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崛起、超常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出国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这就使国际经济联系更趋紧密,生产和资本更加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企业从全世界范围来安排生产和销售,选择最有利的地方进行投资,因而加强了资本的流动性,造成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分工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跨国经营。为了迎合国际分工的趋势,企业必须从全球角度而非像过去那样从本国经济出发来统筹企业发展目标,扩大经营的回旋余地,减少风险。企业的国际分工也由自发的分工向内部自觉的跨国分工发展,加速了国际分工的深化进程。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主要按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行,以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之间的垂直分工为主,而战后国际分工则是以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差异进行的分工。信息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国际分工可以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跨国界进行专业化协作,使水平分工进入到高层次。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除在德国有6个汽车装配和零件制造厂外,还在美洲、非洲和欧洲设有9个工厂,这15个工厂或公司相互供应各自的零部件和备件。各厂设有研究机构,负责对各自分工的部件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由总部统一鉴定,规定统一的投产日期。同时对各厂生产的零部件和备件在装配厂需要时统一调出和调入。虽然跨越九个国家,但却像一个大工厂,不同的车间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最后组装成型。在大众集团里没有国界,只有分工不同,这是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营。
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与国家一道,共同触入了全球化的经济之中。走出去,引进来
已不再是单纯的交流与合作,而是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国际竞争。此时在国内原来实力较强的企业一旦遇到跨国大企业的挑战,优劣胜负已不言而喻。在生与死的较量中,中国企业只有一条出路:走国际化道路,向全球化发展。一些有胆有谋民营企业率先行动了起来。鲁冠球,张瑞敏、营智健等人从跨国经营中,赢了更多的财富,也看到了企业崛起与辉煌的未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让所有创富者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敞开胸怀,跨国合作,作大赢家
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认为,中国入世以后跨国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在过去封闭的市场里,可以在每一个行业从小做大。入世后,如果还是抱着原来那种在封闭的市场里面说我的机制如何,我的体制如何,我的成本怎么样,还用那个标准来衡量当今市场,那就等于是自己没有提高,对这个市场没有认识。
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李书福经常讲的,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然是大变革的时代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更快的革新,如果你不能比竞争更快地革新的话,你肯定会死掉。
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还站在过去的传统思维上拿那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事物,那已经落后了。
现在,已经很难把握市场走向了,有的时候你睡觉起来真有时不我待的感觉,这个世界太快了,你不能还是以原来的思维感觉自己那个是宝贝,那个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你不能和中国某些企业单一的比,开放的市场是世界的,你要面对中国的市场,面对中国的企业,要和世界的500强,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在市场、资源、技术各个方面展开合作和竞争。你是选择合作还是竞争,竞争你要看一看是否能竞争过它,如果竞争不过它你看一看是否能合作,你能否设计出来合作模式。现在如果有哪个企业说要和世界500强竞争,这本身就是不成熟的,是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市场方面?你靠什么去竞争?
李书福时常自问,在入世之前该做什么?先设计出来欧洲人吃什么口味的,美国人吃什么口味的,日本人吃什么口味的,我想给谁做什么菜。这时候你要想,我把菜炒好了吗,佐料怎么放,有没有厨师,做出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
谁能和跨国公司有合作的机会谁就是最大赢家之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市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曾有一个经济学家谈到,如果说20世纪是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就是跨国公司主宰的世纪。所以今天我们要定位的就是如何跟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进行对接、进行合作。搭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才有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要搞创新经营,否则没有希望,等你达到一个基本成熟期以后你才可以讨论竞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李书福认为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和跨国公司合作的产业你是不是进入了。
第二是机制问题。企业现有的整合是不是能够跟他融合。如果说你整合的是他正要付出时间和成本整合的,你可以高价地等他来,不是你找他,是他来找你。因为中国市场还有保护期的问题,这就是机遇,中国最大的商机就在这里,谁抓住这个商机谁就是赢家。整个未来的产业定位一定是站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衡量,任何高技术、高科技,一定要有资本的推动力,没有资本的推动力,你的发展是缓慢的。既然你要吸引国际资本,那你吸引资本的优势是什么,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是市场。你要看到中国这个市场还有多长时间饱和,然后未来到非洲、拉丁美洲去,这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公司不在乎多少,在于公司的规模,一个鱼苗现在看来是很小的,但是它可能是鲨鱼苗,它现在可能是小鱼,但是它很快就会长大,之后它就把你的一池泥鳅鱼当食吃了。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做一两件事,而且这件事是能够做出规模的。公司不在多,你有100个公司,还不如别的公司一角,那有什么用。过去人们一印名片,上面印一堆公司,觉得那是荣耀,要不就是什么很多头衔,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卑的心理。
归根到底,想要真正国际化也好、全球化也好,要看是不是凝聚了一批国际化的人才,如果没有的话,一切都是空想。凝聚国际化人才两个要素不能缺少:一个是产业定位要是准确的,第二个要搭建一个平台,使他能够被吸引住。我们要把我们的资源和财富交给有能力使这个财富创造更大价值的集团手里去,不要一合作就谈我要控制权、控股权,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胸襟,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只有敞开胸怀,才能拥抱世界。
把握国际趋势,培养国际头脑
东方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宏伟深知,要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不仅要紧跟国内市场,更应瞄准国际市场,培养国际头脑。
张宏伟通过企业股票上市,使他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他从此开始由一个经营建筑商走到资本经营与扩张的资本家位置,从而步入了资本经营时代。
这是一个巨大飞跃,一个巨大的进步。它表明,张宏伟已经突破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的目光,他的面前展现的是整个世界,他开始用世界眼光看市场。
进入资本经营时代,便是与国际接轨了。到这个时候,张宏伟那精明的头脑,加上长期的市场经验,再加上他的不断学习外面世界的先进知识与方法,终于使他摆脱了地域的局限。
是改革开放给了他机遇,是他的敏锐使他抓住了机遇,从此一通百通。
具备了国际头脑,便是在心中消除了国界,就像音乐无国界一样,商业做到顶峰,也同样没有国界。这时候,已不是你去找机会,而是机会在你面前排着队,等你挑选。
张宏伟说,什么是资本的国际化?首先是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动作,解决集团股本资金中国际资本含量和集团的债务资金中国际债务的含量,从而便利我们集团的资本结构出现历史性转变,走向国际。
现在,东方集团制定了每年将一个子公司引入国际市场的目标。东方集团还准备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所以股票上市的渠道,支持其一家企业在南非开发中国产品的市场,这家公司取名为东方巨人公司。在澳大利亚,东方将集中发展一家上市投资公司,资金专门用在中国进行企业兼并。
张宏伟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东方集团的美国公司:根据集团董事会提出的战略构想,美国公司业务中近期主要有三大项,一是融资,支持国内有战略意义项目的建设;二是经贸,包括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三是培育在美国的实业,经过若干年,使集团在美国的资产布局达到优化。从指导思想上,一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网络关系,扩大占有市场的份额,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二是争取将贸易业务向办实业的方向过渡,把贸易当成产业来办,进而向金融方向升华。
张宏伟说,我们要成为国际化跨国集团,我们这拨人就要成为国际型人才,要立体地进入国际市场。一个集团能发展多大的规模,就要看经营者能够容纳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才真正在企业家身边,这是关键。对于人才问题,各个企业家有各自的分析,有人说企业领导人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一是用人,但我认为企业家出主意还在其次,用好人最重要。
决定企业竞争力的轴心是能否正确把握住信息和技术,并加以运用,我们搜集的信息很多,但什么是正确的,如何去筛选,怎样发挥信息的作用,这是至关重要的。过去讲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流行的是谁最先拿信息,谁拿到的信息最准确,谁对这个信息的分析最精辟,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我们民营企业,不是靠国家拨款,而是靠我们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那么如何保护好这么多年的心血的积累,使整个集团今后每一个大的决策都能够站得住脚,使公司一步一个台阶,正确决策至关重要。只有在实现信息国际化的条件下,一个公司才能够成功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化是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如果人才资源上不去、智力储备上不去,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作出正确的决策也很难保证正确的实施、有效的实施,也很难完成颗粒归仓,很可能替他人作嫁衣裳。因此,应该承认,通过我们的美国公司的运作,我们可以不断把国外的最好的智力输送到集团里边,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集团要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外国人,重要的是要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
管理水平的国际化,简单说就是要有一套现代化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总和,将其量体裁衣地装到每一个具体企业的运行机制里面,企业即可实现管理水平的国际化。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国际化,张宏伟带领的东方集团逐步融入国际潮流之中,从而使集团的竞争力更加强大。
开拓国际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
当别的企业正在国内市场上大打白刃战的时候,力帆集团总裁尹明善及时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摩托车出口的利润是内销的4倍以上!于是,尹明善集中了公司的最强阵容力拓国际市场,他和同事在两年之内跑了20多个国家,平均每三天中就有一天呆在国外。
走出去天宽地阔。现实给尹明善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这个市场大得很,原来我们的东西不比别人差,对国际市场我们缺的是了解,缺的是开拓。当时东南亚流行弯梁摩托,恰好力帆弯梁车享誉全国,转眼间,力帆顺势席卷东南亚;白种人喜欢高架跑车,这种车我国仅有包括力帆集团在内的两个厂家生产,力帆又由此赢得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市场。在越南、印尼等国,过去是日本摩托车大行其道,在力帆的强力攻势下,日货节节败退,力帆在当地占到80%左右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国内制造业逢日必败的神话。
如今,一辆辆奔驰在大街上的、有中国制造标志的摩托车,已成为东南亚当地一道独特景观。过去并不把中国同行放在眼里的日本摩托车公司,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的传统领地已经被这位不速之客冲得七零八落,其惊讶可想而知。他们成立了同业协会,联手对付力帆,并建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力帆的一举一动……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尹明善推行其市场全球化路线的四只轮子。如今,仅拿下自营进出口权两年多的力帆,已在南非、伊朗设立了组装厂,并且还计划在越南、印尼、美国等地设厂,这就初步实现了生产的全球化。在技术全球化上,尹明善计划投资100万美元购买国外软技术,以图站在巨人肩上谋发展。力帆的人才全球化战略更是不惜血本,最近尹明善聘请了三位澳籍华人到公司担任高管,最高的月薪1万美金,比他们在澳州的工资还高出50%,尹明善称他们为开拓国际市场的空降师,这不仅因为他们业务精通,以一当百,还由于他们外语纯熟,通晓国际贸易规则,拥有在许多国家免签的护照。这样,如果哪里出现商机,他们就可以迅速出击,抢夺滩头阵地。市场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尹明善创造性地提出产权换资金的方法,计划通过私募及公募招股方式,吸纳6000万至8000万美元国际资本。企业做到几百万时是自己的,做到几十亿时,就是大家的了,一个没有国际资本进入的企业,注定是个做不大的企业。尹明善说。
占领国际市场,赚外国人的钱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过:单纯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占领国际市场,赚外国人口袋里的钱。他认为企业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入美国。他曾微笑着说:足迹早已告诉我,一定会成功!
主席:
向您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们拿到了通用公司的正式订单。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
鲁冠球接到从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传过来的一纸传真时,表情是那么的恬淡而自然,仿佛所有的成功都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作为汽车工业十分落后的中国的一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乡镇企业,其产品打进有汽车王国之称的美国市场,叩开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公司美国通用公司之门,这是万向人的一个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