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春秋战国你死我活地血腥火拼时代,今天,我们自然不鼓励赵襄子的这种“狡诈”和“暴力”,但这种战场上需要血流成河都未必能取得,在饭桌上只需要一点小心计就可以获得的盈利模式,是值得深究的。中国人重感情,喜欢和熟人打交道,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办事,都信任熟人,而和熟人交往又有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就是饭桌边。所以饭桌文化对每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天下任何事,无论多么严肃,无论多么沉重,到了饭桌上,立即变得轻松起来。人一坐到饭桌边,就有了“八小时以外”的感觉。人们常说,饭桌上不分上司下级,可以放松愉快地谈,可以天马行空地谈,说话也不用严谨措辞,说错了话或者局面有点僵,一杯酒也就掩饰了过去。因此,饭桌上的沟通比正式的沟通效果往往要强上十倍。
§§§第八节 商鞅不得不死
公元前338年的秋天,为秦国强盛立下汗马功劳,被秦孝公封为“方伯”,拥有十五个城池封地的商鞅正在逃跑的途中。他之所以要逃跑,主要是因为在宫廷争斗中败北,遭官兵追杀。当他逃进一片森林中后,追他的官兵把森林围了起来,由于夜沉林深,所以官兵准备天亮之后进去捉他。
官兵能等,但商鞅却不能,因为他太饿了。所以,他偷偷地跑出来,敲开一户农家,乞求一些食物,并到柴房里过一夜。但让他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户农家都告诉他:“商鞅大人早就下过命令,不许为没有居民凭证的人提供食物,更不许留宿,不然我们就会获罪。我一家获罪,邻里十户也是同罪。你还是赶紧走吧,免得连累众人。”
商鞅真想告诉这些有眼不识泰山的人,他就是商鞅,但又不敢。无奈之下,商鞅只好跑回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不过,他忘记自己只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所以他战败被擒,在风烛残年之际遭车裂(五马分尸)而死,全家抄斩。
众所周知,商鞅是秦国强大起来的最大功臣。作为一个外人,他可是秦国的恩人,他有什么罪?他为什么会死,而且死于最残酷的刑罚——车裂?!
这一切要从头说起。
商鞅,原名公孙鞅,也叫卫鞅,本是卫国的贵族。他在秦国发迹后被封在商地,故后人叫他商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二十二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在当时七个大国中,秦国只能算是二流国家。
但二十三年后,当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时,秦国已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如果不是他们,秦国不可能在一百四十年后灭掉六国,统一中原。
战国是一个饱学之士周游列国、到处兜售自己的时代。这些人没有爱国的观念,他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商鞅从小就研读刑名之学,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尽管对法律、军事的研究已超出前辈吴起、李悝,但他的这套办法,在东方五国中却毫无出售的希望。
商鞅最开始到的是魏国。魏国国相公叔痤对商鞅的才华十分欣赏。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还是魏国的不幸,就在公叔痤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公叔痤已被病魔夺走了大半条命。他只能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国家的大事希望您能听听公孙鞅的意见。”
魏惠王估计被公叔痤这句话吓到了:公孙鞅?他才二十出头,乳臭未干!当然,他尊敬老臣,没有当面说国相老糊涂了。
公叔痤从魏惠王的脸上看到了什么,又调转话头,说:“既然您不用公孙鞅,那一定要杀了他。”
魏惠王还是点了点头。公叔痤叹了一口气,等魏惠王走后,这个老头觉得自己太缺德了,就把公孙鞅叫来,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劝他快点跑。公孙鞅哈哈一笑,说道:“国君既然不能听您的话而信任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正如公孙鞅所料,魏惠王没有杀他,但也没有重用他。
商鞅在魏国呆了一个多月后,一拍大腿,认为男儿不能混吃等死。他把当时几个大国在脑中浏览了一遍,希望能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国家。机会永远都善待那些有准备的人,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商鞅的目光向西方瞄去,他看到了这个不被中原国家重视的西方大国——秦国。
进入秦国后,商鞅没有直接去找秦孝公,因为他不知道秦孝公要什么。他买通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由其引荐给秦孝公。双方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特谈三皇五帝的治世之道,才说到一半,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商鞅走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扯淡!”
景监刚才也听着呢,他也觉得商鞅只是嘴巴上有功夫,于是便跑到商鞅面前,把他训斥了一顿。商鞅居然大为高兴:“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于是,他又软磨硬泡非得再次求见秦孝公。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是好了点,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慢慢地又睡着了。第三次的见面,秦孝公已经失去兴趣,但商鞅开门见山地问道:“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
秦孝公仿佛被一盆凉水浇在了头上,立即精神百倍,他示意商鞅说下去。于是,商鞅开始了他的“霸道”之谈。谈完后,秦孝公急步走到商鞅跟前,握住了他的手,激动地说:“好!好!”
商鞅开始变法的消息传开来后,很多大臣都不屑,他们认为商鞅是个外人,对秦国的一切都一无所知,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
商鞅立即站出来,和秦国的大臣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答辩会”。有大臣说,要效仿先圣,商鞅就历数那些成败君主,指出凡是有作为的必有所创造,陈陈相因必然导致衰亡,只有顺应时势才能大展宏图。
把一些大臣说服后,商鞅又开始说服老百姓。
一天,他来到国都的南门,让人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百姓不知所以,纷纷前来围观。商鞅宣布: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者,即赏十金。“这可是重赏啊!”人群中一阵惊叫,有人还去试了试那根木头的重量,于是得出结论:这要么是扯淡,要么就是个阴谋。商鞅见没有人来扛,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说:“扛个木头,即使得不到赏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啊。”说完就轻松地把木头搬到北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当场把五十金赏给了那人。
商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整个秦国都开始相信商鞅是信守承诺的!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首先是变更土地制度,开阡陌,除井田;然后是加强治安管理,什伍连坐(古代五人设“伍长”,十人设“什长”。一人犯罪,伍长、什长及其下辖都被判罚),互相监督;贵族特权取消了,奖励农耕,生产的粮食多也可以立功,优秀的农民可以扬眉吐气;爵位等级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贵族,以战功授奖,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国的军队从此变成虎狼之师:既然杀敌取胜可以带来财富和地位,那何乐而不为呢?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迁都咸阳,以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接着,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甚至那个名义上的皇帝周天子,也如同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不久后,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官名,掌握军政大权),因战功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巨大的荣誉与权力倾覆朝野,商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巅峰之后,风雨随之而来。
表面上看,秦国强大了,但还是有人觉得不爽,首先是旧贵族。在特权被取消之后,他们变成了商鞅的死敌。早在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制定的法律太严酷。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这还了得?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害得公子虔八年都不好意思出大门。另外,很多百姓也恨商鞅,因为刑罚太严苛,稍一犯错就是丢手丢脚,每天活得都是心惊胆战。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商鞅的后台倒了,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鞅谋反,惠文王派人追捕商鞅,于是就发生了故事开篇的一幕。
【酷评】
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功业,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史书上说商鞅“刻薄寡恩”,死有余辜,实在是不厚道。倘若商鞅是个“老好人”,他的改革有可能成功吗?所以说,改革家同时也是冒险家,他们要面对的,可能比急流险峰更加凶险。也正因为如此,今天那些敢于挑战旧势力和旧观念的人,那些外表光鲜的成功者、明星或者企业家,也许我们不一定认同其做法,甚至对他们充满不屑,但至少也应该认识到:他们敢走出这一步,能取得那种成就,他们光鲜的笑容后面,一定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不容易”,也许是泪水,也许是血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我们决定去追求某个目标,为某个梦想而奋斗的时候,一定要先问清楚自己:我可以承受多大的压力、多严重的挫折,如果遭遇最坏的结果又会怎样?都想清楚了,就可以放手去做了。
§§§第九节 史上最牛的投资
公元前260年,大商人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做生意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商品,这件商品是个大活人。吕不韦发现这个大活人的时候,他正在街上以一副落魄的样子闲逛。吕不韦观察了他半天,发现这个大活人气质很好,不像是一般人,就特意打听了一下。有人告诉他,此人的确不是一般人,而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次子嬴异人,因为几年前秦国与赵国讲和,按照当时的政治惯例,他被派到了赵国当人质。但半年前,秦国攻击赵国,赵国人一发怒,就把锦衣玉食的生活从嬴异人那里拿走了,不但拿走,还把他软禁起来。给他解释这段历史的人指着跟在嬴异人后面的几个人说:瞧,那就是看守他的人,他出来放一次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吕不韦开始用商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然后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人真是“奇货可居”也。他一路小跑回到家中,关起门来对他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考试。
吕不韦:“耕田可以赚多少利润?”
他爹:“十倍。”
再考:“贩卖珠玉呢?”
他爹:“百倍。”
又考:“如果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可以赚多少钱?”
他爹(大笑):“哪里来的王给你立?”
然后给出答案:可以获利千万倍,甚至是无法计算啊!
显然,吕不韦从他父亲那里获得了很满意的答案,随后,他开始向那件商品进攻。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用金钱买通了看守嬴异人的官员,使他可以接近嬴异人。一天,他趁那位官员不在,凑到一脸苦相的嬴异人面前,很郑重地说道:“我能光大公子门庭!”
嬴异人看着面前这个经常来喝酒的商人,鄙夷地冷笑,回了一句:“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说吧!”
吕不韦当然明白面前这个苦脸之人的话中之意。在那个时代,做生意的人都与“奸”字形影不离,政府不喜欢商人,百姓也不喜欢,他们的地位很低。听了嬴异人的冷嘲之后,吕不韦并不生气,而是很平静地看着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门庭,却是要等公子来光大!”
嬴异人被这句话震住了,他受到的屈辱使他以为自己已经是个废物,想不到,还有人认为他有价值,在异国他乡能有这样的人,不是知己还能是什么。
吕不韦说:“你爷爷秦王(昭襄王)老了。你爸爸最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后代。您有兄弟二十余人,却不受宠,您应该先回秦国,做华阳夫人的儿子。这样将来,秦国王位必是你的了!”
异人有些不愿意,因为他母亲是夏姬,虽然早已经死了,但让他再认个妈,心理上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过这种不舒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他太想回秦国了,在赵国,以他贵族的身份而言,这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吕不韦有办法让他回到秦国去认干妈。他把方法一说,嬴异人几乎要跳起来,当即许下承诺:“我要是富贵了,愿意与你共享。”
吕不韦最先做的是炒作异人。战国时代,凡是门客多的人大都是贤人,比如战国四君子,本身可能没有多大能耐,但就是靠养门客,使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很贤良。吕不韦给了异人一大笔钱,让他买通看守他的官员,又让他大量散财,招集一些门客。在一切安排妥当后,吕不韦购买了许多宝贝,去了秦国都城咸阳。
他先是找到华阳夫人的姐姐,给了她许多钱。这个女人看在金钱的份上,把吕不韦引荐给了自己的妹妹华阳夫人。
一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就揭了这个女人的伤疤:“夫人有几个儿子?”华阳夫人当然一个都没有。吕不韦警告她:美貌不是长久之计,您以后想要继续过这样的好日子,就必须在太子诸多儿子里找一个当成自己的,多年后,您的这个干儿子成为王,您也就不必担心失去什么了。
华阳夫人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但她不知道该让哪个孩子认她为娘。吕不韦就把异人推荐给了她,并强调,他是最合格的儿子,在赵国很多人都称颂他贤良,而且特别孝顺。
华阳夫人被说动了,特别是看到那些吕不韦声称是异人带给她的珍宝后更是下定决心,要做异人的妈。
有些事情,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吹枕头风。华阳夫人一次在枕边就对安国君说了异人很多好处,安国君被说得热血沸腾,居然立即取了玉符,刻上“适嗣异人”四个字,从中剖开,夫妻二人各留一半,以此为信。
安国君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请求昭襄王接回异人,但这个老头似乎对异人不感兴趣,没有理会安国君。于是吕不韦再次出马,联系上了华阳夫人的那个胆小如鼠的弟弟阳泉君,此人很受昭襄王的宠爱。
吕不韦开始对其进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恐吓,告诉他老王很快就死了,等安国君继位,你家族肯定完蛋。这位贵族跪求计策,吕不韦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大王老了,而太子又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远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贤孝闻名于诸侯,他可是日夜想回到祖国,你如果在大王那里建议让异人归国,使太子立他为继承人。异人无国而有国,太子之夫人无子而有子,太子与王孙当上国王以后,你的爵位就可以万世永存了。”
阳泉君在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把吕不韦的话告诉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都未加思考,就拜托秦昭襄王赶紧去把异人接回秦国。可昭襄王此时正跟赵国闹别扭,只是推脱说等和赵国友好往来了再说。
安国君得知此事后找来吕不韦,有些埋怨:“先生您折腾了半天,花了不少钱,结果我老爹还是不想接异人回来啊。”吕不韦说:“只要您有这个心,我把我的钱都花掉贿赂赵国权臣,也要把异人接回来!”
安国君哪里要吕不韦再花钱,随即便拿出了黄金三百镒交给吕不韦,让他去打通关系。华阳夫人也不甘落后,拿出了黄金二百镒,交给吕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