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12167800000036

第36章 湿病证用方配伍(1)

第十四章 湿病证用方配伍(1)

湿邪为病,其病证表现尽管有许多,但其辨证总以寒热二字括之,以此而治之,则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第一节 温化燥湿

辨寒湿病证,其基本证型有2,①湿困脾胃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平胃散;②阳虚水泛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真武汤。

一、化湿和胃法

【适应证】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口淡无味,肢体沉重,倦怠嗜卧,下利,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燥湿运脾,理气和胃。

【代表方剂】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2500g),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2100g),甘草锉,炒,三十两(900g)。(编者注:若用汤剂可用原方剂的量1/100)

方歌:

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辅,湿困脾胃淡无味,燥湿理气和脾胃。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配伍技巧】

湿困脾胃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邪扰乱脾胃纳运;湿邪困阻脾胃气机。治疗湿困脾胃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燥湿运脾药寒湿侵袭脾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清浊之气壅滞于中,引起气机阻滞而不畅,从而又加剧脾不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则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治当燥湿运脾。如平胃散中苍术。

2.合理配伍理气药水湿困阻脾胃,势必阻滞气机,气机不畅而又不得气化水湿,故治疗湿困脾胃证,必须合理配伍理气药,且最好选用既有升达又有降泄作用,以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协调一致。如平胃散中厚朴,陈皮。

3.妥善配伍补气药治湿以补气,因气能化湿,故应当妥善配伍补气药,但一定要注意调配剂量切中证机,量大则助湿,量小则无济于事。如平胃散中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若有脾虚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燥湿利湿;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止痛;呕吐明显者,加竹茹,代赭石,以重镇降逆;腹泻明显者,加大腹皮,茯苓,以渗湿利湿等。

【用药要点】方中苍术燥湿健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以求本。厚朴理气化湿,与苍术相用,行气以化湿,湿得气而化。陈皮理气和胃醒脾,与苍术相用,燥湿化湿。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能调和药性。诸药相用,以燥湿健脾,理气和胃。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适应证:外感风寒证与脾胃寒湿证相兼。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g),藿香去土,三两(90g),甘草炙,二两半(75g)。

方歌: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梗苓术朴具,夏曲陈皮兼白芷,主治寒湿外感证。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汗出,衣被盖,再煎并服。

2.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

适应证:寒湿黄疸证(阴黄)。身目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小便不畅,神疲食少,肢体逆冷,舌淡苔白或腻,脉沉。

治法:温里散寒,利湿退黄。

组成:茵陈蒿、炮姜各一钱五分(各5g),附子、甘草各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二、温阳利水法

【适应证】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腹痛或腰痛,下利,心悸,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阳利水。

【代表方剂】真武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白术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方歌:

真武汤温阳利水,茯苓芍术附子姜,心肾阳虚水气证,审证准确效果良。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配伍技巧】

阳虚水泛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阳虚不能制水;水气肆虐内外。治疗阳虚水泛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阳药心肾阳气虚弱,阳虚不能主水,水气泛滥而溢于肌肤,证见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治当温壮阳气,使阳气能气化水湿,以司主水之职。如真武汤中附子。

2.合理配伍健脾药人体之水虽有肾所主,但与脾气所制密切相关。因此,治疗阳虚水泛病证,必须合理配伍健脾药,使脾能制水,并可助温阳药更好地发挥主水作用。如真武汤中白术。

3.适当配伍散水、利水药水气充斥于肌肤,在温阳健脾的基础上,还要适当配伍散水、利水药,使水气从下从外而去。如真武汤中生姜、茯苓。

4.酌情配伍引经药水为阴,因用主水、制水、散水、利水之药,虽可治水,但与水气证机易于发生格拒。因此在治疗时要酌情配伍寒性入阴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如真武汤中芍药。

5.随证加减用药若咳嗽者,寒气上逆于肺也,加干姜、细辛,以散肺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甚者,寒气下渍于肠,当去芍药之阴寒,加干姜,以温里分清浊;若呕者,寒气上逆于胃,当重用生姜以温胃降逆散水,至于是否去附子,则当临证斟酌用之。

【用药要点】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化气行水,并助心脾阳气。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并能生化气血,滋养心肾,与附子相用,使水有所主所制。生姜宣散,辅佐附子以助阳,是于主水之中有散水。茯苓淡渗,辅佐白术以健脾,是于制水之中以利水,与生姜同用,以渗、散内外之水气。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可利水气,并可引阳药入阴,更可制附子刚燥之性,使温药不燥阴津。诸药相伍,以达温阳利水之功用。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心源性水肿,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低下,肺气肿,梅尼埃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适应证:阳虚水肿证。肢体浮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胸脘脐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或迟。

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槟榔)、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各30g),甘草炙,半两(15g)。

方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草果姜附与厚朴,阴寒虚水效果佳。

用法:上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苓桂术甘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脾胃气虚水气证。胃脘逆满或疼痛,气逆冲胸,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或呕或利,或小便不利,舌淡,苔薄,脉沉紧。

(2)胃脘痰饮证。胃脘满闷而有水动声,背寒冷如掌大,胸胁胀满,身重,少气,小便不利,苔薄,脉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逆。

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甘草各二两(各6g)。

方歌:

苓桂术甘水气方,温阳利水又健脾,心下逆满气冲胸,胸胁支满眩晕毕。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3.萆分清饮(《丹溪心法》)

适应证:虚寒湿浊证。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状,舌淡苔薄,脉沉。

治法:温暖肾阳,利湿化浊。

组成:益智仁、川萆、石菖蒲、乌药各等份(各12g)。

方歌:

萆分清石菖蒲,乌药益智化湿浊。

用法:上,每服五钱(15g),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

4.防己黄芪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风水或风湿表虚证:眼睑水肿,或肌肉关节疼痛,身重,汗出,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

(2)脾虚水泛轻证:腹痛或腹大,腰以下沉重,或四肢苦重,小便不利或少,肢困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或沉或缓。

功效:发表益气,散水健脾。

组成:防己一两(3g),甘草炙,半两(1.5g),白术七钱半(12g),黄芪去芦,一两一分(3.8g)。

方歌:

风水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水湿服之康。

【用法】上,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