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42

第42章 肾 系 疾 病 (9)

第四节肾 系 疾 病 (9)

按语:小儿弱智是指小儿智商发育迟缓功能较低下的一种病证,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但因先天大脑发育不全及某些疾病(脑瘫等)而导致的智力低下应和本病加以区别。显著的智力障碍则难以恢复。较轻的可通过治疗,使智商得到改善和提高。本案张淑林治疗本病,则从脾肾入手,重在调补脾胃(后天之本)。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但在生理上常表现为脾、肾二脏不足。肾主人体生长发育,脑为髓海,其智力、大脑功能的发育又赖于肾气的充足,然肾精的充盈依靠禀赋父母先天之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不断地充养,才能使先天之本肾精更充足,因此健补脾胃功能即达补肾之意。正如傅青主所云:“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补肾而不补脾,则肾精何以遂生……”张淑林选用参苓白术散加补肾之品,以健脾补肾治疗本病,从而使脾胃强健,则肾气旺盛。肾精足则髓海充,脑得所养,而弱智得愈,从而为中医治疗此类顽疾别开一法门。(《陕西中医·张淑林治小儿弱智案》)

(李畅)

十、侏儒症

侏儒,又名虚劳、童子痨。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亏损,气血不足,水湿内聚,阴阳俱虚有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生长,发育,生殖。肾精亏虚,则生长、发育停滞,加以先天不足,致脾胃受损,气血亏虚,肝失所养,筋骨痿软,以致身材矮小,发为侏儒。

病案

代某,男,10岁。

1992年3月10日初诊:家属代述,患儿在其母腹中时其母曾服堕胎之药,未效,后虽足月生产,但此儿出生时体重仅225千克,出生后又无奶喂养,加之偏嗜香脆辛辣之品,长期消化不良,以致身体羸弱,语言、骨骼等发育迟缓,记忆力、听力亦低下。5岁时尚不会说话,个子特别矮小。8岁时身高仅75厘米,体重17千克左右。5~8岁,3年间竟未长1厘米。1988年被某医院诊为小儿侏儒症。虽然经中、西药物间断治疗,其效不显。现已10岁,身高仅85厘米,体重同3年前比,几乎未增。

刻诊:面黄肌瘦,身材矮小,头发枯黄稀少,皮肤干燥苍黄少泽,言语少而迟滞,听力甚弱;牙齿小而稀疏,错落不齐,齿上黄白色牙垢满布;口裂较大,涎水时流,有臭秽之气;耳垂瘦小,苍白无泽;两眼目光散滞,精力不易集中;虽好动不静,但胆怯畏生人;生殖器官发育甚差;舌质嫩红少津,苔微黄而垢腻;脉象细涩无力,尤以左尺和右关部位沉取为甚。此为药害胎元,患儿先天肾气被戕,加之后天调养失宜,脾胃之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经脉阻滞,痰瘀蔽窍,髓海空虚,以致发育迟缓,神明被蒙,故现上述诸症。治疗大法,首当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开启神明。

处方:白人参3克(另包,泡水兑服),炙远志5克,制天南星5克,红花5克,当归5克,石菖蒲6克,郁金6克,生白术6克,神曲9克,怀山药9克,生薏苡仁9克,川牛膝9克,怀牛膝9克,百合12克,葛根12克,潞党参15克,杜仲15克。

每剂服2日,每周服3剂。在此基础上据症略加增损,嘱其连服3个月。

6月15日二诊:患儿精神好转,面有华色,食欲增进,反应较前敏捷,全身及两耳肌肉稍丰,毛发黄枯稀少减轻,舌淡红有津,苔已不黄,垢腻基本消除,脉象较前有力。痰瘀减轻,脾气已健。治当脾肾同补,以丸药缓进,磨消痰瘀,扶正祛邪,以求全功。

处方:紫河车2具(焙干),熟地黄100克,怀山药100克,百合90克,菟丝子90克,山茱萸60克,白术60克,杜仲60克,柏子仁50克,淫羊藿50克,巴戟天50克,川牛膝40克,怀牛膝40克,白人参30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红花20克,郁金20克,炙甘草20克,黄豆250克。共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25克。每日3次,每次1丸。1个月1剂,嘱其连服半年。

1998年3月3日患儿母亲来告:服药后诸症大见好转,尤其表现为身高与神志两个方面。初诊时患儿身高仅85厘米,至1997年底已达到146米,6年间共长6l厘米。其间尤以服药后3年生长最快,1992年、1993年各增长12厘米,1994年竟为24厘米。患儿面色红润,精神振奋,食纳颇佳,肌肉丰满,思维活跃,活泼喜动,爱做家务事。现患儿体重已在40千克,记忆力、冬天抗病能力等皆增强,生殖器官以及胡须、****等第二性征发育良好,惟文字记忆、听力、语言表达能力稍差。从1994年9月起就读于某聋哑学校补习文化,成绩良好。

按语:侏儒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患,表现为身材矮小,体瘦,语言、骨骼均发育迟缓,属中医“五迟”范畴,多由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养,肝肾亏损所致。本案先以健脾益气养血,佐以补益肝肾,化痰开窍,选用八珍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使后天脾胃强健。再进补益脾肾为主,以使先、后天得以助长。后以河车大造丸、六味地黄丸、二仙汤合方治疗,终获痊愈。其方中重用紫河车补肾中之精气,人参补益脾肾之气。据现代药理研究,紫河车有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甲状腺、****的发育;人参对内分泌系统中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一定影响,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可见紫河车、人参的使用,对本症治疗起了重要作用。(《四川中医·叶泉治小儿侏儒症案》)

(夏洁楠)

十一、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青春期特征(即第二性征)的内分泌疾病。性早熟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论述较少,现代一般分为真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假性(外周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无特殊原因可查明,为特发性真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女孩发病率为男孩的4~5倍,且80%~90%的女性患儿为特发性性早熟,而男孩性早熟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肿瘤)的发生率较高。现代研究认为,真性性早熟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动,功能亢进所致,可导致生殖能力提前出现;假性性早熟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激素的作用,导致第二性征提前出现,患儿并不具有生殖能力。本病多因疾病,或过食某些滋补品,或长期食用含生长激素合成饲料喂养的禽畜类食物,或误服某些药物,导致小儿体内阴阳失衡,阴虚火旺,或肝郁化火,而致“天癸”早至。临床应辨其虚实。虚者为肾阴不足,阴不制阳,相火偏旺;实者为肝郁化火,肝火上炎。

病案一

钱某,女,2岁。

1997年3月20日初诊:患儿从1996年8月开始****分泌物增多。11月10日开始****出血,持续3天。4个月来,每月****按时出血,出血前3天开始分泌白色液体。患儿自1岁左右服食某种儿童营养品,有时服用数量很多。症见****增大,****色深,乳核质硬,外阴色素沉着。腹部B超见30厘米×14厘米×10厘米子宫回声。头部CT无异常。痰多,面红,舌苔黄腻,指纹紫,口渴喜饮。

处方:龙胆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黄3克,车前草30克,泽泻10克,白芍30克,桂枝10克,木通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豆蔻10克。

二诊:服2剂,面红、口渴、口苦减轻,痰无。上方去陈皮、法半夏,加炒麦芽30克。

续服5剂,当月****未出血。上方再服4剂,诸症悉平。

按语:此案属过食营养保健品而致肝阳过亢化火,疏泄失常。患儿痰多,口渴喜饮,面红,舌红苔黄腻,指纹紫,另外月经提前,****、子宫等提前发育等一派肝胆湿热熏蒸之象。治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上清肝火,下泻湿热;伍黄芩、木通、车前草加强清热泻火之力;配当归、生地黄养阴和血,防止药物苦燥伤阴;柴胡配黄芩,理肝气又解肝胆之热;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使肝阳平,营卫和,疏泄有常,调和有度;加陈皮、法半夏以化痰散结;豆蔻、麦芽和胃以防苦寒伤胃,麦芽又可疏肝解郁。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胆、健脾化痰之功。(《四川中医·王静安治性早熟案》)

病案二

孙某,女,10岁。

1993年10月13日初诊:患儿7岁时发现双侧乳房较同龄者明显增大,8岁月经初潮。曾在某儿童医院查B超:乳房明显增大,子宫卵巢体积明显增大,性激素水平明显升高。拟诊真性性早熟。就诊时手心内热,面色潮红,自诉双侧乳房胀痛,口干,睡眠易惊醒,大便不畅,时头晕,乏力,纳呆,脉细,苔薄质红。证属冲任失调,阴虚火旺,痰火凝结。治拟滋阴平肝降火,化痰理气和胃。

处方: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甘草3克,明天麻6克,枸杞子15克,钩藤15克,杭白芍15克,浙贝母10克,黄连3克,炒酸枣仁15克,僵蚕8克,丝瓜络10克,川石斛12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生地黄10克,佛手6克,梅花10克,太子参15克。

二诊:服14剂后,诉口干减,睡眠较前好转,胃纳渐增。守前方去生甘草,改炙甘草3克,改枸杞子20克,僵蚕10克,加生牡蛎12克,炙鳖甲15克,炙龟甲15克。

三诊:续服40剂后,主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B超显示:乳房、子宫、卵巢明显缩小,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月经未至。

续服3日后,诸症皆消。B超:性激素水平恢复正常。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性早熟当责之冲、任,但其源于肝、肾。因为冲谓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皆属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元阴元阳。若肾阴亏虚,精血不足,阴不制阳,相火妄动,则冲任失调,“天癸”早至而为病。又冲任与肝肾经脉相错。肾主闭藏,肝肾同源,相互协调。小儿乃纯阳之体,肝常有余,肾常不足。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经循阴部,抵少腹,布两胁,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火旺盛,灼津为液,炼液为痰,在上结于乳,则乳核增大,胀痛;阴血不足,引动相火,血海浮动,则经血早至。总之,肾的阴阳失衡为本;肝火旺盛,痰热凝聚,血海浮动为标。故本案采用滋肾阴,平肝阳,配合清热、化痰、散郁之法治愈本病。(《儿科名医证治精华》)

病案三

王某,女,5岁。

2000年12月25日初诊:患儿于2000年7月24日****流血,量不多,3天后流血止。血色鲜红,无紫暗血块,无腹痛。自此以后,每月都有周期性****流血,3~5天不等。初潮时,患儿精神紧张,烦躁,恐惧。血净后,有少量****分泌物。其母称,经常见患儿将某物夹于双腿之间外阴部上下摩擦,或两腿交叉、手按阴部进行摩擦,出现面潮红、屏气、神呆等症。患儿易烦易怒,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有时如“羊粪”。由于父母溺爱,除经常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外,常以保健品饮料相伴。多次延中西医治疗,至此次诊治时,已历时7个月,正值****流血后的第4天。查体见患儿体丰,两乳房较正常女童突起,大****丰满,未见有****出现,面赤,情绪不稳定,舌质鲜红无苔,脉弦数。头颅CT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诊断为女童性早熟症。证属阴虚火旺。

处方:龙胆6克(酒炒),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炒栀子6克,牡丹皮6克,女贞子10克,墨旱莲10克,泽泻10克,木通3克,车前子10克(包煎),盐知母6克,盐黄柏6克,酒大黄6克(泡水,另服),甘草6克。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4次服。

2001年1月2日二诊:患儿服上药后,情绪较前明显稳定,会阴摩擦、便秘好转,舌质仍偏红,脉微弦。

处方: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炒栀子6克,牡丹皮6克,夏枯草10克(后入),盐知母6克,盐黄柏6克,白茅根15克,竹叶6克,甘草6克。继服6剂,服法同前。

至2001年1月28日三诊:月经未再来潮,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

随访2个月,未再发现****流血现象。

按语:女童性早熟的确切定义目前尚有争论,一般以女孩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和****生长,或10岁前发生月经初潮者,称之为女童性早熟。性早熟的出现,是由于各种原因过早地解除了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从而较早地启动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发育,或部分激素的异常分泌使性器官出现发育或成熟的表现。中医学对于性早熟早有认识,以为其属“幼女经早”症,多因肝肾相火所致。人身有君、相二火,“君火以旺,相火以位”,二火互相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各种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者主水”,命门之火依附于肾水。热盛伤阴,肾水受损,命门之火无所依附,则相火妄动。且肾开窍于二阴,前阴与冲、任二脉相连,相火妄动则表现出性功能亢进,月经期前来潮。本例患儿年仅5岁,月经早已在半年前来潮,追溯病因,可能与营养过剩、滥用激素及常服保健饮料有关。用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二至丸3方加减化裁,两易处方,共服12剂,诸症消失。(《儿科名医证治精华》)

(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