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得到了消息,朝廷立即让谢安来应对这件事情。谢安做了如下部署:任命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做完这些部署后,他就跑出朝廷,四处游山玩水去了。朝臣找他不到,焦急万分,就连他侄子谢玄也惶恐不安,去见叔叔时,叔叔正在欣赏一幅画,并告诉他说朝廷对你另有指示。
谢玄等了半天,却没有等到第二句话,出来后又让别人去问,谢安却领着来人到郊外别墅游览。
当双方军队在淮淝前线相持时,晋朝的大将军桓冲跑到谢安那里,神情焦虑,谢安却依旧表现得从容自若。桓冲感叹道:“谢安这个人做宰相有余,但非大将之才,天下事可知了,我辈都将陷入敌手。”
的确,当时前线形势对东晋而言的确不容乐观:前秦军在洛涧驻守,谢石与谢玄不敢上前,粮草又将耗尽,如果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东晋的这支军队很快就会被歼灭。
但是,前秦军队一不小心捉到了一个东晋的密使,密使所带的信中透露出了谢石等人面临的困难。这一消息传到了苻坚那里,苻坚以为东晋军真是要完蛋了,出于“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思想,他派出先前已经投降的朱序去晋营劝降。
朱序来到东晋军营,就把前秦的所有情况都报告给了谢石,并出主意说:“如果秦军所有军队都到达,抵抗的困难会增加数倍,我们应乘他兵力还没有全部集中的时候,从速进攻。只要打败了他们的前锋,挫其锐气,就不难连战连胜了。”
谢石犹豫了很久,才让刘牢之率五千人马向洛涧前进,去对付苻坚的三十万人。
刘牢之果然没有给他丢脸,取得了洛涧战役的胜利,杀掉了前秦一万五千多人。
谢石很高兴,传令拔营起寨,分水陆两路,向前推进。
前秦剩下的二十多万军队都集结在淝水南岸和寿阳。淝水即今天的东肥河,它从合肥向西北流入寿阳,再向西北流经八公山而入淮河。当晋军到了淝水东岸时,不好渡河,晋军就传话给苻坚,说:“如果你能把阵形略向后移,让晋军渡河,大家打个痛快,不是更好吗?”
秦军众将都不同意,苻坚却认为这个主意非常好。因为东晋的军队才八千人,而自己却有二十多万。他说:“我们人多,只要略微后退,等他渡河到半途,用铁骑压着它打,肯定让其全军覆没。”
但让苻坚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后退命令一下达,最前面的士兵开始后退,只听得一声叫喊:“秦兵败了!”大混乱开始了。最前面的士兵扭头就跑,但跑不起来,因为他们前面有很多士兵还把脸向着他们,他们只好先推后踩。中间的士兵一倒,压倒了后面的士兵,后面的士兵还没有来得及转身,就被踩倒。
淝水南岸简直乱成了一锅粥,所有的前秦士兵都像中了魔一样踩别人或是被人踩。等东晋军队顺利渡过河时,秦兵已经“自相残杀”开了。
苻融在阵前东奔西跑,想让士兵停下来,可无济于事,他自己也被随之而来的东晋士兵踩死了。苻坚命不错,骑马跑出了人踩人的迷魂阵,一路上,他看见自己的士兵哭爹喊娘地逃跑,路上、田里、河里到处都是秦兵的尸体。逃跑中的秦兵思维混乱,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赶来,一路上饿死冻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苻坚似乎忘了自己还有近七十万军队,只顾闭着眼向自己老家逃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此宣告结束,苻坚统一全国的理想就这样烟消云散。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淝水之战后,前秦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坚所灭的许多国家又相继复国,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纷纷踞地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两年后,符坚被他原来的部将姚苌俘杀,时年四十八岁。394年,前秦被后秦攻灭,北方再次陷入大混乱,百姓继续受苦。一直到将近200年后,才有杨坚统一天下。
【酷评】
柏杨先生说,淝水之战,我们可以在前秦帝国内部找出失败的原因,但在东晋帝国内部,我们却找不出必胜的原因。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答案的话,那么答案就是:谢安的淡定。大敌当前,自己的兵力就这么多,再急再愁也是没用的。在这种危险的境况下,淡定虽然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最恰当、最有效的选择。一个出色的领导,并不一定要在具体事务上是行家,但一定要有大局观,关键时刻能镇得住场面。谢安貌似什么也没做,但实际上他却做了最该做的——淡定,以稳定军心,所以他成功了。淡定的态度在今天尤其具有意义,从小学生到上班族到政府官员,大家都在喊“解压”、“减负”,其实就是觉得压力大、太累,这时候便更需要淡定的心态;“淡定”的对面是“患得患失”,如果做到不患得患失,也就做到了淡定,什么样的压力也都是浮云了。
§§§第十五节 刘裕的“北漂”生活
东晋政权在江南建立后,“北伐”就成了东晋王朝的最高政治纲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真有人北伐成功,那他一定是江南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每个人都想充当英雄,所以,东晋在一百多年里,进行过无数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就在这无数次的失败里,有一次已经摸到了成功的大门,可惜那人又把手缩了回去,这就是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就是这次北伐。
刘裕绝对是一个草根发迹的典范。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虽然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代,但从他当时的状况看,他的祖先没有给他带来一丝好运。刘裕虽然人穷,志却不短,依靠货真价实的军功和百战不挠的勇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逐渐成长为声名鹊起的大将,最后牢牢地控制了东晋朝廷最为精锐的军队——北府军。北府军是在淝水之战前由大将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它的成员都是北方的难民,淝水之战中,北府军很露脸,打败了苻坚,自此就成为东晋王朝的主力部队。
刘裕手里有这样一支部队,野心自然膨胀,不过,他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太大的政治资本,而政治资本在庙堂之外的获取途径只有一个——打仗。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率领旗下将士誓师北伐。刘裕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北伐,是因为当时北方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最为强盛的后秦内部正在忙着兄弟内讧,这就给了晋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刘裕从建康出发,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君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求救兵。
当时,后秦在北方是个大国。后秦国君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我们已派出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如果你们一定要攻打燕国,那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刘裕却冷笑一声道:“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打算灭掉燕国之后,休整三年再来消灭你们。现在既然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我是非常欢迎的!”
使者被他震住了。
使者走后,刘裕身旁有人对他说:“您这样回答,只怕会激怒了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攻,我们怎么办?”刘裕解释说:“你有所不知。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的要出兵,就会偷偷出兵,何必先派人来通知呢?这完全是姚兴在虚张声势,吓唬我们。他现在正与邻国夏国打仗,而且还吃了败仗,那里有心情理我们啊!”
刘裕说的没有错,后秦真就是在虚张声势。所以,没过多久,刘裕就把一直等待后秦来救援的南燕灭掉了。
几年后,刘裕平定了南方的割据力量,再一次北伐,目标是后秦。他派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出兵向洛阳方向进攻,自己则亲自率领水军沿着黄河进军。
这一次,刘裕遇到了点麻烦。当时在北方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很是强大,它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北岸。北魏在黄河北岸集结了十万大军,威胁晋军。刘裕的水军沿着黄河前进,有时风猛水急,晋军的船只被水冲到北岸,就受到魏兵的攻击。魏军玩起了游击战,当刘裕派水军上北岸去打他,他就逃,等晋军回到船上,他们又在北岸骚扰,弄得晋军来回奔波,没法顺利进兵。刘裕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如果连这点事情都解决不了,他就不是刘裕了。于是,“却月阵”就登上了军事舞台。
刘裕选择好战场后,便派白直队主(白直队是从白丁中选取壮勇者组成的卫队)丁带了七百兵士、一百辆兵车登上北岸,沿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状像个月钩,因此取名为“却月阵”。
北魏军见晋军这么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全都不敢轻举妄动。
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瞬时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弓,奔向兵车。魏兵终于有了反应,知道对方原来是来打仗的,不过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便向晋军展开围攻。晋军阵中一百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魏兵一面向前,一面讥笑这是小儿科。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刘裕突然亮出了绝招——却月阵后面,放置了一千多支约三四尺长、矛头特别锋利的长矛,装在大弓之上。魏兵进攻时,晋军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使长矛往魏军那边飞去,每支长矛能射杀魏兵三四个。魏兵根本没防备,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人,剩余的士兵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取得了大胜。
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那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与刘裕的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灭了后秦。
刘裕收复了已经被汉人丢失了百年的洛阳和长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捷报传回首都建康后,大家都为之振奋鼓舞。
东晋国力此时已经达到了顶峰,倘若刘裕能够留在关中经营几年,天下只怕再无人敢与他抗衡了,一扫众胡,指日可待。可惜的是,刘裕突然赶回了都城建康。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个叫刘穆之的人死了。刘穆之何许人也?他的死为何能让刘裕不惜止步于北伐即将取得空前胜利的时候呢?
刘穆之可谓刘裕的左膀右臂,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不仅工作能力强,而且效率极高,世人都认为他有王佐之才。当时,朝中有刘穆之坐镇大后方,刘裕才能放心地常年在外东征西讨。
而现在,最可靠的亲信死了,建康城里必然出现权力真空。皇帝司马德宗是个任人摆弄的人,一旦大权旁落,那可如何是好?于是,刘裕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并留下大将沈田子、王镇恶等人辅佐,自己则匆匆南下返回了建康。
他前脚刚走,后方他所倚重的将领们就闹起了内讧,相互轻视,相互敌对,进而相互杀戮:沈田子杀了王镇恶,王修又杀了沈田子,接着刘义真又把王修杀了……
在长安的北边,胡夏的赫连勃勃一见有机可乘,立刻兴兵南下,长安城收复仅仅一年之后,大好河山再次落入胡人之手。
就这样,刘裕的北伐之路宣告了结束。从东晋王朝的角度来说,北伐失败了,但从刘裕的角度来讲,北伐已经让他捞够了君临天下的政治资本。从此以后,刘裕再也没有北伐,眼光就只盯着司马家的皇帝宝座。他把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司马家的人一个个地全都弄死了。420年,刘裕代晋建宋。南朝正式开始。
【酷评】
创业打天下的过程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后院起火。从古到今,只要出现这种内斗的情况,创业很少有不失败的。刘裕这个领导刚一离开工作岗位,手下的将领就开始相互争斗,这第一可见将领们的私心之重,第二也可见他这个大哥平时也太不注意做兄弟们的思想工作。有句老话说得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所以说,“同心”才是硬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如果自己人把自己人的力量先折腾光了,还拿什么去开创美好的明天呢?一个家庭、一个小团队、一个大公司,都莫不如此。而且在今天,自从有了股票市场,这种“兄弟不同心、大鬼闹分家”的坏处就更明显了:一旦某公司爆出领导层争权、高层骨干离家出走的消息,该公司的股票立马就会狠狠下跌。所以说,“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还要一直传唱下去啊。
§§§第十六节 侯景的峥嵘岁月
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群雄并起。有一个出身鲜卑族的瘸腿人发迹于乱世之中,几度沉浮,集勇猛和奸诈于一身,掀起了一场场腥风血雨,许多人为之丧胆,也有许多人欲杀之而后快,他就是一代枭雄侯景。
侯景的体貌特征被当时的人编写为一首顺口溜:“他说地不平,我说地有坑!下面一只大跛驴,一走一晃灯!”因为他天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常被人讥笑。他的长相也让人不敢恭维,骑马、射箭也不是强项,却颇有谋略。
侯景原本吃的是东魏的俸禄,在丞相高欢手下带兵,镇守黄河以南。高欢临死的时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阳。侯景听到高欢死了,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投降了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也怕侯景靠不住,于是便决定一面接受侯景的献地,一面打算骗他到都城,以解除他的兵权。侯景当然不肯,于是又打算投降南梁。
南梁的皇帝萧衍心地善良,一心向佛。据说在收纳侯景以前,曾做过一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上朝,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说:“我睡觉一般不做梦,做梦就预示着好结果。”过了二十多天,恰好侯景来降,还附带了一份“大大的礼物”:豫、广、郢、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十三州。
梁武帝很高兴,接纳了侯景。但大臣朱异认为侯景一生善变,早晚会成为南梁的祸害,于是就和其他大臣合起伙来压制他。
不久,东魏和南梁打起来了,战争过程中东魏俘虏了萧衍的侄子萧渊明。随后,东魏又进攻侯景的部队,侯景大败,率残部800多人逃到寿阳。侯景为了试探萧衍对自己是否真的信任,便派了一个人冒充东魏使者送信到建康,要求用皇帝的侄子交换自己。显然侯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梁武帝接到信,二话不说,当即表示只要把萧渊明放还,就立即把侯景交给东魏。这下子可把侯景气坏了,他愤怒地对左右说:“我本来就知道萧衍老头是个黑心肠!”加上谋士王伟等人的撺掇,侯景又一次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南梁。南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侯景在长江以北,中间相隔长江天险。萧衍自以为凭此天险足以自保,何况侯景兵力只有八千人,而南梁仅在长江沿线就布有十万重兵。他放下豪言:“一个瘸贼能成什么大事?到时候看我不用鞭子狠抽他一顿!”
谁知被东魏打得走投无路的侯景,对付腐败的南梁倒还很有办法。他派人诱骗萧衍的侄子萧正德,许诺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鬼迷心窍,便答应了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