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钻石版)
12253300000025

第25章 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2)

孔雀常为自己有一身美丽的羽毛而得意,它认为自己可与人类的皇后相媲美。遗憾的是鸟类中几乎没有动物把它当成高贵的皇后来看待。

一天,有只鹤路过孔雀身边。

“喂,你就不能停下脚步看我一眼吗?”正在开屏的孔雀喊住了步履匆匆的鹤。

“对不起,我还有很多事等着要做,没时间欣赏你的羽毛。”鹤说完,又迈开了大步。

孔雀却拦住了鹤的去路,并嘲笑它,讥讽它灰白色的羽毛,说:“我的衣饰像个皇后,不仅有金色还有紫色,具有彩虹所有的色彩,而你呢,你的翅膀上连一点点颜色也没有。”

“这一点都不错,但是我能一飞冲天,声音闻于星空,而你却只能在地面上,像鸡一样,在满是粪堆的院子里,在家禽之间来回闲逛。”

孔雀因为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高贵的了。它趾高气扬地去嘲笑鹤,却不知道,高贵来自内在心灵,而不是外表的衣饰。高贵是内在气质的自然表现,它不需要任何装饰来加以衬托。

那么,是什么使一个人高贵?不是显赫的权势、耀眼的钱财、世袭的爵位、虚假的名声,而是圣洁的灵魂、善良的人格、淳朴的情感、正直的品性;不是华丽的外表、浓重的粉饰、道貌岸然的气派、铺张豪华的排场,而是简朴而廉洁的品行、自然而真诚的举止、讲求实际而不慕虚名的个性;不是以高贵者自居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孤芳自赏、连篇累牍的自我吹嘘、不失时机的自我夸耀,而是谦虚严谨的自知之明、自尊自重的清醒理智、勤于自省的深邃和凝重。

以貌取人,圣人也会犯错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39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待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子羽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不是外表。

外形的美丑都不能决定其品性和人格;美丽的体貌里更有美丽的品性的人,才是真美;体貌既丑,品性又低,这才是真丑。上帝造人还没有这样的定律,说是体貌美丽的男女,品性也一定是美丽的;也没有说体貌丑陋的男女,品性也一定是丑陋的。

你若是个体貌美丽的人,要记着美丽在某时期中虽会给你幸福,但是绝不能持久,到了生活发生危急的时候,美丽不一定能救你。

无论长得美或丑,都不能决定人生的美丑。人生之美是靠你美的品行和心灵来缔造的,而不是你的外表。

让内心充满美好的情感

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小学里,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经常向玛琳娜老师询问天堂在哪里。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和求知欲望,玛琳娜老师请来了莫迪神父。

莫迪神父首先在黑板中间画了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左边写着“天堂”,右边写着“地狱”。然后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分别在‘天堂’和‘地狱’下面写下与你们的想象或期望相符的内容。”

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了:

花朵、欢笑、树木、天空、爱情、阳光、诗歌、春天、音乐……在“地狱”这一边,孩子们写下了这样一些字眼:

黑暗、肮脏、恶魔、哭泣、残杀、恐怖、仇恨、流血、丑陋……等孩子们写完之后,神父对他们说:“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天堂是具备了一切美好事物与美好心灵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人叫做天堂,有人叫做天国,或者净土,极乐世界。

地狱呢?正好相反,是充斥了一切丑恶事物与丑恶心灵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人间在哪里呢?”

孩子们说:“人间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地方。”

神父说:“错了。”

孩子们露出不可解的神色。

神父告诉孩子们:“人间不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

如果人一直怀着丑恶的心态生活,无论他处在什么环境,他的生活也是黑暗的,那么,他就等于活在地狱里;如果一个人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情感,有着爱与善的品质,那他就活在天堂里。

如果在远离我们人间的地方确有一座天堂,它也只是为那些心里怀有天堂美景的人所准备的,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到那里享受上帝的嘉奖。

我会点亮自己的心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多云黯然的午后。

英国小说家西雪尔·罗伯斯照例来到郊外的一个墓地,拜祭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去时,竟意外地看到文友的墓碑旁有一块新立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炭火般的语言,立刻温暖了罗伯斯阴郁的心,令他既激动又振奋。罗伯斯迅速地从衣兜里掏出钢笔,记下了这句话。他以为这句话一定是引用了哪位名家的“名言”。为了尽早查到这句话的出处,他匆匆地赶回公寓,认真地逐册逐页翻阅书籍。可是,找了很久,也未找到这句“名言”的来源。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又重回到墓地。从墓地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之下的是一名年仅10岁的少年,前几天,德军空袭伦敦时,不幸被炸弹炸死。少年的母亲怀着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了那块墓碑。

这个感人的故事令罗伯斯久久不能释怀,一股澎湃的激情促使罗伯斯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故事转瞬便流传开来,如希望的火种,鼓舞着人们为胜利而执著前行的脚步。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读大学的布雷克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从中读出了那句话的隽永与深刻。布雷克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随一个科技普及小组去非洲扶贫。

“到那里,万一你觉得天气炎热受不了,怎么办?”

“非洲那里闹传染病,怎么办?”

“那里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那异口同声的劝说,布雷克很坚定地回答:“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绝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的蜡烛!”

一周后,布雷克怀揣着希望去了非洲。在那里,经过布雷克和同伴们的不懈努力,用他们那点点烛光,终于照亮了一片天空,并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的称号。

蜡烛虽纤弱,却能发出熠熠的光芒打破黑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这样的蜡烛。当一个人在气馁、失败,甚至感到有些绝望时,不妨激励自己,点亮心烛。黑暗消失了,留下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烛光虽小,却能照亮生活,信念虽弱,也能掌握生命。在绝境前,保留最后的一片希望,绝境就有转机的余地;在不可能中保留最后一份信心,生命中的可能就有出现的机会。坚持,意味着还有还击的机会,一点坚持就能抵抗厄运。

不要被贪念打败

1856年,亚历山大商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共失窃8只金表,损失16万美金,在当时,这是相当庞大的数目。

就在案子尚未侦破前,有个纽约商人到此地批货,随身携带了4万美元现金。当他到达下榻的酒店后,先办理了贵重物品的保存手续,接着将钱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中,随即出门去吃早餐。

在咖啡厅里,他听见邻桌的人在谈论前阵子的金表盗窃案,因为是一般社会新闻,这个商人并不当回事。

中午吃饭时,他又听见邻桌的人谈及此事,他们还说有人用1万美元买了两只金表,转手后净赚3万美元,其他人纷纷投以羡慕的眼光说:“如果让我遇上,不知道该有多好!”

然而,商人听到后,却怀疑地想:“哪有这么好的事?”

到了晚餐时间,金表的话题居然再次在他耳边响起,等到他吃完饭,回到房间后,忽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对金表有兴趣吗?老实跟你说,我知道你是做大买卖的商人,这些金表在本地并不好脱手,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商量看看,品质方面,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宝店鉴定,如何?”

商人听到后,不禁怦然心动,他想这笔生意可获取的利润比一般生意优厚许多,所以他便答应与对方会面详谈,结果以4万美元买下了传说中被盗的8只金表中的3只。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表仔细观看后,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他将金表带到熟人那里鉴定,没想到鉴定的结果是,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货,全部只值2000美元而已。直到这帮骗子落网后,商人才明白,打从他一进酒店存钱,这帮骗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听到的金表话题,也是他们故意安排设计的。

歹徒的计划是,如果第一天商人没有上当,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许多花招准备诱骗他,直到他掏出钱为止。

因为贪欲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为贪婪,而丧失天良的人也随处可见。贪欲不仅可怕,也是导致许多人失败的原因。贪婪自私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所以他们只瞧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身边隐藏的危机,也看不见自己生活的方向。

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所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句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

就如同故事中明知道金表是“赃货”的商人,因为被自己的贪念打败,最终抗拒不了骗子的诱惑而自食恶果。

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玛利亚从南站送完朋友回来,给凯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了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10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汤姆,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质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子,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当小男孩小手空空走到车厢尾时,玛利亚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怎么搞的,纽约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的父子俩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说到这里时,玛利亚眼里有晶莹的泪花在闪烁,她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在顽强不屈地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考验,我们怎么能说他是乞丐呢?”

玛利亚的叙述,让凯蒂的眼睛也湿润了。不久,凯蒂有事经过广场,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在拉小提琴,她一眼就看出,他就是玛利亚提过的那个在车上卖唱的孩子。

凯蒂弯下腰,完全没有施舍者的心态,把微薄的钱币郑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凯蒂相信,同时伴随它的,还有一个沉甸甸的信念——人生无乞丐。

依靠自己能力生存的人是最伟大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那些处于底层的劳动者充满敬畏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底层的靠自己能力谋生的人我们要给予同情,给予支持。

故事中的小男孩以一句“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给人以震撼。的确,人生无乞丐,作为施舍者的同时,你同时也是被施者,收获心灵的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平等的,不管你贫或富。

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

有几个门徒去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时间。苏格拉底带着他们来到果树林旁边。苏格拉底吩咐他们“你们沿着一排果树,从这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摘一颗自己觉得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能回头,只有一次选择机会”。

门徒们走进果林。他们非常认真地做着选择。当他们来到果林的另一端时,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

苏格拉底问他们:“你们都挑选到满意的果子了吗?”

“老师,我想再得到一次选择机会!”有人请求道,“我一到果林里,就看到一颗又大又好的果子,但是我一心想再找一个更大更好的。等我走到尽头的时候,才知道第一次看见的那颗就是最大、最好的果子。”

别的门徒也纷纷要求再得到一次选择机会。苏格拉底摇着头说:“孩子们,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这就是人生。”

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有所选择,就一定会有所放弃。人生过程与此相仿:时光无法逆转,脚步不能停留,目光不能看得更远,你想得到的东西却很多。拿到的丢不掉,失去的找不回,必须适时作出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情况下,必须抓住现有的机会,如果报着“时间还长着呢,以后再说”的想法,势必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珍惜现在吧,别在悔恨中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