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疑难病痰瘀同治验案 (3)
张某,男,57岁,2004年8月23日就诊。患者因“左下肢肿胀剧烈疼痛15天”在某医院从“下肢深静脉栓塞”收治,彩超探查:左下肢腘静脉可见血栓回声,呈均匀低回声。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20ml、”“灯盏花素”“血塞通”等药,治疗半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劝其接受股静脉网植入术,以防止肺栓塞,患者艰于经济,而转中医治疗。来诊时:左下肢剧烈疼痛难忍,夜间尤甚,不能下床活动,高度肿胀,肤色滞暗,皮肤胀急,局部有热感,移动触摸时可引起患肢疼痛加重,伴见周身不适,纳食不香,畏寒怕冷,舌淡有瘀斑,脉象沉紧。
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寒凝经络,痰瘀阻塞。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消痰,疏通经络。
药用:熟地黄30g,鹿角胶(炖化)9g,姜炭9g,黄芪20g,麻黄5g,官桂6g,白芥子9g,川牛膝12g,杜仲12g,水蛭9g,蜈蚣2g,细辛3g,补骨脂9g,鸡血藤15g,鹿衔草12g,路路通30g,红花12g,防己12g,桃仁9g。水煎,一日2次早晚分服。外用药:风仙草30g,桃条30g,花椒枝35g,桑条15g,透骨草30g。水煎薰洗1小时,每日2次。
二诊(8月28日):用上药煎后熏洗1小时后,左下肢疼痛有所好转,药进5剂,左下肢肿痛消减,畏寒怕冷减轻,饮食有所好转,余症同前,效不更方。
三诊(9月12日):药进15剂,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下肢疼痛基本控制,肿胀消失,唯夜间发作,皮肤无热感,可以下床活动,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药用:熟地黄30g,鹿角胶(炖化)9g,姜炭9g,黄芪20g,麻黄6g,官桂6g,白芥子9g,川牛膝12g,杜仲12g,水蛭9g,蜈蚣2g,细辛3g,补骨脂9g,鸡血藤15g,鹿衔草12g,路路通30g,地龙9g,浙贝母9g。水煎服。
四诊(10月3日):服药20剂,下肢疼痛昼轻夜重现象基本消失,肤色正常,舌暗红,脉细涩,继以上方巩固疗效。
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由于长期卧床,腹内高压,静脉曲张刺激,静脉壁损伤,严重脱水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所致。多发于小腿静脉或腘静脉。局部疼痛行走加剧,患肢肿胀。小腿深静脉血栓时,足向背侧弯曲,可致小腿肌肉疼痛(Homan征)。
中医认为:久坐、久卧、产后伤气、手术外伤等均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脉道,脉络滞涩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浸外溢,痰瘀流注下肢,壅塞其间而发病。根据本病左下肢膝关节以下剧烈疼痛难忍,夜间尤甚,不能下床活动,高度肿胀,肤色滞暗,皮肤胀急,局部有热感,移动触摸患肢疼痛加重,畏寒怕冷,舌淡有瘀斑,脉象沉紧的表现,其原因主要是“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凝痰瘀,经络阻塞。治疗上采用益气温阳,消痰化瘀,疏通经络的方法。方中仿阳和汤意,药用熟地黄、黄芪、鹿角胶补气养血,使气足血旺以推动化痰祛瘀之力,使其消散;辅以白芥子、水蛭、蜈蚣、鸡血藤、鹿衔草、路路通、红花、桃仁化痰祛瘀、疏经通络之品,刻意化贼痰、除恶瘀,消栓抗凝以治非常之疾;加入杜仲、补骨脂、姜炭、麻黄、官桂、细辛、川牛膝温阳散寒,补肾通脉,引药下行,驱散寒凝之邪;佐以风仙草、桃条、花椒枝、桑条、透骨草温经活血,散寒通络之药,水煎薰洗以助益气温阳,消痰化瘀,疏通经络的药物发挥作用,如此内外兼治,使寒凝痰瘀阻塞经络之疾日渐痊愈。
七、急性胆囊炎并发腹膜炎、休克、肾衰竭
吕某,女,61岁,农民,于1990年2月27日就诊。因“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20天,嗜睡、无尿、皮肤水肿7天”以“急性胆囊炎合并感染性休克、肾衰竭”收住入院。患者于20天前不明原因而致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病初经本村医生治疗病情逐渐加重,转入洛阳某医院以“急性胆囊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治疗十余天,期间应用大量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腹痛有所缓解,但出现腹肌紧张,继而进入嗜睡少尿,全身皮肤水肿,以急性肾衰竭病情危重而劝其退院准备后事,家属无奈之下转入本院。
入院时查体:体温:36℃,脉搏72/min,呼吸17/min,血压16/11kPa,精神极差,处于嗜睡状态,唤醒后能回答一般提示问题,表情痛苦,皮肤出现直立性水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眶凹陷,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口唇干燥,扁桃体不肿大,颈部无抵抗,双侧肺底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心界大小正常,心率72/min,律齐,无杂音,腹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以右上腹部为著,莫菲征(++)。辅助检查:血WBC22.3×109/L,N 92%,L8%,RBC4.3×1012/L,K+3.1mmol/L,Na+136.9mmol/L,CL-127.6 mmol /L,Ca2+ 5.5mmol/L,尿白细胞(±),脓细胞(+),心电图:T波:Ⅲ、avF倒置。诊断:①急性胆囊炎;②合并感染性腹膜炎;③休克;④肾衰竭。中医辨证——气阴两虚、浊毒上犯。入院后采取抗生素应用控制感染、抗休克及对症支持治疗,中医治法:益气养阴,利尿排毒,化瘀降浊。
药用:西洋参7g,黄连4g,半夏9g,胆南星9g,节菖蒲9g,山茱萸12g,白芥子9g,桃仁9g,郁金9g,白茅根30g,鸡内金9g,丹参12g,麦冬12g,五味子9g。水煎,一日少量多次鼻饲管推注。
1990年3月1日:患者意识逐渐清醒,精神差,每日鼻饲分次推入高热量流汁1 500ml,静脉输入1 200ml,排尿量2500ml,血WBC16.3×109/L,N 82%, L 18%,肌酐336μmol/L,尿素氮19mmol/L,加入茯苓15g,猪苓9g,附子3g,水煎,少量多次口服,严密观察,注意变化。
3月6日:每日可进餐稀粥约1200ml,精神好转,少气乏力,自述上腹部疼痛有所好转,腹部软,轻度压痛,墨菲征(+),尿量正常,舌苔黄厚,舌质干红。考虑:气阴不足,阳明积热,将上方去西洋参、节菖蒲、胆南星,加大黄9g,东楂12g,水煎频服。
3月16日:精神较差,坐位时即感到头晕乏力,少气难续,每日进餐2500ml,腹痛消失,二便正常,腹软无压痛,下肢水肿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血WBC11.5×109/L,N 75%,L25%,肌酐198μmol/L、尿素氮9.5mmol/L。属脾气亏虚,精血不足,浊邪未尽。予益气健脾,和中补血,清化浊瘀。药用:党参9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姜半夏9g,竹茹9g,大腹皮12g,丹参9g,白茅根15g,黄芪16g,桂枝6g,猪苓9g,泽泻9g,砂仁9g,大枣3枚。每日1剂。
4月9日:时有头晕,纳眠可,大小便正常,精神明显好转,下床活动,腹部软无压痛,化验复查:血WBC9.5×109/L,N 55%,L45%,肌酐167μmol/L,尿素氮6.5mmol/L,继服上法。
5月3日:患者共住院66天,由入院时: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20天,嗜睡、无尿、皮肤水肿7天,按“急性胆囊炎合并感染性休克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2个月,病情逐渐好转,腹痛、水肿消失,精神正常,下床活动,各种检查正常,带药2个月出院。
追访:出院3个月后即可从事家务劳动下地干活,近20年来未患他疾。
按:本例“急性胆囊炎合并感染性腹膜炎、休克、肾衰竭”的患者,临床特征“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20天,嗜睡、无尿、皮肤水肿7天”,患者出现发病急骤,病情重笃,气虚欲脱,正虚邪恋,浊毒上犯,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极易危及生命。在治疗上采用初以益气养阴,扶本固脱,利尿排毒,化瘀降浊;继以益气健脾,和中补血,清化浊瘀;终以益气健脾的方法。方中生脉散(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加山茱萸益气养阴,固脱扶本;黄连、半夏、胆南星、节菖蒲、鸡内金、郁金化痰清心以除浊毒之邪上犯;白芥子、桃仁、白茅根、丹参化痰祛瘀以利肌肤之肿。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扶本固脱,利尿排毒,化瘀降浊之功。俟本固气复、阴浊邪毒渐退,益气健脾,和中补血,清化浊瘀。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芪,益气健脾,化痰和胃资助化源使清升浊降;加竹茹、大腹皮、丹参、猪苓、泽泻五苓散意通阳气、化阴浊以消利三焦有形之痰瘀。治疗2个月病情渐愈,身体康复。
八、肾输尿管结石
患者刘某,男,27岁,于1997年4月12日就诊。主诉:反复右侧腰腹部阵发性绞结样疼痛6个月,加重1个月。患者于6个月前夜间睡梦中突发右侧腰腹部剧烈绞痛,辗转不安,严重时伴有恶心、干呕、汗出,曾经当地卫生院予“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10mg肌内注射,症状一度缓解,但腰腹部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排尿困难,艰涩不畅,有血尿。病后到某医院做腹部平片,显示第4腰椎右肾横突处可见0.4cm×0.6cm高密度影,B超提示右肾下极肾盂内可探及约0.6cm大小的强回声团块,诊断:①右输尿管结石、梗阻;②右肾结石伴积水(轻度)。
曾接受激光定位碎石好转,但碎石后常腰痛,尿血20天后方好转。1个月来再次发作,疼痛较上次发作剧烈,因患者畏于震波碎石对肾脏损伤,方找中医治疗,曾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四逆三金汤”等方药治疗月余,未见效果。诊查时见腰腹部绞痛频作,时轻时重,排尿时艰涩刺痛,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尿检:蛋白(+),红细胞(+++)。前医虽用清热利湿,排石之剂,焉何不效?脉证相参,证因相合,此为下焦痰瘀互结,析结砂石,阻塞肾输尿管所然。投以化痰祛瘀,散结排石法,药用:桃仁、红花各9g,乳香、没药、归尾、川芎、柴胡、枳壳、杏仁、鸡内金、天葵子、黄芩、橘红、半夏各10g,莪术、滑石各15g,郁金12g,穿山甲8g,通草6g。水煎,一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4月17日):药尽5剂,自觉症状显著改善,腰腹部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上方。
三诊(4月29日):服药10剂,腰腹部疼痛消失,小便排出绿豆大小结石多个,当即小便通畅,为巩固疗效守方服用。腹平片、B超复查结石影消失。
随访:2006年走访患者述其近10年来上症未再复发。
按:肾输尿管结石是指肾盂、肾盏或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有结石。多为一侧性,双侧者占8%~17%,可单发或多发。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属于中医“腰痛”“沙淋”“石淋”“血淋”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结石滞留在肾或输尿管狭窄部位,使肾盂或输尿管局部炎症、水肿,粘连造成痰瘀梗阻,从而引发尿频涩痛,小便艰涩不畅等肾绞痛症状。十余年来激光震波碎石的方法虽已被广泛应用,不少患者的肾脏常因多次碎石而损伤,出现长期尿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对于多发性、反复发作性的肾结石患者,采用激光碎石疗效仍欠理想。应用本法痰瘀同治,排石散结治疗十余例肾结石患者,发现本药具有通淋排石,行气逐瘀、化石通络、溶石排石之效,减少和避免了肾及输尿管的损伤,促进结石排出,且具无痛苦、无损伤,日后肾结石不再复发等优点。
九、产后房事惊恐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