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太子刘据已经有了危险。在捉拿江充的时候,江充的一名手下从后门跑到了甘泉宫,添油加醋地说太子假传圣旨已经谋反。汉武帝在半信半疑的时候,又传来消息说,江充被太子砍了,而且太子还调动了宫廷卫队,并且把武器拿了出来。汉武帝大怒,原来太子真的要谋反,他立即下诏令当时的丞相刘屈调动军队捉拿刘据。
当太子知道刘丞相是奉父亲之命来剿杀自己的时候,就跟百官说:皇上病危,奸臣作乱,希望大家起来讨伐。百官们都傻了,他们不知道谁是奸臣,谁不是奸臣,太子是不是造反,皇帝是不是还活着。一边是丞相,一边是太子,他们最终选择了站在丞相一边。太子没有办法只好亲自率领卫队在长乐宫一带与丞相的正规军拼杀。太子的卫队在正规军面前,简直就是小孩与巨人的区别。经过四天的血战,太子一方死伤惨重,无辜的百姓也死伤不少。太子只好转入巷战,但随着汉武帝的回宫,太子部下的人纷纷离去。刘据发现,自己彻底失败了,他把母亲扔在了长安城,一个人逃了出去。
刘据和他的两个儿子一直逃到了湖县(今河南灵宝西)。汉武帝下大力气捉拿。不久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县令李寿就探查到了刘据的下落,于是带了人马来捉拿他。刘据和两个儿子被困在屋子里,又不想投降,两个儿子选择了冲出去送死,刘据则拿了根绳子上吊了。
儿子犯罪,母亲自然也在劫难逃。汉武帝把皇后卫子夫的皇后印玺和绶带收了,没有对她说要她自杀,但卫子夫依然悬梁自尽。
过了没多久,汉武帝发现了巫蛊之事纯属无中生有,太子刘据实为江充逼迫才无奈举兵反抗。他很伤心,伤心之下,先是把江充全家灭掉,接着又在湖县修筑一座思子宫,里面还有归来望思之台,以表示对枉死之子的哀思。
汉武帝自幼受神巫文化的熏陶,对鬼神的存在深信不疑。他当了皇帝以后,君临天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依然无法阻止自己生命的日渐衰老。为了使自己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汉武帝开始迷恋神仙方术,其后半生除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穷兵黩武之外,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神仙梦上,在治理国家方面开始懒散。由于年老多病,所以汉武帝常在甘泉宫里休养,可这并不能使他的精神得以解脱。由于脱离了现实人际交往,又不接见大臣,生活的孤独和宫廷内部日益激烈的权力斗争,使他变得暴躁不安和猜忌多疑。结果,一个搬弄是非的宠臣,一个书生意气的太子,再加上一个杯弓蛇影的老皇帝,就酿成了一场波及千人的流血惨案,一出令人扼腕的父子悲剧。
【酷评】
封建迷信害死人,这个故事就是最好的注脚。这次事件,让汉武帝成了唯一一个“抄自己三族”的帝王。对自己的骨肉下手,难道汉武帝的心就不是肉长的吗?难道是他太愚蠢了吗?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权力,一切都是因为权力!正是因为对权力的贪恋,一切可能威胁到其权力的人便都是敌人,包括自己的亲儿子!这样的悲剧,不是第一个,自然也不是最后一个。今天的读者肯定要对此大加感叹:中国古人怎么那么不淡定,一把年纪了还赖着皇位,让儿子接班,自己乐得清闲不好吗?——是啊,可惜古人很少这么想,而我们今人,虽然不再有“皇位”可以贪恋了,但又何尝真正淡定了?好朋友之间因为一点生活账而闹翻脸,兄弟俩为了一套房子的产权争得你死我活,两队球迷为了各自的“偶像”而大打出手,为了某个好岗位,竞争者明争暗斗、丑事做尽……从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弱点和阴暗面,这应是读史的最大收获吧。
§§§第六节 李广是个“苦命哥”
自古以来,人们每次谈到“飞将军”李广的时候,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用到一个词:李广难封。在历史上,李广身怀绝技,英勇抗击匈奴长达半个世纪却得不到封侯,最后又因为在战场上迷路而悲愤自刎,这种凄惨结局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很多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这么优秀的一名抗匈名将,最后却无奈引刀自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李广难封到底是为什么呢?
分析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李广这样具有较大争议的悲剧英雄,自然应该从他的生平经历开始。
李广的祖上是大破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李广射得一手好箭,《水浒传》中那位神射手花荣就被称为“小李广”,可见李广箭术之高。李广历经汉文、景、武三朝,在西汉文帝时初现军政舞台。那时汉朝建立不久,北方强大的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经常抢掠边境城关。由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对匈奴实行安抚、和亲政策,所以尽管李广血气方刚、武艺精湛,但却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不符,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文帝曾经这样评价李广说:“真是可惜,你要是生在高皇帝的时候,万户侯算得了什么啊!”无论这是文帝的惜才之语,还是为自己没能重用李广所找的托词,这句话却让李广在心中埋下了“生当封万户侯”的梦想,并且始终坚信梦想可以成真。
然而,这等待却是极端漫长的。文帝病逝后景帝登基,李广已是壮年,认为自己建立功勋、为国杀敌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景帝也是守成之君,当时国策中就有不准主动对匈奴进行军事行动的规定。所以,尽管李广在边城当太守多年,又多次成功地抵御了匈奴的侵袭,但始终没有大的军功。
在景帝时代,李广最大的一次荣耀是在七国之乱时。当时,他的先头部队一往无前,夺了七国联军的帅旗,让七国联军大为震撼。我们可能玩过军棋,军棋的胜败就是以夺取对方军旗来衡量的。在中国古代作战的时候,夺得对方军旗绝对是大功一件。然而,意外发生了。
当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接见了李广,并且还授予了他将军印。李广觉得景帝和刘武是兄弟,所以,接受刘武的将军印就等于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可他不知道的是,梁王早就有窥探神器的野心,之所以要授他将军印,完全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事业拉拢人才。梁王事发后(派刺客进京刺杀大臣),景帝碍于母亲窦太后的面子,没有追究弟弟的这一犯上行为,李广也因此没受到处罚,但他的万户侯梦想却被自己推进了深渊。
景帝一朝,李广始终在边城当太守。等到景帝驾崩,武帝即位后,李广封侯的热情不但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
武帝是个明主,看上了李广的才干,将其调入中央,授予要职。后来,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很多次战役都重用李广。但是,李广的战绩却一点都不理想。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西南),李广与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各率部一万人出击匈奴。结果,除公孙贺没有遇到敌人外,其他三路皆与敌人遭遇,卫青大胜,而公孙敖与李广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广被俘,但最终靠着过人的勇力和胆识,夺了匈奴白马小将的马,这才逃回来。依照汉朝法律,败军之将依法当斩,幸好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补充规定:只要出得起钱,可免死罪,贬为庶人。于是,公孙敖和李广都被削职为民,公孙敖还被削去侯位。这样,李广就来到离长安不远的南山闲居,在那里,他每天都练习箭法。
不得封侯,一直是李广的心病。当年一同出来混的堂弟李蔡都官居丞相了,据李广自己说,李蔡的才能是远不及自己的,可自己连个侯府的台阶都没走到。李广为了达到封侯的目的,甚至找过算命的先生看相。想不到的是,连算命先生都没有给他一点安慰,认为他这辈子想都别想了。
公元前119年,李广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本来汉武帝不准备让李广出马,一者因为李广年老,再者汉武帝总觉得李广这个人运气实在太差,屡战屡败。李广软磨硬泡,终于泡来了个前将军,自然,他忘记了算命先生的话,把这次行动看做封侯的最后希望了。
打碎他希望的是当时的统帅大将军卫青。他把本来属于李广的前将军位置,调给了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公孙敖。在这一点上,卫青是有私心的,他想给公孙敖机会,好立功再封侯。李广对此自然是愤懑不已,于是,他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
卫青向南行军,与李广会合。随后,大将军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他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还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手下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错,是我自己迷路了,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那儿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住所,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想我少年从军,一生与匈奴交手七十余次,如今有幸同单于直面沙场,可偏偏被调去迂回前进,却又迷失道路,这可真是天意!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抽刀自刎。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很多人在多年后都会想起李广的英勇善战,更会想起他那悲剧性的人生结局。
【酷评】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有些时候,人还不能不信“天注定”这么个东西,而且,据说事业做得越大、官位越高的人,越容易信这玩意。不过李广这事儿也说明一个道理:要成就大事业,光靠个人能力突出是远远不够的,既要干得好,还得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干得好”是智商,“处理关系”是情商,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和情商二者都不能缺,必须两条腿走路,毕竟,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这里只说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害怕与陌生人交往吗?我知道怎么化解别人的敌意吗?我是不是善于表达自己?怎么样说话才能吸引别人、打动对方?——如果这些问题你自觉都能完满解决,那要恭喜你;如果觉得很成问题,那你要当心了,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只要用心揣摩、处处留意,一样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第七节 “被下岗”的皇帝
倘若把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做个“混蛋”排行榜的话,那么昌邑王刘贺绝对名列前茅。他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连帝号都没有,可却做了一千多件混蛋事。比如在先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忌日期间大肆喝酒淫乐这件事;古礼规定在先人逝世期间是不能行房的,理论上夫妻之间都不行,而刘贺居然公然在民间抢掠妇女淫乐……西汉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混蛋皇帝,所以,朝臣们震惊的同时立即决定废掉他。
主持废掉他的是霍光,汉武帝临死前的顾命大臣,辅佐汉昭帝的重臣。在历史档案中,霍光是个行事非常谨慎的人,据说他每次入朝的步伐都是一致的,以致多年后,在他站立的地方居然出现了如少林寺和尚练扎马步时所留下的凹痕。霍光认为如果任由刘贺混蛋下去,国家肯定会出大问题。所以,他联合群臣,在得到皇太后的允许后,趁着刘贺玩乐的机会,控制住了他的亲信,接着又在未央宫承明殿召开“公审大会”,列举了刘贺的种种“劣迹”,将其废黜。
就这样,刘贺仅仅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赶回封地昌邑。离开皇宫的时候,刘贺的座驾居然是牛车。几天后,霍光另立刘询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
话说刘贺下台后,老老实实地回到封地安养壮年。朝廷给他的待遇是食邑两千户,应该说也不少了,可是,他不是一个人,他要养活一个大家族:十六个妻妾、二十二个子女(儿子和女儿各半),家大口阔,平均下来,家里每个人都吃不饱。即使在丰收的年月,他们家都在闹饥荒,刘贺全家一直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里。除了肚子吃不饱,刘贺每天还要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原来汉宣帝刘询和霍光都担心这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皇叔有可能卷土重来,于是就派出了一个叫张敞的人担任山阳太守,并传下密诏,要他严密监视刘贺。
刘贺这个人虽然荒诞,但并不傻。他知道那个张太守一直在明里暗里监视着自己,所以始终都活在恐惧中。那一年他才二十六岁,却似乎已经进入了晚年。他腰弯背驼,步履蹒跚,见到他的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几年前他会干出那么多混蛋事情。
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张敞在给宣帝的奏章中描述了刘贺的境况:刘贺虽然住在原来的王宫中,却只开小门,不开大门,而且每天早上开门时,会让一个朝廷的专职官吏领了钱替他家购买食物并送进去。其余时间,不得随便开门;除送食物之外,人与物不得进入。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他还用刘贺的钱雇人在王宫周围巡逻,名义上是执行公务,实际上却是在监视。
不久后,张敞又写了份报告呈上来,上边说昌邑王现在的处境简直就是一团糟:“脸黑里透蓝,跟鬼似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尖尖的,眉毛胡子稀稀拉拉;个头还跟原来一样,不过腰杆却直不起来了……我对他说:‘这地方很多枭鸟,很不吉利啊。’他回答说:‘以前我在长安做天子的时候,没见过这种鸟。’我又说:‘您爸爸昌邑王还留下十几个歌舞姬,现在年老色衰,不如放她们回家去吧。’他回答说:‘管她们呢,生病的死了就算了,没生病的她们愿意互相仇杀就让她们互相仇杀,死完了就完了。’我觉得,他已经基本丧失生活能力了,看不出有什么起色。”
事实上,这份报告已经把刘贺定义成了“白痴”。
看了这份报告,宣帝和霍光放心了,第二年就把刘贺改封为海昏侯,封地就在现在的江西豫章。开始的时候,刘贺还觉得心情渐渐会好起来,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一次,一个叫孙万世的扬州刺史的亲信奉命到刘贺那里“慰问”,二人有了下面的谈话。
孙万世:“多年前你被废黜时,你为什么不坚守宫门不出,杀掉大将军(霍光)?为什么听任人家夺掉你的玉玺呢?”
刘贺:“当时太小,根本就不懂得计划,真是大大的失策呀。”
孙万世:“估计你快要被朝廷封为豫章王了。”
刘贺微微地笑了笑:“估计是。不过这些话现在还不适宜说。”
这段话就是绝对的罪证。扬州刺史立即汇报给中央。宣帝认为刘贺这话只是一说,因为他没有一兵一卒,根本不能造反。霍光给出了处理意见: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
最终,刘贺被削减了“工资”。刘贺看着被削减后的工资,敢怒不敢言,只好痛哭。他忧郁地独自泛舟于鄱阳湖上,至赣水口(后人称为慨口)愤慨而还,回来后没几天,就撇下家里几十口人,自己先到阎王爷那边去了。
废昌邑王刘贺,是霍光被称颂的一件事。霍光是外戚,同时也是昭宣中兴时期不可缺少的秉政人物。他废昌邑王而改立的汉宣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霍光作为一个臣子,竟然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可见西汉后期,政权已经集中在了霍光的手中,他几乎就是汉朝的隐皇帝。霍光改变了西汉王朝三公执政的局面,开启了西汉后期外戚专政的阶段。
【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