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
12243400000033

第33章 回报故里——从远走他乡到发展内地(1)

当年,为了寻求安身之地,李嘉诚随父母举家迁往香港。如今,他回来了,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回来了。他不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还给大陆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为内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内地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TOM一出世人争

2000年3月间,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排行榜,香港的李嘉诚家族以总资产接近1000亿港元而蝉联第十名。

与此同时,李嘉诚的小儿子、刚鲸吞香港电讯的盈动集团主席李泽楷,则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美国以外的全球十大科技富豪第五名。

李嘉诚和李泽楷父子俩双双荣登全球超级富豪龙虎榜,成为新世纪最显赫的风云人物。

《福布斯》发现,以传统工商业起家的国际富豪的地位逐渐被资讯科技企业家所取代。在最新的全球10位富豪排名榜上,有7位来自美国,居首位的仍是美国微软集团的比尔?盖茨;美国电脑直销公司戴尔排名第六位。

李嘉诚家族的旗舰公司长实、和黄系是在香港上市的,生意则遍布全球,1999年赢利1173亿港元,是全球最赚钱的上市公司。《福布斯》指出,李嘉诚这位商场上的“超人”,资产不断上升,个人财富已接近1000亿港元,在排行榜上已稳坐第十把交椅。也就是说,香港人尊奉李嘉诚的“香港超人”的称号,涵盖面已超出了香港这个国际化都市,不仅为全球华人所认同,更具有世界性的含义。

“老超人”虽已高龄,在商场上却雄风益盛。虎父无犬子,“小超人”李泽楷更是如日中天,一跃跨上美国以外的全球科技富豪第五位的宝座。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日本软银集团主席孙正义,印度电脑商Azim Hasham。

李嘉诚认同新科技的重要性,决定全力发展超级网站。李嘉诚以中国为起点,以Tom com发展超级网站。他认为,网际网络对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网际网络世界广泛,大家互相补充,不会有冲突,互相配合得益。

2000年2月17日,李嘉诚的旗舰长(实)和(黄)系宣布,以“将中国带到世界,将世界带到中国”为口号的互联网站Tom com即将于3月1日在香港上市,这又引起了华人社会以至全球资讯界的广泛瞩目。

李嘉诚说,网际网络有时候比资讯更重要,他的Tom com的口号是:“将中国带到全世界,也将全世界带到中国”,网站取名为Tom,是因为方便中国人,因Tom易记又易上口。

李嘉诚曾经透露,长实、和黄投资10亿港元发展超级网际网络站Tom com,当时引起全城轰动,到底李超人对科技掌握多少呢?

李嘉诚说:“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李嘉诚指出,长和系的发展,并不是单靠他个人对某项事业的认知,主要依靠公司的员工带动发展,加上集团内有很多博士、硕士及大学毕业生任职,连同外国的伙伴一齐发展。

Tom的全称为Tom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集团总部设在香港,地区总部分别设在北京及台北,在20多个城市聘用了3400名员工。

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Tom com,拟筹资6.4亿港元,用作技术开发、市场推广及发展集团的电子商贸,其余资金将用作策略性投资及一般营运资金。为了应付大量认购,TOM已印制逾3万本招股书及超过20万张认购表格,倘若认购表格派罄还会再加印。

16日,市场即有传闻称,Tom com在上市时股价会即时涨升10倍。然而,也有经纪人提出警告,如果美股尤其Nasdaq的高科技股出现大幅调整,则认购Tom com股份的人士,特别是以融资为主的投资者将会损失。因Tom com的估值本身已很高,加上融资成本,不一定是稳赚。

Tom com网站携高科技热潮,以“香港超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及长江实业集团为主力股东,其他股东还包括盈科数码动力,Schumann International Limited及Handel International Limited,为海外全球提供“通晓中国事”的资讯,并为大中华地区及海外华语社区的全球华人提供“华人时尚生活”与电子商贸服务,内容包括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时装、游戏、新闻、体育、娱乐等项目。

Tom com在17日举行的记者会上,除介绍公司业务外,还为投资者描绘出了赢利前景。公司主席陆法兰说,未来两年公司的主要赢利来源为广告收入,他预期产品及服务交易与订购收入、佣金收入及内容供应收入将稳步增长。

此外,公司将通过Tom com之名经营三个主要入门网站,提供内容及服务。这些入门网站将会本地化,在全球各地区主要针对中国社群推出特色网站,其中包括中国台北、新加坡、北京、上海、悉尼、三藩市及温哥华。

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网络公司Tom com开始派发新股认购申请表,大批香港市民连续两天排起长龙,100万份申请表一抢而空。

有证券行形容,近期散户入市的情况已近乎疯狂,部分大型零售证券行甚至因无法应付骤增的新登记客户,已暂停登记新客。

证券界人士指出,Tom com的招股活动如此疯狂,除了它是科技股外,股东背景显赫,加上公开发售的股份有限,自然引起轰动。据估计,超额认购倍数达数千倍也不出奇。Tom com此次招股,共发售4.28亿新股,但只有10%供散户认购。

2月19日,是派发申请表的第二天,包销商百富勤继17日派出50万份表后,18日加印了50万份。负责派发申请表的汇丰银行各家分行门外,早早就排起了长长的人龙。20日,在一家分行门外,凌晨3时就有人排队,在正式开门营业前,已有四百多人。由于分行一度宣称不派新表,引起股民们不满,分行只好决定再派发表格,并请警员维持秩序。由于每人只限取一份表格,加上是休息日,有人动员全家前来索取表格。

而在香港及九龙汇丰总行门前,人龙蜿蜒,排出几条街外,二十多万份表格,不到3小时就已派完。在中环的汇丰总行,领表人龙盛况空前,人龙在总行地下兜了几个“蛇饼”,转入皇后大道中,再经银行街转回德辅道中,人龙一度多达5000人。领表人龙中,既有长者,又有菲佣及抱着婴儿的妇女,另有不少是受公司指派专门前来取表的信差。

不少空手而回的市民纷纷询问,周一(2月21日)是否还有申请表,银行职员连忙安抚,说是有关机构已在赶印之中。

至24日,再度掀起认购Tom com股票的狂潮,约有30万香港市民冒雨涌向10家指定的汇丰银行分行,交付认购表格。由于现场人数太多,警方紧急出动维持秩序,这是香港股票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长(实)和(黄)系的网络股Tom com于3月1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月29日中午是招股申请的截止时间,因此掀起了交表狂潮。据悉,此次认购共收回表格50多万份,超额近2 000倍,打破港股认购的历史纪录。

警方估计,仅23日一天,在10家指定收表银行门外轮候的市民,就起码有28万人,引起了一场大混乱。

23日清晨5时,已经有人在汇丰银行旺角分行门外排队。中午时分,人龙沿弥敦道排至亚皆老街,再转入上海街,伸延至窝打老道。由于人数太多,人龙不仅挤满人行道,甚至排到马路上。警方不得不封锁多条行车线,造成交通严重堵塞。排队情况也相当混乱,不断有人“打尖”(插队)、鼓噪、打架,有二女一男跌倒昏迷,送院治疗。至中午12时,收表时间已到,但排队人龙仍重重包围着分行,银行职员无奈,只好继续收表。

Tom com此次派发认购表引起的狂潮,也引起香港证监会的关注。证监会的负责人表示,将研究采用其他方法,让股票认购者能够不用再排队,以免浪费时间。

针对Tom com认购时出现的混乱,证监会发表声明,对保荐人、收款银行和有关公司未作出适当安排表示失望,已要求保荐人提供报告,并就招股事宜发出指引。

香港证券界人士则欣喜地认为,这次认购狂潮可带旺已冷却的创业板,并且可吸引其他香港财团分拆科技业务在创业板上市。

香港兴宝证券副总经理吕志华表示,Tom com势将不但掀起一个创业板热潮,并且会带起整个港股入市热潮。他更相信,由于散户都会因为“超人”李嘉诚的魅力,一窝蜂地争相认购,导致Tom com在4月份的挂牌股价随时会超越股价的10倍,即是说股价会飚高至每股17港元或是以上。

由于2000年首季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股票清一色都是互联网站,在这股互联网热潮的带动下,投资者的追捧程度将更为疯狂。

获得认购权的香港民众,虽然费尽千辛万苦方能如愿以偿,但料定手中持有的Tom com股票将大升特升,高歌猛进,自然是笑到见牙不见眼了。而此次派表狂潮中的最大赢家,却是李嘉诚。由于此次认购行动将冻结资金达1 500亿港元,因此,Tom com单利息收入,就已超过亿元。

Tom com的定位是大中华资讯超级入门网站,计划建立6个垂直网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与和黄拥有Tom com57%的股权。Tom com共发售4亿2800万股,占扩大股本的15%,售价介于1.48~1.78港元。由于申请的小户多,而仅10%的发售量供公众认购,其余则配售给投资机构,预计小户成功申请到的机会不高。

由于超额认购高达近2000倍,散户成功中签的机会犹如买彩票!有行家算了一笔账:假设只认购2000股,则成功中签率为30万分之一。

就在2月23日,报出的Tom com招股价仅为1.78港元,而且还未正式挂牌上市,市场暗盘价已上升逾5倍,报10~11港元。若散户抽中2000股,账面利润即刻已有18400多港元。

Tom com这次认购获得市民狂热追捧,与其说是追捧科技概念股,不如说是追捧李嘉诚股。人们认的是李嘉诚,而不是其他别的东西。由此可见,李嘉诚良好的商业形象,给予他的回报是何等超值。

誓把中药国际化

拥有博大精深的医药理论、丰富的用药经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这是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柱。加速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是中药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否则,中药不但不能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这传统“国粹”本身都要被丢弃。

早在1997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具备足够的条件,在中药的生产、贸易、研究、资讯和中医人才培训方面取得成绩,并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中心。董建华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再次表示:通过应用创新科技,中医药可以成为另一个促进香港经济增长的行业,并以此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李嘉诚一直在为打造“香港中药港”而持续不断地作出努力。

2004年6月,《环球时报》刊载署名赵山河的文章“李嘉诚要圆中药国际化之梦”,其分析如下:

李嘉诚的中药业情结要追溯到11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而把香港建设成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李嘉诚在此时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然而,几年来“中药港”一直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场面,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根子正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支持。中药产业需要深厚的积累,并非靠资本运作就可以简单解决。与此同时,可以作为支撑的内地中药企业的发展与香港市场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唯一的出路是,推动者直接控制中药业发展的脉搏。于是,这便有了和黄亲自出马投资中药事业的一幕。在这场商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和黄与老牌中药企业同仁堂的合作。李嘉诚有声有色地演出了一场北上联姻中国药业巨头的好戏。

有人认为,李嘉诚与同仁堂合作是早有“预谋”的。这样的说法也是有根据的。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以后,李嘉诚就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之后还与同仁堂集团“亲密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构想。

其实,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由来已久。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与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以及京泰实业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2亿港元,和黄、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