入院时发热392℃,伴咳嗽、口干、多饮,大、小便正常。检查咽部中度充血,颈部淋巴结如花生粒大小,肝大,肋下1厘米,脾未扪及,未见皮肤红疹,舌红,苔白,脉数。实验室检查: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为1/112(阳性)。血清EBVIgG1∶160,EBVIgA 1∶20,EBVIgM<1∶10。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酶46667U/L。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医诊断为风温。证属气分热盛迫营。治宜透热凉营,解毒散结。

处方:石膏20克,桑叶10克,金银花8克,连翘8克,牛蒡子8克,天花粉8克,蒲公英6克,黑荆芥6克,黄芩6克,牡丹皮9克,玄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服药6剂后,发热退至38℃以下,咳嗽明显减少,淋巴结肿大有所改善,但仍见口干多饮,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考虑为余邪未清,热邪留恋阴分。易法拟养阴透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青蒿6克(后下),知母6克,鳖甲10克(先煎),生地黄10克,牡丹皮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8克,白薇8克,西洋参5克(另炖服)。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无咳嗽。检查:心、肺正常,颈部淋巴结肿大消失,肝回缩。临床痊愈出院。

按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及血液出现异常型淋巴细胞为特征,发病多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本案患儿持续发热半个月余,伴口干、咳嗽、多饮、咽部充血、淋巴结及肝大,舌红,脉数,此因感受风温邪毒,热毒壅塞,搏及气血,血热互结,气血凝聚所为,证属气分热盛迫营,故予以透热凉营,解毒散结。方中桑叶、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外达;重用生石膏清气分实热;牛蒡子、玄参利咽散结;牡丹皮、天花粉清热凉血生津。诸药相伍,药证相合,病势得解。本病为热病且病程较长,易耗气伤阴,往往后期余邪未清,再以青蒿鳖甲汤化裁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调理善后。(《新中医·李蔷华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案》)

(夏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