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医论、医案精选 (3)
”的理论指导下,利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及X线、CT定位技术,总结出一套对颈肩综合征、肋间神经痛、腰腿痛等顽固病症选用与病痛同侧脊神经节段相对应的夹脊2~3穴,通过穴注或埋置羊肠线的方法来治疗顽固性痹证的有效经验,穴注的药物多选用如当归、丹参、野木瓜等活血通经的注射液,穴注的方法为:使用7号针头注射器,快速过皮后,直刺达椎板骨膜处进行提插捻转寻找针感,待针感出现后回抽无血液后将药液注入穴位,每穴2ml。做埋置羊肠线的方法为:定穴后,用2%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于穴位部位,用1%的盐酸普鲁卡因进行皮丘麻醉,然后用9号腰穿针(针芯尖磨平),或输液针头(内套28号适当长度毫针作针芯,针尖磨平)。先将针芯向外拔出2~3cm,镊取一段1~2cm已消毒的羊肠线从针头斜口置入,左手拇指、示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内,并上下提插,得气后,向外拔套管,向内推针芯,将羊肠线置入穴位深处,检查羊肠线断端无外露,无出血,按压针孔,包扎3~5d。穴注隔日治疗1次,埋置羊肠线2周治疗1次。
治验:喻某,女,41岁,2001年7月8日就诊。诉患左肋间神经痛2年,经当地医院中西医治疗半年,但效果不明显,查体:疼痛部位于左侧第5~8肋之间。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肋间神经痛。治疗:按疼痛部位神经分布区域,取T5~9夹脊(双)进行埋植羊肠线,治疗2次后原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5.讲究针法,针药并用张教授治疗痹证除认真选穴外,针刺的手法也颇有讲究,对于明显的热痹或寒痹,则取具有补泻作用的穴位进行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使寒热之邪以散得清,对局部选用的阿是穴,则用苍龟探穴等刺法,使针感向四周扩散。另外,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痹证,适当配合中药内服及外洗也是很重要的手段,在治疗痹证的中药中常配伍温通经络及虫类、藤类的药物,如桂枝、延胡索、半枫荷、络石藤、威灵仙、鸡血藤、乌梢蛇、僵蚕、全蝎等,他认为通则不痛是治疗痹证的关键,针药配合能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另外,对于中老年患者,则强调加用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如黄精、桑寄生、川断、杜仲、牛膝等。
治验:患者柴某,男,63岁,2001年10月8日就诊。诉双下肢反复红肿痛6年,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双下肢红肿,触之热感,行走缓慢。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滑。血检结果:风湿四项均阴性,诊断:无名肿毒。治疗:先取下肢井穴(涌泉除外)点刺放血,后取足三里(双)行透天凉手法,病人顿觉下肢有股凉意,疼痛即获减轻。配服中药4剂,方为:黄柏、川牛膝、桑寄生、生地黄、半枫荷、络石藤、威灵仙、鸡血藤、乌梢蛇、白芍等。4d后患者来诊诉下肢红肿痛消失,改方为独活寄生汤加减长期服用。之后至今无复发。
《针灸临床杂志》
张贺民
按摇膝眼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遵循“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辨证施治原则。先予循经点穴,疏通经络使气血通畅,再施以局部按摩,按摇膝眼等手法使局部粘连得以松解,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
1.循经点穴,疏缓疼痛膝关节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三经所过。先以拇指点按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昆仑穴各1min以疏通经脉,缓解疼痛。
2.松解内外侧副韧带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患侧,沿患侧大腿至膝部自上而下顺其经络,用鱼际、拇指反复按揉,放松肌肉,然后顺内外侧副韧带走向,用拇指弹拨,松解粘连。
3.松解髌骨患者仰卧位,伸直患肢,术者坐于患侧,用四指将髌骨推向内侧,拇指沿髌骨内侧缘反复按揉弹拨,再用拇指将髌骨推向外侧,余下四指沿髌骨外侧缘反复弹拨按揉,直至髌骨两侧粘解松解。再用一手固定髌骨上缘,另一手拇指沿髌骨下缘用力向斜上方推,出现酸胀为佳。
4.按摇膝眼患者仰卧位,屈膝,医者立于健侧,一手按内外膝眼,一手握踝,先屈伸,然后顺时针、逆时针各摇动膝关节6次,以解除膝关节内滑膜嵌顿。
5.双推内外膝患者屈髋屈膝位,医者双手手掌紧贴膝上缘,沿股骨缘直推至大腿根部,再沿胫骨缘推至足踝,反复几次,用力要适度,深透,推至局部发热。
6.松解腘窝及小腿患者俯卧位,屈膝,放松小腿及腘窝肌肉。医者立于健侧,先用法自上而下放松肌肉5min。然后用拇指沿两条大筋弹拨,以松解腘窝周围粘连,最后用手掌自腘窝至小腿反复推几次直至皮肤发红。
7.功能锻炼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增强关节周围肌力,改善关节的稳定性。锻炼股四头肌就是很好的方法:患者平卧床上,患肢伸直抬高,每组10次,连续做3组,每天3次。但是运动一定要适度,不要急于求成,而且疼痛的急性期,或有滑液形成时一定要减少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中国临床医生》
韩碧英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侵犯关节的一个病证,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病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后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关节产生的痛证。因此,正气虚是病证发生的根本。治疗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临床可分为“行痹”“着痹”“痛痹”或因阳盛之体,复感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发为“热痹”。
1.调督脉以扶正气沿督脉施走罐法用按摩乳少许涂在督脉上(作润滑剂),火罐自长强穴向上推至大椎穴,共3次,以皮肤潮红为度(或见少量细小出血点)。隔日1次,10次后休息1周,重复治疗。本法为治疗本病症的第一步骤,适于各证型的治疗。本法可调动一身阳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心肌缺血患者不宜用)。风门穴用闪罐法,每次留罐5min以祛风邪。
2.辨证取穴及针刺法热痹毫针浅刺局部(痛点采用扬刺法,即中间1针,旁4针,针尖向心刺),或用梅花针叩刺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曲池穴用泻法,大椎穴针刺后再拔罐放血少许。
寒痹宜深刺久留针,温针灸、艾条温和灸(悬灸)、实按灸。隔物灸神阙穴(附子、白芥子、干姜适量研成粉,与面粉和匀做成药饼)。补命门穴、太溪穴、肾俞穴,关元穴用迎随、呼吸补法。着痹宜用梅花针叩刺局部后再施闪罐法;补阴陵泉穴、太白穴。行痹用梅花针叩刺风池穴、风府穴(可见少量出血)。风门穴行刺络拔罐法,补血海穴、膈俞穴以养血祛风。
3.按病变部位取穴及针刺法脊背痛:肺俞穴、膈俞穴、肝俞穴、相应华佗夹脊穴、均用斜刺,身柱穴直刺1.5cm。
肩背酸痛:支沟穴、肩髎穴、中渚穴、后溪穴、腕骨穴、肩井穴(用1寸毫针向颈部斜刺1cm。肩背窜痛点刺商阳穴、二间穴;委中穴、昆仑穴直刺)。
肩、肘关节痛:肩关节痛上举困难,针肩井穴(针法同上)。肘关节痛并屈伸不利,泻曲泽穴、尺泽穴;补少海穴,天井穴向肘尖斜刺。
腕指关节痛:腕关节痛针手三里穴、间使穴、肩髎穴,活动障碍补阳谷穴。指关节痛补合谷穴、太冲穴(合谷补气、太冲调血,气血调和经气通则痛止);手指屈伸困难补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中渚穴。
腰胯膝关节痛:腰胯痛针环跳、风市、三阴交、委中、居髎,腰痛翻身困难针交信穴。膝关节冷痛针伏兔穴、风市穴、阴市穴用补法或温针灸法。膝关节红肿热痛局部浅刺或梅花针叩刺;并针环跳穴。膝阳关穴浅刺;泻阳陵泉、阴陵泉。
踝趾关节痛:踝关节痛针足三里穴(热证用泻法,虚、寒证用补法)、昆仑穴、绝骨穴,足部酸痛针肩井穴(针法同前),补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双脚红肿疼痛针膝阳关穴,委中穴放血、足三里穴、阴市穴。
4.针刺程序久病、重病先针健侧后针患侧;虚证宜多灸少针刺。
5.贴敷法
组方:①斑蝥、玄胡、麝香以3∶6︰1的比例与适量的凡士林油调成膏,贴在痛点上。②麝香、斑蝥、丁香、肉桂以1∶3∶3∶3的比例与适量凡士林油调成膏,贴在痛点上,此方适宜寒痹。③斑蝥10个,去头、翅浸在95%酒精500ml内,10d后用棉签醮药液涂在患处。每日1次,如局部出现皮肤发红、起疱应停止使用。
注意事项:制作时戴上口罩、眼镜,以防刺激口、鼻、眼黏膜。贴敷处出现皮肤刺痒痛,应立即将药去除,再用清水洗去药物。出现细小水疱可涂甲紫,大水疱用消毒针头刺破放水,涂甲紫药水,用消毒敷料敷盖。
《中国临床医生》
盖国忠
1.论病机强调湿毒内伏血分急性痛风关节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脚气”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及现代学者有诸多认识。而盖国忠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湿毒内伏血分为本病病机之关键。盖湿毒与湿邪同归阴邪,性重浊、黏滞,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其性趋下;同时湿毒致病又具“毒”的特征,表现为剧烈性、难治性和顽固性。盖国忠教授认为湿毒内伏血分为本病病机之关键,依据有四:其一,痛风多缠绵不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具备湿性黏滞的特点和“毒”的难治性与顽固性的临床特征;其二,急性痛风关节炎多发生于跖趾关节、足趾关节,发病初期跖趾关节炎发生率占50%以上,《金匮要略》描述为“足肿如脱”,“身体羸瘦,独足肿大”,这一发病特征符合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的性质,而《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三,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入夜尤甚,此为“毒”的剧烈性表现,为毒入血分;其四,从临床上看,利湿祛毒法用于本病有良好疗效,提示从湿毒内伏血分论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
此湿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内。大凡痛风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虚,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之饮食不节,沉湎醇酒,恣啖膏粱厚味,长此以往,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而分清别浊失司,于是水谷不归正化,湿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则瘀结为患。湿毒之邪重浊趋下,其性恶而好窜,最易侵经袭络,随经络流注于足太阴脾经之隐白、大都、太白穴后,首先导致大趾和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湿毒其性既好入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使营血成瘀,津液酿痰,若兼夹凝痰,久可变生痛风结节,或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则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多兼热象;若湿毒蕴热,煎熬尿液,可见石淋尿血。
2.论治疗重视利湿祛毒中医治病强调理、法、方、药的一气贯通。急性痛风关节炎既为湿毒内伏血分,气血被湿毒阻遏,“不通则痛”;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祛邪为先,自当采用利湿祛毒法,使邪有出路,以祛除体内湿性毒邪。盖国忠教授在临证时从湿毒立论,重用除湿解毒之剂,合以清热凉血之品清泻血分之热,临床收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