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12176300000026

第26章 风湿性关节炎 (1)

第4章 风湿性关节炎 (1)

本病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青少年,临床上以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等为主要表现。如反复风湿活动发作,有可能引起心脏瓣膜的永久性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1.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 白术12g,党参15g,茯苓12g,甘草6g,当归20g,白芍30g,川芎9g,制川乌、草乌各6g,羌活9g,独活15g,桂枝10g,桑寄生12g,川牛膝12g,乳香6g,没药8g,血竭4g,儿茶3g,香附9g,陈皮9g。

【治疗方法】 上药煎6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慢煎,每日1剂,早晚饭前分服。服后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功效主治】 养阴柔肝疏筋、补肾健骨。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00例,100例中,治愈58例,好转38例,无效4例。有效率96.0%。疗程最短10天,最长15天。

【经验体会】 风湿性关节炎是抗溶血性链球菌A族侵袭关节,引起关节感染所致。此属中医“痹证”范畴。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肝肾正气不足,不能充养关节,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局部脉络气血,关节失气血濡养而发病。治则为,以健脾化生气血与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养阴柔肝舒筋、补肾壮骨为辅。《素问·痹证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道出痹证之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道出痹证之内因。局部卫气营血先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继之,卫气营血功能失调,而出现酸沉不适、恶风寒湿等症状。所以,治疗时除常规祛风散寒除湿外,还应特别注意健脾化生气血,气血足,则原不能到者可到,如水源足,落差大,则能行远,灌溉四旁之末也。由此一拉(祛风散寒除湿),一推(气血足,鼓邪外出),邪气自然消除,而病自愈。经云:“肾有邪,其留于两膝”、“诸筋皆属于节,筋病皆属于节,又属乎肝也”,道出关节疾病与脾肝肾关系密切。除上述治疗外,还应养阴柔肝疏筋、补肾健骨。肝阴血足,肝气疏,则关节屈伸自如,补肾健骨,可防外邪入骨。

【方剂来源】 李昌玉.八珍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4):337

2.祛湿通络汤

【药物组成】 独活10~12g,秦艽10~12g,木瓜15~20g,细辛3g,桑枝12~15g,苍术10g,牛膝10g,薏苡仁30g,鸡血藤15~30g,地龙15g,车前子10g。

【随症加减】 偏热者酌加黄芩、黄柏、赤芍、牡丹皮。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

【功效主治】 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0例,近期治愈44例(73.3%),显效9例(15%),有效4例(6.6%),无效3例(5%)。

【经验体会】 风湿性关节炎,是南方潮湿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塞脉络所致。而风寒或风热之邪往往与湿邪夹杂,致该病缠绵难愈。因此,祛湿通络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湿邪祛除则风寒或风热之邪自然无法留存,活血通络则使气血经络运行通畅,使疾病得以痊愈。祛湿通络汤用独活、秦艽、木瓜、薏苡仁、苍术祛湿,车前子祛湿利小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用鸡血藤、地龙活血通络。

【方剂来源】 徐袁明.祛湿通络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广西医学,2001,23(6):1539

3.祛风通络汤

【药物组成】 羌活10g,防风10g,黄芪15g,丹参15g,赤芍10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乳香10g,没药10g,牛膝10g,蜈蚣2条。

【随症加减】 阳虚甚者加桂枝、附子;阴虚者加知母、黄柏;痛甚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心慌气促、心律失常加炙甘草、瓜蒌皮。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祛风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0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经验体会】 方中羌活、防风祛风胜湿;丹参、赤芍、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络;蜈蚣搜风通络;黄芪补气血、周行全身、祛瘀通络。

【方剂来源】 宋贤武.祛风通络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0例.浙江临床医学,2001,3(8):606

4.柔润熄风汤

【药物组成】 豨莶草、桑枝、忍冬藤、赤芍、当归尾、鸡血藤、络石藤、全蝎、甘草、青风藤、玄参各1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柔润熄风,通络缓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7例,临床控制12例,显效21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显效率57.89%,总有效率92.98%。

【经验体会】 柔润熄风法用于治疗风邪入络之痹病。痹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日增,屈伸不利;或病初过服辛燥温散之剂,耗血伤阴。此时在外已无风寒湿滞之象,在内则有津亏郁热瘀阻之征,为“久痛入络”(叶天士),已非风寒湿邪痹阻肌肉关节可比,故不宜再用辛燥温散之剂,而当柔润熄风,通络缓痛。方中豨莶草、桑枝、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柔润通络止痛;全蝎、赤芍柔肝熄风通络;青风藤、玄参舒筋活络,散痹镇痛;鸡血藤、当归尾相伍,滋养肝血以柔筋;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柔润熄风,通络缓痛之功,故对风湿性关节炎风邪阻络证可较长期服用而无化燥伤阴之弊。

【方剂来源】 杨维华.柔润熄风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7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1,17(1):15

5.三伏天火针疗法

【治疗方法】 患者选取最佳姿势,暴露患处。取穴:肩部取肩髎、肩髃、肩贞、肩内陵;膝部取犊鼻、内膝眼、阳陵泉、鹤顶。如肿痛明显,可取肿胀最高点或压痛最明显处。操作方法:进针处用甲紫作标记,先用碘酒消毒1遍,再用75%的乙醇脱碘3遍。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及患者胖瘦,选取1.5~2寸无菌火针,用专用乙醇灯外焰由针身缓慢烧至针尖,至透红为度,将针快速刺入穴位,深度同体针针刺深度,不留针,快速出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去除棉球后用创可贴外贴防止感染,3天内勿近水,并防止受寒湿。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每次取2个穴或4个穴;每伏入伏第1天治疗1次,每隔3天针刺1次,即每伏治疗3次,共治疗9次。

【功效主治】 冬病夏治,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0例,显效31例,占62%;有效18例,占36%;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

【经验体会】 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为风、寒、湿阻滞经络、留滞关节所致,寒湿为著,治疗当“寒则热之”。三伏天为至阳,火针更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三伏天以火针治疗为冬病夏治之法,有预防、治疗双重功效,加强扶正祛邪之效。注意本法只适宜风、寒、湿痹,不能用于风湿热痹。

【方剂来源】 徐秀芳.三伏天火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5):14

6.散痹通络汤

【药物组成】 羌活、独活各18g,麻黄、甘草各6g,桂枝10g,蜈蚣2条(冲服),全蝎8g(冲服),乌梢蛇、川芎、当归各15g,白芥子12g。

【随症加减】 以上肢关节疼痛为主者重用羌活,加威灵仙、姜黄、桑枝;以下肢关节疼痛为主者重用独活,加牛膝、木瓜、防己、土茯苓;痛处不温、畏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久治不愈者,加蜂房、穿山甲、海风藤、地龙;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加黄芪、白术。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00例,近期痊愈57例,占57%;显著好转28例,占28%;好转10例,占10%;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95%。

治验:程某,女,67岁。诉右下肢膝关节疼痛10余年,常年反复发作,入夜加重,发作时关节肿胀、疼痛,行走多有不便,局部常有不适感,用盐炒热外熨后疼痛可暂时缓解,与潮湿或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诊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辨证属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治以祛风胜湿,化瘀通络。投散痹通络汤。麻黄、桂枝、附子(先煎2小时)、制川乌、甘草各10g,独活、木瓜、黄芪各30g,当归、白芥子各12g,乌梢蛇15g,土茯苓18g,蜈蚣2条(去头脚冲服)。连服2剂后痛势缓解,服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前方减附子、麻黄、桂枝为6g,加白芍、白术各15g,续服10余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验体会】 本病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或寒痰凝滞,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治疗应以祛风胜湿,通经活血为主。散痹通络汤方中麻黄、桂枝散寒通络,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止痛,全蝎、蜈蚣、白芥子、乌梢蛇化痰破瘀、祛风通络,桂枝散寒温通,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痹之功。对于痹证日久、寒热夹杂、体弱消瘦者,应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确保祛邪不忘扶正,戒虚虚实实之弊。

【方剂来源】 李从达.散痹通络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3):139

7.身痛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 当归30g,川芎15g,红花9g,桃仁9g,五灵脂9g,威灵仙15g,秦艽15g,羌活12g,川牛膝12g,香附12g,地龙15g,乳香9g,没药9g,甘草6g。

【随症加减】 气虚加黄芪、党参;湿热肿痛加苍术、黄柏;寒重加附子;下肢痛重加木瓜、独活;腰痛加续断、狗脊;上肢痛而麻木加桂枝;四肢麻木,不甚疼痛者加丹参。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活血通络,逐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