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11

第11章 肺 系 疾 病 (4)

第一节肺 系 疾 病 (4)

1974年6月7日初诊:咳喘感寒即发1年,病情变化与气候有密切关系。目前阴雨,咳嗽气急,痰少色白,昼轻夜重,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精神一般,饮食尚可,舌淡红,苔黄腻,脉促。辨以表寒外束,痰饮内停。治宜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以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细辛02克,清半夏45克,陈皮3克,白果9克,川贝母6克,干姜45克,车前子15克(包煎)。5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期间下了一场大雨,咳嗽未发,哮鸣音消失,心律仍不齐,舌淡红,苔中心薄黄腻,脉促。上方有效,但痰湿尚未尽除,心气益现虚弱,治当注意补益心气。原方加党参9克,麦冬9克,茯苓9克,去白果、车前子。继服6剂。药后除心律稍有不齐外,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按原方加减损益,共服药18剂。观察2个月,其间刮风下雨多次,咳喘未发,病情得以控制。

按语:患儿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气失宣,即发咳喘。目前阴雨,症见咳嗽,吐白色稀痰,昼轻夜重,喉中有水鸣声,此乃寒饮内伏,风寒外束,外寒内饮,寒象较重,故送小青龙汤加减。(《关思友医案医话选·咳嗽》)

病案三

侯某,女,5岁。

1980年10月12日初诊:晨起作咳,延至5个月。平素易受感冒,口干喜饮,纳谷一般,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肺阴不足,卫分较弱。治宜养阴固肺。

处方:南沙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款冬花9克,紫菀6克,炙甘草3克,百合9克,木蝴蝶3克,陈皮3克。5剂。

10月17日二诊:咳嗽已和,渴饮亦解。继服上方5剂。

10月29日三诊:咳嗽已安,纳谷也佳,舌苔薄净。

处方:太子参6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款冬花9克,木蝴蝶3克,百合9克,紫菀6克。6剂。

药后其疾如失。

按语:患儿肺卫素弱,时易感邪。此次咳嗽5个月不愈,近日晨起作咳,尤为肺气不足之症。又舌红口干,可见阴分耗损。前医迭进宣肺、泻白诸剂罔效。现拟生脉散为主,佐以养阴润肺之品,则药症相当,迅即告痊。(《幼科刍言·董廷瑶》)

病案四

魏某,男,8岁。

1971年1月5日来诊。突发高热,咳嗽急剧,咳痰不爽,咽喉两侧红肿疼痛,鼻出血。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扁桃体炎。诊得脉象浮数,舌质鲜红。此风热夹毒之候。治以清解为主。

处方:玄参9克,麦冬9克,百合12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知母9克,板蓝根12克,大青叶9克,桔梗6克,藕节9克,神曲9克,甘草3克。

服上方2剂后,热退咳止,咽喉两侧肿消,诸症痊愈。

按语:本例脉浮数,舌鲜红,发热咳嗽,显系风热症状。因其发病急剧,加之喉侧红肿疼痛,鼻出血,非夹毒不致如此猛烈,故用金银花、连翘以清风热,用板蓝根、大青叶以解毒消肿;高热必致伤阴,故用玄参、麦冬、百合、知母以养阴清热;再加桔梗以祛痰,藕节以止血,神曲以健胃。使风散毒消,热退身和。(《李斯炽医案·咳嗽》)

病案五

李某,9岁。

1977年6月就诊。患儿于1977年春节始病,半年来干咳痰黏,夜咳尤甚,每咳十余声,咳出一丝黏痰乃止。业经透视,肺部正常。曾服多种中西药无效。来院就诊,症如上述,更见唇色樱红,舌红苔少,咽微红。辨为肺阴不足。拟养阴润肺法。选用沙参麦冬汤之剂,咳嗽少效。再诊拟养阴清热、润肺祛痰,改用门冬清肺饮加减。

处方:天冬12克,麦冬15克,马兜铃9克,杏仁9克,知母9克,贝母6克,地骨皮15克,牛蒡子12克,玄参15克,款冬花9克,甘草3克。

后因他病来诊,称进服前方而愈。

按语:凡为咳嗽,都是有痰,无痰不作咳。不过痰有多、少及清稀、黏稠之别而已。如痰浊清稀而多者,则痰易出而咳少;如痰稠黏而少者,则痰不易出而咳多,即所谓咳无痰,实则有痰。只可言痰有多少,不能说有痰无痰,何也?但见干咳者,一旦咳出丝微黏痰则咳嗽乃止。因而临床治疗咳嗽,总以祛痰、化痰、滑痰、降痰、稀释痰液为治疗的关键。祛痰者,半夏、陈皮、贝母、桔梗之类;化痰者,天竺黄、胆南星、蛤粉之类;滑痰者,冬瓜子、瓜蒌子、莱菔子、远志、竹茹之类;降痰者,礞石、葶苈子、前胡、竹茹之类;稀释痰液者,麦冬、玄参之类。痰浊者祛之,痰稠者化之,痰黏者滑之,痰在上者降而化之。干咳痰黏者,养阴润肺,即为稀释痰液而设,如麦冬等,目的在于使痰易出,痰去咳嗽自止。(《长江医话》)

病案六

翁某,女,2岁。

就诊时咳嗽痰涩,不易咳出,夜间咳尤甚,阵阵发作,几乎通宵不寐。吃过多种特效药,也打过针,都没有效果。咳了2个月,遂抱来就诊。

处方:桑白皮06克,杏仁06克,前胡06克,黄芩06克,白前06克,橘红06克,薄荷06克,瓜蒌06克,贝母08克,甘草08克。3剂。每日1剂,分3次服。

用的是顺天堂科学提炼中药,服了3天便痊愈。

按语:这是感冒引起的咳嗽。肺气不宣,热邪遏伏,故用前胡、杏仁、橘红、白前、薄荷宣肺;桑白皮、黄芩清肺热;瓜蒌、贝母润燥化痰。用量虽轻,药能中病,终有大效。2个月之咳,服3日即愈。(《台北临床三十年·咳嗽》)

病案七

叶某,男,3岁。

1958年因患咳嗽,由其父母抱来就诊。此儿咳嗽已半年,咳的声音很干,不咳的时候却听见喉间有痰声,大便2~3日1次,成颗成粒。我看患儿嘴唇很红,舌质红,苔薄微黄,认定他肺阴虚而有热。

处方:百合固金汤6克,黄芩06克,杏仁06克。分3次服。服3日。

过了些时,其父介绍友人来就诊,告诉我,他儿子上次服了3剂药咳嗽即愈。

按语:因肺阴虚,故用百合固金汤以补肺养阴;因有热,故用黄芩以清肺;用杏仁以宣气。这样用药,似有矛盾,既用百合固金汤补肺,为什么又用黄芩之苦寒泻肺呢?这是因患儿肺虚而有热,如不用黄芩,恐热不清;如不用杏仁,恐气不宣,补之反足以泥之。(《台北临床三十年·咳嗽》)

病案八

马某,男,8岁,学生。

初诊:患儿面黄肌瘦,但饮食并不少于身体正常之儿童,吃得多,屙亦多。食猪肉后即泄泻。随时呼肚痛,痛得厉害,以手揉摩稍止。近来咳嗽,吐涎痰或呕吐清水,屙螬虫。经他医诊断为小儿疳积,治之无效。见其咳嗽,服止咳之药亦无效。观察其舌苔,现白花斑点,证以屙螬虫,当为虫积致咳。腹痛肚泻,则为脾胃虚寒,不能消化。法当杀虫以止咳,俟虫去而健其脾胃,方为正治。新订乌梅丸主之。

处方:乌梅9克,雷丸9克,花椒3克,使君子15克,榧子9克,槟榔12克,青皮12克,苦楝子9克,鹤虱9克。

二诊:连服2剂,虫去而咳止。但脾胃虚寒,不能正常消化,转输食物,必须健其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理中汤加味治之。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砂仁6克,豆蔻6克,桂子9克,公丁香6克。连续服药4剂,诸症悉去而愈。

按语:明代张景岳说:“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不治他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咳嗽之辨证论治》)

病案九

廖某,女,3岁。

咳嗽月余,初起鼻流清涕,喷嚏连连,白昼阵咳不爽。经西医治疗未见减轻,后来我处医治。患儿烦哭吵闹,咳嗽频作,喉间痰鸣有声,舌红苔黄厚,脉浮滑数。此系风热袭表,湿热内蕴,肺失清肃。治宜疏表宣肺,清热利湿。遂用自制宣肺化痰汤加减。

处方:紫苏叶10克,金银花15克,炙旋覆花15克,橘络15克,荆芥9克,桔梗9克,木通9克,黄连3克,滑石3克,芦根3克,炙麻黄3克,石膏3克,炒谷芽3克,炒麦芽3克。

服2剂,咳喘大减,精神转佳,苔退脉静,唯白昼时咳,是外邪已除,里邪将尽。据证遣方,霍然病已。(《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王静安》)

(刘海鹏)

四、肺 炎 喘 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急发喘鼻煽胸高》,此书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症状时,称为“肺炎喘嗽”。《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说:“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本病全年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一般发病较急,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中,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外袭而为病。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热为多见。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中。

病案一

王某,男,9岁。

1994年10月22日初诊: 患儿素体肥胖,近日感冒发热10余日不退,咳嗽喘憋。经某医院用退热药及头孢类抗生素热不退,咳嗽气喘加重,痰清稀,泡沫状,呼吸痰鸣如水鸡声,两肺听诊有湿性啰音。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曾口服安宫牛黄丸,静脉滴注双黄连,热仍不退。体温385℃左右,舌润苔滑,脉数,稍久则指下无力。辨证为外感风寒,痰湿蕴肺,气闭不宣所致。宜加味射干麻黄汤辛温解表,宣肺化饮治疗。

处方:射干1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生姜10克,五味子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半夏10克,桂枝7克,白前5克,甘草5克。水煎服,分2次服。

二诊:服药2剂,汗出热退,体温372℃,咳嗽气喘及喉中痰鸣音大减,唯舌尖红,口中干。此辛温有化热之象,宜上方加黄芩5克,麦冬10克。继服3剂。体温367℃,咳嗽喘息基本消除,喉中尚有少许痰鸣音。继续调治而愈。

按语:对病毒性肺炎及肺感染一类疾病,必须分清风寒与风温,更应辨识里热或里寒,切忌一遇病毒类疾患即投金银花、连翘、桑叶、芦根、大青叶等所谓抗病毒之药,或安宫牛黄丸辛凉之剂,或黄芩、黄连、石膏清热之药。果系风热肺热,寒药、凉药,解表、清热,固当应用,若系风寒闭阻,肺气不宣,滥用安宫牛黄丸,羚羊角(代)、黄芩、黄连、石膏之类,必促使病情加重。此类肺炎临床表现除咳嗽气喘痰声漉漉之外,亦有发热恶寒,痰清稀泡沫,面色青,手足凉,腹胀便溏等证候,发热为表邪不解所致,并非里热,用加味射干麻黄汤辛温宣肺解表,和胃化痰,药后汗出发热即退,喘咳亦随之而除。(《张琪临床经验辑要·肺炎喘嗽》)

病案二

李某,1岁半。

初诊:患儿咳嗽,痰盛,发热1周,因气喘鼻煽1天入院,体温39℃,呼吸60次/分,精神差,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西医诊断为肺炎。X线胸透显示:右下肺野炎变。辨证为风温犯肺。治当清热解毒。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处方:麻黄3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12克,金银花6克,连翘9克,桔梗6克,荆芥穗12克,鲜芦根30克。

二诊:入院第2天,身热退(体温36~37℃),精神好转,咳喘减轻,痰减少,食欲缺乏,舌苔黄白垢腻。表邪解,余热未尽。前方去荆芥穗,加枳壳12克。第3、4日,体温正常,咳喘继减,食欲渐增,舌净脉缓。宜辛凉轻剂以善其后。用桑菊饮加减,3天后痊愈出院。

按语:此例为风温犯肺,用麻杏石甘汤掺入银翘散中主药以清热解毒。复诊以辛凉轻剂善其后。此案反映了赵锡武善于揉合经方、时方于一炉,见效颇快。(《赵锡武医疗经验·肺炎喘嗽》)

病案三

芦某,男,5个月。

初诊:1976年2月18-25日,4天来咳喘有痰,哭闹不安,精神、食欲均差。曾口服红霉素无效。发热,体温38~39℃,营养发育中等,神清,易烦。喘咳状呼吸48次/分。全身皮肤发花,四肢末梢凉,心率164次/分。两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右侧较多。腹软,肝右肋下15厘米,脾未及。舌质淡薄白苔,上腭红,两边白,脉细数。化验:白细胞18786×109/L,中性粒细胞075。结合X线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辨证为痰热蕴肺,肺失清肃。治疗当清化痰热,肃肺降逆。

处方:青黛3克,白果9克,寒水石9克,莱菔子6克,瓜蒌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