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
12243400000046

第46章 用人有方——从亲力亲为到指挥若定(2)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并不是没有能力直接领导他们,为了集团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职责便是为旗舰领航。而实现企业拓展目标,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洋人管洋人,这样更利于相互间的沟通。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启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与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

李嘉诚少年时代,曾听父亲讲战国时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能成大事,得“客卿”之助也。李嘉诚能成宏业,这些洋“客卿”功不可没。

李嘉诚曾高兴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

他身边有300员虎将,200个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另外的1/3都是外国人。

广采博纳融众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再聪明,也有力所不及和大意疏忽的地方,所以善纳忠言、广采博纳就十分重要了。

李嘉诚善于广采博纳,融合众智,这正是他超人智慧的源泉。他说:“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地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李嘉诚固然重视人才,但他听取意见的渠道却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下属。公司之外的人,凡有好的意见,他莫不听从。有一次,《明报》一位记者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究竟有多少?”李嘉诚说:“有好多吧,凡是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这位记者大惑不解。

原来,当初李嘉诚在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时,曾委托《明报》旗下的广告公司做代理商,这家广告公司便派人去现场察看。

广告公司的人认为,这些高级别墅确实十分漂亮,颇具欧洲的典雅风格,又不失中式的豪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四周的道路还没修好。刚好这天下大雨,走起路来泥泞不堪。而李嘉诚不知此情,打算近期发售。

广告商向李嘉诚提议:能不能稍迟些日子发售?等路修好,装修好几幢示范房之后再正式出售,对购房者吸引力会更大。“对对对!”李嘉诚忙不迭地答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你们比我更聪明,我入行这么多年,本该想到这一点,结果还是忽略了,多谢你们的提醒,我们就照你们说的办。”李嘉诚马上按广告商的建议去办,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在修建大坑龙华花园时,李嘉诚接受了这一经验教训,在发售前就修好路,还在四周种植上了美丽的花木,楼卖得更是出奇的好。

由于李嘉诚“虚心纳谏”,所以他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好的建议。在李嘉诚的智囊团成员中,除了在公司任职的幕僚外,还有一些不在公司任职的“客卿”。这些“客卿”虽不属于公司职员,但同样竭心尽力地为公司服务。

在长实“客卿”中,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杜辉廉的影响最大。李业广不仅是知名律师,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是个“两栖”专业人士,身兼香港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在商界声誉很高。有人戏称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可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这个本事独包下他。”

李业广出生于上海,香港行政会议成员,现任香港交易所主席。他是香港及英国执业律师,亦是合格会计师及特许秘书。他在伦敦大学毕业,获得法律硕士学位,并是胡关李罗律师行的创办人之一。1988年至1991年,李业广出任香港联合交易所理事会理事,1992年至1994年,担任联交所主席。1999年,再获委任为合并后的香港交易所主席。2005年10月,获行政长官曾荫权委任为香港行政会议成员。

李业广家资巨万,又是顶尖专业人士,排场很大,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能请动他。但他跟李嘉诚却特别投缘,凡有需要,他莫不尽力。长实公司上市后,李业广便是首届董事会董事。长实扩张之后,李业广又是长实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李嘉诚之所以重用李业广,是出于对李业广的敬重,因为李业广有着渊博的学识,且能够学以致用。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就是两李“合谋”的杰作。

李嘉诚的另一个著名“客卿”杜辉廉是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20世纪70年代,英国唯高达证券公司到香港发展,杜辉廉出任该公司驻港代表。在业务往来中,他与李嘉诚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辉廉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经办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因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人”。但杜辉廉并不是李嘉诚下属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谢绝李嘉诚邀请他担任长实董事的好意,是众“客卿”中唯一不支薪水者。但他绝不因为未支薪金,而拒绝为李嘉诚出谋划策,这令看重情义的李嘉诚一直觉得欠他一份情,总想找机会报答他。

1988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合作收购了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公司,以报杜辉廉相助之恩。

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自己在内的18位商界巨头参股。这些商界巨头也得到过杜辉廉的帮助,所以接到李嘉诚的邀请后,都欣然应允。他们和李嘉诚一样只投资,不入董事局,不参与公司管理。有这么多商界巨头盛襄其事,百富勤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收购了广生行和泰盛,同时百富勤还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主席。到1992年,该集团年赢利已达到了6.68亿港元。

当百富勤集团走上正轨后,李嘉诚等巨头就主动减少自己所持该公司的股份,其目的是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安全”线。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赢利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报杜辉廉之恩。

20世纪90年代,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多次合作,基本上都是请百富勤当财务顾问。身兼两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仍一如既往地充当李嘉诚的“编外高参”。李嘉诚最辉煌的战绩在股市,杜辉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李嘉诚能够慷慨回报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公司内外的人都乐意竭诚为他效力的原因。最后大班马世民

人人都知道,想赚钱就要做老板,靠给别人打工永远也不可能发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富豪云集,时刻都在创造神话的香港,打工仔也在香港创下了极多财富。据有关部门统计,香港“十大打工皇帝”的年薪总和高达4.6亿港元。

香港盛产“打工皇帝”,近10年来,“打工皇帝”中的“皇帝”,往往出自李嘉诚旗下。

1994~1995年度,是前和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1996~1997年度,则为长实副董事总经理周年茂。而接替前和黄大班马世民的霍建宁,1998~1999年度曾自愿减薪,自当别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马世民。

马世民,英国人,原名西蒙?默里,1940年生于英国里斯特。1966年,马世民来到香港,进入当时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并且一干就是14年。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实际上,他确实在多种领域中经受过许多锻炼。马世民在怡和洋行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怡和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1979年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能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

马世民来到长实总部后,极力要求亲自面见李嘉诚。平日,身为集团老板的李嘉诚是根本不会过问这类小事的,只需把它交给手下人员去干就行了。但这一次,在对方的强烈要求之下,他还是同意会见一下这位倔强的“鬼佬”(港人对外国人的俗称)。

结果,这次会面给他俩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在交谈中,马世民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

李嘉诚也是属龙的,不过他比马世民整整大了12岁。他们交谈的话题很广泛,马世民显示出非常广博的学识。李嘉诚对这位新认识的“龙老弟”颇有感觉。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了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其业务主要是承接新加坡的地铁工程。1982年之后,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产生了很严重的分歧。李察信执意要离去,李嘉诚也开始积极物色继任者。这时候,他想起了马世民,于是决定设法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诚经由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Daven-ham公司,随后便委任他为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就开始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了港灯集团,这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

李嘉诚以其独到的眼光选中了马世民,马世民在长实系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他的人品,他的口碑,除了老板李嘉诚,当属翘楚。不论是曾与马世民共事数月,还是已建立十年八载合作关系的下属,都对他赞不绝口。马世民的日程表上,从早到晚排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一般人可能根本就吃不消,他却能应付自如。下班后,员工都走了,他仍留在办公室内处理文件,该审批的作出批示,该签名的签上大名,每日很晚才回家。

下属说,“马头”从不吝惜笑容,他的笑很真诚,因为他性格爽朗,待人和善,且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是个特大集团的总裁,却不像洋大班那样盛气凌人。不论和黄的老员工,还是新到的,哪怕是清洁工,都能与他合得来,毫无拘束,就像处在一个大家庭中一样轻松自在。

他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从不强迫下属去做尚未形成共识的事。他极少发脾气,如果他觉得批评人的口气重了些,过后必定会向当事人道歉。据一位“挨训”的员工讲,“波士”(老板)道歉的方式很独特,不是一般的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买一只花篮送给他。

正因为马世民富有人格魅力,因此,长实上上下下都非常爱戴他。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世民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领导者与纯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能运用职务性权力,以制度来规范下属,更能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以人格魅力来引导人,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作为创业者,要想由小做大,必须设法找到一些领导者来辅佐自己。这首先要求自己是个真正的领导者,具有能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马世民在长实系权高位重,是除老板李嘉诚外最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被内部拥戴和被外界看好的马世民,却在1993年令人意外地离开了长实。

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职务时,由霍建宁接替,马世民便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了。这就是说,从霍建宁开始,李嘉诚以后不太可能启用洋大班了。

功勋卓著的马世民为何离职?是能力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李嘉诚跨地区投资的重点移向中国内地,也是马世民辞去和黄董事总经理一职的重要原因——

1986年,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马世民上任后,把和黄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谁知,种子撒出去了,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的回报不理想。据《Capital International》1983年公布的世界各经济区资本市场回报率,排名是:

1.香港19.3%;

2.新加坡18.3%;

3.日本17.7%;

4.瑞士9.4%;

5.加拿大9%;

6.联邦德国8%;

7.英国7.5%;

8.法国6.6%;

9.美国6.3%;

10.澳大利亚4%。

香港无疑是投资家的天堂。当然,也并不表明资本回报率低的地区就是投资者的深渊,要因行业、因人、因时而论。回报率低的地区同样出大富翁就是很好的例证。

不过,李嘉诚的海外投资回报迟缓且偏低,倒是千真万确的。

《杀戮香江?富豪沉浮录》一书提到:

去年(1992年)8月,和黄公布1992年上半年业绩,李嘉诚毅然宣布为加拿大赫斯基石油的巨额投资,做出14.2亿元撇账,令和黄赢利大倒退。

李嘉诚认为这项投资亏损的原因在于马世民在管理上出了乱子。

他曾说,如果和黄没让伙伴左右决策,收购另一家石油公司,和黄收购赫斯基,绝不会有所亏损。

李嘉诚怪罪于马世民,是因为马世民策划的海外投资项目连连失利。1989年,马世民又买下了生产天然气为主的Canterra,却没有取得这家公司的话语权,由人家管理,没有当上这家公司的主席。

痛定思痛,李嘉诚决定不听马世民的解释,将赫斯基石油14.2亿的账撇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