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
12207400000009

第9章 退却是前进的第一步(2)

1812年6月,拿破仑亲自率领60万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合成部队,向俄国发动进攻。而俄国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仅21万人,处于明显的劣势。俄军元帅库图佐夫根据敌强己弱的局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实行战略退却,避免过早地与敌军决战。在俄军东撤的过程中,库图佐夫指挥部队采取坚壁清野、袭击骚扰等种种方法,打击迟滞法军,削弱了法军的进攻气势。9月5日,俄军利用博罗季诺地区的有利地形,给予敌军大量杀伤。接着,又将莫斯科的军民撤出,让一座空城给法军。10月中旬,法军在莫斯科受到严寒和饥饿的巨大威胁,不得不撤退。此时,库图佐夫抓住战机,予以反击,将法军打得大败。几十万法军,幸存者只有3万人。

有时候,表面的退让只是一种随机的策略,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作出一些退让是善于变通之人的成熟表现。

4.时来运转时,进退当速断

机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生往往就是在这一进一退中来把握和抓住机会的。进和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该进的时候不进就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就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能把握好人生进退的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人。

辛迪是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当初,辛迪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辛迪开始谋职,她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同摄像机打交道经验的人,我们是不能雇用的。”辛迪同他们每一个人都争论道:

“要是你们都对我说我没有经验就不雇用我,那么,我怎么能够得到经验呢?看来要开始干这一行是不可能的啦!”话虽如此,但辛迪没有退缩,也没有等待,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浏览广播电视方面的各种杂志,终于看到一条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利福尼亚人,不喜欢雪。“我会死在北达科他州的。”

她对自己说。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雪、雨夹雪或刮飓风,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件和电视有关系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去了北达科他州。辛迪在北达科他州工作了两年,积累了经验,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职位,非常激动地回到了故乡。

又过了5年,她终于得到提升,去做她梦想已久的联播节目。

失败者总认为成功者的命运是一帆风顺,而自己的命运则全是倒霉,所以,既然幸运女神不肯照顾,他们除了抱怨和暗自辛酸之外,还有什么可做的事情呢?

这些人年复一年地按照他们那种失败者的生活模式过日子,却不知道自己的遭遇恰恰是自暴自弃造成的。他们看不到自己在失败当中应负的责任,于是便责怪别人,责怪运气不好,责怪制度,责怪经济不景气……他们成天谈论所有的人如何“亏待了他们”。

成功者则耽误不起这份时间,他们忙于解决问题,忙于勤奋工作,忙于把事情做好,忙于如何生气勃勃和乐观地对待一切。成功不是偶然得来的,你必须全力以赴!要做一个成功者,就必须自觉地努力,自觉地奋斗。成功者从来不拖着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动。而是今天就动手干。他们忙忙碌碌尽其所能干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又接着去干,不断地努力,直至成功。要记住这句老话:“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成功者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动手去解决,他们不花费时间去发愁,因为发愁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不断地增加忧虑。相反,他们集中力量,立刻就兴致勃勃,干劲十足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在该进的时候全速前进,抓住了时机,从而品尝到了甜美的果实。

5.明退暗进往往能够一招制胜

恰当地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往往能够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从而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论在什么时候,明智的人都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如果能给自己留下思考和活动的时间,明退暗进,一招制胜,这不失为一种上策。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得知樊哙有谋反之心,很是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周勃奉命出发。在路上,陈平私下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一旦主上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依我之见,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陈、周二人来到樊哙军中,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不料,台后突然转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樊哙正要喧闹,陈平忙走至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任由陈平押返京师。

行至中途,刘邦便已病故。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怎么向吕后交代。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那时刘邦的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到宫中,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忙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的下落。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候主上亲裁。”

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顿喜,即将怒容收起;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敢烦君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释忧。”陈平一再叩首谢恩,家也没回就直接随伴惠帝去了。

陈平的明退暗进策略使用得真是妙不可言,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应当学学他的策略,寻求多方案、多选择、多出路,一计不成,还可再施一计,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朱元璋羽翼未丰之时,当时势力最强的起义军陈友谅亲自统率水师,从江州直指朱元璋的属地应天府,船舷千里,旌旗蔽空,气焰十分嚣张。

朱元璋闻之变色,而手下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转移逃奔钟山,只有刘基怒目而视,一言不发。朱元璋见此,便将其召入屋内问道:“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刘基气愤地说:“凡主张投降和转移的当斩!陈友谅果如一只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与之相斗?今既下山,正应乘机猛打,岂能不战而降,不战而溃?”朱元璋问:“话虽这样说,但到底如何应敌,你快快说来。”

刘基不慌不忙,细说方略:“骄兵必败。陈友谅如此蔑视我们,一定以为我们非降即逃,他的后援必不充分。所以我们应先放弃几个地方,移走兵饷,装成逃跑的模样,再派人诈降,引诱陈友谅全速奔袭,我们中途设下伏兵,再派兵断其后路,叫其首尾难顾,哪有战而不胜的道理?取胜后我们再乘胜追击,还可以占领他的属地。陈友谅遭此重创,进一步制服他就易如反掌了。帝王之业,在此一举,天赐良机,岂可错过?”

朱元璋闻之顿感精神一振,立即命令胡大海出兵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命陈友谅老友康茂派人诈降,诱敌深入;命徐达等将领各处设伏,准备截击。

果然,陈友谅中计战败,丢弃战舰数千艘,逃回西北。朱元璋收复了失地,重创了陈友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陈友谅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朱元璋顺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权路上的一枚“钉子”。

可见,先退一步,造成一定的弱势假象,迷惑对方,然后再采取措施,往往能收到一招制胜的效果。

6.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

古语云“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退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年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

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以退为进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

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美国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马辛利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说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绝对不会服气的,矛盾就有可能激化。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立即使对立情绪“降温”。让人三分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做到的事。

7.以退为进是成就卓越的捷径

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慎其始善其终,不要事后后悔。面对强大的对手,没有必要死拼硬打,做无谓的牺牲。如果逞强好胜,盲目地仓促应战,日后可能追悔莫及,甚至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了。在打不赢时,应该通过暂时的退却,为日后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眼前的利益就是最大和最好的,但等到我们把事情做完后,才发现原来还要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虽然一下子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但是总的利益却要多得多。

实际上,人们做事时常常需要“以退为进”的智慧。诸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放长线钓大鱼”之类的哲语,就体现出了一种“以退为进”的大智慧。战国时田忌同齐王赛马,田忌一开始就以劣马出赛,齐王认为这是田忌屡战屡败、破罐破摔的表现,便盲目骄傲,仍按上马、中马、劣马的老套路出马,齐王胜了第一场,却连输了后两场。

这个故事最生动地体现了“以退为进”策略的智慧。有时候,暂时的胜利往往容易蒙蔽人的眼睛,使之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从而失去了弥补挽救的最佳时机。

当然,以退为进策略绝非如此简单,各种利益间都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买东西,有些耐用品或者是准备在较长时间内都不更换的大件商品,就应当有一些超前意识,选购比较高端的产品,虽然有些功能特性现在一时还用不上,却能保证经得起更新换代的时间考验;对于损耗品或者是不打算长期使用的物品,就应结合自己的购买力,着重于实用性考虑而不盲目追求高档。因此,因时而异,随势而动,才是以退为进的真正本义。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着朝中大权,并有谋取皇位的野心。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侍卫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我们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备。

康熙等时机成熟,一举将鳌拜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做人各方面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