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疑难病痰瘀辨证的原则 (1)
疑难病的痰瘀辨证,是我们在传统辨证方法基础上根据痰瘀的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它是采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化验、B超、CT和MRI磁共振)来检查疾病,综合归纳分析,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疾病的诊断。然后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疗疾病的原则。对应诊患者尽早地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步骤,为及时而正确的防治痰瘀病邪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避免误诊和失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辨证的注意事项
1.全面分析病情
客观真实的收集四诊资料,参考现代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全面分析病情,取得正确的辨证和诊断的客观依据,避免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四诊资料,消除误诊的原因。引起痰瘀的内科疾病是复杂多变的,临床上显现的脉证有时真假难辨,要四诊合参,收集确切的临床资料,给临床分析提供可靠真实的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全面分析病情、指导临床辨证的重要思想方法。人体津血循环的内环境平衡,与人体脏腑、经络、肌表、筋骨是息息相关,内外贯通,相互联系的。一旦发生疾病,不论局部或全身都会出现病理反应,全身的病可以反映到某一局部,局部的病也可影响到全身;内部的病可以反映到体外,外部的病也可以传变入里;情志变化可以影响内脏功能,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影响到情志的异常。所以临证时既要诊察局部,又要审查全身,两者不可偏废。
临床上证候改变受体质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禀赋有异,强弱有别,年龄老少有差,感邪虚实不同,病程长短不一的情况,同一疾病表现不尽相同,患者的年龄、职业、性别、发病季节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辨证时应以注意。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临床上遇到一些经西医检查诊断,得不到阳性结果的疾病,往往是比较难治的,按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痰瘀致病中医辨治认为治愈的病例,而用西医的化验检查认为并未真正痊愈。对于这种情况应尊重客观事实,既要参考化验结果,又要重视辨证依据,全面分析,力求辨证准确。
2.掌握病证的特点和变化
引起痰瘀的致病原因是多样的,有因寒而致的、有因热而得的、有因虚而造成的、也有因实为患的,要审清寒热虚实各自的特点,区别阴阳属性、病变的部位,掌握各自发病的主症,防止疾病性质的转化,对辨证治疗痰瘀为患是非常重要的。六经病证的特点和变化,明确病因是感受六淫中的寒邪,从皮毛而入,循经脉由表入里,传到脏腑。其病理变化为六经所系脏腑受寒邪侵袭,由表入里,由阳转阴。临床特点:初期见伤寒表证,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热实证,伤寒日久不愈,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则多传于肝、脾、肾三脏,出现腹满自利、但欲寐、厥逆等损阳伤正的病理反应。太阳经受病之初,多表现为经证,表邪不解影响到太阳腑证的时候,就会出现蓄水证或蓄血证(痰瘀证)。当寒邪入里,就会出现因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有不同的变化,正气衰弱病情就会由实转虚,可以出现累及心肾的少阴病;正气盛病情转实,就会出现病在胃肠的阳明病。
卫气营血辨证特点:温邪侵犯人体的途径由口鼻而入,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其病理变化,主要由于温邪入侵后,最易化火灼伤津液,耗血动血,故其临床特点是化热最速,极易产生一系列火盛伤阴等病理反映,它包括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主要在肺卫;气分为温病的中期,乃温邪由表入里,病情渐重,病位在肺、胃、脾、胆、肠,高热为其主证;营分乃温热之邪深入于里,致津液耗伤,病位主要是心与心包,为温病的严重阶段,高热夜甚,时有谵昏为其主证;温邪进入血分,其主证是高热出血,神志受扰,病位在心、肝、肾,属温病晚期的衰竭严重阶段。
脏腑、经络、气血,气化是中医独特的生理系统,是构成人体的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病理情况下表现的脏腑病证,是致病因素导致的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是与经络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少经络病证的证候,常常通过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如肝经的主要见证为巅顶头痛、两胁痛、目赤、面青等,以五脏病机分析,则可概括为肝气化火和肝阳上亢的实证;如以经络病机分析,因肝之经脉布胁肋,连目系,下颊环喉,会于巅,故上述诸证的出现,均与经络循行部位有密切关系。
因气血来源于脾胃,出入升降制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统摄于脾,故脏腑一旦受病,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气血的病理变化,出现不同的气血病证。从病因与脏腑病证的理论关系来分析,着重于阐述痰瘀病邪对脏腑病证的影响,痰瘀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也是脏腑病证的临床表现,无论是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到津血循环,导致痰瘀的形成,还是痰瘀的致病因子引发脏腑功能失调,明确因果关系,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虚实、寒热,对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津血循环障碍的,提前制定措施,调整其关系,防止痰瘀的形成;痰瘀形成之后,疏通气血消除痰瘀的病邪,掌握病之先后分而消之。
3.弄清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病和证,都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出现病理变化的临床反映。它不仅是概括一组症状的综合症群,而且是反映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表现的不同特征、性质和病理机转。因此,病和证都是对人体在病理情况下,概括其病因、病位、病机、性质、病势,以及邪正消长、阴阳变化的临床综合诊断。
辨证和辨病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是通过“证”的形式表现于临床的,所以,“证”是认识疾病的基础,辨“证”即能识“病”;另一方面,“病”又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映,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能对辨脉、辨证和论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较全面的讨论和阐述。具体地说,“辨证”多属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性的临床诊断;“辨病”则较多反映疾病全过程的综合诊断。不过,“病”和“证”的区别,还不能简单的全部用疾病的“全程”和“阶段”来解释。例如,某些疾病没有涉及全身,而是局部病变反映到人体体表或脏器局部,痰瘀所致的“囊肿”“瘿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比较容易确诊。
“病”和“证”的关系,还表现在同一疾病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疾病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这里的“证”不是指病程阶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证”,主要是致病的病因和人的体质差异的结果。如真心痛的冠心病,同出现痰瘀阻塞心络,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又有虚实之分,寒热之异,所以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以气虚而致的,有以阴虚而得的。又如在头痛、眩晕等不同病的每一阶段均可出现痰瘀为患,在治疗处理上,前者虽“病”同“证”不同,则治疗不同;后者“病”虽异,而“证”相同,故治疗相同。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
4.周密观察、验证诊断
收集资料,全面分析病情,根据疾病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辨证与辨病,对于疑难病的辨治更是如此,越是疑难的病,临床症状更为复杂,这就要求细心的了解疾病发生的全过程,从发病时的诱因到症状变化的先后,以及其他医生诊断治疗的疗效情况,详尽而不疏忽,客观务必真实,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更重要的一步是周密观察,用治疗来验证辨证是否正确,在立法、选方、遣药上细心调配,验证之后要细心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由于疑难病临床表现不太典型,往往需要经常深入和系统的动态观察,和患者经常的沟通,有些临床表现不太突出,患者往往容易忽略,恰巧这些不经意的表现,正是医生所需要的辨证要领,所以要争取得到患者的信任合作,力求得出正确的辨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