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医论、医案精选 (5)
王某,男,54岁。因全身关节窜痛4年,1961午4月15日初诊。患者居住房屋沿河潮湿,1957年开始发现左腕关节红肿酸痛,红肿消失后,继之左侧肩臂麻木酸痛,每遇风雨天气酸痛加重;1961年1~2月间左侧肢体之大关节有游走性疼痛,逐渐加剧,近十几天来,右膝关节疼痛严重,行走、上楼均感困难,经天津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曾用中西药物、电疗、理疗等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治。检查:膝关节无红肿,内外膝眼周围有较明显压痛,活动范围正常,但活动时疼痛明显,腰骶部左侧胞肓、秩边和肩部的天髎、肩髃等穴处有明显压痛,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膝腱反射存在,血常规正常,康克反应阴性,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辨证系正气虚弱、风寒湿侵袭经络,留于关节,以风气偏胜。采用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之法治之。取左胞肓、环跳、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针治6次,髋、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能上楼梯,并能骑自行车走2.5~3km;加取大椎、风门、膏肓、肩髎、与上述穴位轮换使用,治疗至6月1日,针达10次时,全身关节痛完全消失,回原籍工作。
(二)肾气不足型风寒湿痹(风湿性关节炎)
程某,男,37岁。因足、膝关节疼痛5年,1957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1952年开始两脚掌发凉疼痛。疼痛与走路关系不大,走路和休息均感困难,且休息后尚感足底部疲乏,但用热水浸泡或走小石子道路时则疼痛减轻,故每日晚常用热水浸泡两足。此外,在工作特别紧张之际(如听报告或作报告时)也常不觉疼痛。当年曾在大连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疼痛”。1954年两膝关节疼痛,每遇天凉或气候改变,皆感疼痛加剧,遇热则感有些减轻,但两足底部疼痛仍无改变,即来北京,经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因治疗效果不显,而来我院诊治。
检查:舌苔白腻,脉沉紧,两膝部外形正常,无红、肿、胀、热等异常改变,但梁丘、血海等处扪之略感疼痛;两足部外形亦无异常改变,足底与常人相同,非扁平足,扪之不痛,且反略感舒适,其他无异常所见。中医辨证系肾气不足、风寒湿侵袭,以寒气偏盛,痹结于膝。采用祛风散寒,利湿止痛之法治之。取梁丘、犊鼻、足三里、阳陵泉、血海用烧山火法,使酸、胀、热感达到膝关节和足部,留针20~30min;治疗至11月30日,针达11次时,膝关节痛和足底凉痛基本消失,每晚已不用热水浸泡。停诊休息1周,12月9日复诊,因遇到天气变化、劳累又感膝部和腰部痠痛。又按上述穴位,加配肾俞、关元俞、胞肓,用烧山火法,使腰部有温热感,治疗至1958年2月11日,针达36次时,治愈停诊。
《郑氏针灸全集》
陈全新
寒湿痹(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男,38岁。1998年11月3日就诊。主诉:双膝关节剧痛遇寒加重3个月。病史:3个月前患者因工作而冒雨涉水,后出现双膝关节疼痛,遇寒加重,曾在本单位卫生所就医,予以口服吲哚美辛等药治疗,服后疼痛稍有缓解,尚坚持工作。后因关节肿胀曾到某医院求治,经双膝关节X片检查未见异常,查血沉32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按“风湿性关节炎”予以西医解热镇痛,中医散寒止痛及按摩等治疗,疗效不明显。近日症状明显,遂来针灸治疗。查体:神清,痛苦面容,双膝关节肿痛,遇寒加重,行走困难,舌苔白腻,脉沉紧。诊断:中医:痹证(寒湿痹);西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缘患者冒雨涉水,感受寒湿之邪,邪气侵犯关节、筋、脉,至经络气血痹阻,发为本病。寒性凝滞,寒主收敛,故不通则痛,遇寒加重;湿性重浊,易阻碍气机故绵绵不愈。正如古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寒气盛者为痛痹……”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针刺按“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原则,宜少针、深刺久留,多用艾灸。
取穴:以病变肢节邻近循经所过之经穴或局部痛处“阿是穴”为主。交替选内外膝眼,血海、阳陵泉、大椎、肝俞、膈俞、肾俞、足三里等穴针灸并施。手法:针用补法,针后加灸。每日1次。二诊:治疗后,双膝关节疼痛减轻,遇寒稍有加重,关节屈伸明显改善,守原方治疗。三诊:昨日天气变化,双膝关节疼痛加重,活动不利,关节肿胀较前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予以散寒通络,消肿定痛。处方守上方加肾俞以补肾散寒,辅助治疗用吴茱萸拌粗盐炒热,以布包裹热熨病变关节。四诊:患者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退,关节活动灵活,遇寒冷仍有关节疼痛,查舌脉同前。治疗同上。五诊:双膝关节活动灵活,关节无明显肿胀,关节疼痛改善,偶遇寒冷稍有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治法宗上,手法同前。六诊:患者双膝关节肿胀消失,关节活动稍有疼痛,稍遇寒冷已无明显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处方同上加肝俞以温经散寒,手法同前。七诊:患者膝关节疼病消失,肿胀消退,关节活动灵活,舌质红,苦薄白,脉缓。守上方巩固治疗。
《陈全新针灸经验集》
王秀珍
(一)行痹(风湿性关节炎)
杨某,男,25岁。全身游走性关节痛伴两手腕关节、指掌关节和两足踝关节肿胀4个月,当地医院给服泼尼松、强筋松、保泰松等药治疗未效,症状加重,不能行走。1977年10月25日初诊。体检:体温正常,咽红,扁桃体I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两手腕关节、指掌关节和两足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化验:抗“O”625U,血沉54mm/h。拟诊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转刺血科治疗,收住门诊简易病房。刺血治疗4次(每隔12d刺血1次,取穴委中、足临泣、局部阿是穴,关节肿胀消失,痛止,能自行活动。复查抗“O”333U,血沉1mm/h。于12月1日痊愈出院,住院37d。
(二)寒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巩某,男,39岁,1979年8月16日初诊。双膝关节沉重、疼痛15年。1964年参加建桥施工水中作业,浸泡过久,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十多年中经中西药物、针灸、电疗、红外线、膏药等治疗,未见效果,两膝关节痠痛发凉,行走重着无力。夏季也离不开护膝保温,不能扇电扇,骑车风吹膝盖疼痛加剧。冬季盖着棉被整夜膝关节捂不热。检查:双膝关节不红不肿,压痛(+)。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治疗:刺血阴陵泉。8月27日二诊:膝关节疼痛减轻、转温,已去掉护膝,行走有力。刺血条口、阳交。11月15日三诊:双膝关节基本不痛,见风已不怕凉,只在天气变化时有微痛。刺血委中、阴陵泉。第三次刺血后膝关节疼痛消失痊愈,行走正常。
《刺血疗法》
贺普仁
热痹(风湿性关节炎)
杨某,女,15岁。右膝红肿疼痛2年余。1986年4月开始发病,右膝红肿,行动不便,日渐肿大,不能站立行走,一般的裤子都穿不进去。纳差,二便正常。查:右膝部肿胀,色紫红,腿伸不直,体瘦,面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风湿之邪侵入经络,日久化热,气血瘀滞不通。治则:祛风利湿,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荣筋止痛。取穴:鹤顶、犊鼻、阿是穴。刺法:以中等火针,用速刺法,点刺腧穴,及其周围红肿处。隔日火针治疗1次,6次后肿见消,疼痛减轻,停针观察。半年后复查,肿已消退,仍有疼痛,但较前明显好转,腿已伸直,已能行走。又以火针治疗5次,痊愈。
《针具针法》
钟梅泉
寒痹(风湿性关节炎)
齐某,女,53岁,1985年12月27日初诊。两上肢诸关节疼痛已10个月。2个月来症情加重,腕、指关节肿痛,肘关节运动不便。双手前后摆动受限,天气变化疼痛加重,痛处得热痛减,腰痠,步履乏力,纳谷欠佳,口干不思饮。曾经几家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服中、西药,单验方效果不明显。检查:双腕和中指关节肿胀,皮色不红不热,活动受限,患关节压痛明显。在胸椎1~8两侧和腰部可摸到条索、泡状软性物及压痛。脉细稍弦,苔薄质淡。证属寒痹,拟以温经散寒、活络止痛为治。根据病症,选用胸椎1~8两侧、腰部、脾俞、肾俞、关元、曲池、合谷、患部等处治疗。指尖3天放血1次。经梅花针治疗2次后疼痛减轻,治疗8次疼痛显著减轻,关节肿胀消退大半。经治18次症状基本消失。再巩固治疗10次,诸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共治疗28次停诊。随访观察1年半,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中国梅花针》
奚永江
徐某某,男,50岁。1984年11月开始手指小关节疼痛,逐渐延及两膝、腕关节,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于1985年1月7日来我院针灸科治疗。检查见两侧手指、腕及膝关节均红肿,屈伸不利,苔薄腻边有瘀斑,舌偏红,脉滑数。红细胞沉降率45mm/h,类风湿因子(+),血清黏蛋白26mg/L。脉症合参,属湿热型。取大椎、身柱、神道、至阳、脾俞、肾俞,用调气法,轻捻浅刺补法。腕、踝、膝关节肿胀部位,局部取相应穴位,用豹文刺和关刺。针刺3次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逐渐消退,针刺10次后,诸关节已无明显肿胀,仅觉第3、4指关节略有僵硬感,关节活动好转,症状基本缓解,恢复工作。复查红细胞沉降率15mm/h。经30次针刺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仅指关节晨起有胀感。随访3个月,症状全部缓解,照常工作。
《上海针灸杂志》
朱晓鸣
刘某,男,48岁,1995年7月15日初诊。右膝关节肿胀酸痛半年,活动受限,劳累或活动后及阴雨天加重,下楼梯时更甚,体息后则减轻,无游走痛,曾多次服药治疗,均无明显好转。查右膝关节肿胀压痛,无环形红斑及风湿结节,X线片示:退行性关节炎,诊断为右膝骨关节炎。处方:骨碎补15g,威灵仙30g,络石藤30g,生艾叶10g,苏木15g,红花15g,芒硝15g,水煎熏洗,每剂用2日。7月28日复诊,疼痛显著减轻,守方继用,30d后症状消除,随访3个月未复发。
原按:骨关节炎属“骨痹”“痛痹”等范围,多因长期劳损造成局部气滞血瘀,经络受阻,筋骨失养或风寒湿杂至,以致气血痹阻不通而成。其症多见病变局限,内治法疗效欠佳,外用中药熏洗,通过局部渗透,直达病所,迅速发挥活血祛瘀、祛风止痛作用,故获满意疗效。
《中医外治杂志》
罗诗荣
“铺灸”又称长蛇灸,是罗老在国内独一继承和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铺灸疗法时间选暑夏三伏天,以白天为宜。取督脉,从大椎穴至腰俞穴。灸料以斑麝粉、大蒜泥、陈艾绒组成。操作时令患者俯卧,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上常规消毒后,涂以蒜汁,在大椎至腰俞穴处敷上斑麝粉,斑麝粉上铺5cm宽,2.5cm高蒜泥一条,蒜泥条上再铺以3cm宽,2.5cm高锥形艾炷,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施灸,燃尽后,再铺上艾炷灸治。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让其自然出水疱,在此期间严防感染。至第3天用消毒针引流水疱液,揩干后搽以龙甲紫药水,覆盖一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灸后1个月内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慎洗冷水,可用温水,避风寒,忌房事,全休1个月。
验案:患者,女,28岁。1983年7月28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变形6年余。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少口淡,四肢欠温,畏寒喜暖,经少带多,便溏,关节晨僵,两手指、腕及踝关节呈对称性棱状畸形,肿痛,昼轻夜重,行动艰难,颈部活动受限,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法当补肾壮阳散寒,行气活血通络。铺灸2壮。10月25日回访,各关节肿痛消退,指、腕、踝及颈部活动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做家务。12月27日来院复查:抗“O”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一)。以后经多次实验室检查,均属正常,经追访2年,症状稳定,一直参加劳动,未服其他药物。
按: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常由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湿邪,迁延日久,内舍肝肾,邪留肢节,脉络痹阻,用“铺灸”督脉意在补肾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病情从而获得了改善。
《上海针灸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