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12167800000037

第37章 湿病证用方配伍(2)

第十四章 湿病证用方配伍(2)

第二节 清化渗利

辨湿热证,其基本证型有5:①脾胃水气痞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五苓散;②湿热黄疸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茵陈蒿汤;③湿热淋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八正散;④湿温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三仁汤;⑤中虚湿热痞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

一、利湿化气法

【适应证】脾胃水气痞证:心下痞满,或有悸动,或有水逆声,口燥而渴,心烦,小便不利,苔薄略黄,脉沉。

【治法】化气行水,解肌散邪。

【代表方剂】五苓散(《伤寒杂病论》)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2.3g),泽泻一两六铢(3.8g),白术十八铢(2.3g),茯苓十八铢(2.3g),桂枝去皮,半两(1.5g)。

方歌:

五苓散治表里证,泽泻白术猪茯苓,桂枝解表能化气,水气为患效果灵。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配伍技巧】

脾胃水气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胃不能纳运水津;水气壅滞脾胃气机。治疗脾胃水气痞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利水渗湿药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脾胃失调,水湿不得气化,充斥于脾胃,证见心下痞满,或悸动。治当利水渗湿。如五苓散中茯苓,猪苓,泽泻。

2.合理配伍健脾药水气水湿肆虐于脾胃,治当配伍健脾药,以增强脾气运化水湿,使水有所制而不得变为水湿水气。如五苓散中白术、茯苓。

3.妥善配伍温阳化气药阳能化水,水气病证得阳而化,所以治疗水气病,温阳化气药至为重要。如五苓散中桂枝。

4.随证加减用药若小便疼痛者,加连翘,瞿麦,以清热解毒利水;少腹拘急者,加小茴香,木通,以温阳通淋行水;大便干者,加大黄,栀子,以泻火通便,使热从下而去;浮肿者,加大腹皮,茯苓皮,以行气利水消肿等。

【用药要点】方中茯苓健脾渗湿,旨在断绝水湿变生之源。猪苓清热利水渗湿,与茯苓相用,功在渗湿,使水湿之邪从下而泄。泽泻泄热利水湿,与茯苓、猪苓相用,使上中下三焦水热之邪尽从下去。白术健脾燥湿,与茯苓相用,以健脾制水,与猪苓、泽泻相用,能除上下水热之邪。桂枝辛温,宣通阳气,有表邪则解肌散风寒,无表邪则尽走于里,与茯苓相用,通心气,肃肺气以疗上焦水气;与白术配伍,运脾气,助胃气以疗中焦水气;与泽泻、猪苓配伍,助肾与膀胱气化以泻下焦水气。诸药相合,重在宣三焦气机,通三焦水道,并有解外之功。

【临床扩大应用】

1.太阳中风证与中焦(脾胃)水停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薄,脉浮或紧。

2.太阳中风证与上焦水停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心烦,口干而不欲饮水,苔薄,脉浮数。

3.太阳中风证与下焦(膀胱)水停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消渴即渴欲饮水而量多,小便不利,脉沉或浮。

4.下焦水气证脐下悸即脐下有跳动感,呕吐涎沫,头晕目眩,或不能站立,苔薄,脉沉。

5.湿居脾胃证脘腹胀满,或水肿,或四肢肿,身重而困,小便不利,苔薄而腻,脉沉紧。

6.湿热霍乱轻证呕吐,下利,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苔薄,脉沉或脉浮或浮数。

本方还可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化疗肾衰;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脂肪肝;肺水肿,百日咳;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精神抑郁症,癔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绝经期水肿,慢性盆腔炎;小儿吐乳症,消化不良,婴幼儿秋季腹泻,遗尿;带状疱疹,荨麻疹,脱发;青光眼,过敏性鼻炎,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以及关节腔积液,结核性胸水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猪苓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阴虚水气热证。小便不利,或尿血,发热,渴欲饮水,心烦,失眠,或下利,或呕吐,或咳嗽,舌红少津,或苔少,脉细或弱。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3g)。

方歌:

猪苓汤中用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秉,阴虚有热水气证,育阴利水热能平。

用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升。日三服。

二、清热祛湿法

【适应证】湿热黄疸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腹满而痛,食则头昏目眩,大便硬而不行,身热,急躁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泄湿退黄。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茵陈蒿六两(18g),栀子擘,十四枚(14g),大黄去皮,二两(6g)。

方歌:

茵陈蒿汤栀大黄,清肝利胆退黄方,身黄目黄小便黄,湿热谷疸用此良。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配伍技巧】

湿热黄疸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热肆虐阳明(即肝胆);湿不得行、热不得散,浊气攻斥。治疗湿热黄疸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主要证机选用利湿清热药湿热侵袭,肆虐中气,气不化湿,湿与热相互阻结而壅滞,湿热不仅侵袭于内,而且也充斥于外,证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腹微满或痛胀;又因热易清,湿难去。因此,治疗湿热之邪,必须首先选用利湿清热药,以使湿去热清。如茵陈蒿汤中茵陈。

2.合理配伍泻热祛湿药湿热浸淫,治当利湿清热,并要合理配伍泻热药,以使湿热之邪得以消除。在配伍时,尽量选用既能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解,又能从小便而去,还具有燥湿作用的药物。如茵陈蒿汤中大黄,栀子。

3.随证加减用药若胁痛者,加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口苦者,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小便少者,加滑石,茯苓,以清利小便;食少者,加山楂,生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用药要点】方中茵陈清利阳明湿热,疏利肝胆湿热,调理气机以退黄,善治湿热发黄。栀子清热除烦,清泻肝胆、脾胃湿热而通调水道,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与茵陈相用,以增清热利湿。大黄苦寒,清热,燥湿,推陈致新,导瘀热下行,使肝胆或脾胃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去。诸药相伍,清肝以泄热,利胆以退黄,泄湿以清热,湿热之邪尽去。

【临床扩大应用】

肝胆湿热证(即阳明湿热发黄证):身黄,目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而黄,尤其目黄为审证要点,无汗或头汗出且身无汗,齐颈而还,腹微满,身热,心中懊,口苦而干,渴引水浆,便干,苔黄厚腻,脉滑。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以用于治疗化疗所致肝损伤,各类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酒精性肝损伤,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荨麻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高胆红质血症,大叶性肺炎,多发性口腔溃疡,急性结膜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栀子柏皮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肝胆湿热证以热为主(即阳明湿热发黄证以热为主):发热明显,口苦,口干,口渴欲饮水,无汗,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亮,恶心欲吐,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滑。

治法:泄热利湿以退黄。

组成:栀子擘,十五个(15g),甘草炙,一两(3g),黄柏二两(6g)。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2.栀子大黄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酒毒湿热黄疸证(酒毒黄疸证):胁痛(即肝区疼痛),腹胀,脘闷,不欲食,胃中热痛,心中懊,头晕,目眩,身黄、目黄、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2)肝胆湿热气滞证:身黄、目黄、小便黄,腹胀明显,小便短少,大便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胃脘热痛,不欲食,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胆,理气退黄。

组成:栀子十四枚(14g),大黄一两(3g),枳实五枚(5g),豉一升(24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3.大黄硝石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肝胆湿热挟瘀血证:脘腹满痞,胁痛不移,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而少,汗自出,舌质红或紫或暗有瘀点,苔黄,脉涩或弦。

治法:清肝理血,利胆退黄。

组成:大黄四两(12g),黄柏四两(12g),硝石四两(12g),栀子十五枚(15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4.茵陈五苓散(《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湿热黄疸证湿重于热者:身黄、目黄、便黄,小便短少,无汗,身及四肢困重而恶动,或身黄面黄而肿,胃纳呆滞,泛呕,舌淡红,苔黄而腻厚,脉滑或濡缓。

功效:泄湿清热退黄。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30g),五苓散五分(15g)。

用法: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