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7)
按:肾病综合征目前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要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在补脾温阳、化气利水、化痰祛瘀的前提下,注意健脾补肾,温阳化气不致伤津耗液,阻碍中焦脾胃;利尿消肿不宜峻利,以免耗气伤阴;化痰祛瘀是在补肾气、健脾胃、温中阳的原则下施行的方法,肾强脾健,阳气蒸腾,气化有度,痰瘀水湿阴浊之邪自然从小便排出,水肿消除。
在临床中发现,健脾温肾、化气行水的药物可改善肾病综合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通透性,且可解除长期使用激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本药可消除西药利尿药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的弊端;化痰祛瘀药可消除血脂升高,温阳健脾药可纠正低蛋白血症,可以解除尿毒症引起的尿素氮、肌酐的升高,有效地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增加,抑制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作用值得探索。在运用上药的同时,间断配服上述的验方亦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二十、腰痛(坐骨神经痛)
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临床上腰痛多兼腰酸,腰酸不一定出现腰痛,祖国医学传统上认为二者均与肾有密切的关系。坐骨神经痛是指组成坐骨神经的神经根(腰4~骶3)、神经丛或神经干本身受各种病因的影响,引起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疼痛的一种疾病。见于现代医学的腰肌损伤、腰椎间盘膨出、椎管内狭窄、脊柱滑脱、椎管内病变等疾病中。
(一)病因病机
1.感受寒湿导致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津血循行障碍,痰瘀内生,阻塞经络而发生疼痛。
2.过度劳累,长期负重脊柱损伤变形;跌仆挫伤,损伤腰脊经脉,均可引起津血精气的循行,停聚成痰瘀,亦发阻塞腰脊经络,而发疼痛。
3.肾精亏虚,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年老精血亏衰、房劳过度等,均可导致精血亏损,腰脊经络失养,脊柱精脉变形失充,精血循行受阻,痰瘀因虚而生,疼痛由此而作。
(二)辨证论治
传统上尤其是辨别外感和内伤,外感腰痛,多由感受寒湿和湿热所引起,且本病邪在肌表,一经散寒除湿或清热利湿,即邪去痛止,易于辨识和治愈,不再赘述。至于内伤腰痛,过去认为主要表现以起病缓慢,腰酸为主,伴有脏腑虚损症状。根据急性腰痛临床表现剧痛、放射性痛、牵扯痛,咳嗽加重的症状,说明内伤腰痛同样具备起病急,病情重,腰痛难以转侧,活动受限的特点。
腰痛不论新久,痛则痰瘀所致。不论是外感和内伤,抑或是虚实致病,皆可导致腰肌、脊柱、经脉的精气津血的循行濡养失常。精血亏衰,肾精不足,腰脊失养劳损变形;或久劳负重,腰脊挤压致畸,皆可言痰瘀因实而生阻塞腰脊精髓之道,由虚而发涩滞津血濡养之源。所以然者,逐出痰瘀为治疗腰痛之首务。至于辨证虚实寒热者,自然补之以虚,泻之以实;温之以寒,清之以热亦属为常。结合X线、CT扫描腰椎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程度。
1.急性痰瘀腰痛(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
(1)轻症:本病多由活动或休息时,不慎腰部损伤,或咳嗽、闪挫而引发。临床症状及特点: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穿衣、弯腰、转身时疼痛加重,俯仰不便,痛处固定,日轻夜重,舌质胖大有瘀斑,脉沉细。
治法:急性期不易按摩,以免损伤加重,休息时以睡卧硬板床为宜。治以活血行瘀,化痰祛湿,理气祛风。
方药:羌活9g,独活9g,防风9g,杜仲12g,川牛膝12g,乌药9g,西茴9g,郁金9g,当归9g,赤芍12g,桃仁9g,秦艽9g,补骨脂9g,辽细辛4g,贝母9g,独蒜1个,核桃仁3个。本方治疗痰瘀腰痛的轻症,疗效显著,一般的腰痛服3剂即效。
(2)重症:腰痛本证型之重症多见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压迫较严重的病证。临床症状及特点:腰部疼痛剧烈,转摇不能,咳嗽深吸气时加重,痛处拒按,难以下床活动,生活不能自理,站立行走困难,难以入睡,舌体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在严格把握腰椎间盘膨出适应证前提下,一般不提倡手术,采用保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治宜化痰逐瘀,通经活络,利尿消肿。
药用:制马前子0.5g,当归1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乌梢蛇9g,川牛膝15g,透骨草15g,鹿衔草15g,白茅根30g,乳香9g,没药9g,全虫9g,蜈蚣1条,穿山甲9g,延胡索9g,乌药9g,西茴9g,鸡血藤30g,秦艽9g,郁金9g,防风9g,葶苈子9g。
外敷“牛麝定痛膏药”(膏药配置方法附后),每帖15日一换。
在腰部疼痛剧烈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要先以缓急止痛为首务,可先用20%甘露醇250ml加入地塞米松针10ml静脉快速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红花注射液30ml静滴。待病情稳定后停止静滴,坚持服上方巩固疗效。
2.肾虚腰痛(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
本病多发生于年老体虚精血不足、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房劳过度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畸形,影响腰脊精气津血的循行而致痰瘀渐生,经气不通。临床表现及特点:腰腿疼痛以酸软为主,喜揉喜按,腰膝无力,劳则更甚,休息后则减轻,行动迟缓。偏阳虚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舌淡脉虚。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舌红,脉细数。
治法:补肾添精,化痰祛瘀。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偏阴虚者滋补肾阴。
方药:熟地黄15g,山茱萸12g,茯苓12g,盐杜仲12g,补骨脂12g,丹参15g,当归9g,金毛狗15g,蜈蚣1g,地龙9g,肉苁蓉9g,砂仁9g,怀牛膝9g,桑寄生9g。
偏阳虚者加肉桂6g,鹿角片9g,黄芪15g,附子5g,鹿角胶(炖化)9g,淫羊藿12g,胡芦巴9g,菟丝子9g。
偏阴虚者加枸杞子9g,龟板胶(炖化)9g,知母9g,黄柏9g,芍药12g,紫河车粉(冲服)3g,五味子6g。
(三)验方4首
1.牛麝定痛膏药方。处方:制马前子50g,当归1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乌梢蛇9g,川牛膝15g,淫羊藿12g,透骨草15g,鹿衔草15g,羌活9g,老鹳草30g,独活9g,大黄12g,全虫9g,蜈蚣1条,穿山甲9g,防风9g,香油1斤,广丹150g,乳香9g,没药9g,麝香5g,牛黄5g(将上四味药分研细末备用)。
制法:将上药(除乳没、麝香、牛黄外),用草纸包扎,放在油锅内浸泡3日后,将上药放入油锅内炸焦后捞出。用槐条不停地搅动,香油熬至滴水成珠时,离火下丹,用锅铲将丹徐徐下之,不停地搅动,待膏熬至滴水软硬适度,即可离火,将乳没、麝香、牛黄粉剂撒入锅内搅匀,稍后倒入水中,搅盘而成,储存备用。
2.乳香15g,没药15g,生川乌9g,生草乌9g,桂枝6g,肉桂6g,细辛9g,姜黄9g,白芷9g,羌活15g,独活15g,秦艽15g,防风12g,当归9g,赤芍15g,川芎12g,红花5g,木香6g,大黄9g,冰片0.5g,樟脑30g。热敷消痛散。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醋拌匀,放铁锅内炒热后布袋放在痛处,另用小被子盖严,以防泄气影响疗效,凉后再易换热药袋,每天晚上热敷2小时。
3.威灵仙9g,防风6g,红花3g,白芷3g。用法:水煎服,白酒引。
4.秦艽9g,细辛2.4g,川芎、甘草、全虫、地龙各3g。用法:水煎服。
(四)病案举例
孙某,男,35岁,管道工人,于1999年2月19日就诊。患者缘“腰部剧烈疼痛2个月”以“腰椎间盘膨出”到门诊治疗。
2个月前起床穿衣时不慎腰部扭伤,当即腰部剧烈疼痛难忍,活动受限,经CT腰椎扫描诊断为:腰椎4、5椎间盘膨出,曾接受针灸、按摩、牵引等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转侧、咳嗽时疼痛加重,脊柱外科医生建议住院行“腰椎间盘膨出切除术”,患者因畏于手术而到本门诊治疗。诊察时:患者表情痛苦,活动受限,行走缓慢,低头、抬腿试验(+),舌体有瘀点瘀斑,脉沉弦。诊断:腰椎间盘膨出——腰痛痰瘀型。治法:化痰逐瘀,通经活络,利尿消肿。方药:制马前子0.5g,当归16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乌梢蛇9g,川牛膝15g,淫羊藿12g,透骨草15g,鹿衔草15g,麻黄6g,白茅根30g,乳香9g,没药9g,全虫9g,蜈蚣1条,穿山甲9g,延胡索9g,乌药9g,西茴9g,鸡血藤30g,秦艽9g,郁金9g,防风9g,葶苈子9g。5剂。水煎服。外敷“牛麝定痛膏药”每15日换一次。
二诊(2月25日):药进1剂疼痛明显减轻,尽剂可下床活动,病情好转守方继进。
三诊(3月15日):上方连服18剂,腰部疼痛基本消失,为求进一步根治,继守上方治疗15天,再敷“牛麝定痛膏”两帖。
2005年5月3日患者因其妹患腰痛(腰椎间盘膨出)陪其前来求治,述其自己上次治疗6年来从未复发。
按:腰痛——腰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的诊断并不困难,治疗的方法多样,针灸、按摩、牵引、手法、手术、内科保守治疗、局部封闭、理疗、膏药外敷等,兹不一一列举。究其临床疗效各有千秋,有短时痛止旋而复发的,有一时之快疼痛又作的,有术后数月活动受限的。从顾其根本,立足长远的观点出发,莫若治病求本,补肾养精,强筋壮骨以治本;化痰逐瘀,舒筋止痛而治标。标疾不除,本病难安,无论腰痛的虚实寒热,皆以逐化痰瘀,疏解腰痛为首务。用药之法,宜选用药专力宏,作用快捷,直达病所的药物。急以治标,活血止痛,化痰祛瘀,辅以牛麝定痛膏药外敷,或以热敷消痛散熏蒸外用;恢复期以补肾强精,壮健筋骨。冀以腰痛顽症早日病愈!
二十一、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内科临床上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导致痰瘀病邪停积于人体而引起的发热,通常称之为内伤痰瘀发热。临床上多为低热,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凡不因感冒、瘟疫、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均属于内伤痰瘀发热的范围。本病涵盖西医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等,皆可以从痰瘀论治。
(一)病因病机
关于痰瘀发热的病因,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发热》认为发热除外感外,劳倦、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挟痰、挟瘀、疮毒等皆可引起发热。并将发热分为阴虚、血虚、阳虚、气虚、郁火、伤食、痰证、瘀血、疮毒等,有助于痰瘀发热的辨证论治。有关痰瘀发热的理论根据,自金元后严用和、朱丹溪、赵养葵、杨时太等人提出“痰随气聚”,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等提出瘀血发热的辨证,近代医家倡导痰阻经络发热的论点。从以上医家对痰瘀发热的观点看,应该说内伤发热的病因是劳倦、内伤、情志、湿热、痰瘀等因素,或是许多慢性疾病(如虚劳病之类)过程中的症状之一。但是不管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情志内伤、痰瘀内阻和湿热内留等因素,都会引起痰瘀病邪。所以,不论何种原因,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形成,津血循环障碍,痰瘀病邪渐生,以致成为临床上低热绵延,不易治愈的原因。上述病因和痰瘀可导致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并互为因果造成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塞经络,影响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反复发热,日久不愈。
从病因病机中可以推出,气血阴阳虚损导致的发热属虚证,气郁、湿热、瘀血属实证,二者不论虚实,均可引发痰瘀病邪,出现虚实夹杂之证。这些现象的出现可导致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造成正虚邪实的复杂局面,以致临床上表现低热缠绵,长期不愈的疑难症状。
(二)辨证论治
内伤痰瘀发热的虚实辨证,对于临床治疗方法的确立,提高内伤发热病的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痰瘀发热是因虚而致,还是因实而生,抑或是久病而得,因虚而致者,当区分是血虚、阴虚,还是气虚、阳虚;因实而生者,应识别是气滞,还是痰瘀内结、湿热阻滞。辨别因虚致实,或因邪实致虚,导致的虚实夹杂证候。
1.血虚痰瘀发热
本病多发于脾胃虚弱,后天化源亏乏;或失血过多,机体失养,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症等,导致血液生成障碍,以致津血虚弱,日久匮乏,脏器失养,功能失调,日久渐生痰瘀而发热。临床症状及特点:发热以低热为主,亦有发生高热者,以夜间为重,面色无华,唇舌、指甲色淡,夜间多梦,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结合实验室血细胞及骨髓象涂片检查,明确病因。
治法:补气养血,化痰逐瘀,扶正生新。
药用:长白参9g,东阿胶(炖化)9g,白术9g,黄芪30g,首乌15g,枣仁12g,淫羊藿15g,炙甘草15g,紫河车12g,砂仁9g,三七粉(冲服)2g,当归9g,桃仁9g,红花3g,白薇9g,鱼膘粉(冲服)6g,贝母9g,茯苓9g,半夏9g,大枣5枚。
2.阴虚痰瘀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