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外治验案
12173400000025

第25章 效方精选 (13)

第4章 效方精选 (13)

【穴位组成】曲池、血海、三阴交、关元、肾俞、膈俞结合局部相应腧穴。

【治疗方法】全身腧穴均用34号40mm的针灸针常规消毒后刺入,得气后施用捻转泻法,肾俞、关元针用平补平泻法,趾、指小关节局部采用34号25mm的针灸针点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进行第2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经验心得】方中曲池、血海、膈俞等可行气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三阴交、太白、商丘、阴陵泉等穴位能健脾利湿泻热,肾俞、关元相配为前后配穴,功专散寒止痛。诸穴相配可起清热化痰、舒经通络之效,即:“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炎症得到控制后,为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尚应嘱患者节制饮食、戒酒,同时还要避免过度劳累、受凉并适度运动、多饮水等。

【方剂出处】解光尧,等.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63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

【穴位组成】选择最痛点为阿是穴,并以阿是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5~10cm处为进针部位。

【治疗方法】用2%碘酒和75%乙醇常规消毒,先用毫针直刺阿是穴,然后在距阿是穴5~10cm处用浮针(此针由针芯和软针两部分组成)采用苍龟探穴法进针,针尖斜面向上,取45o刺向痛点,快速进入天部(皮下0.8~1cm),针尖斜面向上,平稳进入,不需要有针感,此时用手指轻轻触摸针尖处,慢慢进针到3~5cm,然后使用苍龙摆尾手法,以进针点为中心,左右摆动6~10次,摆幅为扇形或鸡爪形,留针10min左右;此时医者用手触摸阿是穴和红肿部位,病者疼痛明显减轻,然后抽出针芯,软针卧于天部12~48h,针柄用胶布固定即可。

未出针之前不宜洗澡,抽出软针后用75%乙醇消毒针孔处,不需包扎,每周1~2次。针治期间停服中西药。

【经验心得】针法采用“阿天卧龙术”能打通经脉,活血通络,消除阻滞,加速血中尿酸排泄。通则不痛,泄则肿消,故能收到针到病除之捷效。本针术直刺阿是痛点,取擒贼先擒王之意,继用“苍龟探穴”打通天部,再用“苍龙摆尾”松解阻滞之经脉,留针半小时以上,以便病邪排出。命名“阿天卧龙术”者,阿是指痛点阿是穴,天是指皮下至筋骨天地人三部之天部,龙是指苍龙摆尾,卧指留针静卧半小时以上。此针术不但对痛风有捷效,对其他肢体的痛症都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方剂出处】陈永华.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国针灸,2001;21(6):377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

【穴位组成】主穴:合谷、太冲、足三里。配穴随各个关节病不同而有所改变。踝关节疼痛加照海、丘墟、申脉;手及腕关节疼痛加阳池、阳溪、外关;膝关节疼痛加膝眼、鹤顶、血海。

【治疗方法】针法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配穴采用泻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针刺具有行气活血、化湿除痰、调节机体多种代谢功能等作用。治疗组的主穴主要是调整患者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尤其是关节新陈代谢功能,使风寒湿之邪不易滞留诸关节同时通过调节机体代谢功能亦促进尿酸的正常排泄从而减少血清中的尿酸过高。

【方剂出处】阙庆辉,等.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研究.中医药学刊,2003;21(7):1215

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穴位组成】曲池(双)、足三里(双)、大椎、肾俞(双)、膀胱俞(双),阴陵泉(双)、患处阿是穴及经穴。

【治疗方法】采用25~40mm毫针,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进针,待患者有酸胀感时,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周。

选用药艾条,点燃一端后,将其靠近疼痛部位熏灸30min,以病人耐受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星期。

【经验心得】中医学将痛风性关节炎归属为“痹证”范畴,痹证是因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而产生的病证。采用针刺治疗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又因本病湿热偏重,故取阳明经曲池、足三里,督脉的大椎以清热;配以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以利湿;取肾俞、膀胱俞可通调水道,诸穴共用可清热利湿,疏经通脉而止痛。灸法既可以温通经脉,祛湿散寒,亦可以热引热,使热邪外出,对机体及患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清热解毒之功。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有抗感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黏稠度的功能,因此采用灸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损伤组织的康复。

【方剂出处】张沁春,等.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36

子午捣臼针法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穴位组成】腰部华佗夹脊、膀胱经穴及腰阳关、命门、殷门、委中等为主穴辨证加减。

【治疗方法】腰华佗夹脊穴、膀胱经穴采用子午捣臼法(行针方法:下针得气后,分天人地三部每部紧按慢提81次,退针时分人、地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每次运针后又将针深入到地部,并紧按慢提及左转针保留针感)。其他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做均匀的提插捻转,使针下得气即可)。均每10min运针1次,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每周针刺5d,休息2d。再行下1个疗程。

【经验心得】本病症施行子午捣臼手法要点是:进针得气后,分三部进行频繁的提插捻转。从天部开始逐层深,天部深度约为1.5寸,入部深度约为2.0寸,地深度应达2.5~3.0寸为宜。文中所述的紧慢及右情况应注意掌握,对于九六数则不必强求。针要求以酸胀感为宜,如遇放电样感则应退针调整向,以免损伤神经。同时,针灸施治本病也有治疗时效果不理想,过半个月后才逐渐产生疗效的特,故对一些针后效果不佳者,应随访1个月来观察效果方才科学。

治验:黄某,男,52岁。初诊日期:1999年2月6日。既往有3年腰骶部间歇性疼痛病史,近日因上班劳累复发并加重。症状:腰背部酸痛沉重,成僵硬状态,左右转侧及弯腰均明显受限,强迫运动时,疼痛放射至腰臀部,X线示L1~5骨质增生,生理弯曲稍平直,直腿抬高及交叉直腿抬高,4字征均呈阴性,L4~5椎两侧有明显压痛点。CT检查未见椎间盘病变。拟诊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治宜通络止痛活血。针刺行子午捣臼法,患者经1次治疗后,疼痛即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复诊,疼痛消失,活动已较自如,嘱患者坚持完第2疗程,获得显效,随访1个月效果理想。

【方剂出处】张平.子午捣臼针法在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中的应用.中国针灸,2001;21(2):97

耳针治疗痹证

【穴位组成】基本穴位:根据患者疾病在上肢、腰、膝者选择穴位为指、腕、肘、肩、风溪、跟、趾、踝、膝、髋、颈、颈椎、交感、肾上腺。

因临床的症状和辨证不同,穴位将随证选用,如游走性痛加配体针,腰阳关、环跳、阳陵泉、委中、殷门、昆仑、三阴交、风市;痛痹加曲池、内关;着痹加血海、足三里。

【治疗方法】毫针刺法:一般选用26~30号的0.5~1.0寸不锈钢毫针,然后局部常规消毒,用针柄端压痕,选准穴位敏感点,术者用左手示、拇两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用右手拇、示、中指,快速刺入2~3分即可,留针20~30min。埋针方法:选穴及消毒同毫针,然后选用颗粒式和揿针式皮内针,镊子夹住皮内针柄环,对准快速刺入皮内,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取单侧耳穴,每次取3~5穴,必要时可取双侧耳穴。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1~2min,一般埋针3~5d。如配用体针可采取提插、捻转手法留针10~30min。

【经验心得】耳针配合体针治疗痹症疗效明显,根据中医观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阻滞经气,不通则痛,单用中药虽然能散风寒湿邪,疏通经络,但不如配合耳针及体针,行局部刺激调节经气,活血通络明显,但取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取穴准确及得气与否是提高耳针、体针疗效的关键,耳针选准敏感区,体针一定循经取穴;针刺手法根据患者情况及体质,毫针刺法、埋针法,配合体针应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平补平泻灵活掌握;影响得气的原因与耳针敏感区的选择,体针针刺方向、深浅有关。

注意:病室内应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经常通风换气。病初起,疼痛剧烈关节肿胀明显兼发热者,应卧床休息,脊柱变形者,最好睡硬板床,并注意局部皮肤护理,定时更换体位,以防局部皮肤受压而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功能不良。

消除患者对耳针及体针的恐惧感,针刺前应详细交代针刺中感觉和注意事项,以防水淋湿、浸泡、弯针、折针和晕针,针刺中做好保温和体位固定。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不宜刺激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耳郭有炎症或冻疮时不宜针刺埋针。

饮食宜营养丰富,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少食辛辣刺激食物,痛痹者忌食生冷,宜食羊肉等温性食物,热痹者宜食蔬菜水果。起针时应核对针穴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方剂出处】万晓阳.痹证的耳针疗法及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4):467

火针治疗风寒湿痹

【穴位组成】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为主,上肢痹痛加手三阳经的郗穴:温溜、会宗、养老;下肢痹痛加足三阳经的郗穴:梁丘、外丘、金门;背脊痛加大杼、肾俞;行痹加膈俞、血海;着痹加足三里、商丘;痛痹加关元、命门。

【治疗方法】在选好的腧穴上常规消毒后,薄涂万花油,用小号贺氏火针,在酒精灯上将火针烧至红白时,迅速点刺入选好的腧穴,深0.2~0.3cm,迅速拔出,并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涂一层万花油。每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经验心得】《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杂至,即或先或后地侵袭人体,如居处潮湿,水中作业,乘雾冒雨或汗出当风,入水先感湿邪,然后感受风寒之邪;或所在地严寒凛冽,皮毛肌肉先受寒邪,然后风湿之邪入侵;或因卫外功能低下,重感于风寒湿邪等。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走窜,风邪袭入人体,流走血脉经络,使络道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寒为阴邪,其性留滞,寒邪伤人,则阻遏气血,致经脉不利;而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湿邪停留,则使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三邪杂至则更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致气血痹阻不通而痛,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则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因此,当以散寒逐湿、温经通络为法治疗。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逐湿涤痰,祛风通络之效,对痹证有独特的疗效。

治验:李某,男性,54岁,1992年12月8日初诊。右踝关节外伤后疼痛23年,加重1年,近1周加重。现症右踝关节疼痛,日轻夜重,伴关节屈伸不利。局部脉络怒张,舌淡暗,苔白,脉弦紧。诊为痛痹,取穴阿是、丘墟、金门、外丘、命门。予火针治疗,针后疼痛即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自如。3日后复诊再巩固治疗1次,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方剂出处】林国华,等.火针治疗风寒湿痹19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5):10

巨刺疗法治疗痹证

【治疗方法】采用30号不锈钢毫针予以巨刺治疗,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并结合运动疗法。即根据具体病位选取健侧对应经络的原穴配输穴或配络穴或配同名经腧穴,嘱患者活动患处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共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隔日治疗1次,最多不超过20次。

【经验心得】《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产生,不外是外邪侵袭机体,导致经络气血壅滞,气机不调而产生。巨刺法始见于《素问·调经论篇》“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素问·缪刺论篇》“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即邪在于经,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等,脉气能左右交贯,据此进行相应配穴处方,依方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