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乐善,自古就被视为高尚的圣人之举。奉献爱心来帮助他人,既是仁心救世的应有表现,也是快乐人生的福报善行。时代的变迁没有使这一最美好的人性泯灭,社会的发展更让这一高尚的美德发扬光大。今天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来自人间的各种形式的帮助,既然如此,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呢?善有善报,乐善者的人生富不可敌。
1.善心是生命最大的财富
行善所带给你的正面影响,能作用很久,就算受惠的人已经忘了,但你的助益仍在。善行不在乎大小和代价,和善的言词和贴心周到的礼貌都会让人感激且难以忘怀。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虽然因为他父王的疼爱与权力,物质生活非常充裕,然而他却常常眉头紧锁,面容愁苦。
有一天,一位大魔法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有方法可以使王子快乐,能把王子的愁容变成笑容。国王听了大为高兴,对魔法师说:“如果你能办到这件事,你要求的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你。”
魔法师于是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一些字迹。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出的东西,说完魔法师就离开了。
这位年轻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字化成为美丽的绿色。而变成的一行字是“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了魔法师的劝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少年。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有助于他人,才能称得上是喜悦与快乐的。我们必须有所“给予”,才能有所获取,我们的生命也才能快乐。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有一位学生回答道:“一颗善心!”
那位哲学家说:“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东西。因为有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和可亲的朋友。”
一颗善良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虽然我们给予他人以爱、同情和鼓励,但我们本身却并未因为给予而有所减少,反而会由于给予而获得更多。我们把爱、同情、善意给人得越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爱、同情和善意也越多。
与人为善,同时你也会得到善;而与人为恶,总是相互指责与猜忌,那么带给人的也只有误解和怀疑。“如果你握紧一双拳头来见我”,威尔逊总统说,“我想,我可以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是如果你来找我说:‘我们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见相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的距离并不是那么大,相异的观点并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观点却很多。你也会发觉,只要我们有彼此沟通的耐心、诚意和愿望,我们就能沟通。”
与人为善,并不是只有大富翁才能做的事,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怀着那种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然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给别人,但是他也能做很多的善事。
2.寻找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施与
找寻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期待感谢和回报而尽量地将爱施与他人,因为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有一位得克萨斯州的商人,他因为碰到了忘恩负义的事情而愤慨不已。
如果跟他聊天的话,不需要15分钟,他就会对你提起那件不愉快的事。你听了之后,大概也会跟他有同感,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圣诞节的前夕,他公平地赏发奖金给35个佣人,每人大约获得300美元,可是他却没有得到半句感谢话。虽已是将近一年前的往事,但他依然耿耿于怀,一想到这事,他就会咆哮地说:“当初应该一分钱都不给他们!”
再听听路斯·思瓦福叙述他这方面的经验,有一次他曾救了某银行的经理,这位经理因挪用公款购买股票,后来不但赔了钱,事情也败露了。
于是他就替这位银行经理缴纳了亏损的公款,使其免除了牢狱之苦。起初这个经理还挺感激他的帮助,但是后来竟对他产生了反感的心理,不仅不尊敬他,反而以卑鄙的言语辱骂他这位救命恩人。
如果我们一直因为他人的忘恩而耿耿于怀,感到不平的话,那我们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在我们奉献爱心,施恩惠与他人的时候,内心里最好不要存有期待回报的想法,就是偶尔得到感谢的言辞,也不要显得太高兴,因为谁如道这里面是否还包含其他的意义呢?至于没有得到他人的感激之词时,也不要表示出生气的样子。老想得到他人的回报,自己也会生活在一种不快和失望中。
现在所要强调的重点就是:人会忘记感谢为自己付出爱心施恩的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为期待感谢而烦恼,这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住在纽约的老妇人,不停地向他人哭诉她内心很孤独。没有人能够接受她诸般无病呻吟的老调,因此她所有的亲戚都不敢接近她,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她只要一碰见有人登门拜访,就会不停地说上数个小时,讲述有关她那些甥侄晚辈小时候的事情,例如,当他们感染到百日咳或出麻疹时,她是怎样细心地照顾他们,以及如何养育他们,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怎样让他们开始上学念书,怎样帮助他们走上婚姻红地毯的那一端,她常常这样啰啰嗦嗦地讲述一大篇。
然而她所谈论的这些甥侄晚辈是不是时常来探望她呢?他们只是怀着义务的心情,偶尔来看看她而已,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踏进屋内,就会像被黏胶粘上似的呆坐在椅子上,倾听这位老妇人喋喋不休的唠叨话。
这个可怜的老妇人所祈求的是家人的关怀和亲情,但她却以要对方“报恩”式的方式祈求着,因为在她的观念上,认为这种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事。若是她不改变方式的话,她永远也无法获得感谢和亲情。
在这众生扰攘的世界上,像这位老妇人一样认为自己是遭人遗弃而感到非常孤独的人不计其数。他们总觉得从前所付出的一切爱,如今有权利收回,他们一心一意地期待着,不这么做的话,就感到人生非常乏味没有什么意义。而事实上,越是期望回报,亲人对她的感情越冷淡,她也越孤独,毫无幸福可言。基于此,寻找幸福的方法就是施与而不图回报。
3.乐善好施,让生命没有缺憾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情感上更需要新的支柱,这支柱不是利益,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济难救急,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帮助他人、造福民众的义举善举中,助人者、造福者无疑会体会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应该算是心灵上的最大幸福。
只要我们将自己奉献给他人,爱对我们而言便是随手可得的。我们的爱给予他人,我们会因此得到更多的爱。施爱乐善,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没有缺憾。
有这样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琳达是个美国女孩,她是一名教师,只要有时间,便从事一些艺术创作。在她28岁的时候,医生发现她长了一个很大的脑瘤,他们告诉她,做手术存活几率只有2%。因此他们决定暂时不做手术,先等半年看看。
琳达知道自己有天分,所以在6个月的时间里,她疯狂地画画及写诗。她所写的诗除了一首之外,其余的都被刊登在杂志上;她所有的画,除了一张之外,都在一些知名的画廊展出,并且以高价卖出。
6个月之后她动了手术。在手术前的那个晚上,她决定要将自己奉献出来——完全地、整个身体地奉献。她写了一份遗嘱,遗嘱中表示如果她死了,她愿意捐出她身上所有的器官。
不幸的是,琳达的手术失败了。琳达去世后,她的眼角膜很快地就被送去马里兰一家眼睛银行,之后被送去给在南加州的一名患者,使这名年仅28岁的年轻男性患者得以重见光明。他在感恩之余,写了一封信给眼睛银行,感谢他们的存在。进一步地,他说他要谢谢捐赠人的父母,他们一定是一对难得的好父母,才能养育出愿意捐赠自己眼角膜的孩子。他得知他们的名字与地址之后,便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前去拜访他们。琳达的母亲了解了他的来意之后,将他抱在怀中。她说:“孩子,如果你今晚没有别的地方要去,爸爸和我很乐意和你共度这个周末。”
他留下来了。他浏览着琳达的房间,发现琳达曾经读过柏拉图,而他以前也读过柏拉图的点字书;他发现她读过黑格尔,而他以前也读过黑格尔的点字书。
第二天早上,琳达的母亲看着他说:“你知道吗,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可是就是想不起来。”突然她想到一件事,于是上楼抽出琳达死前所画的最后一幅画,那是琳达心目中理想男人的画像,画上的男人和这个年轻人几乎一模一样。
然后她母亲将琳达死前在床上所写的最后一首诗读给他听:
两颗心在黑夜里穿梭,坠入爱河,但却永远无法抓到对方的眼神。
最彻底的、最善良的爱,让琳达以奉献她的生命超越了物质实体,在精神世界中,仁爱赢得了永生。
4.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方法
在人生道路上,当你迈出突破性的坚实的一步,你是否回想过,在这一步之前,有多少人扶你、搀你、拉你、助你?
一个人不能同时帮助许多人,但许多人可以同时帮助一个人。
一个人能力虽然不大,但只要肯帮助别人,帮忙得法,他将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
在具体的情景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方法,如何帮助他,才能使他真正受益。
罗斯是位单身女子,住在华盛顿的一个闹市区。有一次,罗斯搬一个大箱子回家,因为电梯坏了,她只得自己扛着箱子上十二层楼。彼得是一个平时没事就在大街上闲逛,偶尔还闯点祸的人,这次他看到罗斯累得汗流满面,就想上去帮助她。罗斯并不相信彼得,以为他图谋不轨。彼得十分困惑,他花费了许多唇舌,想说明他的善良用心,却无济于事。罗斯拒绝了彼得,她将箱子从一层搬到二层后,就再也没有力气了,需不需要彼得伸出的援手呢?罗斯感到矛盾极了。最终,她还是在彼得的帮助下,把箱子搬上了十二层。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用意,彼得只将箱子搬到罗斯的家门口,坚持不进去。后来,罗斯和彼得交上了朋友,一年后,双双步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帮助别人,还要顾及到他的尊严。
一位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卖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没走几步,商人忽然觉得,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推销员一元钱似乎不妥,他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停了一会儿,商人又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有明码标价。
我给你一元钱,你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对不起,请你原谅我刚才的冒失。”
几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商人,他双手递上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您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是一个商人,谢谢您的指点!”
商人听了,露出了满脸的笑容。
没想到商人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竟然促使一个处境窘迫的人茅塞顿开,重新树立了自信,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向一个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他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应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一个人只有充分相信自己以后,才有决心去摆脱磨难,去证明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弱者。
在给人帮助时,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别人,你提供的帮助才有价值。
帮助别人,要坚持不懈,不能一时风,一时雨,凭着自己的兴致来做。也不要这也帮那也帮,不高兴的时候就谁都不帮。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种境界,是很难达到的。
帮助别人,不要居功自傲。帮助别人时应注意: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帮助要做得自然得体,也就是说,当时对方或许没有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最理想的;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露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各种好处,绝不会像泼出去的水,难以回收,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