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肾 系 疾 病 (5)
按语:此患者前次遗尿属心肾不交引起,此次则是肾阳虚弱,症状不同,处方亦异。遗尿虽是一种常见疾病,如不分析阴阳虚实,动手便错。假设本例照前次予桑螵蛸散治疗,未必有效。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旨哉斯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赵志壮治遗尿案》)
病案六
阎某,男,11岁。
初诊:诉自幼至今,每夜尿床1~2次,形体瘦弱,心烦急躁,夜寐梦多,食欲缺乏,经常腹痛,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蝉蜕6克,片姜黄6克,僵蚕10克,大黄2克,柴胡6克,川楝子6克,黄芩6克。
二诊:药后初大便烂泄,每日4~5次,正常后无泄泻,遗尿未作。上方去柴胡、黄芩、川楝子,加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
三诊:服药期间仅尿床1次。
处方:钩藤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枳壳6克,郁金10克,覆盆子10克。7剂。
四诊:药后未再遗尿,诸症好转。用上方加减再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语:此患儿心烦急躁,夜寐多梦,食欲缺乏,经常腹痛,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应属遗尿之肝经湿热证。肝经郁热,情志不畅,故见心烦急躁,夜寐多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畅,则见食欲缺乏、腹痛诸症。此为肝经热盛兼夹湿邪,下迫膀胱,证属实属热。对于肝经湿热之遗尿,治当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但全方苦寒药较多,应中病即止。本案患儿大便干结,配以大黄清热泄浊,通利大便;川楝子增强其清热利湿之效;配合以蝉蜕、僵蚕以清热泻火。(《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遗尿》)
病案七
罗某,女,5岁。
1991年4月10日就诊。患儿反复感冒,白天小便次数较多,夜间尿床,每晚2次以上,呼之能醒,但往往呼醒时已尿出。其父幼时有相同病史。尿常规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骨盆平片未见脊柱隐裂。舌淡红,花剥苔如地图,脉数不整。辨证属肺脾气虚,病情重。用遗尿停胶囊(含炙麻黄、生黄芪、菟丝子、韭菜子、补骨脂、桑螵蛸、五味子)治疗,每次15克,每日3次。1周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尿床次数也显著减少,有时能主动起来小便。2周后遗尿不再作。继服4周痊愈。后又服2周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语:肺为水之上源,气虚则膀胱失摄。本方补气升提以治上,益肾固摄以治下,上下兼施,速成全功。(《儿科名医证治精华·遗尿症案》)
病案八
欧某,男,10岁。
1965年11月初诊:主诉患遗尿已7年,每夜1~2次,伴见烦渴思饮,食欲不佳,尿频短不畅,日十数行,常不到下课须小解,强忍不尿则小腹坠胀作痛。诊察:形体瘦弱,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脾虚中阳不运,膀胱气化失常,致日间小便频短,夜间遗尿。治法:拟健脾除湿、和中利水之甘麦大枣汤加天花粉、瞿麦治之。
处方:淮小麦5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克,天花粉18克,瞿麦12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下午各1次服。5剂。
二诊:服药1剂后,每次尿量增多,尿次减少,夜仍尿床1次。服药2剂,夜不遗尿。至今已连续3天未再遗尿,此数年来未有之事。更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5剂善其后,隔日1剂。半年后随访,遗尿之症已愈,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形渐胖壮,学业长进。
按语:采用甘麦大枣汤打头治尿频、遗尿,以补中益气汤善其后的治疗原则,被许多医家所采用。本案所示,健脾除湿,固摄缩泉,其效较佳。但治本病之法,不仅仅局限于此,针灸、情志疗法等也有效验者,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不治而自愈者。遗尿虽非大病,但治疗颇费神思,本案经验堪鉴。(《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龚志贤治遗尿案》)
病案九
邓某,女,6岁。
初诊:遗尿每晚少则1次,多则数次,起初其父母未引起重视,未作过诊治,尔后发现患儿伴有神疲,食欲缺乏,多方求治不奏效,于1989年5月来我院就诊。症见患儿精神不振,脉沉细,舌淡苔白。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诊为小儿遗尿症,属于脾肺气虚,下元失固所致,以补气温阳论治,予鹿芪止遗汤,水煎服。
处方:鹿角霜4克(冲服),黄芪15克,五味子7克。每日1剂,2次分服。
二诊:连服3次,遗尿停止,胃纳增加。上方加巴戟天7克,鸡内金10克。连服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中医认为,肾气不固,脾肺气虚,气化不利,开阖失调,膀胱失约为遗尿症主要病机。本案患儿反复遗尿,伴见神疲,精神不振,舌淡脉细,证属脾肺气虚,下元不固致遗尿。选用鹿角霜温阳补肾;黄芪益气升阳;五味子上敛肺气,下以固涩止溺。诸药相伍,则肾阳得温,肺气得宣,脾气得升,从而肾气充足而膀胱制约有权,故药后遗尿乃愈。(《广西中医药·黄武光治小儿遗尿案》)
病案十
患儿,男,10岁。
1995年12月就诊。自3周岁始遗尿,多时每夜3~4次,少时每夜1~2次。家长控制晚间饮水量及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伴肢凉怕冷,全身乏力,纳食减少。检查:体质虚弱,精神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尿常规检查无异象。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健脾,采用桑桂鸡肝汤治疗。服药1剂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1周内仅遗尿2次。又服1剂后遗尿症状消失,饮食增加。随访2年未复发,生长、发育良好。
桑桂鸡肝汤(马希英自拟方)组成:桑螵蛸20克,肉桂20克,龙眼肉10克,鲜鸡肝7具。以上3味中药加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后与鸡肝同煎,水开后文火煎30分钟。吃鸡肝喝汤,1次服完。隔7天1剂。
按语:小儿遗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脾虚肾寒,肾气不足,脾肺气虚,膀胱失约。本案患儿表现遗尿频多外,伴见肢凉怕冷,困乏无力,舌淡,脉细沉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道失约所致的遗尿症。治宜温补脾肾,固精缩尿。选用桑螵蛸补肾固精止遗;肉桂温阳益肾;龙眼肉补益心脾,以助肺气;鸡肝能补脾健胃,补益血气。全方用药精炼,紧扣病机,故收效显著。(《新中医·马希英治小儿遗尿案》)
病案十一
姚某,男,9岁,学生。
1996年2月2日就诊。尿床6年,曾于多家医院诊治,未见明显效果。6年来,从未间断,少则每晚1次,甚至每晚2~3次,睡眠较深,不易叫醒,多梦,体力较差,容易疲劳,记忆力差,精神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佳,胆小怕事,食欲缺乏,大便稍干,小便黄,脉沉细数。
处方:生地黄10克,木通6克,竹叶3克,生甘草3克,益智6克,石菖蒲6克,连翘6克,黄连3克。5剂。
针灸取中镇6穴加肾俞、气海、三阴交,共针4次。
患儿不再尿床。半年后随访,患儿家长告病已痊愈。
按语:患儿10岁,尿床6年,从未间断,病属遗尿。每晚遗尿,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差,睡中多梦不易唤醒,舌尖红,苔薄黄,脉沉细数,大便稍干,小便黄,且患儿辗转诊治多年而未果,家长焦急,患儿有压力,久郁生火,故辨证为心经有热,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病位归于心、肾,心经有热,肾气亏损,心肾不能相交,水火失于互济,肾之蒸腾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失约而出现遗尿。本案辨证属心热不宁,心肾不交,治宜清心安神。方选《小儿药证直诀》之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导赤散清泻心火;交泰丸交泰心肾。(《上海针灸杂志·清心安神治疗小儿遗尿》)
病案十二
王某,男,6岁。
1991年7月26日就诊。患遗尿已4年,每夜2~3次,夜夜皆然。又复感风热,咳嗽,烦渴思饮,尿频短不畅,日数十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肺热上扰,湿阻膀胱。治宜宣肺散邪以清水之上源,清利膀胱以疏通三焦气机。以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6克,菊花6克,杏仁6克,桔梗6克,连翘12克,芦根12克,车前草12克,薄荷3克,甘草3克,瞿麦9克,天花粉9克。
服药2剂,咳嗽好转,每次尿量增加,尿次减少,夜仍尿床1次。继服5剂,夜不遗尿,余症均愈。改用六君子汤5剂以善其后。随访至今,尿床未见复发。
按语:遗尿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多以补益脾肺,温肾固涩。而本案治疗与众不同。本例乃因肺热上扰,湿阻膀胱所为。肺为水之上源,因风热之邪犯肺,肺失肃降,水道不利,又肺热下移,湿阻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频短,夜间遗尿。其病位在肺卫、膀胱,因此,治宜宣肺散邪以清水之上源,清利膀胱以疏通气机。治病有常法,有变法,无论常法、变法,均以辨证之结果而定,这也是中医同病异治法的精髓所在。(《陕西中医·熊晓刚治小儿遗尿案》)
(李兰)
四、痿病
痿病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
本病起病多在4岁左右,一般不晚于7岁。患儿的坐、立及行走较一般小儿晚,常在会走路以后才发现,多在3岁以后才引起注意。会走路行走缓慢,步态不稳,左右摇摆,宛如鸭步,易跌倒、登梯困难,下蹲后不能迅速站起。3~5岁后胸部、肩部及臀部肌肉逐渐萎缩,变松变细,而三角肌、腓肠肌等则日益增粗变硬,无弹性。
病案一
王某,女,4岁。
患儿曾于某院确诊为肌营养不良,经用三磷腺苷(ATP)治疗约1年,效不显。现两腿仍发软,无力,蹲下后自己起不来。查体肌张力低,腱反射亦低。苔薄白,脉滑。证属风湿阻于经络,血不荣筋所致。治宜除风湿,通经络,活血脉,调脾胃。
处方:独活3克,桑寄生10克,川牛膝10克,伸筋草6克,木瓜6克,忍冬藤10克,生侧柏叶10克,地龙6克,红花3克,炒鸡内金10克,神曲12克。
另:加味金刚丸,每服1丸,每日2次。
上方加减共服6剂,继续服用丸药25丸后,体质较前丰满,跑跳如常,不但蹲下能起来,而且能自己上下楼和翻筋斗,膝反射和肌张力均正常。
按语:中医认为,本案为风湿阻于经络,血不荣筋所致,所以用除风湿、活血脉以利综筋。并用加味金刚片(丸)强壮筋骨,治以缓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肌营养不良》)
病案二
张某,男,1岁。
1978年8月16日初诊:其父代诉,左腿软弱无力,不会抬动1个月有余。月余前曾因发热、不食、呕吐,经服退热药(药名不详)3次身热不解。又到某医院治疗1周,热退,但发现左下肢不会抬动。遂到某医院就诊,经检查诊为小儿麻痹症。给予针灸、药物治疗1周罔效,故来本科求治。现表情呆滞,声音低微,面色淡白无华,腹胀,食欲不佳,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左下肢痿软无力,皮肤发凉,足面浮肿,按之不痛,患足下垂,不能活动。诊断为左下肢痿躄。证属寒湿阻络,筋脉失荣。宜温经通络,益气健脾。
处方一:党参6克,白术5克,茯苓6克,甘草3克,桂枝3克。12剂,水煎服,每日服1剂。
处方二:加味金刚片(锁阳6克,木瓜6克,桑寄生9克,肉苁蓉9克,杜仲9克,牛膝6克,枸杞子9克,萆薢9克,菟丝子9克,川续断9克),每日2次,每次服2片。
处方三:外洗药:生卷柏30克,丹参30克,当归30克,红花15克,透骨草30克。水煎洗浴,每日1次。1剂可连用1周,水少时可加水再煎。
处方四:(药酒按摩):桂枝12克,附子9克,干姜8克,淫羊藿9克。共碾细末,兑白酒500毫升,浸泡3天,取药酒在腰脊及患侧腿足外边擦边按摩,直至皮肤渐红之后,随即取白酒100毫升点燃起火,并用手速抓其火苗拍叩患部及其四周,直至酒尽火熄为止。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