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麻痹性斜视(1)
麻痹性斜视是指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斜视,以发病突然,目珠偏斜,复视为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可见于任何年龄,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类。1岁以后才发生的麻痹性斜视称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依据眼外肌功能是否完全障碍分完全或不完全性麻痹性斜视。先天性者由先天发育异常、产伤等引起;后天性者与炎症、肿瘤、脑血管病、外伤及化学药品中毒、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中医眼科多根据主观症状命名,称本病为“目偏视”、“神珠将反”、“视一为二”;偏斜严重者称“瞳神反背”;向下偏斜者称“坠睛”、“坠睛眼”。现代中医眼科认为多因风邪所致,命名为“风牵偏视”。多由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风邪乘虚侵入,筋脉弛缓,或风痰阻络,或阳亢风动,挟痰上扰,阻滞经络,或脉络瘀阻,或因气虚血瘀,筋脉失用。
一、辨 证 论 治
(一)卫外不固,风伤筋脉证
【证候】发病急骤,目偏视,眼珠转动失灵,视一为二;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薄白,脉浮。
【分析】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邪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而弛缓不用,故眼珠骤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风邪外袭,先伤肌表,因而初起伴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为表证;舌淡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法】祛风散邪,活血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千金方》)加减。
(二)脾虚湿盛,风痰阻络证
【证候】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恶心呕吐,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分析】脾失健运,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饮上逆,故恶心呕吐,头晕目眩,步态不稳;复感风邪,风邪挟痰饮上壅,阻滞脉络,气血不行,则筋肉失养而弛缓不用,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苔白腻,脉弦滑,亦属风痰之象。
【治法】健脾化痰,祛风通络。
【方药】正容汤(《审视瑶函》)加减。
(三)肝阳化风,挟痰上扰证
【证候】眼珠骤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步态不稳,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分析】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升动太过则动风,风阳煎灼津液则生痰,风痰上壅,窜扰经络,血脉涣散,故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失灵,视一为二;阴虚阳亢,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步态不稳;肝肾阴虚,筋骨失养,则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弦滑等为阴虚阳亢,挟痰上扰之象。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化痰。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或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常加胆南星、僵蚕、全蝎、贝母之类,增强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
(四)气虚血滞,络脉瘀阻证
【证候】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口眼斜;有中风病史,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不仁,倦怠乏力,头晕;舌淡,舌边有瘀点、瘀斑,苔白,脉细或细涩。
【分析】中风病后正气亏虚,后遗之脉络瘀阻未除,故仍见珠偏眼斜口,甚至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气虚不能运精于全身,则倦怠乏力,头晕;血脉不得充盈,故舌淡,脉细;舌边有瘀点、瘀斑,脉涩为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常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之类,以消除中风遗留于络脉之风痰,促使气血运行复常。
(五)外伤瘀滞,脉络瘀阻证
【证候】外伤后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或有眼部其他外伤症候;舌淡红,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瘀斑。
【分析】跌仆外伤,经络被损,或气血不和,瘀血阻络,经络麻痹,筋脉失用,故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舌边有瘀点、瘀斑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祛瘀,疏风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六)脾虚气弱,筋脉失养证
【证候】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日久不愈,上睑下垂;倦怠乏力,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虚弱。
【分析】病变日久,脾胃虚弱,健运无力,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故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等症日久不愈;脾虚气弱,升举无力,故上睑无力抬举而下垂,倦怠乏力,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虚弱等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二、名家医案·妙方解析
(一)庞赞襄治麻痹性斜视验案(《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
医案1于某,男,36岁,干部。
于1990年6月7日初诊。双眼视物体为双,眼球转动失灵1个月。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6;左眼球向外展时明显受限,外转时眼痛,头痛,复像检查示左眼外直肌麻痹;舌苔薄白,脉稍数无力。
诊断:左眼目偏视(左眼外直肌麻痹)。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黄芪、钩藤、全蝎、山药、白芍、羌活各10g,银柴胡、升麻、陈皮、甘草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服药20剂,检查复像距离明显缩小,眼球转动时,头痛已止,前方继服。7月12日,视力右眼1.2,左眼0.8,左眼球外展时受限明显好转。前方服至7月28日,视物时已无复视,复像检查正常,嘱其继服6剂善后。
【解析】本例为脾胃虚弱,气虚风侵,脉络失畅所致,故以健脾益气,培土健肌,散风疏络为治疗原则。方中党参、山药、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培土健肌;当归、白芍养血活血,为“血行风自灭”之义;羌活在河间学说中与升麻、柴胡同伍,为“升举阳气之要药”;钩藤、全蝎有熄风疏络之功;陈皮、甘草为使。共奏健脾益气,散风疏络之效。方药对症,故见其效。
医案2郭某,女,39岁,工人。
于1989年4月9日初诊。7天前曾因感冒头痛后,发现双眼视物体成像为双。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1.2;右眼球向外展转动时受限,每次转动时眼部疼痛,前额头痛;复像检查确诊为右眼外直肌麻痹;CT扫描报告头颅未见异常;舌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右眼神珠将反(右眼外直肌麻痹)。
【处方】银柴胡12g,黄芩、白术、枳壳各10g,羌活、防风、前胡、薄荷、全蝎、桔梗、钩藤各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
治疗经过:1989年4月26日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1.2,右眼外展受限好转,前方加荆芥12g,陈皮10g。前方服至6月21日,双眼视物清晰,复视完全消失。
【解析】本例为外感风邪所致,风邪中络客于眼肌,以致眼肌麻痹,视物成双,造成本病。由此见症,多拟散风祛邪之品,辅用健脾之药,故在大队散风药中,多用羌活、防风、前胡、薄荷、全蝎、桔梗、钩藤以祛散风邪,使风邪无立足之地;用银柴胡、黄芩清解郁热内邪;白术、枳壳、甘草以健脾散风,诸品合用,风邪祛散,脉络通畅,故病得治。另外,全蝎多用于急感风邪,或风邪较重者。临床常多加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之品,以达血行风自灭之效。此例没有用党参、黄芪之类,临床体会,对于病程日久的患者,并用小量党参、黄芪等扶正祛邪之品,常用于病程日久的患者,亦取得较好效果。
医案3高某,男,49岁,干部。
于1987年7月3日初诊。双眼视物成双,右眼内转失灵2个月。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7,双眼上睑无力,以右眼为重,右眼球向内运转受限。复像检查为右眼内直肌麻痹。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弦细。血压:180/98mmHg。
诊断:双眼睑废合并右眼目偏视(双眼上睑下垂和右眼直肌麻痹)。
【处方】生地黄、石决明、白芍、枸杞子各12g,麦冬、天冬、知母、黄柏、龙骨、牡蛎、牛膝各15g,钩藤、全蝎、菊花、黄芩、防风各10g,枳壳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药16剂,双眼上睑举睑恢复正常,右眼球向各个方向活动正常,复视完全消失。血压:150/68mmHg。嘱其再进7剂善后。
【解析】肾阴不足,津液短少,阴虚亏损,肝阳易于上亢,风邪外侵,内有郁热,脉络失畅,以致眼肌麻痹,眼睑下垂。故以育阴潜阳熄风汤治疗。方中以生地黄、石决明、枸杞子、麦冬、天冬大养肝阴,滋水涵木;知母、黄柏退虚热以清相火;龙骨、牡蛎、牛膝育阴而潜阳;加入散风疏络,清热解郁之品,用钩藤、全蝎、菊花、黄芩、防风诸类。组方严谨,故收其效。
医案4王某,女,66岁,干部。
于1989年11月12日初诊。左眼不欲睁眼伴头痛9天,素有糖尿病。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2;左眼上睑不能抬举,眼球向上、下、内方向运动均受限;舌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左眼目偏视(左眼动眼神经麻痹)。
【处方】黄芪30g,白术15g,黑仙茅12g,肉桂6g,附子6g,熟地黄24g,牡丹皮1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泽泻10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前方服药后,12月6日检查左眼情况基本同前。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茯苓、白术、黑仙茅各12g,黄芪、山药各30g;泽泻、牡丹皮、附子、羌活、陈皮、牛膝各10g,肉桂、川芎各5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990年1月5日,前方去牛膝,加秦艽12g。1月16日,左眼睑睁合自如,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自如而停药。
【解析】本病可见有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且病情比较严重,大多为久病或重病患者,又患眼肌麻痹,久病之人多损及元阴真阳,故此多采用温补肾阳,疏通脉络,散风祛邪之法,以桂附地黄汤为基础,选入温化通络,开郁启闭,佐以散风之品,此方亦可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既改善全身症状,又治愈眼部疾病。从整体出发,审因辨证,精选用药,嘱患者耐心服药治疗,及时加减药物剂量,配合针刺治疗,实为重要。应用桂附地黄汤意为补阴中补阳,也谓阴中求阳。另外,在补肾阴阳的基础上,选加宣通之品,以开通玄府,解郁疏通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