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早领悟,早幸福
12218700000044

第44章 写意生活,享受和谐人生(1)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法国)卢梭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法国)罗曼?罗兰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前苏联)高尔基

纵然有苦难,也不要遗忘生活的甜蜜

曾有人满怀怜悯地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觉得痛苦吗?”盲人一笑:“我痛苦干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之所以能活得比较愉快,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美好。”

盲人是幸福的,他并未遗忘苦难人生中的美好、甜蜜。

荒原上,一个饥渴、困顿的旅人同一群狼相遇了。

狼群穷追不舍,旅人拼命奔逃。

在他感觉力气用尽、决定放弃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口枯井。在跳入井中的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井底满是毒蛇。这些毒蛇昂首吐信,满怀期待地等着他——这一顿从天而降的美餐。

幸运的是,井壁上长出的一棵小树勾住了他,使他悬空挂在狼群与毒蛇之间。他攀紧树枝,刚想松一口气,耳边却传来一阵“嚓嚓嚓”的声音: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老鼠,正以锋利的牙齿在啮咬着树干!随着“嚓嚓”的声响越来越密集,旅人的生命和这棵小树一样危在旦夕。

此刻,他看到了那滴蜜,粘在小树叶子上的一滴晶莹的蜂蜜。

于是,他凑近蜂蜜,忘却了饥饿和疲惫,忘却了头顶的狼群和脚底的毒蛇,甚至包括那一只啃啮着他生命的老鼠,专心致志地品尝这一滴蜂蜜。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旅人,都是生命旅途中的旅人,从我们诞生那一刻开始,苦难,就像饥饿的狼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那些阴险的毒蛇,一直在枯井的尽头等待;时光,就像是那只老鼠,不停地正用力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总有一天我们会落入蛇的口中。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坏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上天赐予我们的那滴蜜,然后安心地睡去,只有存着这样单纯的心,少欲望,多一点赤子之心和知足者长乐的思想,我们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们在生与死的夹缝中艰难地挣扎着生存,两难的境地谁都不能避免。但是那滴甜蜜的蜜露却能让我们忘记苦难,那滴蜜露就是生活,就是美丽的人生。

但这并不代表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人们也许在还没有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之时便先品尝到它的苦涩,但痛苦并不是全部,生命中会有痛苦,但同时也充满了很多奇迹,像蓝天、阳光、婴儿的甜甜的微笑。痛苦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去认识和体验生命中的奇迹,它们就在我们心中、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分钟。苦涩一样可以转换成甜蜜。

幸福顿悟:

每个拥有生命的人都拥有幸福,纵然有危险环绕,它也能让人忘记所有的不快。人生是美丽的,人生是甜蜜的。

幸福的生活并非玄妙得不易企及

据说英国经济学家证明拥有一百万英镑才能确保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

字典上顶多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内心满足的感受,但满足感却因人而异,或衣食无虞,或****欢悦,或高官爵位,或如庄子所言“海滨自有逐臭之夫”,在众人趋香的时候,反倒有人独喜逐臭。可见幸福是非常主观的一种感受。

当然,人生在世首先必须要有起码的温饱才足以维护生命,因此财富还是谋求幸福必要的条件。无怪乎哲学家叔本华说,“金钱是人类幸福的缩影”,而卢梭也实言相告:“幸福等于相当的银行存款,一个好厨师,还有一副好胃肠。”衣食无缺后,轮到爱欲。法国作家雨果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坚信被人所爱”,但也有人觉得“幸福来自爱人比被爱更多”,这是英国作家布克诺斯的论断,全视当事人的感受而定,至于事业心重的人,则寓幸福于工作,诚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不留余暇就是幸福。”

一些乐观派者认为人生基本上还算幸福的,一如爱伦坡坦承:“人基本上是幸福的,主要因为他总在期盼幸福就要来到。”而悲观者却着眼于不幸,譬如英国文豪约翰·德莱顿说:“人类所可获得的所有幸福,非来自愉悦,而来自摆脱痛苦。”

可见,在这些哲人和文人的口中,幸福似乎是一种玄妙的情境,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或达到。然而,人们却把追求幸福当作人生的至高目的。老实说,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所要的幸福,不过是健康的身体加上不健康的记忆罢了,健康的身体让你少有病痛;不健康的记忆让你忘却烦恼。

幸福的价值或许可以折算为人民币,但是真正衡量还是个人心中的感受。美国小说家萨洛说得妙,他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觉得并不需要幸福,这真值得追求幸福的人共同省思。

幸福顿悟: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套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标准。敢于追求,敢于相信,幸福并非海市蜃楼、水月镜花。

尽力工作,尽情作乐,才不枉一生

一天,上帝问三个凡人:“你们来到人间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回答:“我既要承受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给我的幸福。”上帝给前两个人打50分,给第三个人打100分。

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也不必怀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绝,如果你想奔跑,希望能像阿甘那样:“有一天,我忽然想跑步,于是我就跑了起来。”无论道路多长,都跑得兴高采烈;无论多少人追随,都跑得心无旁骛,有一天不跑了,就转身而去,也不需管身后多少人唧唧喳喳。

现代作家林语堂一生笔耕不辍,他平均每年写一本书,直到77岁,仍没放下手中之笔。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注意休闲和享受,他常去户外散步,去郊外垂钓,去名山大川自由歇息。

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主张“尽力工作尽情作乐,英文只有work hard,play hard四字,这样才得生活之调剂,得生活之收获”。他反对过于努力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提出了“半半哲学”的论调。

他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半歌”,认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展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

在美国时,他有感于美国人长于进取和工作却拙于享受的特点,向他们介绍了《乐隐词》二首,其一是:“短短横墙/矮矮疏窗/杚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障/绿水旁边/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其二是:“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盈得工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书。”在《人的梦》里,林语堂更是心态悠闲余裕地说,假使他能得一个月的顽闲,度一个月顽闲的生活,他可以立即放下手中之笔,睡48小时大觉,换上便服,带一渔竿,携一本《醒世姻缘》,一本《七侠五义》,一本《海上花》,此外行杖一枝,雪茄五盒,到一世外桃源,暂做葛天遗民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这是充分理解了闲适和享受真义之后的人生理想方式。在林语堂笔下,他所崇拜的陈芸和姚木兰也是这样:她们知足常乐,对生活所求无多,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最令她们感到惬意,即使是布衣菜饭,亦可得乐终生。从此意义上说,林语堂认为还是张潮说得好:“能闲人之所忙,然后能忙人之所闲。”

人生在世,不仅是奔波,也不仅是享受,人生应是既有奋斗也有享受,应该是忙里不忘休闲,工作之余不忘品味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不忘领取上天的恩赐。

幸福顿悟:

努力工作,不忘享乐,是智者的幸福之道。

生活可以简陋,却不可以粗糙

对于生活,我们是选择邋遢、杂乱、粗糙,还是洁净、条理、精致?

读过式微笔下的一个故事,令人心有所动。

他读大学的时候,朋友的寝室里有一个从黄土高原来的青年。据说,他的家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偏远和简陋。自然,还有贫穷。可是人们从这个青年身上,却是一点儿苦难的迹象都看不到。他的西装永远是那么笔挺,皮鞋永远都擦得那么亮……175米的个头,配上方正的脸和直直的腰板,绝对看不出他是那个偏远贫寒的窑洞里走出来的青年。他只有两件可替换的衣服,应季的鞋子都是只有一双,他甚至连个装衣服的几十块钱的箱子都买不起……可是他却总是那么有条不紊,那么干干净净,把自己收拾得有模有样。

后来,青年说,他的母亲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生活可以简陋,但不可以粗糙。”她让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们在艰辛中明白什么是整洁与有序。他说,母亲的言行让他们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样可以长出美丽的花。大家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个养育他成人的贫寒的窑洞里,会走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孩子。他的哥哥已早早地去美国读书了,他的弟弟妹妹也都已经在不同的城市读大学了。

几年后,那个窑洞里走出的青年,就这样在大家赞叹的眼神中读完了研究生,携着爱他的美丽的都市姑娘到北京工作去了。听说,他的家庭生活和他的母亲一样,精致而又美丽。

同青年相比,许多人生活优裕,却毫无条理和精致而言,他们慵懒、随心所欲,日子过得一塌糊涂。不必说风度、优雅,连基本的日常起居都杂乱如麻。这样的人,美丽的生活常敬而远之。

幸福顿悟:

生活可以简陋,却不可以粗糙,这是幸福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原谅生活,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人生在世,我们不必总跟自己过不去,也别跟生活过不去,没理由不滋润、不快活,关键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看生活与看自己。我们有我们的悲哀,生活有生活的难处,应当学会原谅生活。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人有古人的悲哀,可古人很看得开,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比作月的阴晴圆缺,一切全出于自然,其中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那里翻云覆雨,演绎着多色多味的世界,今人也有今人的苦恼,因为“此事古难全”。

苦恼和悲哀常常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抱怨,哀自己命运,怨生活的不公。其实生活仍然是生活,关键看你取什么角度。人生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难道不像一场赌局吗?用你的青春去赌事业,用你的痛苦去赌欢乐,用你的爱去赌别人的爱。要不诗人顾城怎么说:“如果你觉得活得没意思了,那就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