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用的化痰祛瘀药物及组方 (2)
由于痰瘀阻塞脉络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痰瘀阻塞脑络可见神志不清,反应迟钝,思维中断,动作迟缓,目无精光,或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感觉异常;痰瘀阻塞肺络,可见突然呼吸困难,张口气喘,甚则自汗,口唇青紫,胸部满闷如窒,时有痰鸣;痰瘀阻塞心络,可见胸痛彻背,向左肩臂放射,或伴有胸闷有压榨感,心悸气短,夜间不能平卧;痰瘀阻塞四肢脉络,可见下肢远端肢体瘙痒、麻木,感觉异常,有虫爬蚁行感,或出现下肢远端趾端怕冷、青紫、坏死等症状。方药:当归12g,川芎9g,胆南星9g,菖蒲9g,半夏9g,皂荚9g,丹参30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五灵脂9g,水蛭6g,桂枝9g,茯苓12g,远志9g,全虫9g,地龙9g,白芥子9g,蜈蚣3g,姜虫9g,丝瓜络9g。痰瘀阻塞脑络注重清脑开窍,上方加天麻9g,川贝母9g;痰瘀阻塞肺络,上方加全瓜蒌9g,桔梗9g,杏仁9g,桑白皮9g;痰瘀阻塞心络,上方加全瓜蒌9g,橘络9g,当归9g,薤白9g;痰瘀阻塞肢体脉络,上方加川牛膝9g,川木瓜9g,杜仲9g。
方药解析:本方适用于痰瘀阻塞脉络所引起的临床病证,方中采用胆南星、菖蒲、半夏、皂荚、远志、白芥子、茯苓、礞石以消除顽结之痰,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五灵脂以涤停结之瘀,二者化痰逐瘀,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又加入三虫化痰逐瘀散结之要品,长于化顽痰、散瘀结、搜经络、除风邪之力非他药之可比,又恐搜涤通络之力不足,加桂枝、丝瓜络温运血脉,活运津血于孙络,引上药已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化痰逐瘀、通经活络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痰瘀阻塞经络影响脏器功能活动的危重之证,其疗效显著,早已为大量的临床病例所证实,对于老年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和中风偏瘫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应用时要把握住用药的良好时机,以早发现、早应用、早防治为妥,一般在脑血管发作的急性期第3~7天后开始应用,太早可能由于病情不稳定影响患者服药,太晚可能因为失去应用最佳时机而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所以在应用时严密观察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不失时机的应用消痰逐瘀通络法,是合理使用本法的关键。
3.逐化痰瘀法
逐化痰瘀法是采用消痰和逐瘀作用较为峻烈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顽痰败瘀而引起的久治不愈停留在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可见:神志呆滞,目无精光,反应迟钝;或发作性神志异常,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口吐白沫,移时苏醒的痫证;或停聚于经络出现颈部瘿瘤,或肢体漫肿的附骨疽;或停聚于胸腔的痰水败瘀引起呼吸困难,转侧不利,不能平卧;或停聚于腹部的痰、湿、血、水滞留腹内导致腹部胀大如鼓,如囊裹水等病证。方药:胆南星10g,节菖蒲10g,半夏9g,皂荚6g,丹参15g,桃仁9g,红花6g,灵脂9g,蒲黄9g,水蛭9g,苏木9g,茯苓9g,远志9g,礞石10g,全虫9g,白芥子9g,蜈蚣2g,姜虫9g,川贝母9g。痰瘀停聚在头部的可加天麻9g,葶苈子9g,川芎9g,羌活9g;停聚在胸部的可加桔梗6g,薤白9g,瓜蒌9g;停聚在胸膈可加柴胡9g,虎杖9g,龙胆草12g;停聚在腹部可加大黄9g,牵牛子6g,槟榔9g,芒硝(冲化)15g,赤芍9g,蟋蟀3g,水葫芦(去足翼)1g;停聚在肢体经络可加地龙9g,大腹皮9g,桑白皮9g,土鳖虫9g,络石藤30g。
注意:服本药时可用乌鱼(鲤鱼亦可)一条,赤小豆9g,炖煮,食肉喝汤,补充人体蛋白,以防止痰瘀血水消除而导致人体正气耗伤。
方药解析:本方是根据顽痰浊瘀采用消痰逐瘀的治疗方法。方中集消除顽痰浊瘀之峻药,选用胆南星、菖蒲、皂荚、半夏、礞石、白芥子,又配合丹参、桃仁、红花、苏木、五灵脂,一为清化顽痰之猛药,一为逐除浊瘀之要品;意恐清除顽痰浊瘀之力不足,加入搜剔络道,长于入血分善清顽痰败瘀之水蛭、蜈蚣、姜虫,以增加消痰逐瘀之力;恐攻逐之力伤及心神,加入远志安神宁志且有化痰作用。诸药合用共奏逐化痰瘀之功。
本方适用于痰瘀病邪引起的病证,对于长期久治不愈的疑难病均可采取本方治疗,可收到满意的疗效。曾经对16例精神抑郁症的患者采用本方治疗均获得显著效果,显效率92%。对于12例非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癫有一定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四诊合参,严格把握适应证,在使用中应注意:①本药多属逐除顽痰浊瘀之峻剂,药专力宏,选准目标,合理应用,方可取得佳效。②对于久病不愈、正气亏虚的患者,间服补气扶正之品,以防本方伤正耗气。③使用时出现腹泻应暂停药,待情况好转后继续服用,以防伤津耗液。
4.清化痰瘀法
清化痰瘀法是采用清热败毒和清化痰瘀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热邪内盛,痰瘀互结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热毒发于胸部,可见高热寒战,胸部疼痛,咳吐脓血,气味腥臭;发于胸膈,可见发热胸痛,咳吐呼吸加重不能自转侧;发于肠道,可见疼痛加重,压痛、反跳痛,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热毒发于人体体表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此外,恶性肿瘤的发作极期,病情恶化,亦属于此法的治疗范围。方药: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30g,连翘15g,赤芍12g,当归9g,白花蛇舌草30g,山慈菇12g,防风9g,荆芥9g,川贝母9g,皂角刺9g,重楼9g,桃仁9g,红花6g,天花粉9g,穿山甲9g,乳香9g,没药9g。痰瘀毒热在头面部者可加桑叶9g,野菊花15g,白芷9g;在胸肺者可加全瓜蒌15g,薏苡仁9g,桔梗6g;在腹部肠道者加红藤15g,虎杖10g,五灵脂9g,蒲黄9g,地榆10g,败酱草30g;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9g,川木瓜9g。
方药解析:本方是针对痰瘀互结郁热或由热邪炽盛而设的一种治疗方剂。方中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在驱散坏死之血的同时,又可改善局部的津血循环,以消除顽痰败液;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山慈菇、天花粉清热败毒以散壅结之痈肿;荆芥、防风祛风之药一意在佐活血化瘀药物增加其窜透之力而除痰瘀之患,一意在佐清热败毒之品增加其消散之性而消散痈肿;川贝母、穿山甲善消坚硬之结,乳香、没药长于治疮疡之肿。诸药合施共达清热败毒、化痰祛瘀、消肿散结之效。
本方不仅广泛的用于内外科常见的痈肿,而且在肿瘤的保守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家父在从医60年的临床生涯中,长于中医外科的痈肿治疗,经常应用上方涵盖消、托、补三法,消肿败毒、托里排脓、补益气血、收口敛疮,治疗外科痈肿之顽疾有丰富的经验。对于肿瘤病的治疗,结合现代医学的化疗、放射性治疗的同时,配合本方加减应用常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解化痰瘀法
解化痰瘀法一是软坚散结,解除痰瘀毒结引起的肿块;一是和解疏利,治疗痰瘀互结的病证。根据临床上痰瘀互结经络引起枢机不利,经气不舒而出现的临床症状:耳鸣耳聋,心烦急躁,头晕目眩,或痰瘀化热,酿生毒结,引起胁肋胀痛,脘腹结块,腹部青筋暴露,肝脾大,纳呆食少,嗳气太息,或出现腹部胀大,伴有腹水,小便量少等症状。本方主要是利用和解败毒、软坚散结的方法治疗痰瘀互结的病证。方药:柴胡9g,黄芩9g,半夏9g,甘草6g,白芥子9g,茯苓15g,葶苈子9g,黄药子9g,赤芍12g,穿山甲9g,白花蛇舌草15g,蛤蟆皮(猪油酥为粉冲)0.5g,重楼15g,丹参20g,桃仁12g,蒲黄9g,胆南星9g,菖蒲9g,郁金9g,枳实9g。临床应用时,痰瘀互结阻塞耳络,影响听力,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上方可加白蒺藜9g,桑叶9g,菊花9g,木贼草9g;出现肝脾肿大加牡蛎15g,龙骨15g,姜黄12g;伴腹水者可加大腹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9g,蟋蟀3g。
方药解析:方中采用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和解舒络疏利三焦,桃仁、丹参、蒲黄、赤芍活血化瘀,白芥子、茯苓、郁金、枳实、胆南星、葶苈子渗湿化痰,二者化痰消瘀于和解疏利之中,和解有利于痰瘀的消散,疏利有益于血络的通畅,适用于胁络不畅痰瘀内阻而引起的病证,白花蛇舌草、重楼解化毒热,消散瘤肿,运用化痰祛瘀法和小柴胡合用,旨在提高化痰祛瘀的功效,消除胁肋和上腹部肿块疼痛的病证。
本方可应用于肝脾大、急性化脓性胆总管炎、肝脓肿的早期,以及肝脏占位性病变。在治疗肝脾大时要加大消坚软结药物的剂量,对肝脓肿的患者及急性胆总管炎要在上方中加入清热解毒之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内科保守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使用本方时要注意:①要牢记“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的原则,和解通络化痰祛瘀,不忘通腑泻下,是以痰瘀病邪排除有路。②泻下的标准以邪去正安为目的,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一般“以衰其大半而已”。③解化痰瘀法要明确和解消痰化瘀的确切含意,灵活运用,在和解上动脑筋,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为目的。
6.补化痰瘀法
补化痰瘀法是采用补气药和逐化痰瘀的药物组成方剂,适用于气虚痰瘀内生所引起的临床病证。气虚痰瘀停聚于脑络,可见口眼斜,半身不遂,神志欠清,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气短自汗,小便色清,淋漓不断;停聚于肺可见咳嗽吐痰,痰多满口,少气无力,动则益甚,面色无华,时有自汗,舌淡白脉虚;停聚于心,可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少气无力,面白自汗,胸闷不适,时有疼痛,舌淡脉虚或结代;气虚痰瘀发生在肾,可见腰膝酸软无力,小便淋漓不畅,排出无力,尿有余沥,或下肢水肿,按之成坑不易恢复,少气无力,气短不能接续,舌淡脉虚弱。
凡是出现痰瘀症状和体征,只要伴随有气虚症状的,均可参照本方进行治疗。方药:黄芪30g,党参9g,白术9g,茯苓9g,陈皮9g,半夏9g,木香6g,砂仁9g,当归9g,桃仁9g,赤芍9g,红花6g,川芎9g,牛膝9g,胆南星9g,白芥子9g,生姜3片,大枣5枚。本方在临床使用时,由于气虚痰瘀停聚的部位不同,可根据病变的部位灵活的进行加减变化。气虚痰瘀停聚于脑,可加入秦艽9g,全虫9g,地龙9g;停聚于肺可加入桑白皮9g,诃子肉9g;停聚在心加入枣仁9g,远志9g,阿胶9g;停聚在肾加入紫石英9g,补骨脂9g,桑寄生9g,杜仲9g。
方药解析:痰瘀的形成多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其间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职首当其冲,以致津血循环失常,从而害生痰瘀,痰瘀的形成毒邪成为致病的因素。所以气虚痰瘀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在治疗上补化痰瘀法就是根据气虚痰瘀所设的方法。方中采用参、芪、术、苓、陈皮、半夏、胆南星、白芥子、木香、砂仁益气健脾、渗湿化痰,以推动津血循环,推陈致新,以绝痰瘀之源;当归、黄芪益气补血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化瘀药相伍,一补一活,补气养血吐故纳新,活化痰瘀荡涤污浊,补化相合,药力倍增。全方补气活化痰瘀之力,建立在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改善肺脾肾和心主血脉功能的基础上,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津血充盈,正气有力荡涤痰瘀污浊,寓意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