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12340300000038

第38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6)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6)

他说了,无论你的病是不是风毒,只要有“风”的症状,就先给一付续命汤搞定。然后,看如果有太阳伤寒表证,就用葛根汤、麻黄汤一类的给汗泄一下。来个主动进攻和预防!别等着被动,让病魔牵着你的鼻子走,你就丢人现眼了。这样治疗了,病情还没有彻底痊愈,那么接着给吃几付续命汤,就会好的。

他下面紧接着又交代了,说这个病啊,很急,很恶。出现了症状了,就要连续服药,不能有半日的间断,否则就要死人的。古人真是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我们啊。这是经验之谈啊,我们一定记住。

21. 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千金)

若脉浮大紧转快,就是说,这个脉浮大,紧而有力,“转”,是形容急转如拉紧的绳索啊,跳的急数。急着赶飞机的那个感觉。这是病重啊,是马上就有生命危险的。阳气马上就要脱了,病邪急迫啊,要用竹沥汤去治疗。

22. 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千金)

如果这个人虚的厉害,就要临时的用些药来补一下正气。“随病冷热而用之”,就是用你们学的六纲辨证,看是寒还是热?看是用黄连阿胶汤还是四逆汤。当然,这是举例而已,要从临床实际辨证去。

调补了之后,病势虽然缓解,但还是不好,不满意,就用竹沥汤去解决。这是指十分虚弱的人,在吃竹沥汤的时候,要先补一下。

23. 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脚未容至弱,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千金)

脉浮大而紧快,是最重的病了,但是,还有一种脉也是这样,就是“沉细而快”,一个浮大,一个沉细,正是相对的。代表的病情是一个样子。不过是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而已。都是急数脉,都是病邪进展的表象。治疗上没有什么表里之分,是一样的。

身体状况一般,手脚还没到严重瘫痪的程度,但是见到这样的脉,就会在数日之间,紧急进展而死亡。这样的脉很险恶,很难救治,甚至是“无一存者”!见到这个情况,要紧急的服用竹沥汤,决不能间断,要一天一付。

竹沥汤,主要是很寒凉的东西,要热服,并且要“极热”,别把嘴烫坏的那个温度就行。不然,服后药汁不愿意往下面走,反而阻塞心胸。服后有腹泻最好,是病邪清除的表现。如果服了三付了,病势还是不见缓解,腹中苦胀满,泻不出去,可以加服丸药。泻下后,再单独服用竹沥汤,等病势缓解再停服。

“趣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这句话有问题,有错字,大概肢体转换的问题,你们课后找一找,修正过来,我实在是没这个精力去找。

千金是用大鳖甲汤来泻下。

大鳖甲汤 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温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痹弱。

鳖甲2两,防风1两,麻黄1两,白术1两,石膏1两,知母1两,升麻1两,茯苓1两,橘皮1两,川芎1两,杏仁1两,人参1两,半夏1两,当归1两,芍药1两,萎蕤1两,甘草1两,麦门冬1两,羚羊角6铢,大黄1两半,犀角半两,青木香半两,雄黄半两,大枣10枚,贝齿7枚,乌头7枚,生姜3两,薤白14枚,麝香3铢,赤小豆3合,吴茱萸5合。

上咀。以水2斗,煮取4升,分6服。相去10里久,得下止。

这个方子不是经方本色,可以用大陷胸丸配合竹沥汤去解决。服竹沥汤泻不下去,阻在胸膈,用陷胸丸是对证的。

24. 若服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体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扶人行耳。(千金)

如果服用竹沥汤,病好了,有力气了,逐渐开始能走路了。病重的,要半年左右,才能由别人扶着走路,恢复很慢。这个医生,如果在现在,可以得诺贝尔奖的。经验丰富啊,他一定没少治疗过这个病。很多周围神经的毛病,都可以按照这个风毒病去治疗,包括帕金森。

25. 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能行,轻加余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治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腰脚者,即勿与治。宜知此法,此人皆无受入性,不可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千金)

感觉病好了,症状小时,脉也正常,还要勤服药。他说是八风散,我看了一下,药太多,赶上时方家了,混乱。方义和大小续命散一个意思,可以用续命散代替。要继续坚持服“风”药。不要觉得脚还是无力,着急了,就用别的药来治疗,搞不好,还会产生别的疾病。

下面几句是忠告。在无知的小人面前,不要用野葛膏。野葛膏,是外用去麻痹风湿的药。有剧毒。这个方子,很多药都搞不全的。

野葛膏 治恶风毒肿,疼痹不仁,瘰疠恶疮,痈疽肿胫,脚弱偏枯,百病方。

野葛 犀角 蛇衔 莽草(外台作茵芋) 乌头 桔梗 升麻 防风 川椒 干姜 鳖甲 雄黄 巴豆(各一两) 丹参(三两) 踯躅花(一升)

上十五味咀,以苦酒四升渍之一宿以成,煎猪膏五斤,微火煎三上三下,药色小黄去滓,以摩病上。此方不可施之猥人,慎之(胡洽无丹参踯躅,有细辛,又苏恭以白芷、防己、吴茱萸、附子、当归代巴豆、雄黄、蛇衔、防风、鳖甲)。

搞不全也没问题,简化一下:

野葛(雷公藤) 生乌头 桔梗 升麻 防风 川椒 干姜 鳖甲 雄黄 巴豆(各一两) 丹参(三两) 洋金花(一升)伸筋草(一两) 马钱子(一两)

为什么不给小人?这都是毒药,怕他搞事害人。如果有病人怀疑这个竹沥汤,就不要给他治疗。因为他怀疑你,一定不会配合你治疗的。不要和他解释什么,两个字,“不治”!

26. 竹沥汤有三首,轻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后方。

第一竹沥汤,疗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甘草(三两炙) 秦艽(一两) 葛根(一两) 附子(二枚炮) 黄芩(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防己(一两) 杏仁(五十枚) 防风(一两半) 升麻(一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桂枝(一两) 干姜(一两) 竹沥(五升)

上十五味切。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忌海藻菘菜猪肉醋物生菜生葱。(千金)

竹沥汤,按照病情的轻重,一共有三个方子供选择。

第一个方子,治疗风毒,双脚痹痛或者麻木,腿肚子转筋,皮肤肌肉麻木,感觉失灵,心里恶心难受,食欲不振,或者感觉腹中或者周身畏寒。主要是肢体肿胀,不是水肿,一按就一个坑。

这个方子,有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干姜汤等,也有续命汤。也是个厥阴方,阳明少阴的问题,是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解表去风,通痹止痛,清里热,化水饮。其实啊,就是续命汤的变方。为什么叫竹沥汤?它君药就是用竹沥。竹沥去风痉。风邪导致的痉挛瘫痪。这个东西寒凉,去中焦和上焦的热饮浊痰。因此,这个病,从里证讲,是个上热下寒,阳明太阴病。内外呢,就是外有少阴风寒湿邪。复杂去了,内里寒饮上逆,上焦阳热被阻不降,热邪壅闭,要用竹沥去荡涤,上热得开得降,下寒由干姜、附子去温,有茯苓、防己化湿利水,一起随着竹沥的荡涤而从大便走了。其实,你懂了续命汤的方义,就能明白这个方义的。方后的禁忌,确实要注意,不然会影响疗效。尤其重病人,无论什么病,都要注意饮食,不然束缚药力。

学生:菘菜就是白菜。

是的。

27. 又第二大竹沥汤,疗猝中风,口吃不能语言,四肢缓纵偏痹,挛急痛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方。

竹沥(一斗四升) 独活(二两) 芍药(二两) 桂心(二两) 防风(二两) 麻黄(一两去节) 白术(二两) 葛根(二两) 生姜(三两) 茵芋(二两) 细辛(二两) 茯苓(三两) 防己(一两) 乌头(一枚) 甘草(二两炙) 川芎(三两) 石膏(一两) 人参(一两) 黄芩(三两)

上十九味切。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忌同。(千金)

这个方,也可以是续命汤家族的成员。原本是治疗中风的。因此你们看看,凡是风病,方子也大同小异。这个加了乌头、石膏、人参、川芎、茵芋等,加重了去阳明热,去表的水湿,补津液,入脑祛风的力量。茵芋是去风湿痹痛的,找不到的话,可以不用。这说明什么?说明病重了,上逆的厉害,病邪往上更进了一步。

一状相当即服。是说,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要服这个汤。典型的症状:①口吃不能语言。②四肢缓纵偏痹,挛急痛风。③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④手足不随。挛急痛风,这个痛风,不是西医说的那个痛风,是指疼痛走窜。当然,西医的那个痛风,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治疗的,效果不错。毕竟属于痹证啊,他都是强调要发汗。麻黄配石膏,对水湿在肌表的,可以汗泄出去。这也是越婢汤的治疗风水的法则。治肌表之水,这是个窍门。不要不敢用麻黄,有石膏收重,不会大汗亡阳。不单排在表的水,还排胸中的水热。

28. 又第三竹沥汤,疗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方。

当归(二两) 防风(三两) 生姜(八两) 白术(三两) 人参(二两) 黄芩(二两) 川芎(二两) 细辛(二两) 桂心(二两) 茯苓(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秦艽(三两) 葛根(五两) 升麻(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蜀椒(一两汗)

上十七味切。以甘竹汁一斗九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忌同。(千金)

这个方子,可是对太阴重视了。是以少阴太阴为主,阳明不重。阳明不过是“心下烦热”而已,黄芩、升麻就处理了。“手足烦疼”,典型的太阴外证。这是阴多阳少了,危险了。寒饮很重了,阳明胃气不多了,水不化气,津液也不足了。水盛血虚了。蜀椒、当归、白术,这都用上了。

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

内外寒湿它都管,还降逆。掉头发,头发白,很多都是水饮造成的。它治疗急性肠炎和重症痢疾,十分有效。一大茶杯蜀椒,开水泡服,一杯就好。

看看这三个方子,第一个,轻症。第二个,加重了,阳明热和水饮上逆的厉害了。第三个,是阴多阳少了,阳明热不多,胃气不足了。

29. 又桑煎,疗水气肺气瘫肿。兼风气方。

桑条(二两亦用)

上一味细锉如豆。以水一大升,煎取三大合,如欲得多造,准此增加,先熬令香,然后煎。每服肚空吃,或如茶汤,或羹粥,每服半大升,亦无禁忌。

又本方云,桑枝平,不冷不热,可以常服,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

桑枝(细切一小升)

上一味。熬令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大升,一日服尽无问食前后,比服只依前方。(千金)

这条作为一般理解阅读,长点知识。这个桑枝,《本经》没有收录。

学生:偏方有用的,治风痹有效。也可以熏洗。

是的,对皮肤病也有效。临床能用上,多观察,多广用,作为辅助治疗。

头风风眩

1. 头痛脉滑者,中风。风脉虚弱也。

头风摩散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条文本义,再简单说一下。“头痛脉滑”,头为风地,脉滑,该是浮滑,尤其是寸部脉,要浮滑而实。滑,又有实象,是风邪外束,阳气不得宣发外泄,交争与头部,因而头痛。后面那句“风脉虚弱也”,该是指太阳中风病脉缓的情况,就是一个鉴别的意思。此中风头痛,不是彼太阳中风病。此中风头痛,就是单纯的脑袋疼,脉浮滑。也可能有太阳伤寒的那些症状,但是,以头痛脉滑为主证。

太阳中风,头痛,脉缓,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风脉虚弱也。

太阳中风,头痛,脉浮滑,头风摩散方主之。

太阳中风,头痛项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身热,烦躁口干,脉浮洪有力,舌苔黄厚。此太阳阳明合病,大续命汤主之。

明白意思没有?

头痛是个常见病,很多都顽固得很,病情有多种,要从风论治。脑啊,看来是风地,真的与天相应。脏腑辨证的那个内风、肝风,要是发动,一定有表证表现。我们六纲辨证不管这套,通通按表证法则治疗。这就是辨证体系的理论区别。上焦属表,四肢百骸属表,头脑更是表位。大脑,又是表中之里,表中的阳明、厥阴。这回就能够理解六纲定位的花样了吧?

脑为风地,表中之里。那么,病没在脑,没在里面,在表皮的血管神经呢?脑神经痛,就是表而已。多为风邪所伤。这个风邪头痛,也要按照六纲去辨,它也有阴阳表里的。

学生:老师,你讲阳明病提纲的时候讲到的奇恒之腑,把它归于阳之里—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