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21

第21章 脾 系 疾 病 (7)

第二节脾 系 疾 病 (7)

1975年10月22日初诊:患儿腹泻1个月,稀便,每日5~6次,有时为水样便。近半个月来腹泻加重,每日10余次,尿少,浮肿。在当地医院注射消肿针,并吃黄豆,二三天后消肿。泻下物完谷不化,如稀玉米面样水便,量多,不吐。近日卧床不起,无力,不思食物,只饮水。查体:发育尚好,营养差,神志清,身倦,全身中度浮肿,心音低钝,两肺正常,舌淡无苔,上腭中黄二侧乳白。脉沉细缓。心电图:T波各导普遍低平,或平坦,各导均有明显u波,窦性心律,心电图不正常。血生化:白蛋白/球蛋白=08∶1,非蛋白氮207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血钾308mmol/L,血钠137mmol/L,钙2mmol/L,肝功基本正常。大便常规:稀便,黏液(+),脓球0~1个/高倍视野,红细胞未见。末梢血象:血红蛋白131g/L,白细胞20958×109/L,中性粒细胞058,淋巴细胞04,杆状粒细胞002。西医诊断: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性水肿,低钾血症。辨证: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立法:健脾养胃。

处方:茯苓9克,白术9克,莲子9克,赤石脂9克,芡实9克,肉豆蔻9克,伏龙肝9克。3剂。

入院后静脉滴注血浆50毫升,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D及钙片;因低血钾而给10%氯化钾10毫升口服,静脉滴注含钾液。

二诊:经以上治疗,入院第2日大便3次,稀便;第3日未行,肿消,心音有力,精神、食欲随之好转。

处方:茯苓3克,白术3克,伏龙肝9克,藿香10克,莲子9克,木瓜10克。3剂。

三诊:大便仍每日1~2次,不成形,精神、食欲好。

处方:茯苓9克,白术6克,莲子9克,芡实9克,白扁豆9克。

四诊后一般情况佳,共住院13天。

按语:关于治疗腹泻常用药物,王鹏飞老医生认为,肉豆蔻辛、温,可达温中健脾、固涩止泻的目的,在腹泻重症初期、晚期均可用;丁香温中健胃,调气行气,可治胃痛,止吐泻;赤石脂酸收,固涩止泻;伏龙肝收敛止泻;莲子健脾养胃;藿香清热祛暑,和胃止吐;乌梅酸收止泻,敛肺止咳,生津止渴;寒水石用于实热型患者,取其清热之效,用于虚寒型患者配以肉桂,使之不过于温燥,并有利水消胀之功,婴儿腹泻用此药,主要是起分利小便的作用;草豆蔻、砂仁辛温健胃,止吐止泻,祛湿散寒,温中。在中医医药学用药禁忌“十九畏”中,肉桂与赤石脂为相畏之药,王鹏飞老医生根据三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在配伍中应用二药不但未见其弊,反而有加强温中固涩之功。另外,在腹泻患儿中,虚寒型占80%~90%,治疗上多以温中固肠、健脾止泻为主,其中温中药所占比例较大。温中药能调理脏腑功能,而治疗脾胃病重在调理脾胃功能。(《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病案十七

庞某,女,4个月。

1970年7月1日,发热、腹泻、呕吐10余日,近5天病情加重。入院5天来仍发热,腹泻也未减轻,昨日达22次,有时呕吐,口不渴。自昨日起禁食12小时。要求中医会诊,在止泻方面积极发挥中药作用。

7月6日初诊:中医会诊所见,精神弱,面色晦暗,前囟及眼窝凹陷,腹部胀满,肠鸣音弱;大便呈淡黄色稀便,量多;尿少,舌质红,舌苔白腻而黏;脉象濡滑而数。体温39℃。印象:中毒性消化不良、脱水。辨证:暑湿夹食作泻。治则:清暑解表,利湿止泻。

处方:六一散125克,藿香47克,葛根47克,茯苓6克,大腹皮6克,姜厚朴3克,紫苏叶3克。

7月7日二诊:今日热退,身有微汗,未呕吐,腹胀减轻,尿渐增多;大便每日10次(禁食下),色质略有好转;口润,舌已不黏腻。证属暑湿渐化,脾虚益显。拟集中药力,健脾止泻。

处方:党参9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泽泻9克,广陈皮9克,白扁豆9克,莲子9克,炙甘草3克,炒山药125克,六一散9克,煨肉豆蔻6克,大腹皮6克,苍术47克。

7月9日三诊:精神好,纳可,腹胀消失。昨日大便10次,夜半至今晨大便2次,水分已少,尿量增多。脱水征(+),已停止静脉滴注。

处方:党参9克,茯苓9克,炒泽泻9克,补骨脂9克,炒白术9克,炒薏苡仁9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

7月13日四诊:一般情况好,面色红润,精神好,大便每日2~3次,色质正常。通知出院。

按语:本例中毒性消化不良,辨证符合湿热泄泻证。病儿高热,腹泻,中毒脱水现象严重,身体极度衰弱。根据当时病情,腹泻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高热不退对加快体力消耗,并不亚于腹泻。正气越不足,止泻药作用越迟缓。严重腹泻和高热是当时主要矛盾。解热是治标,止泻是治本。解热可望速效,止泻不能立即收功,故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按照先表后里的一般原则,首先治标解表,使正气不再衰败,为下一步集中力量健脾止泻创造有利条件。应用清暑解表药如藿香、紫苏叶、葛根等,第2天热退、吐止,精神好转。在这种有利条件下,又集中力量健脾止泻以治本。共服中药6天,在中西医护密切协作下,治法用药层次清楚,切合病情,故能迅速恢复患儿的健康。(《何世英儿科医案》)

病案十八

魏某,男,3个月。

1973年7月23日入院。患儿以肺炎、营养不良、消化不良、脱水、骨软化症住院19天。中药服过11剂。现仍干咳,呕吐,腹泻。大便每日在15次以上,淡黄色,稀薄,有黏液。呕吐近日加重。

8月11日初诊:中医会诊。当时患儿体温波动在38℃左右,精神可,不睁眼,两颊红,眼窝轻度凹陷,皮肤弹力略差,呼吸平。心音较弱,两肺有湿性啰音。腹不胀,肝肋下15厘米,中等硬度。舌质干红无苔,脉象细数无力。指纹色紫,见于命关。印象: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脱水。辨证:久泻伤阴,脾肺两伤。治则:清暑生津,健脾和胃。拟以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淡竹叶47克,生山药9克,麦冬9克,白扁豆9克,天花粉6克,炒黄连3克,知母47克,川贝母47克。1剂,水煎服。

8月13日二诊:体温仍有波动,精神弱,呕吐减少,但尚拒食,咳嗽有痰,大便次数每日2次,舌质干红见好转,脉象沉略数。

处方:青竹茹9克,天花粉9克,佩兰叶9克,麦冬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川贝母47克,炒黄连3克,新会皮6克,青黛3克。

8月17日三诊:身热已退,不吐;大便稀黄,日下7次,但量少;食欲尚差;舌润苔白;两肺尚有中小水泡音,呼吸平稳。

处方:天花粉9克,麦冬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淡竹茹9克,建曲9克,佩兰叶9克,枇把叶9克,新会皮9克,青黛3克。

服上方5剂后大便正常,每日1~2次,肺部体征(-),饮食转振。停止中药,准备出院。

按语:本例中毒性消化不良由于严重腹泻耗伤脾阴,出现阴虚泄泻的变证。治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疗效尚可。(《何世英儿科医案》)

病案十九

陈某,女,7个月。

初诊:2个月来腹泻不止,每日5~6次,状如泡沫,夹有黏滞奶块,厌食欲呕,体弱盗汗,消瘦,经土霉素等药治疗无效,仍腹泻不减,小溲短赤,面色苍白,舌苔薄白,指纹淡紫。诊为迁延型消化不良。证属乳食内蓄,久而伤脾。立法:利水和脾,佐以导滞。

处方:焦山楂5克,焦槟榔5克,炒鸡内金10克,胡黄连1克,分心木3克,伏龙肝10克,车前子6克,土炒白术6克,浮小麦6克,煅牡蛎6克,诃子3克。

二诊:原方加减,服药5剂,腹泻渐减轻,每日3~4次,软黄便,无黏滞奶块,食欲好转,夜眠安静,仍宗原方化裁,善后调治。

处方:土炒白术10克,山药10克,枳壳3克,浮小麦6克,伏龙肝10克,猪苓6克,分心木24克,煅牡蛎6克,炒鸡内金10克。

定搐化风锭2/3丸,每日服3次。

服方3剂,病愈。

按语:此证为脾虚夹湿作泻,但由于宿乳停滞,乃正虚邪实,采用攻补兼施而愈。赵心波认为,此种患儿,纯系宿乳内蓄,夹湿伤脾所致。增加营养适得其反,且易增呕逆。所谓消化不良症,即是乳食不消,水谷不化,清浊混淆,水道不利,而致频泻不已,致使全身消瘦,厌奶欲吐。所以临床遇此患儿,务必嘱其家属要定时定量地喂养,是为至要。(《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案二十

曹某,男,1岁。

初诊:3个月来纳差,腹泻每日1~2次,伴有不消化食物。近来面黄身瘦发枯,饮食仍不佳,便次增多日达5~6次,色黄,水样便,指纹隐伏,舌无苔。证属乳食伤脾,脾失健运。立法:逐湿和脾,佐以调胃。

处方:党参6克,茯苓6克,白术10克,怀山药10克,炒鸡内金10克,神曲10克,使君子10克,雷丸6克,甘草3克。

二诊:服药2剂,腹泻止,大便成形,但尚有不消化样物,饮食仍差,汗多,舌净,指纹淡。再拟前法加减。

处方:使君子10克,炒白术6克,茯苓10克,党参6克,炒鸡内金10克,炒麦芽6克,猪苓6克,雷丸6克,神曲10克,大枣4枚。

共服药7剂,病痊愈。

按语:赵心波治疗小儿腹泻,常考虑为肠道功能紊乱,临证详辨寒热虚实,如是否泻下酸臭,腹部是否灼热,腹部喜按与否,口干喜饮与否等,认为这是治疗腹泻的关键。本例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故以健脾为主,佐以渗湿消导,收到了较好的疗效。(《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案二十一

兰某,女,1岁。

初诊:腹泻2个月不止,每日行2~4次,便溏多黏滞及不消化物,精神欠佳,烦急不宁,时有自汗出。曾经抗生素治疗不效。诊断:迁延性消化不良。辨证:舌尖微红无垢,脉象缓滑,为湿热内阻,脾失健运,因之久泻。立法:理脾化湿。

处方:车前草10克,胡黄连18克,炒薏苡仁10克,泽泻6克,野白术6克,焦麦芽10克,炒枳壳5克,砂仁15克。

镇惊丸,每服1丸,每日2次。

二诊:服药2剂,大便减至每日1次,消化稍差,精神食欲正常。乃予原方加苍术3克,陈皮3克。继服3剂,以巩固之。

按语:小儿腹泻,屡治不效,迁延多日,泻下稀绿夹有奶块者,则应以健脾分解,止泻化滞为宜,同时佐以镇惊清热之品,相辅相成,疗效更佳。(《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案二十二

周某,男,3个半月。

初诊:高热2天,热退后出现腹泻,每日7~8次,泻多稀水,伴有奶块,有时兼有黏液,便时哭闹,夜眠不安,舌质微红、无苔,指纹紫。诊为消化不良。乃因胃肠素有积湿,复感表邪化热,邪热移于大肠则作泻。立法:清气积热,兼渗湿利水,佐以健脾和中。

处方:藿香6克,炒麦芽6克,麦冬10克,茯苓6克,炒白术5克,神曲12克,黄芩6克,猪苓5克,分心木24克,炮姜3克。

二诊:服药3剂,腹泻大减,哭闹已安,但大便仍有黏滞,指纹淡,舌无苔。再拟前法加减。

处方:神曲12克,炒白术6克,炒麦芽10克,车前草10克,麦冬10克,黄芩6克,茯苓10克,怀山药6克,大腹皮5克,甘草3克。

上药服后腹泻愈。

按语:经谓“湿多成五泻”。消化不良症,盖因胃中水湿不利,并入于大肠,宿乳内蓄,久而伤脾,而致频泻不已。本例患儿舌质微红、无苔,夜卧不安,泻下有奶块,诊为胃肠素有积湿,复感表邪化热,热移大肠而作泻。治以清气积热而兼渗湿利水,佐以健脾和中。3剂后腹泻大减,哭闹已安,继进数剂而痊愈。(《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病案二十三

孙某,女,3个月。

1974年10月15日初诊:泄泻月余,近日发热,舌红苔黄,干渴,涕泪尚有,便利每日6~7次,小溲一般。3个月小儿,再延防脱。亟须七味白术散以治烦渴而和泄泻。

处方:党参45克,土炒白术9克,茯苓9克,清甘草24克,葛根6克,藿香45克,木香24克,炒谷芽9克,扁豆衣9克。2剂。

10月17日二诊:热静,泄泻转和,次数减少,化机不复,舌润纳和,汗出较多,小溲通长。兹须温扶脾胃。附子理中主之。

处方:党参6克,焦白术9克,炮姜炭24克,焦甘草3克,淡附子3克,煨葛根6克,木香24克,陈皮3克,炒谷芽9克,炒白扁豆9克。3剂。

10月20日三诊:大便成条,汗出减少。再以原方3剂以巩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