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花钱的营销术
12213900000001

第1章 大企业都“中毒”了(1)

腾讯帝国的营销江湖

腾讯,病毒营销,植入营销,个性化,品牌

.COM:从技术到营销的回归

无论在飞利浦·科特勒还是在迈克尔·波特的专著中,“技术”更多地充当了一种工具,而非战略。即便是经典的4P与4C理论,“技术”也只不过是为营销服务的一个要素。很难说低收入、高市值的.COM们忽视了营销的力量,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比于传统行业,他们的营销显得苍白而单一。

现在,技术型人才不再是人人都抢的“金饽饽”,传统领域的营销高人开始成为.COM巨头的挖角对象,那些隐藏在技术外壳下的营销力量蓬勃待发。病毒式营销、置入式营销、客制化、随需而变、非竞争性联盟等词语开始取代WEB2.0、播客成为关键词,内容为王、技术制胜这些口号不再嘹亮,营销开始成为主角。

让所有竞争者为之胆寒的QQ企鹅正在学会轻盈地舞蹈,背负了太多功能的企鹅正在减负,而腾讯以往追求“大而全”的构想正在谨慎地发生变化。

病毒式营销

从2002年研发出虚拟形象以来,腾讯在线社区部总经理许良一直在为寻找更多的增值服务而挠头。那些时尚的年轻人很快就喜新厌旧,他们需要更多好玩、酷的东西满足他们的需求。“年轻人的喜好随时都在变。”这一度让许良不得不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不过,让许良感到庆幸的是,QQ这个平台,使营销变得更加容易。几乎所有企业都忧心的推广与传播,在腾讯却不是问题。

在传统商业领域,消费者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在腾讯的世界里,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其他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感受,口碑传播的波段更为宽阔,而时长却大幅缩短。这个现象可以用一个流行语概括:“病毒式营销。”

“制造一个乐于倾听的理由,创造一个倾听的环境和机制,然后放手让他们说去吧!” 这个病毒式营销的经典释义阐释了一个最基本的传播法则:口碑。让每一个品牌的体验者成为品牌推广的发起者,使品牌在口口相传中实现品牌几何级裂变,从无到有,从零到无限。“把每个消费者都变成合格的品牌经理人,让他们中毒一定是最疯狂的好方法。”正是腾讯由于创造“酷”的需求和完美的体验,那些渴求时尚的新派青年一个个无一例外地成为了QQ的瘾君子。

捣腾出一个新玩意,让那些好奇心十足的年轻人去免费体验,是腾讯的另一招术。QQ宠物就是一个例子。这项新潮事物起初是免费的,当那些兴奋的人们沉迷于此后,收费成为了必然。当然,腾讯是有策略的──需要给消费者“上瘾”和“传染”的时间。“这项业务也是目前互联网增值的重要业务。”许良说。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却给腾讯带来了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

一旦潘多拉的盒子打开,那些充满诱惑和杀伤力的商品将无孔不入。不过,要将裂变效应最大化,“传染的温床”是一个必要的装备,QQ这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聊天工具充当着孵化器。在QQ的亿人大派对中,病毒在群情激昂中肆意扩散。

不过,在众多的传染平台中,QQ群的传播效果最好。QQ群是QQ的一项特有功能,它是由不同的人通过兴趣、职业和人脉建立起的“小集会”,如宝马群、广告人群等。这是天然的分众市场,它毫不费劲地将数千万用户分解成不同的细分市场,就传播效果而论,QQ群有着无限的商业想象空间。现在,腾讯正在着力开发QQ群的商业价值。

植入式营销

让许良颇感得意的是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它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不断地出现在腾讯的各种说明会上。可口可乐与腾讯合作的理由并不复杂:可口可乐借助QQ平台,通过3D的QQ最大限度地传播品牌形象,使之更具有亲和力。这个合作让可口可乐获益匪浅,现在每天有超过10万用户兑换和可口可乐有关的3D的QQ秀。

植入式营销的出现,让“鼠标”与“水泥”的牵手成为可能。一些品牌开始从互联网中找寻潜在消费者,它们希望从QQ的忠实用户中赚取利润。因此,它们不得不像QQ一样思考,即便是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市场永远是“随需而变”的,以往的传播方式不见得适合当下,不过时的是“贴近消费者”这一永恒主题。

“植入式营销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传统门户网站在营销领域的弊病。”腾讯广告部总经理刘朝阳自信地认为。腾讯模式并非不可复制,但很难超越,庞大的用户量和极具粘合力的延伸业务使它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高度,而这正是刘朝阳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在他看来,“成功的植入式营销应当以品牌定位为主导,让植入方和被植入方相匹配,要润物细无声,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产品品牌的印象与好感度。”

个性化品牌营销

“Q人类”是腾讯的一个关键诉求,它清晰地表达了腾讯的品牌调性──新潮、年轻兼具时尚。一份用户报告也印证了这个定义:QQ的注册账户数已经超过4亿,活跃账户数达1.8亿,这些活跃用户的平均年龄为20.6岁,而他们上QQ的用途并非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娱乐。这个清晰而精准的标签,颠覆了以往QQ所表达的“网上交流”等窄众诉求,腾讯开始精心营造基于主流消费群的、诸如“Q人类”的文化主张。QQ的价值不在于即时沟通,而在于它营造的品牌氛围。早先的ICQ,和昙花一现的新浪UC、搜狐搜Q,在品牌诉求上无法与腾讯QQ形成定位区隔,从而只能对之引颈兴叹。你可以说这是基于它的先入优势和占位优势,但如果从营销层面理性分析,这是腾讯在主流用户中建立了品牌认同。事实上,时至今日,人们津津乐道的并不是它的沟通如何快捷,而是那只小企鹅。

不断闪烁着的可爱企鹅,成为年轻一族的最爱,它在中国的知名度甚至超过加菲猫、流氓兔等经典卡通形象。在互联网领域,没有一个卡通形象像QQ企鹅一样所向披靡。这并不是一个无心插柳的奇迹,而是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品牌营销,其秘密在于:其卡通形象与产品品牌之间形成了完美的无缝衔接。相形之下,搜狐狐狸、新浪大眼睛的品牌调性就空泛了许多。

可口可乐病毒营销“第六罐”

可口可乐,腾讯,病毒营销,品牌联合,整合传播

什么活动,可以在短短一周之内,吸引1亿双眼球,让1100万人参加并为之传播,每3分钟有十几万人争夺参加资格?

当所有的奥运合作伙伴都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的营销和传播绞尽脑汁的时候,可口可乐再次出手,而且,这一次是全方位整合传播。当然,赞助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是可口可乐多年来延续下来的参与奥运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是,此次可口可乐在中国玩出了新花样: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

当QQ用户习惯性地打开QQ,会惊奇地发现若干个网友已经悄然成为奥运火炬在线传递形象大使,他们的QQ秀上也戴上了可口可乐颁发的丰功伟业勋章。越来越多的QQ用户参与到奥运火炬在线传递大使资格的争夺中,争夺300多个形象大使名额。鼠标轻轻一点,QQ用户就可以实现自己参与奥运火炬传递的愿望。而且,这个资格将会作为QQ秀标签,一直保持下去。不得不承认,这一活动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应。这的确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活动,正如可口可乐所说:让消费者有全方位的奥运体验。传统的火炬传递赞助+限量版纪念罐,而此次精心策划的奥运在线火炬传递,则更像是点睛之笔,将可口可乐的行销和传播渗透到每一个年轻消费者的心中。

而最为关键的是,此次腾讯打奥运擦边球,比起此前的百事我创与网易、微软及伊利与酷6和土豆网的合作,来的更直接和凶猛。作为非奥运赞助商,腾讯利用媒体优势,充分借用了可口可乐的奥运赞助商资格,在奥运借势营销上找到了自己的“第六罐可乐”。而可口可乐换来的是腾讯的充分配合,以及目前腾讯足以撼动中国年轻一族的客户资源。

腾讯与可口可乐充分实现了价值最大化。而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这是一场持续半年的合作,在资源上没有任何浪费,双方充分共享网络媒体的平台资源。

病毒式营销的又一经典

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在互联网上,这种“口碑传播”更为方便,可以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因此,病毒式营销成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因此,是费用极低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

在此之前,病毒式营销的典型范例为Hotmail.com。Hotmail.com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在创建之后的1年半时间里,吸引了1200万注册用户,而且还在以每天新增加15万用户的速度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网站创建的12个月内,Hotmail.com花费了很少的营销费用,还不到其竞争者的3%。Hotmail.com得以爆炸式发展,就是由于其充分利用了病毒式营销的巨大效力。

但是,病毒式营销概念出现至今,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鲜有经典之作。

此次可口可乐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贵在传递:要么,上游有人邀请你,你可以获得火炬,成为奥运火炬在线传递大使;要么,你自己去争夺,但你要邀请一个新的网友加入,也就是说,获得可口可乐奥运火炬在线传递大使的资格是,你必须将这一活动传递给你的一个朋友。如此口碑相传,人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奥运火炬,更是心中的信念和参与奥运的激情,而将这一切链接在一起的,则是QQ用户的新价值体验和可口可乐的病毒式营销。

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腾讯和可口可乐的病毒式营销,加入到可口可乐奥运火炬在线大使和火炬手的争夺中,为这一“荣誉”而绞尽脑汁。这是众多年轻网友心甘情愿的,也是他们引以为荣的。

品牌联合的又一创新之举

可口可乐与腾讯举办的此次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虽然名义上,腾讯为非奥运合作伙伴,无法直接与奥运会进行链接,只能作为可口可乐的互联网媒体合作商,在活动的主页上标出“技术支持:腾讯”,然而这种合作,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品牌联合,双方形成了最大化的商业利益链,腾讯QQ软件作为平台,而可口可乐作为内容。两个价值取向相同的品牌借助于同样的奥运资源,在创造巨大合力的同时,充分实现了双方共赢和品牌价值最大化。

而在此之前的各大品牌奥运互联网营销,都是创意当先,无论是伊利、微软还是百事可乐,都把食品创意大赛当成了法宝与敲门砖,似乎互联网只有通过创意视频才能形成互动。但是,大家似乎忘记了,实际上,互联网创意视频的作者和主要浏览人群就是那些基本固定的族群,创意视频能影响的也就这些人。当伊利几度与酷6合作推出“有我中国强”奥运系列视频大赛,微软与酷6、土豆网合作推出“2008不能没有你”视频创意大赛,百事可乐连续几次与网易合作推出百事我创系列活动之后,可口可乐再一次告诉我们,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有视频分享可供炒作。可口可乐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对商业推广真谛的充分理解。

整合传播的新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