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科临证医案
12348600000010

第10章 肺 系 疾 病 (3)

第一节肺 系 疾 病 (3)

1973年9月18日初诊:伏受于暑,匿居不解,秋凉感风而发,内动伏气,合邪为病。发热持续在38℃以上,病发旬余,热不透肢,邪不外达,四肢作凉,肺气不宣而咳逆,胃气上冲呕恶,脉搏浮数,浮则为风,数则内热,舌苔黄薄。显属伏暑兼风。治当解暑祛风。

处方:蝉蜕35克,僵蚕6克,薄荷3克,飞滑石6克,粉甘草25克,苦杏仁6克,浙贝母6克,薄橘白45克,炒黄芩3克,清半夏3克,扁豆花9克,荷叶蒂3个。3剂。

9月20日二诊:煎服2剂,热达四末,微微汗出,风从表解,暑自里透,今晨热退,肺气未降,咳嗽仍存。

再守原方加宣肺止咳之品紫菀6克,白前35克,桔梗35克。去桑叶、薄荷、黄芩。3剂。

按语:夏日炎暑,蒸淫内伏,入秋感风而发,暑与风邪相搏,蕴于上中二焦。肢凉发热,邪不透达之症。上焦失宣,则咳气上逆;中焦不和,则呕恶作吐。故方选鸡苏散加解暑祛风,和中健运,佐以止咳化痰之品,治之得效。(《儿科临证验案·杨以阶》)

病案十一

一童子年十四,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滋化源。不信,用寒凉降火,愈甚。始谓余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芪用之奚为?余述丹溪云,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其精已暗耗。又褚氏《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必有难状之疾。遂与补中益气、六味地黄而瘥。(未室:指未婚。褚氏《精血篇》:即南齐医家褚澄的《褚氏遗书》中的一篇。御女:指男女发生性行为。)

按语:本案发热吐血,赵献可认为,其病机为相火妄动,肾阴暗耗,化源不济。故用六味地黄汤(丸)滋补肾阴,补中益气汤(丸)培补中气以滋化源而病愈。本案提示未婚少年亦有肾虚之患。(《医贯·赵献可治小儿发热吐血案》)

病案十二

何某,男,5岁。

1983年4月2日来诊。发热咳嗽3天,经用中西药仍高热不退。症见高热(体温392℃)面赤,咳嗽,咽部红肿,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舌尖部红点密集,苔薄少津,脉浮数。化验: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078。证属邪袭肺卫,卫气同病。即给予解表退热液50毫升保留灌肠。用药30分钟汗出,测体温389℃;60分钟汗多,测体温383℃;3小时测体温372℃;24小时随访,体温正常,未见复升而愈。

解表退热液(金福厚自拟方)组成:石膏300克,连翘30克,荆芥15克,薄荷15克,芦根10克,赤芍10克。将石膏先煎30分钟,加连翘、赤芍、芦根再煎10分钟,加荆芥、薄荷煎煮15分钟。共煎2次,煎成300毫升,过滤后加适量泥泊金备用。用量为每千克体重3毫升,保留灌肠。

按语:小儿外感高热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症候,有时发热过盛还可引起高热惊厥,故应积极防治。本案运用解表退热液保留灌肠是其特色。应用此法可以免除患儿服药之苦。经肠道给药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药液在血液中的浓度,促进热退病愈。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外感邪热,郁于肺卫,采用灌肠通便,使热从便解,邪出有径,故对外感高热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新中医·金福厚治小儿外感高热案》)

病案十三

岳某,男,10岁。

1977年4月3日入院。以持续发热,不欲饮食,面色微黄,懒动喜卧2个月余,在某中医院门诊就诊。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原因待查,收入住院。

检查:体温384℃,咽部稍红。血液检查:红细胞350×1012/L,血红蛋白100g/L。胸透:胸部正、侧位拍片均正常。住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轻度贫血,发热原因待查。住院3个月余,屡进中、西药,病情毫无控制,家属求我诊治。余试诊之。诊察其患儿面色微黄而垢,舌质及舌边尖红,苔薄稍黄滑,脉细濡,发热以午后为甚,午夜以后减轻,次日凌晨恢复正常。进一步追问病史,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懒于行走,小便黄少,有汗出而热不解。证属湿温证。辨证:湿热弥漫三焦。治则:分利三焦,宣化表里之湿热。用三仁汤加减,3剂,水煎内服。3剂进后,病轻症减,体温正常,食欲增进,精神好转。嘱进药物调理。出院6个月后随访,一切正常,未见复发。

三仁汤(《温病条辨》方):杏仁15克,生薏苡仁18克,滑石18克,通草6克,豆蔻6克,淡竹叶6克,厚朴6克,半夏10克。水煎服。

按语:本案持续发热2个月余,症见发热午后甚,午夜后减轻,次日晨正常,伴有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懒于行走,尿黄少,有汗而热不解,舌边尖红,苔薄稍黄滑,脉细濡。属中医湿温证。为湿热困阻三焦,气机不畅而致。治宜分利三焦,宣化表里之湿热。方用三仁汤加味。方中杏仁、半夏宣开肺气,使上焦气机宣畅;生薏苡仁、豆蔻、厚朴健脾利湿,宣通中焦气机;滑石、通草、淡竹叶清利下焦湿热;再加以生石膏、知母,柴胡、金银花、连翘清气分热,解表解毒。诸药合用,使三焦气机调畅,湿热毒邪得清,故邪热消退。三仁汤具有辛开、苦降、淡渗三法并举的功效,是治疗湿热证或湿重于热的代表方,凡在临床上遇到湿热引起的发热、顽咳厌食等症,加减用之,疗效颇佳。(《陕西中医·任根奎治小儿高热案》)

病案十四

卢某,男,5岁6个月。

1991年7月27日初诊:因外感发热38~39℃已6天,伴咳嗽,痰多难咳,面红,纳呆,曾服复方阿司匹林、小儿退热散、七厘散等,药后汗出体温暂退,过后炽热如故而来诊。刻下症状同上,口唇干红少津。胸透、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20×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0。双下颌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大小,压痛,舌红,苔薄黄,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脉浮数。此为外感风热,邪热内蕴。治以透热清里,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处方:水牛角100克(先煎),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10克,板蓝根15克,柴胡12克,蝉蜕15克,防风4克,黄芩15克,夏枯草10克,北杏仁5克,鱼腥草15克,生石膏20克(先煎)。

二诊:服2剂后微汗出,热退,体温372℃,患者精神佳,食欲好,能自由玩耍,淋巴结缩小至绿豆大小,扁桃体Ⅰ度肿大,舌偏红,苔少。蕴热已解,余邪未清,肺阴受伤。

处方:太子参15克,石斛9克,白芍9克,枇杷叶6克,生谷芽15克,芦根9克,甘草6克,南杏仁5克。

调治2剂后复查体温、血常规均正常。

自拟解毒退热饮,药用:水牛角100克(先煎),金银花9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北杏仁6克,连翘6克,柴胡9克,蝉蜕10克,防风4克,黄芩12克,地龙9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气分热盛有迫营者,加重水牛角150~200克(先煎),玄参15克;烦躁不安,加钩藤10克(后下),羚羊角10克(代,先煎),或用紫雪散每次15克冲服,或加重蝉蜕30克;大便干硬难解,加玄明粉5~10克(冲服)。

按语:解毒退热饮为治卫气同病之方,方中重用水牛角,本品性味咸寒,功专清热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壮热,神昏斑疹等;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散结利咽,并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柴胡、防风、蝉蜕祛风清热;杏仁宣肺止咳。诸药相合,具有清热解毒、透表止咳、消肿利咽之作用,对小儿邪热内蕴,外感发热,热势较甚者颇为适宜。(《辽宁中医杂志·梁远杰治小儿发热案》)

病案十五

曾某,男,5岁。

1997年12月25日就诊。发热1天,伴见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大便秘结。查:体温402℃,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为乳蛾。证属邪热壅盛。治以解肌透热,清热利咽。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

处方:柴胡5克,黄芩5克,葛根8克,板蓝根8克,大黄8克,石膏12克,知母6克,玄参3克,淡竹叶3克,香薷3克,象牙丝10克。2剂,水煎服。

服l剂后微汗出,大便调,发热渐退,次日患者体温降至379℃。再服药1剂后,体温正常,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充血。复查血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

按语: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以高热、咽痛、面赤、口干欲饮,多伴汗少或无汗,便秘及流涕、鼻塞等症为临床表现,严重高热可发生惊厥,危及生命。本案病儿为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为乳蛾,是邪热壅滞咽喉而致。故治以清热利咽,解肌透热,方选柴葛解肌汤加减。方中柴胡、葛根辛凉解肌透热;淡竹叶透热转气;知母、生石膏、象牙丝清气分热;板蓝根、黄芩、玄参清热解毒利咽;香薷辛温畅卫透邪,疏表散热;大黄通便泻火。诸药合用,使阳邪外透,里热得清,清热而不留邪,透邪而不伤阴。药证相符,故疗效显著。(《新中医·黄少勤治小儿外感高热案》)

病案十六

王某,男,4岁。

发热七八日,服药、打针病势不减,旋请我诊治。患儿肌肤灼热无汗,体温高达398℃,日轻夜重,唇红眵多,烦躁不安,舌赤苔黄腻,两脉浮数。此乃湿热发热,表邪郁闭故无汗,湿热内蕴则高热不退。治宜清热解表,除湿散邪。方用自制清宣导滞汤加减。

处方:紫苏梗6克,荆芥9克,黄芩9克,木通9克,柴胡10克,黄连3克,栀子3克,赤芍3克,青蒿30克,滑石30克,苇根30克,石膏30克,大青叶30克,神曲l5克。

患儿服药1剂即汗出热退脉静,唯精神欠佳,纳谷不香。随症用药调理而愈。(《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王静安》)

(刘海鹏)

三、咳嗽

咳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两者又多并见,故常合称“咳嗽”。本病相当于西医所称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儿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临床上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季为多,在季节变换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其中以3岁以内的婴幼儿更为多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调护失宜,则反复迁延。若因邪未去而进一步发展,病情随之加重,可转化为肺炎喘嗽。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为主,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体虚者易感外邪或使病程迁延难愈。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降。初期以失宣为主,加重则宣肃失司。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气阴,可转为内伤咳嗽。

咳嗽的发生与痰阻气道关系密切。外感咳嗽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以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痰液滋生,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而作咳。肺脏内伤虚损,自生咳嗽。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滋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他脏病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脾虚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蕴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小儿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病久及肾,可因纳气失职而由咳至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亦可出现痰热咳嗽。

病案一

郭某。

初诊:咳声如在瓮中发,唯气管痉挛者有之,故有痰而不易咳出。以古人经验,当重用开肺。开肺祛痰一也,弛缓痉挛二也。

处方:生麻黄24克,炙紫菀09克,白前6克,白芍9克,射干5克,干蟾皮9克,葶苈子9克,桑白皮9克,粉甘草3克。

二诊:咳顿挫,再事原方出入。

处方:生麻黄24克,白前6克,射干5克,桔梗24克,桑白皮9克,炙紫菀9克,葶苈子9克,粉甘草3克。

按语:咳声不扬,肺气不宣之症。案中用麻黄、紫菀以开肺;葶苈子、白前、射干降逆涤痰;麻黄与桑白皮,乃华盖散之配伍方法;用白芍者,发中寓收之意。(《章次公医案·咳嗽》)

病案二

唐某,女,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