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王阳明人生励心课
12184600000004

第4章 心外无物,方可自得于心(3)

但是,正是因为你存在,所以你才显得那么伟大。你有自己的天地万物,你可以不理它们,你可以理它们。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只需要用你的灵明跟它们感应就行了。

当你不想跟它们发生感应时,天地万物只是别人的。

世界固然是客观存在的,可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心态不一样,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世界只有因为你才变得精彩,如果你闭上眼睛,世界就根本不存在了。这就是天地万物与自己的内心是一体的心学根源,也是“天地在我心”的思想源泉。

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

——《与王纯甫》

)第八节 此心须向逆境求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所遇到的所有大小事情,其实我们在面对它或者解决它时,只有四个方法:喜、怒、哀、乐。很多人都明白,我们在遇到使我们恼火的事情时,应该克制自己的怒火;而当我们遇到让我们高兴的事情时,也别太高兴,因为乐极生悲;当我们遇到使我们哀伤的事情时,也不要哀伤得过了头,因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讲,哀伤过头伤身又伤心。

但是,这只是许多人在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时的乐观的想法,一旦我们必须用这四种方法去解决事情时,我们总会出错。本不应该发怒时,却七窍生烟;本不应该高兴时,却高兴得太早而一无所获;本不应该太过于悲伤时,却悲伤得死去活来。

人应该锻炼使用这四种方法去解决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在问题来时去锻造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人生像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如果倒霉透顶,可能随处随时都是逆境,那就要在逆境中锻造自己的心,使它千锤百炼,最终成为强大的内心。

西方哲学家有句名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其实,人人都知道一个生存真理,那就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磨炼而成的。一遇挫折就放下心灵武器的人绝不会成功。

生活是现实而又残酷的,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的障碍,学习上的困难,情感生活的困扰,竞争的失败,等等。说到底,就是人在现实中遭受了挫折。

王阳明说,正是这种挫折才是你修行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面对逆境时,克制自己的愤怒、悲伤,不要手足失措,这就是心灵强大的表现。

王阳明曾身处逆境过,他被放逐到几乎是史前时代的贵州龙场驿站,就是在这放逐的逆境中,他创建了心学。我们每个人都曾被他人或者是社会“放逐”过,孤独无援,但正是这种凄惨的“放逐”,才是我们重新锻造心灵的大好机会。

擅长从心灵角度书写历史人物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一个政治家的画像:约瑟夫·富歇》中充满感情地赞赏逆境中的“放逐”:

是否有人写过赞美放逐的诗歌,歌颂这创造命运的力量,这使人在坠落中得到提高,在孤独、寂寞的沉重压迫下,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崛起的力量?古往今来,艺术家总是在指责放逐是攀升的表面干扰,是徒劳无益的间歇,是灭绝人性的中断。然而,大自然的节奏需要这一类强有力的休止。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底层,才能认识完整的生活;只有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人们才会迸发出向前奋进的力量。创造性的天才恰恰需要这种暂时的、强迫性的孤独和寂寞,以便从绝望的深层,从放逐的远方,衡量自己真实使命的高度和水平。人类最重要的信息,都来自放逐地。伟大的宗教创人——摩西、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他们个个都必须先进入荒漠般的寂静,进入离群索居的境地,然后才能获得一言九鼎的地位。弥尔顿的失明,贝多芬的耳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监禁生涯,塞万提斯的土牢岁月,路德的瓦尔特堡被囚,但丁的亡命天涯,尼采的自愿禁锢于恩加丁的冰天雪地里,这一切都是真正的天才违背常人的清醒意志,是他们潜藏在心底的本能要求的体现。

王阳明说,此心须向逆境求。在逆境中锻造内心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它的解决方法就在你心中,你只需要控制住自己的心,不怒,不伤,不忧,不惑,相信这段逆境只是你心灵成长的一段旅程,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陆澄录》

)第九节 “专一”我们的心

“主一”是理学名词之一,是专心、专一、专注的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见到或者听到专心致志的人,他们大都成就非凡,引人注目。

经营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就说明专注的作用。

在今天,众所周知,麦当劳的创始人是雷·克罗克。他以非凡的经营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的小餐馆变成了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之一。

据说,当初从麦当劳兄弟手中买下特许经营权的除了克罗克外,还有个荷兰人。这个荷兰人和克罗克对经营麦当劳有着不同的看法:克罗克只开麦当劳店,而把加工牛肉、鸡肉和养牛、养鸡这份赚钱的买卖都让给了别人。荷兰人不但开了麦当劳店,而且投资开办了牛肉、鸡肉加工厂,使加工牛肉、鸡肉的钱流入了自己的腰包,后来,他又办了一个养牛场。

多年以后,克罗克的麦当劳之花开遍全世界,而那个荷兰人却窝在荷兰的一个农场里当上了养牛大王——养着200多头牛。他的麦当劳店和肉类加工厂则全都关门大吉了。

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那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获得成功,就要明确目标,专心致志,顽强执着,不达目的决不放弃。所以,老人们说:“专注是金。”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主角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法布尔从小只对大自然的昆虫感兴趣,除此而外,所有事物在他心中都不存在。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生活情况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他有时在野外纹丝不动地伏在地上,从太阳升起一直观察到月亮升起。为了捕捉一只昆虫,他常常跟着昆虫跳来跳去。为了观察雄槲蚕蛾“求婚”的过程,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当快要取得成果的时候,槲蚕蛾“新娘”却不巧被一只螳螂吞食了。法布尔毫不灰心,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三年,才得到结果。正是这种专注,让他取得了超凡的成就。他的巨著《昆虫记》在生物学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很多名人的成功案例都似乎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专注的态度,就不可能作出成功的事业来。但我们在专注时,到底该专注什么呢?这就是王阳明的学生陆澄的疑惑。

陆澄这样理解专注: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就是身边有多少美人也不能扰乱我心;会客就一心在会客上,就是泰山崩塌,也不变色。

王阳明对专注却是这样理解的: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追逐金钱就一心在追逐金钱上,这算专注吗?这是在事物上专注。我所谓的专注,是在心上专注,是专注于天理。

这段解释最符合王阳明心学的宗旨: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虽然在事上磨练,但目的却是为了炼心。其实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到各种事物上去专一,而是要专一我们的心。比如法布尔的专一于昆虫,表面上看是在专一于昆虫,实际上是他内心的使命感和兴趣让他这样做的。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法布尔用这种专一的态度去专注于虎豹,也一样能有所成就。

有师徒二人赶路,徒弟一路上满腹牢骚,嘀咕个不停,一会儿嫌背的行李太重,一会儿又不断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

师傅听了,知道小徒弟是想偷懒,但是也没有责怪他,只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路途那么遥远,老是休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说完,师傅径自精神饱满地向前走去,小和尚无奈,也只得在后面跟着。

有一天,师徒二人经过一座村庄,迎面遇到一位国色天香的美女。走在前面的师傅走过去主动与这位女子搭讪,也不晓得他跟那位女郎说了些什么,那女郎突然大声尖叫起来。她这一叫不要紧,却喊出了这位女郎的家人和邻居,他们闻声出来一看,以为是做师傅的在轻薄妇女,便齐声喊打。身材高大的师傅立刻不顾一切地向前飞奔,见此情形,走在后面背着行李的徒弟,也快速地跟随师父往前奔逃。

师徒两人就这么一路狂奔了起来,跑过几条山路后,师傅见后面的村人没有追上,就在一条寂静的山路边停了下来。他回头看见徒弟气喘嘘嘘地跟着跑了过来,就非常关心地问道:“你刚才背着这么多行李,跑了这么远的路,是不是觉得很重啊?”

听师傅这么一说,徒弟不好意思地挠挠自己的光头,说道:“师父!真是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身上的行李很重!”

这个故事虽然近于笑话,但其实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如行路,如果对前途没有坚定的信心及目标,那么做一点儿小事,就会觉得甚是辛苦繁重;反之,如果对前途有信心,有理想,有目标,那么再遥远的路途、再重的责任,也不会感觉辛苦繁重。

其实,王阳明的心学犹如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能变化成各种武器,每一种武器都所向无敌,但归根结底,它仍然是金箍棒,而不是别的武器。我们专注的应该是金箍棒本身,而不是金箍棒变化出的那些武器。

专一我们的心,这才是王阳明所谓的专注。

先生曰:“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传习录·陈九川录》

)第十节 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

王阳明曾对众弟子们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圣人就给埋没了。”然后他回头特意对他的一位叫于中的弟子强调说:“你胸中原就有个圣人。”于中慌忙起来推辞。王阳明说:“这是你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还是回答说:“不敢当。”

王阳明说:“众人胸中都有个圣人,何况你于中,为何因此谦虚起来呢?靠谦虚是得不到的。”

于中便笑着接受了。

于中心中真有个圣人吗?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都有成圣做贤的潜质。

多年以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法德的人,家就在距离印度河不远的地方。在当时,他凭借大片的兰花花园、稻谷良田和繁盛的园林已成为当地的富豪。有一天,一位佛教僧侣对他说,这个地方会有钻石。阿里·哈法德惊喜地问在哪里。僧人告诉他:“只要你能在高山之间找到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是流淌在白沙之上的,那么,你就可以在白沙中找到钻石。”

阿里·哈法德卖掉了农场,把家交给一位邻居照看,头也不回地去寻找钻石了。他几乎走遍世界各地,见到高山之下有河流,就废寝忘食地开挖。但最终,他一无所获,还死在了挖掘钻石的工地现场。几十年后,阿里·哈法德的继承人(继承并居住在阿里·哈法德的庄园)牵着他的骆驼到花园里去饮水时,突然发现在那浅浅的溪底白沙中闪烁着一道奇异的光芒,那真是阿里·哈法德千辛万苦想要寻找的钻石!

这就是印度戈尔康达钻石矿被发现的传奇经过。戈尔康达钻石矿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钻石矿,其价值远远超过南非的金百利。英国国王皇冠上的库伊努尔大钻石,以及镶在俄国国王王冠上的那颗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都取自那处钻石矿。

今天再来读这个故事,有些许的感伤。我们无从得知,阿里·哈法德出发时为什么不看看自己家的情况,那正是僧侣所谓的“高山之间的河流”啊!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钻石就在你家后院》。“后院”就是我们的内心,而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身上。用西方心灵励志的话来说就是,最大的宝藏其实就在我们身上。

明朝末期知名的僧人石屋禅师,和王阳明一样,坚信每个人最大的宝藏就在自己身上。有一次,石屋禅师外出,偶遇一个青年男子,那人恰好与他去往同一个方向,于是两人结伴同行。到了天黑的时候,他们终于走到了那个男子所住的镇子,男子很热情地邀请石屋禅师去他的家中暂住一晚,石屋禅师不想给人家添麻烦,但是男子却不在意,还说道:“天色已晚,镇上的客栈又少,还是在我家过夜吧,不会添麻烦的。”

石屋禅师推辞不过,便向他道谢,并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石屋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自己所住的屋子里,他大喝一声:“谁?”由于石屋禅师经常外出讲经,因此练就了一副浑厚的嗓音。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极具震慑力的声音吓得跪在地上。石屋禅师奔上前去,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原来竟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石屋禅师大声喝道:“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

那男子听完石屋禅师的话,觉得如此了解他们内幕的石屋禅师也是干过这行的,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才化装成和尚的。想到这里,他竟感觉一阵轻松,抱拳说道:“哦,大师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一心期望能从石屋禅师那里汲取到一些更为高超的发财之道。

看着他执迷不悟的样子,石屋禅师觉得很是心痛,便用缓和的语气对他说道:“我没什么可教你的,只是想对你说,你真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真的很想要吗?”

“终生享用的东西?在哪里?在哪里?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男子的话语是那样的急切,恨不得立即就得到这样的宝物。

石屋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可悲啊!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你就是最大的宝藏,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说罢,石屋禅师甩袖而去。

石屋禅师走后,男子想了几天,终于幡然悔悟,从此改邪归正,并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他也成为著名的禅僧。

正如王阳明所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可惜的是,糊涂的人却去心外寻求,他们不知道自己心中就有个圣人,却荒诞地把它埋没了。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如何?”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之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传习录·陆澄录》

)第十一节 人生不过是随遇而安

一天,孔子和他的四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着闲聊。孔子突然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其实,他也就是让大家谈谈各自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