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12175900000024

第24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1)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1)

(4)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桡骨尺骨之间,针刺4~6cm。

(5)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的中点处。进针深度4~6cm。进针技巧:针进入皮下后,针体进入方向应和手掌骨保持平行并沿掌骨内侧缘刺入,奇困无比,酸胀难述,此时瘫指可不自主的屈伸。

(6)风市:定位在大腿外侧中间,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即患者站立以手贴于腿外侧,中指尖下是穴)。进针深度要求8~10cm,针体可沿股骨后沿刺入,患者可出现得气的酸麻困胀感并向下肢放射。此时瘫痪的下肢逐渐出现效果。

(7)阳陵泉:定位是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刺入的深度一般在 4~6cm,当刺入一定的深度时旋转外提,得气感向下肢传导,并可发现瘫痪的下肢自行抬屈。

(8)昆仑:定位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刺入的深度一般在0.5~2cm,此穴治瘫只要手法正确,即刻见效,手法要求进针0.5cm时,用拇指掌面从食指尖桡侧端向前捻进,边捻边向外提起,此时瘫痪的下肢开始自行抬屈。

(9)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凹陷中。针刺深度0.5~3cm,手法同昆仑、阳陵泉。

以上九穴按照上述手法施针对治疗中风偏瘫,具有针到必效、立竿见影的疗效。它和头针在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评定上,两者各有着独特的效果,间日轮换针刺,有着疗效互补,相得益彰的作用,通常把头针和体针九穴称之为“治瘫金穴”。

(五)临床手法应用体会

在治疗脑源性中风偏瘫的患者中,经过对头针大量的临床实践,不断地进行观察,总结各个头针刺激区不同手法对相对应的瘫痪肢体疗效反应,寻求其最佳的治疗效应。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探索,现将头针上述刺激区手法感悟奉献于同道,玆述于后。

1.刺激区定位

“同区异效,异区同效,同刺高效。”就是说在同一个刺激区进行针刺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运动区刺激后对侧的肢体感觉发生改善,刺激感觉区后使对侧的肢体功能运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发现了在不同的刺激区收到了同样的效果,由此得出来多区同刺治疗中风偏瘫,一般采用运动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三区同刺,结果疗效明显改善,刺激后的瘫痪肢体立即见效。所以,刺激区的定位,应该是:治疗中风偏瘫无论是偏瘫、麻木、震颤的程度如何,在采取头针治疗时要多区同时皮下针刺,方可取得针到即效的良好结果。治疗脑干梗死患者出现平衡失调不能站立行走的情况,要双侧同刺,方可取得显著疗效。

2.手法应用

“皮下寻针感,快速旋转捻,五五取佳效,当即见效验。”就是在确定头针刺激的区域,进针时不是盲目的将针刺入皮下就完成任务,一是刺入皮下后旋转一下针体,以测定针体进入皮下后是否有痛感,如有痛感轻微提动一下针体,疼痛即可消失。二是刺入皮下后旋转一下针体的目的是寻找指下的感觉,这是决定针刺效果好坏的关键,如果旋转针体时指下出现轻松滑利感,说明针刺的部位欠确切,以此针刺徒劳无功,是不会取得理想的疗效。仍须进一步调动针体的方向,再次进入皮下,以至出现旋转针体时指下有一种沉重阻滞感,方可进行旋转针体,此时相对应瘫痪肢体即可出现热胀感或肢体轻微出汗的良性反应,瘫肢的功能活动亦开始逐渐发生良性变化出现效果。在针体捻转时用食指的桡侧面与拇指的掌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连续快速伸屈,使针体前后旋转,旋转速度上每秒3~4转,每分钟旋转保证在240转以上方可产生效果。一般捻转5分钟,休息5分钟(此即是前述的“五五”手法),在捻针时或间隔休息时嘱咐家属对患者瘫侧肢体进行活动,一可测试针感后的效果,一可加强患肢功能的锻炼。只要依法施行针刺,一定会出现满意的疗效。

3.头针双侧同刺

头针双侧同刺的方法适用于脑源性瘫痪的多发性脑梗死、脑干梗死,也可用于病毒性脑炎、脑外伤后遗症所引起的眩晕。临床上见到头颈软而不举,腰背难以挺起,四肢抬举无力,行走蹒跚,左右摇摆。对于此种脑干病变平衡失调引起的症状采取头针双侧选区针刺方法,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的针刺方法同上。

4.头体针结合

是临床上应用头针和体针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常用的针刺手段。头针和体针一般是采用分别间日施针,优点是:减轻头皮刺激区的皮下刺激损伤,减缓头体针各自刺激的痛苦,以便于增强瘫侧肢体功能活动的恢复,有利于改善瘫侧肌力的功能,提高针刺效果。

十、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腑”,人体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此,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皆汇聚于面而走孔窍。自然界风、寒、暑、湿之邪的侵袭,气血津液的瘀滞、脏腑功能的劳损阻遏气血津液的气化及濡养,均可导致头部经气上干脑络发生病变,引发头痛。本部分所论述的头痛主要探讨几种痰瘀引发头痛的证型,至于外感所引起的风热、风寒、风湿型头痛不在本部分讨论之列。

(一)病因病机

1.痰瘀阻塞 素食肥腻,营养过盛,屡伤脾胃,脾气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序,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营运全身,害化痰瘀,阻塞脑络而发病。

2.血虚夹痰瘀 长期思虑过度,心血耗伤,心神不宁;或大病久病、大出血术后引起阴血耗伤,血虚则脉道失充,血流不畅而缓慢,痰瘀由此而生。

3.肝阳上亢,渐生痰瘀 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虚阳亢,上冲巅顶,阳亢日作,血气上冲,头部脉络必伤,痰瘀败浊渐生。肝阳上亢日久,必生痰瘀。

4.肾精不足,脑髓失养退化,化生痰瘀 房劳过度、精血耗伤或年老体虚、精血不足,脑髓失养,髓海不充,脑络失盈,痰瘀渐生,阻塞精明之腑而功能失灵。

(二)辨证论治

头痛的辨治除了外感外,一般内伤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皆因日久痰瘀病邪作祟所致。无论是气血亏虚,还是阴虚阳亢,日久不愈害生痰瘀。治之不效,若从痰瘀论治,其效益彰。从头痛的部位上谈,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多在巅顶部位,连及目系,临床上可针对病因论治,化痰逐瘀不忘循经用药,冀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痰浊型

多发生在形体肥胖之人,近年来体质消瘦罹患此病者亦不鲜见,各种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在长期出现营养过盛情况下引起津血的质和量发生变化,导致痰瘀脂浊的产物的堆积形成,日久可影响头部脉络营养和通畅,进而发生头痛。临床症状及特点:头脑闷痛,时轻时重,时而头重如裹,时而昏蒙不清,休息不减,活动后稍轻,面色失泽,肌肤失荣,神情低落,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健脾化痰,通络渗浊。

方药:白术9g,茯苓15g,泽泻9g,天麻9g,蔓荆子12g,羌活9g,当归9g,川芎9g,赤芍12g,薏苡仁9g,山药9g,山楂叶15g,防风9g,独活9g,猪苓9g,绞股蓝15g,地龙9g,萆薢15g。

2.单纯痰瘀型

多发生在痰浊之后,或痰浊败瘀阻塞头部脑络,或外伤头部术后,或中风脑梗死、脑出血之后所引起,导致痰瘀停聚,阻塞不通而发病。临床症状及特点:头痛固定不移,时而刺痛,时而沉闷,午后或夜间加重,伴见夜间烦热,头部不适,记忆力减退,严重时出现智力下降,动作反应迟钝,使用活血化瘀药效果不好者,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当归15g,川芎9g,赤芍15g,鹿衔草15g,地龙9g,丝瓜络15g,蜈蚣6g,全虫9g,白芥子9g,羌活9g,蔓荆子9g,防风9g,辽细辛3g,蔓荆子9g,藁本9g。

3.气血亏虚型

所谓气血亏虚就是气虚不能生摄血液,失去推血载气的功能,或血虚不能养气,失去濡养作用。多由大病久病气血亏虚,或大出血术后,或脾胃虚弱消化无力,难以生精化气,导致气血化源亏乏,不能奉养全身,头部脑络失养而发病。气血虚弱,脉络失盈,日久津血停聚,害化痰瘀。临床症状及特点:头部疼痛如细筋牵引,遇劳加重,休息后减轻,久治不愈,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无力,失眠多梦,形体消瘦,两目干涩,视力下降,不耐劳碌,舌下静脉有瘀点,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化浊通络。

方药:党参12g,白术12g,阿胶9g(烊化),制首乌9g,仙茅9g,茯苓12g,山药15g,炙甘草9g,黄芪30g,当归9g,炒枣仁9g,川芎12g,白芷12g,全虫3g,蔓荆子9g,辽细辛3g,蜈蚣0.5g,熟地黄30g,远志9g,木香6g,大枣3枚。

4.阴虚阳亢型

多见于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患者,多因思虑过度,精血耗伤,或房劳过度,精血暗耗,或长期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肝气郁结,化火伤阴,均可导致肾阴不足,肝阳上亢,阳亢日久,脑络日损,津血循行不畅,脂浊含混不化,痰瘀渐生,头部脑络阻塞不畅而作。临床症状及特点:头痛反复发作,头脑胀痛,昏蒙不清,遇劳累和精神刺激后发作或加重,常伴见面部红赤,耳鸣时断时续,喜以凉巾裹头,情绪易激动,性格急躁,时常失眠多梦,形体肥胖,舌体有瘀斑,舌红苔白,脉弦劲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降浊。

方药:萆薢15g,羚羊粉(冲下)0.5g,天麻12g,夏枯草15g,木贼草9g,生杜仲12g,茵陈15g,醋大黄9g,草决明9g,怀牛膝9g,代赭石30g,泽泻9g,蔓荆子9g,菊花9g,双钩藤9g,猪苓9g,佩兰9g,赤芍9g,白芍15g。

5.肾虚型

多见于年老体虚,精血不足,大病久病累及肾气,肾精不足精血难以互化,人体脉络失养难以奉养周身,以致痰瘀滋生于脑络,痰瘀互结,脑髓供养通道不畅所然。临床症状及特点:头痛时作,头脑空痛,甚者脑鸣,绵绵不休,遇劳加重,伴见头重不举,颈项酸软,腰腿无力,小便频数,时有淋漓不断,两眼昏花不清,舌体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滋补精血,大补肾气,佐以化浊通络。

方药:鹿角片9g,山茱萸9g,当归9g,麦冬9g,盐杜仲9g,怀牛膝9g,透骨草15g,龟甲9g,枸杞子9g,熟地黄15g,肉苁蓉9g,淫羊藿15g,菟丝子9g,赤芍9g,大京子9g,白蒺藜9g,木贼草9g,地龙6g。

(三)自拟验方

1.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处方:生川乌18g,南星15g。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每日2次。

2.鼻炎性头痛,处方:苍耳子9g,连翘9g,大苏子9g,水煎服。

3.处方:川芎12g,白果9g,茶叶9g,葱头3个。用法:水煎服。

4.处方:麻黄、黑附子、细辛各6g。用法:水煎服。

(四)病案举例

姚某,女,54岁,干部。1995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原有高血压病15年,经常头痛头晕,曾有多次昏倒史,近1周头痛加重,颅脑胀痛甚则脑鸣,面部红赤,手足心热,急躁多怒,嗜睡多梦,下肢浮肿,血压26.7/14.7kPa。苔薄黄,脉弦劲有力。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Ⅱ期——阴虚肝旺,浊瘀阻络之肝阳头痛。治以平肝潜阳,通络降浊。方药:天麻、钩藤各10g,草决明15g,黄芩、牛膝、益母草、寄生、菊花、杜仲各10g,萆薢15g,羚羊粉(冲服)0.5g,茯神12g,丹参、郁金、葛根、鸡血藤各15g,茵陈30g,蜈蚣3g,防风9g。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药进4剂后,血压有所下降,头晕减轻,仍感头痛,大便干燥,饮食欠佳,腹胀满。血压21.3/12.0kPa,呈前方加藿香9g,佩兰9g,继服。

三诊:服12剂后,现仍有头痛,以顶部、枕部及右侧痛为主,大便干,下肢无力,血压18.7/13.3kPa。前方加川芎12g,葛根30g。上方加减服用2周,头晕头痛减轻,血压降到16.0/10.7kPa。继服上方,巩固疗效。

按:本病例属肝阳上亢,日久痰瘀败浊损伤脑络所致。本病在治疗上除了采取平肝潜阳外,配合化浊通络之药。在药物的选用上,应用滋阴平肝的天麻、钩藤、草决明、杜仲、牛膝、桑生、菊花;在化浊通络的药物上选用萆薢、丹参、防风、蜈蚣、藿佩、葛根、茵陈,既能解痉治头痛,又能化痰逐瘀。祛风化湿药具有化浊除痰,活血化瘀的功能,其化浊通络的作用显著,血压稳定,头痛消失,诸证继减。

十一、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