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12171100000043

第43章 真武汤

第四十二章 真武汤

《伤寒论》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①者,真武汤主之。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仆倒于地。擗同仆,跌倒。

【译文】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但汗出后症状没有解除,病人仍然发热,心悸,头晕目眩,全身肌肉跳动,走路颤颤巍巍、摇摇晃晃,就好像要倒地的样子,用真武汤治疗。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以上5味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除药滓,温服140毫升,每日3次。

【按语】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水之主在肾,其制在脾,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小便不利;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四肢沉重疼痛;水饮流注肠间,则下利腹痛;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象。太阳病发汗太过,伤阴损阳,经脉失养,轻则身动,重则振振欲擗地。治宜温脾肾之阳气,利水消肿。方中炮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以化气行水,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脾健则湿运;生姜辛温宣肺,发散水气,并能助附子温阳化气以利水,又能助白术、茯苓健脾以化湿,共为臣药。白芍酸甘之品,敛阴缓急而舒筋止痛,并利小便,且能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为佐药。诸药合用,使脾肾阳复,气化水行,水肿等症得以痊愈。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炫惕急煎尝。

【趣味速记】茯子生二白——茯苓、附子、生姜、白术、白芍(想象:父子生了二个白痴)。

临床应用

(一)水肿(心源性水肿)

【原文】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景岳全书·肿胀》)

【译文】肾虚则主水功能下降,水无所主则妄行而成水肿。

【按语】肾主水,肾阳虚则气化功能下降,水不能排出体外而泛溢肌肤发为水肿。真武汤既能温补肾阳,助其气化治其本,又能利水渗湿治其标,如此标本兼治则水肿可愈。

【病案举例】林某,女性,29岁。2005年8月19日初诊。述产后全身浮肿2个月。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婚后诸医皆嘱其不能生育,其违背医嘱于2005年6月17日在私人诊所足月自然分娩一婴儿,生产1周后出现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波及全身,腹围不减反增,伴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尿少、乏力。在私人诊所服用中药治疗多日,症状无改善。诊时见唇口发绀,颈静脉充盈,腹大如怀胎十月,双下肢高度浮肿,舌质紫暗,苔白滑,脉结代查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均正常。X线提示左心影增大。腹部B超提示肝大,结合临床考虑为郁血肝;大量腹水。因经济条件受限及哺乳原因,患者拒绝住院,要求门诊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阴水,证因心肾阳衰,水瘀互结所致。立温阳利水化瘀法,方用真武汤加味治疗。处方:

熟附子12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3片

桂枝9g猪苓18g泽泻l5g车前子15g黄芪35g

丹参25g炙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另嘱患者多卧床休息,避免体力劳动。服药1剂后,患者尿量大增,肢肿减轻,再进6剂,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腹围明显减小,胸闷、气短基本缓解。8月27日患者因感冒发热停药4天,症状有所反复,复诊仍守上方随证加减,再治半个多月后诸证皆除。9月10日复查腹部B超:腹水(-);仍示肝大。改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善后调治1个月,10月20日腹部B超结果提示肝形态回复正常。[林丹.真武汤治疗水肿验案3则.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1):65-66]

【中医解析】本例现代医学诊断为心力衰竭。中医认为素体心阳不足,瘀血内阻,产时产后气随血耗,更伤阳气,导致心肾阳衰,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心阳虚衰不能通行血脉,水湿内停,水瘀互结,其病乃成。水邪泛溢肌肤所以见肢肿;阳虚水停所以尿少、腹水,苔白滑;水气凌心所以心悸气短;心阳被遏,瘀血内阻所以胸闷、唇口发绀、舌质紫暗、脉结代。总以阳虚水肿为急,故立温阳利水为主,用真武汤加味治疗,使心肾阳气得复,阴水得消;再辅以活血化瘀之法,使瘀血得化而病除。

(二)眩晕(梅尼埃病)

【原文】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景岳全书》)

【译文】没有虚证就不会发作眩晕,应当以治虚为主,而酌情兼顾其标。

【按语】这是张介宾提出的著名论断“无虚不作眩”。脾肾阳虚时,水液不化,水湿阻碍清阳上升就会发作眩晕。此种眩晕可选真武汤温补脾肾之阳,即张介宾所说的以“治虚为主”,兼可利水,也即“兼顾其标”,如此标本兼顾,疗效自然不错。

【病案举例】赵某,女,65岁。1998年10月20日初诊。平素体质虚弱,但头汗出,动则尤甚。自觉头晕目眩,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辨证属脾肾阳虚、水气泛溢。药用:

炙附子10g白芍10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20g

川芎20g苍术20g陈皮20g甘草10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服4剂头晕减轻,继服4剂,诸症痊愈。[宋国庆.真武汤治疗老年病验案5则.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1023]

【中医解析】本案为素体阳虚、水气泛溢而为患。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阳虚,无以化气行水,水邪上干清阳,发为头晕目眩;水气泛溢,浸渍筋脉肢体,则见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方中附子温补肾中元阳;生姜宣散。佐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气;白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茯苓淡渗利水;川芎配泽泻升清降浊。为治眩晕之要药。

(三)喘证(慢性支气管炎)

【原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①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①客:侵犯之气。

【译文】不能平卧,平卧则气喘者,是因为水饮侵犯(肺)所致。

【按语】肾阳不足,阳虚水泛,上犯于肺则出现咳嗽气喘。此时治疗当选真武汤以温补肾阳,助其气化,兼可利水。水湿既消,无邪犯肺,则气喘自停。

【病案举例】郭某,男,50岁,工人,2004年5月8日就诊。咳喘15年,每遇感冒或过劳即发病,冬春两季更为明显。近日因外出工作,汗出又冒风寒,回家后即觉恶寒发热,体温38℃,咳逆倚息,哮喘之声可闻,心悸气短。曾服辛温发汗之剂,反而发热汗出,症状加重。遂来就诊,症见喘咳不得平卧,体温38.7℃,面色青灰,两目黯淡,头晕目眩,静则轻,动则甚,纳差,大便溏,小便不利,脉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属误汗伤阳,水气上泛。治予通阳温肺,纳气归肾,用真武汤加减。药用:

茯苓12g白术18g生姜6g制附子9g

党参24g补骨脂18g五味子12g丹参9g

3剂,开水煎服。再诊时,体温正常,汗少尿多,咳喘减轻。原方加杏仁9g,紫菀12g,续服3剂而大效,汗出止,面色润,咳喘甚微,诸症平息。原方减其量守其药,再服5剂,而获痊愈。[王永祯.真武汤临床验案两则.甘肃中医,2005,18(9):8-9]

【中医解析】本案因旧病,正气素虚,外邪在表,阳气不足,前医施之以发汗重剂,则阳气更伤,阳虚则水泛,上及心肺,胸阳不振,肺气腾郁,而咳喘作,心悸头晕目眩,心之华在面,故面色青灰,呈现一派阳虚水泛之症。方用附子、党参、补骨脂益气回阳固本;白术、茯苓、生姜治水散水;五味子收敛止汗;丹参则所虑在汗血同源也;益以杏仁、紫菀治其标,平喘止咳,标本兼顾,故得佳效。

结语

本方为治阳虚阴水证的主要方剂。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证治要点。若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增强利水消肿之效;若神疲食少,大便溏泄者,去槟榔,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通利二便。近代临床多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梅尼埃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