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 (6)
4.治疗小儿厌食症 [殷琦侃.桂枝汤在厌食症中的应用体会.河北中医,2003,25(10):761]桂枝汤临床大多用于太阳中风证,亦即外感风寒。而尤在泾曾言:“此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殷琦侃效法师祖董延瑶先生,将之化裁,施于积滞、厌食患儿,行开路搭桥之功,屡获奇效。 治疗对象均是因食欲不振、胃纳欠佳前来就诊的患儿。年龄1~13岁不等,病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排除因其他疾病所致纳谷不馨者。询问病史,均有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或偏食,或恣食各种零食、冷饮、饮料,或喂养不定时。体检时身高、体重均未达标,属于消瘦、矮小范围,甚者有营养不良倾向。四诊: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腻或白腻,脉弦或小数。用方遣药:首剂以桂枝汤为主,辅以消导之品,以谷芽、麦芽、山楂、鸡内金、神曲等。待其苔脉转平,继施健脾和胃之方,以全其功。同时配合针刺四缝穴以佐消食化积。具体处方:桂枝3g,炒白芍6g,生甘草3g,大枣5枚,生姜3片,炒谷芽、炒麦芽各9g,炙鸡内金9g,炒山楂6g,炒神曲6g。每日1剂,水煎服。经治而获良效。
5.治疗更年期自汗症 [范吉军,林 霞.桂枝汤治疗更年期自汗症124例分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2):153]124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均以自汗为主要表现,其中男3例,女121例;年龄45~62岁,平均52.8岁;病程2个月~6年。治疗给予桂枝汤加减,阳虚者加制附子(先煎)10g,阴血虚者白芍加倍,气虚者加黄芪20g,心烦失眠甚者加五味子15g,每日1剂,水煎2次服,5剂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汗止89例,2个疗程汗止25例,3个疗程汗止10例。随自汗停止,其他症状也得到缓解,未见不良反应。6.治疗糖尿病汗液分泌异常 [郑庆瑞.黄芪桂枝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汗液分泌异常45例.中医药信息,2003,20(2):18]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致汗腺调节功能紊乱,出现汗液分泌异常,此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郑庆瑞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糖尿病出现汗液分泌异常的中医病机为“消渴”日久,耗阴伤阳,而致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密,故汗出异常;若阴阳偏胜,阳胜于上,卫外不固,营阴失守则上半身,尤以头、面、胸背部汗出甚;下半身属阴,阳衰于下,卫气不能通达,则下半身恶寒,肢冷而无汗。应以调阴阳、和营卫为治则。故选用黄芪桂枝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汗液分泌异常45例,在原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处方:黄芪50g,桂枝、白芍、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25g,五味子、麦冬各15g,防风10g,生姜5片,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经2~4周的治疗均好转,其中治愈39例,占86.67%。疗效满意。7.治疗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自汗 [展广勇,廖玉兰.桂枝汤加味治疗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自汗验案二则.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630]展广勇等认为汗为心液,日久不止,阴损及阳,心阳随液外泄,以致心阳不足,空虚无主,表现为心悸不安;心血乏气推动,运行受阻,则脉结代,表现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据《难经》“损其心者,益其营卫”之原则,治以调和营卫、温通心阳,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通阳益气、调和营卫第一方,故选桂枝汤加味予以治疗,基本处方:桂枝12g,白芍15g,炙甘草10g,黄芪15g,党参30g,白术12g,茯苓10g,丹参30g,石菖蒲10g,甘松10g,生姜3片,大枣5枚。每日1剂,3d为1个疗程。2例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自汗患者获满意疗效。8.治疗儿科危重症 [徐世军,代 渊,田卫东.桂枝汤类方在儿科危重证中的应用.光明中医,2001,16(6):25](1)治疗高热惊厥:患儿陈某,女,5岁。以“高热惊厥”急诊入院,经多方救治,但体温不下39.5℃。症见精神委靡,面红气喘,头身疼痛,寒热阵发,汗出不解,舌薄焦黄,脉浮弦而数,辨为太少两感,二阳合病。投以桂枝柴胡汤加味:桂枝9g,炒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10枚,柴胡8g,青蒿10g,黄芩8g,鲜荷叶10g,杭菊花8g。药进2剂,热退至38℃,诸症大减,再服2剂体温正常,守方再进6剂而愈。本病是儿科危急重症,救治及时、得法方保无虑。
本病案是古方应用于急证的一个典型案例,寒热阵发、脉弦浮数,类似《伤寒论》太少两感之证,用古方化裁救治而收效。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治太阳表虚证,小柴胡汤解少阳以驱半表半里之邪。二者相配,扶正达邪、调和营卫而病愈。(2)治疗小儿腹痛:杨某,女,6岁。患儿上腹部阵发性疼痛半年,以胀痛为主,疼痛时重时轻,伴见大便不实,西医曾诊断为“胃炎”、“慢性肠炎”,服用助消化、解痉、消炎药疗效不佳,求助中医。刻下腹痛,近1周来疼痛加剧,喜温喜按,昼夜无差异。患儿吵闹不休、精神欠佳,伴见大便溏薄,面色苍白,纳呆,不思饮食,经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舌苔薄白,脉濡缓。四诊合参,当属中土虚寒、气机不运之证。投桂枝芍药汤加味:桂枝5g,白芍10g,饴糖30g,木香5g,炒麦芽10g,炒白术9g,红枣3枚,炙甘草3g。 5剂腹痛已减,大便成形。上方加姜半夏8g,续进5剂痊愈。
9.治疗神经症多汗 [叶映月.桂枝汤加减治疗神经症多汗一得.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15(3):29—30]神经症属祖国医学“郁病”范畴,系七情所伤、情志为病,临床表现上除有精神症状外,多数有身体不适,如多汗、潮热、心慌等。病机多为肝气过旺,木火刑金;肝木乘脾,肺气宣发太过,卫表不固,营卫不和,中气受损,以致津液外泄,发为多汗并伴有肝阳偏亢、中气不足的临床表现。治法应为柔肝养阴,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叶映月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疗效较好。基本方:桂枝10g,白芍30g,黄芪30g,大枣5枚,甘草10g,根据其伴随症状佐以宁心安神之品如茯苓、夜交藤、知母、酸枣仁等,常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其中白芍有奇功,一般用量为30g,最大量可用至60g。10.治疗骨折恢复期盗汗 [谭玲玲.桂枝汤加减治疗骨折恢复期盗汗2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0,35(8):339]26例骨折恢复期病人的骨折均由车祸伤、坠落伤等意外事故所致。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龄17~68岁;病程均在3个月之内;部位以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胫腓骨骨折为主。主要症状为睡眠中头面、颈、胸或全身汗出津津,醒后汗止。
所有病人均排除肺结核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盗汗。具体治法如下:以桂枝汤为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为桂枝6g,白芍12g,甘草4g,生姜3片,大枣6枚。随症加减,气虚明显者加白术12g,黄芪、淮山药各15g;血虚明显者加当归、鸡血藤各15g,熟地黄10g;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6g,川芎10g,牛膝15g,当归12g;有郁热者加黄芩10g。结果:经桂枝汤加减治疗3~5剂后,26例骨折恢复期病人的盗汗均告痊愈,同时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较治疗前有所缓解,睡眠、食欲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1.治疗腹泻 [陈尔明.桂枝汤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1997,(2):88—89]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其病因为外受风邪、内伤饮冷食滞所致者,江苏省陈尔明中医师用桂枝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认为桂枝汤看似为解表剂,不宜用于患儿腹泻,但其实也是一首和剂,此处的“和”字,寓意深刻。说它和营卫,而不如说它和表里更为确切。《经方实验录》称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故常选用桂枝汤加焦山楂、焦神曲、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导滞,赤茯苓、滑石健脾利湿等配合治疗本病。
曾治一6岁男童,处方:桂枝、白芍各5g,炙甘草3g,生姜2片,滑石(包煎)6g,焦山楂、焦神曲、炒谷芽、炒麦芽、赤茯苓各10g。2剂即药尽病瘥。【研究进展】1.化学成分 [宋立仁,洪 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48]桂枝汤的主要药物中桂枝所含挥发油主要为桂皮醛,其他还有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等;白芍的化学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没食子酸、******、芍药苷、羟基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等。2.药理作用 (1)肠蠕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李沛清.谈桂枝汤的双向调节.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45—47]本方能显著抑制新斯的明静注而引起的小鼠肠蠕动亢进,增强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抑制的肠蠕动的活动,使肠蠕动恢复正常。对家兔十二指肠平滑肌的作用,表现为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2)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李沛清.谈桂枝汤的双向调节.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45—47]桂枝汤能促进大鼠汗腺分泌,其发汗作用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特点。
对于以阿托品及强痛定肌注大鼠分别造成其汗腺分泌受抑和亢进的病理模型,应用桂枝汤能分别增加和抑制汗腺分泌。说明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本方既能发汗,也能止汗,起到双向调节作用。(3)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霍海如,谭余庆,李晓芹,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对下丘脑三磷酸肌醇和钙调蛋白含量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2):11,25]实验研究证实桂枝汤可作用于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主要发热介质(PGE2、cAMP)、神经递质(NE、DA、SHT)、神经调质(蛙皮素)以及作为第二信使的三磷酸肌醇和钙调蛋白等,使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向正常化移动,对体温起双向调节作用。(4)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沈映君.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桂枝汤对正常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善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免疫功能,使血清中碳粒廓清率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且呈量效关系。四、龙胆泻肝汤【方名】 龙胆泻肝汤【来源】出自汪昂《医方集解》。《医方集解·泻火之剂》:“龙胆泻肝汤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处方】 龙胆草(二两,酒炒),黄芩(三两,炒),栀子(三两,酒炒),泽泻(三两),木通(二两),当归(一两,酒炒),生地黄(二两,酒炒),柴胡(二两),生甘草(二两),车前子(二两)。【用法】 水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功能主治】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兼湿热型汗证。【方解】 本证由于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治宜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泻肝胆实火,下清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情,故为方中君药。黄芩、栀子两药苦寒,归经肝胆三焦,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用以为臣,以加强君药清热除湿之功。湿热壅滞下焦,故用渗湿泻热之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用以为佐;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阴血,所用诸药多为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气不疏,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恐肝胆之气被抑,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且柴胡与黄芩相合,既解肝胆之热,又增清上之力,以上六味皆为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