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
12243400000063

第63章 英才辈出——从温室幼苗到商业巨子(6)

但是,金融界圈内人士认为,这次的泡沫吹得太快也太大了,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玩弄科技,大搞“利益反输送”。香港政府与李泽楷估计数码港可以赚到86亿,把计划交给得信佳之后,公司的市值竟增加到600亿,这种现象表示股民对高科技股的憧憬与误解。其次是李泽楷借壳的布局手法缜密,把地产演化为高科技,再把股票筹码锁死后,以反利益输送制造大利益,使得股票狂飙。

香港财经界认为,锦兴与得信佳堪称大小超人财技智慧的最佳体现,也是香港借壳上市的经典之作。

也许有人会认为,李泽楷的成功与其父在香港商界和政界的影响不无关系。但李嘉诚在香港大学的一次与学生的见面会上说:“李泽楷做的那个数码港,由开始到成功,我从没找香港政府的任何一个人去拉关系。我这个人有我自己的人格,我不是这么容易去求人。”

李嘉诚被传媒追问对得信佳股价上升的看法时说:“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价会大升;其次,得信佳股份流通量非常少。……依我来看事情极不寻常,也不合理。”

被问及是否会入股得信佳时,他则打趣说:“你认为我会那样傻,等一支股升了10倍、20倍再买进,那是不对的。”

不过,李嘉诚也认同新科技的重要性,决定全力发展超级网站,但笑言没有向小儿子李泽楷“请教”。

也许,正是李嘉诚的这种处事风格造就了儿子奋发拼搏历练商场的机会。而青出于蓝的“小超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李嘉诚的后辈们已经开始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们不会再躺在老子的财富簿上充当“二世祖”,那种“富不过三代”的预言,在20世纪末香港首富的身上没有被验证的机会。

科技概念加资本运营,李泽楷不但创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同时成功地演绎了“借壳上市”的新模式。

科技股狂潮已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由李泽楷控制的盈科数码动力,旗帜鲜明地发展新科技,只用了9个月时间便创造了一个股坛奇迹,2000年1月,盈动的市值达到1641亿港元,直逼其父旗下主要上市公司之一的和黄集团。

从1999年发行的香港科技股的潮流中,一直挺立潮头的明星正是由李泽楷控制的香港盈科数码动力(简称盈动)公司。从1999年10月底下探5元低位到2000年1月3日突破20元高位,在短短的一个半月内,盈动完成了4倍的升幅,更创下单日逾40%的升幅,其市场表现不但令股民倍受鼓舞,亦成为香港证券史上一个不灭的神话。

1999年12月23日,对于盈动股东无疑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该股票前晚在美国场外交易所作价突然急升逾一倍,至2.75美元(约21.31港元),在种种利好传言刺激下,盈动激升4.55元,至15.6元报收,升幅达25%。在当日港股165.9亿元的成交额中,该股竟占了1/3,成为唯一的市场焦点。

这主要因为盈动当时动作多多,接二连三宣布多项收购或合作计划,加上美国传出多项有利传闻,如微软将与盈动换股、盈动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每股2美元,美国对冲基金于场外买卖大手扫入盈动,以及发行赢利备兑认股证的证券商在市场补货等,结果火上添油。虽然李泽楷“千里传音”,发出通告否认与微软换股的传闻,然而股价高起不下,充分显示市场相信李泽楷点石成金的魔力。

盈动市值也由12月21日的920亿元,一跃上升至1299亿元,一日之内急涨379亿元,排名也跃至第八,已逼近其父李嘉诚创立的长江实业。

盈动自12月10日至23日,每天都是港股成交金额最大的股份,23日成交额高达50亿元,打破港股有史以来,一只股份单日成交额的记录,峰头早已盖过其他优质股。

而身为盈动主席李泽楷的财富,一日暴涨188亿,连同其父李嘉诚的上市公司王国,李氏家族的财富已达1164亿元,成为首个拥有千亿家财的香港家族。

2000年1月3日,港股新年第一天开盘,盈动更再破20元大关,从1999年12月22日的11元多,在短短数个交易日内达到了近一倍的升幅。李泽楷的身家也超过500亿,与其父700多亿的身家相比,距离已不算远了。而在港股后势看好的情况下,盈动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这就意味着,被香港媒体称作“小超人”的李泽楷,其数年的成果极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大超人”50年的积累。

盈动股份上涨,也带动了李嘉诚所属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上涨。据统计,当时李氏父子所持公司的市值已逾1.3万亿元,李泽楷收购市值达2600亿港元的香港电讯后,李氏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将超过港股市值的1/4。连横合纵英特尔

美国搜索引擎Alta Vista和英国有线电视公司NTL争夺ISP用户之战炒热英国IT市场,各路因特网运营商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坐山观虎斗,一场英伦网络价格战正在不断升温。

这是1998年年初,以报道国际新闻而称雄华文报界的某家报纸上登载的一则“不甚起眼”的消息,但这则消息强烈地吸引了李泽楷,以至于这张报纸在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两个多星期。李泽楷为什么对这则报道如此关注?这源于他对网络经济的关注。

当时,英国的因特网市场很独特。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主要的电话公司也是向人们提供网络接驳业务的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SP),如德国电信的T-Online,法国电信的Wandoo等,他们多数固定每月的网络收费。然而在英国,英国电信却没有建立起其ISP的主导地位,这为其他一些公司制造了机会。英国电信一直迟迟不肯为用户设置“每月定额缴费不限时上网”业务,原因在于国际长途话费下降、电话用户相对稳定的市场形势下,迅速增长的因特网话费是其重要的营利途径。

1998年3月,在电信办公室向其施加压力后,英国电信才宣布以包月形式向用户提供不限时上网服务,但有许多用户指出,改革后的收费依然偏高。英国电信的失败恰恰为其他ISP打开了成功之门。其中Free serve(免费服务)利用内部联网形式招揽了大批因特网用户,其他200家ISP也效仿了Free serve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对于那些上网时间长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昂贵的。

自1999年12月起,英国政府和电信监管部门向ISP众商家施加压力,让用户拥有无限使用权。这是美国网络商惯用的一种模式,美国的个人因特网使用率则比英国高出一倍。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新政策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Alta Vista和NTL宣布降价,意在先发制人,有分析家形容此举为“抢夺阵地”。在以进军英国市场、击败对手为目的的降价大战中,Alta VIsta将会出现巨大牺牲,它表示会通过广告业务和电子商务增加营利。

如果NTL及其合作者能显示出他们能为英国社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政府会对其另眼相看。此外,NTL和其他一些有线电视企业无需通过电话线上网,更体现其“免费”的含义。据网络分析家指出,除了上述上网模式以外,还可采用其余三种方法接驳互联网。

第一,移动电话。新一代移动电话使包括视像在内的全面因特网服务成为可能。

第二,电视。新闻巨子默多克的Sky Digital,将允许电视观众局部性登录因特网。

第三,高速的宽频网。人们将高速地接入因特网(比现行速度快100倍),用户永远在网上,而且可即时操控游戏和音乐。

承借英国政府的积极呼吁,几个月后英国互联网业务将出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竞争,Alta Vista也好,NTL也好,都更不容与机会失之交臂。

李泽楷在“第二,电视”和“第三,高速的宽频网”下划了粗重的红杠。李泽楷决定以电视为媒体,开发亚洲互联网市场,并以印度、中国、日本为重点目标。

按照他的构想是,先与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商合作,在有线电视用户的电视机上,加装一个“点石为金”的顶盒(set-topbox),令用户将来可透过人造卫星及有线光纤宽频系统,接收电视节目之余,同时又可宽频上网,进行各项的电子商贸活动,包括网上购物、银行理财、买卖股票,以至公司之间的商业往来。

这一计划的难点是解决宽频技术问题。现有的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宽频网络由光纤网络组成,就像宽阔的高速公路,所有文字、话音、影像、数据都各自以包裹形式,沿路标有秩序地高速传送。

宽频上网速度达1.5Mbps,是一般窄频电话线5.6K的30倍。但香港电讯的宽频互动电视自面世以来,客户对输送质素的投诉之声却不绝于耳。

李泽楷出手不凡。他向全球富豪提示了这一重大商机之后,要求与他合作的函件雪片般飞来。李泽楷环球巡视一番,握住了英特尔总裁伸过来的手。

英特尔的名字是与它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美求学期间,李泽楷曾详细地研究了戈登?摩尔的个人档案。

作为英特尔共同创始人之一的摩尔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工程师,但是人们提起他,并不是因为这个,也不是因为他的财富和职位,而是因为他34年前提出的“摩尔定理”。

摩尔定理最早出现在他于1965年发表的一篇极不起眼的文章里,却像一股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统治了硅谷乃至全球计算机业整整三十多年。

这个定理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每隔一年半左右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提高一倍。

英特尔正是在摩尔定律的指导下,冲破层层技术难关,逐渐脱颖而出,并走上光明前途。而今摩尔定律仍是公司至高无上的指挥棒。至于整个计算机产业,则跟随英特尔而走。

在学校,摩尔的聪颖很快显露出来,但他并不是书呆子,比起做作业,他更愿意在运动上多花时间。“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高中,所以对我的今天,很多同学多少有点奇怪,那时我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中学毕业后,摩尔如愿以偿考入计算机重镇——加州伯克利大学,学习他向往已久的化学专业。

1950年,摩尔获学士学位,继续在加州工学院深造,1954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这无疑是摩尔家族始料不及的荣誉。

摩尔曾想在家乡附近的西海岸过平静的学院研究生活。他进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两年漫无目的的研究工作改变了他的思想。当时他的方向是观察红外吸收线性状和火焰分光分析。不久,研究小组因两个上司的离去而名存实亡。之后,摩尔进入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1960年,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地震。人心浮动,经营失控,以往团结一致的整体开始涣散。

诺伊斯回忆道:“记得我站在公司的前院跟戈登?摩尔说话。我告诉他,我将从仙童辞职。他也许是公司里与我最亲近的人,我指的是,他曾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我觉得应该将这事告诉他。我们就此事商谈,诸如‘你打算做些什么’,推测这一领域的下一件大事是什么。那时我们就意识到,也许我们合伙共事一定会很有意义。”

1968年8月,诺伊斯辞职。一个月后,负责研发的技术天才摩尔也追随而去,同行的还有当时尚没有什么名气的格鲁夫。

三人一致认为,半导体最具潜力的市场是存储器芯片。这一市场完全依赖于高科技,你在一个芯片上放尽可能多的电路,谁的集成度高,谁就是这一行业的领袖,就能创造奇迹。三人首先拜访风险资本家之王阿瑟?罗克,他是当年最早帮助创建英特尔的人。

起初,摩尔担任执行副总裁。1975年成为公司总裁兼CEO,1979年,更成为公司主席兼CEO。其中CEO的头衔保持到1987年,主席一职保留到1997年,接替这些职位的就是格鲁夫。

1965年,有一天摩尔离开硅晶体车间坐下来,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张纸,画了个草图。纵轴代表不发展的芯片,横轴为时间,结果是很有规律的几何增长图形。这一发现发表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文章,这篇不经意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半导体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论文。

“当时我在写一篇集成电路的文章,要旨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产品更为便宜。我发现并在文章中描绘了它增长方面的复杂性:一个芯片的容量会逐年递增。从60个组件扩展到64000个,每年翻番,而价格上则是相应的逐年递减,当时买一个组件的价格10年后可买一个集成芯片,这是一个长期推断。它的事实曲线比我想象的更好!”

摩尔指出,工艺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性能保持几何级数增长,这种增长非常有规律。这个理论由于其可预见性和重要性后来被正式定义为摩尔定律:微处理器芯片的电路密度,以及它潜在的计算能力,每隔一年翻一番。

为了使这个描述更精确,1975年,摩尔作了一些修正,将翻番的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实际上,后来更准确的时间是两者的平均:18个月。摩尔定律不是一条简明的自然科学定律,而是一条融自然科学、高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开放性的规律,尤其是其经济学效益,使其成了英特尔公司的发展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