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03

第3章 争霸时代(3)

略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同意这个主意,但周幽王可不是一般人,昏庸的他听后,竟然拍手称好。于是,他不顾其他大臣的阻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随即便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直冲云天。

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京奔来。然而当他们火急火燎地赶到时,却连一个敌兵的影儿也没看见,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那些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却敢怒不敢言,只好憋了一肚子气带兵回去了。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赐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不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打他。申侯气极,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联合了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这次敌兵可是真的来了。周幽王不慌不忙地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冲天。周幽王盼星星盼月亮,却没有盼到一个救兵到来。原来,各路诸侯都以为周幽王此举又是想博美人一笑,为了避免再次上当,他们宁可在家中喝茶,也不愿再次折腾了。

这下周幽王可真是有苦说不出了,只能指望镐京守兵。但是守城的将士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领经常被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他们都只是勉强做了做样子,胡乱招架了一阵以后,便一哄而散了。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狼狈地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冲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因为这些诸侯还以为国王在放烟花。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随从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最后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犬戎还在后边紧追不舍,周幽王只能从后宫门逃走。还没有跑出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战后,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早已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当场砍死了周幽王,杀掉太子伯服,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到这时候,诸侯们才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实际上,烽火戏诸侯只是西周灭亡的一个偶然因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由于周宣王后期的昏聩,西周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即使是尧舜复生,也很难力挽狂澜。不幸的是,居然出了个周幽王这个催化剂,西周王朝也就提前灭亡了。

【酷评】

为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让诸侯们兴师动众,却弄得最终丢了江山,丧了性命。这周幽王恐怕没听过“狼来了”这样的故事,或者他的智商就和“狼来了”里面的小孩一样,不懂得信用这个东西,也是会透支的。信用是这个世界上的无价之宝,要倍加珍惜,不可滥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不辨轻重,不分场合,频繁利用别人对他的信任,谋取一些不当得利,致使自己的信用水平下降,之后遇到真正困难的时候,无人施以援手。所以,我们要切记,无论是私人交际,还是企业往来,都要珍惜自己的信用——涉及交情,要礼尚往来,涉及钱财,要有借有还。始终将自己的信用评级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才不会发生类似于被狼吃掉的小孩和周幽王的悲剧。

§§§第六节 葵丘国际高峰会议

故事的开始,让我们将镜头重新回到周朝末年的那些事儿。且说经过犬戎这么一闹腾,虽有周平王东迁,但周王朝已经不像武王时代那样威风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平王的父亲幽王是死在他姥爷带领的犬戎兵之手的,这就让很多诸侯都感觉平王是个杀父登位的王;第二,周天子不振多年,诸侯们发展的时间很长,到了这个时候,诸侯们的实力已经大增,有了对抗周天子的实力;最后,周天子的地盘日益缩小,而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仰仗各路诸侯,吃人家的嘴短,周天子也不敢对诸侯大声说话。

周天子的式微表现在周恒王十二年(前708年)。这一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恒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军抗拒,而且还打败了王师,并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此时诸侯国已经如雨后春笋,遍地而出。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斗争。

此时,周边一些少数部族乘中原诸国失去统一号令且陷入相互争战之机,不断对中原进行武装侵袭,部分诸侯国的生存状况堪忧。

最让人讨厌和担忧的是南方的楚国(现在湖南一带)。这个国家在势力发展壮大后经常骚扰中原诸国。在中原国家眼中,楚国不过是野蛮的军事大国。中原诸侯皆以“公”自称,虽说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仍然存在,因此没有人敢称王。而楚国国君却自称为王,并若无其事地宣称:“我”自称“蛮夷”,因此中国(指中原)的称号规则与“我”无关,“我”想更改称号便更改称号。

楚国不断发兵北上,给中原诸国带来很大威胁。这时,各诸侯国的纷争就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大家只有一致对外,解决了外部矛盾,才有生存的余地。为了遏制楚国,就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使众诸侯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一致的号令,而这个担当发布号令角色的人,就是被后人誉为“中兴之主、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之所以有资格发布号令,与其国家的强盛是密不可分的。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渔盐和矿藏。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管仲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进,从而使齐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超级大国。

齐国在强盛后,连续灭了周围小国,扩充了国土。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燕、宋、曹等国,消除了戎狄的扰害,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于是,各诸侯国在齐桓公的率领下伐楚,楚成王一面亲率大军迎战,一面派大夫屈完与齐国讲和。后来,楚成王愿意向周天子进贡,于是齐桓公领着联军撤退了。

此后,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夏,春秋史上最重要的盟会——葵丘之盟,在齐桓公的组织下胜利召开了。

这是一次天下强人的盛会,不仅中原诸侯全部跑来捧场,就连周天子也派了“钦差大臣”宰孔前来祝贺,他的任务就是代表周天子,赐予齐桓公无上的荣耀:一块肉、一些弓箭,还有一辆马车。

在会议上,齐桓公和众诸侯制定了类似宪法的共同契约,并发誓遵守——这就是葵丘之盟的目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获得彼此间的认同和信任。葵丘之盟的内容在《孟子·告子下》中有详细记载,共有五条。

大致内容是:不让妇女干政;尊重周王,诸侯之间不得互相讨伐;还有一条很有意思,那就是不许做缺德事,这是为了防止类似于当初楚成王对宋国干的缺德事儿再次发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安全,或是为了加害邻国,经常在黄河筑起堤防,这招够损的!因为如果上游国家筑堤,下游国家便会断水从而引发旱灾;反之如果下游国家筑堤,上游国家便会积水淹没良田。所以齐桓公提议,大家以后不要再这么干了,驱水为害,损人利己,非君子所为也。

五条盟约发布之后,依照惯例还有一句套话:“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成语“言归于好”源出于此。)也就是说,大家以前的恩怨从现在起一笔勾销。会盟完成后,大家又杀了牲口歃血为盟,再把盟书保管起来,这会就算开完了。

【酷评】

春秋五霸里,齐桓公名声最好。抛掉齐桓公的政治手腕不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扶贫济弱,除暴安良。这种品格在春秋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无疑是一种极强大的道德优势,一种努力实现公正、公平的英雄品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过一个“英雄梦想”,而成为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自身一定要多么强大,侠客并不一定就是武艺最高的那人,而一定是无论什么时候,内心里都不畏惧恶势力、公正对待弱势力。做一个英雄,就从公正对待身边的人、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开始吧,给流浪者一个微笑,给奋发振作者一点鼓励……

§§§第七节 吃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时间是公元前456年,晋国国运到了这个时候,已是暮气沉沉。

晋国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可谓辉煌。大约距今三千年前,周文王将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国。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承封地。因为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原霸主,并且在晋文公时代有效地遏制了南方楚国的扩张,使得中原各国对其感恩戴德并敬畏有加。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朝堂上的四个贵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势力逐渐强大,晋王几乎没有了话语权。所以,晋国的故事慢慢地从国王身上转移到了四个贵族身上了。夏屋宴就是赵氏贵族的故事。

自赵氏简子继任后,四大家族已经形成智氏独强而韩、魏、赵三弱的局面。为了实现赵氏立国强国的梦想,赵简子对自己的后继者作了精心选择。

有一天,他把几个儿子叫到面前,说天帝托梦给他,让他灭了中山国(今河北定县)和代国两个小国。

几个儿子听了这话一头雾水。赵简子就说:“你们去常山看看,看有没有天帝留下什么宝符。”

他是想借这个题目,来试探一下儿子们的志向和谋略。几个儿子跑到常山(今恒山,属浑源县)上,看了一遭,就回来了。前几个都说没有,有的甚至还抱怨说,山太大了,找一宝符实在不容易,不如明天带些人上去。只有最后回来的赵襄子激动万分地对父亲说:我发现了宝物,如果我们从常山进攻代国,代国便可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

这句话就仿佛是一枚炸弹,让赵简子一下从床上蹦了下来,开始对赵襄子另眼相看。

赵简子死后,为了麻痹代王,赵襄子抓住代王好色的弱点,将姐姐嫁与代王为妻,两国结成秦晋之好,使代国上下放松了对南面强大邻国的警惕。

这时,与赵家素有积怨的另外两个家族范氏和中行氏乘机向赵氏发难,在中牟(今河南鹤壁西)一带煽动叛乱。赵襄子坚决反击,但此时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有些吃力,还好他有代国国王这个姐夫。这个姐夫也非常够意思,在赵襄子与两个家族开战期间,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从代国运往前线,为赵襄子收复中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代王不知道,他这个小舅子根本就不是知恩图报的人,不但不是,还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

赵襄子不会因为姐夫帮助了自己,就把父亲和自己的共同心愿放到一边去,那就是:让赵氏家族振兴,成为任何人都不敢欺负的霸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灭掉代国。灭代不是目的,灭掉它可以得到良弓骏马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时,代国的地盘很大,今天的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以东一带都归代王管辖。建立这个国家的是少数民族狄族,在中原各国此起彼伏的战乱中屹立不倒,并在春秋初期首先脱离周王朝的统治而自立为国,并且没有中原那一套所谓的仁义教化,因此代国的发展很让人刮目相看。而这个国家适合放养牲畜的地形与气候,就是让赵氏父子想入非非的根本原因。

打仗需要马,拉东西也不可能用牛,这是任何军事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于是,代国人自然而然地就注定了不能好好地过日子。

不久,赵襄子给姐夫发了一封邀请函,大意是:我的爹爹您的岳父已经去世了,我很悲痛。我知道您也很悲痛,但由于您是外国人,不能到我爹爹坟前祭拜,您一定很失望。我想就在咱们两国边境的夏屋山上摆个饭局,我们共同怀念一下您的岳父。

代王很快就有了答复:好的,不见不散。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赵襄子和代王在双方国境线的夏屋山见面了。主客分别进入临时搭起的大帐,宴会开始了,人们一边吃肉饮酒,一边观看赵、代两国乐工和舞师表演的各种歌舞。

突然,赵襄子原地跳了起来,手指代王破口大骂:“好你个不识抬举的东西,竟敢辱骂我!”说着举起酒杯猛然掷地:“还不给我动手!”暗号一发,原来在帐内侍候着上菜斟酒的侍从和表演歌舞的乐工舞师全都手操各种兵器向代王及其随从砍杀起来。赵襄子的宫廷膳食官赵雒也早已手持铜(方形带柄铜勺)守候在代王身后,听到暗号,他就挥起铜朝代王脑袋猛击,只见代王脑浆四溅,猝然倒地,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鬼。

然而,真正的屠杀才刚刚开始。

在知道了自己大王的脑袋被人拍成了肉泥后,整个代国陷入了绝望的混乱之中。没有了领导人的朝廷乱哄哄一团,大臣们有的主张死战到底,有的主张暂时投降隐忍,有的要出使晋国讨个说法,有的力争投靠东北的燕国,甚至有人高呼赵简子之名号啕大哭,对赵襄子的诅咒痛斥更是不绝于耳。

但辱骂与抱怨不是战斗,当然就解决不了危机,随即赵襄子率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了代地,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屠杀进行了一天,代国宣告灭亡。

赵襄子杀死代王,他那位姐姐悲痛万分,仰天长叹:“弟弟杀了丈夫,我该站在哪一边?既然代国已经灭亡,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于是,她找来了插头发的笄,走到王城东南二十里的马头山上,寻了一块石头,把笄磨得飞快,从自己的咽喉插入,死掉了。

赵襄子似乎对自己姐姐的死没有感觉,在把代地并入自家版图后,封了伯鲁子周为代城君,将代国改称代郡,从此成为赵国藩属。

【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