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12167800000014

第14章 虚证用方配伍 (1)

第六章 虚证用方配伍 (1)

虚证辨证主要有气虚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等,辨治当因其虚的证机所在不同而以法用方选药。

第一节 益气

辨气虚病证,其基本证型主要有2,①脏腑气虚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四君子汤;②卫气虚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玉屏风散。

一、补气法

【适应证】气虚证:面色萎黄,语言低微,四肢无力,神疲倦怠,精气低落,或心悸,食少或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中气。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份(各10g)。

方歌:四君子汤人参术,茯苓甘草量相同,若加陈皮为异功,再加半夏为六君。更有香砂六君子,随证加减最重要。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配伍技巧】气虚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气虚不得温养;气虚不得推动。治疗气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补气药气虚病证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气虚不得上荣于面,不得充荣于四肢,不得和谐于肌肤,不得温养于神明。故证见面色萎白,四肢无力,神疲倦怠,治当补益正气。如四君子汤中人参。

2.合理配伍健脾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疗气虚证,无论气虚因于何脏腑,治疗都要考虑配伍健脾药,只有有效地健脾,才能生化气血,气血相互为用。再则,选用补气药仅仅是治疗一时之虚,是解决疾病证候表现的一个方面,而健脾则是从本质上解决气血生化之源,从而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在配伍时,最好选用具有燥湿作用的药,燥湿有利于脾气运化水湿,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如四君子汤中白术。

3.妥善配伍渗湿通降药补气药虽可治疗气虚,但易于壅滞气机。因此,在选用补气药时,还要配伍渗湿利湿药,渗利药一方面可以制约补气药之浊腻,另一方面则可通利胃气,有利于胃气受纳下行,在配伍渗利药时,最好选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其治疗效果则更好。如四君子汤中茯苓。

4.随证加减用药若脾胃气虚明显者,加山药,扁豆,以益气健脾渗利;若肺气虚明显者,五味子,罂粟壳,以收敛益气止泻;若心气虚明显者,加大枣,山药,以补益心气;若肾气虚明显者,加巴戟天,淫阳藿,以温补肾气;若有血虚者,加当归,阿胶,以滋补阴血;若大便溏明显者,加苍术,砂仁,以燥湿运脾;若气虚下陷者,加黄芪,柴胡,升麻,以益气升阳;若湿气内停明显者,加薏苡仁,砂仁,以醒脾利湿渗湿等。

【用药要点】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生化气血,善于补虚。白术甘温而燥,建立脾气,助人参补益中气,白术与人参相合,人参重在补益脾胃,白术重在健脾胃,一补一健,共奏补益中气,调理脾胃升降气机。茯苓甘淡,味甘助人参,白术健补脾胃,味淡而泻湿,以助脾气运化水液,并能降泄胃气以通达。甘草甘平,助参术补益脾胃之气,并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补气健脾益胃之效用。

本方配伍特点:人参与白术相用,人参补益中气,重在治虚,以求恢复中气,白术健脾以治病体,重在治本,以图根本之效;人参与茯苓相用,补中有泻即补不留邪,泻能助补,共奏通补之效。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脑萎缩,月经不调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适应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各等份(各10g)。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次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大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

2.六君子汤(《妇人良方》)

适应证:脾胃气虚痰湿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止呕。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10g),陈皮、半夏各一钱(各3g)。

用法:上为细末,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适应证: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组成:人参一钱(3g),白术二钱(6g),茯苓二钱(6g),甘草七分(2g),陈皮八分(2.4g),半夏一钱(3g),木香七分(2g),砂仁八分(2.4g)。

用法:上八味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

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适应证: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薏苡仁一斤(500g),缩砂仁一斤(500g),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白茯苓二斤(1000g),人参二斤(1000g),甘草炒,二斤(1000g),白术二斤(1000g),山药二斤(1000g)(编者注:若用汤剂,每次用原方剂量的1/100)。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咳嗽有痰亦能治。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大枣汤调下。小儿酌情减量服之。

5.保元汤(《博爱心鉴》)

适应证:元气虚损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即痘陷,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气温阳。

组成:黄芪(18g),人参(10g),肉桂(8g),甘草(5g)。

用法:加生姜一片,水煎、温服。

6.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适应证:

(1)脾胃气虚重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食后沉闷,少气懒言,面色萎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3g),甘草炙,各五分(1.5g),人参去芦,三分(0.9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一钱(3g),橘皮不去白,三分(0.9g),升麻三分(0.9g)

,柴胡三分(0.9g),白术三分(0.9g)。(编者注:本方剂量较小,成人用之应适当加大)

方歌:补中益气参术芪,升麻柴胡与陈皮,当归甘草血生气,甘温除热治下陷。

用法: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7.人参蛤蚧散(《御药院方》)

适应证:肺肾虚痰热证:咳嗽,气喘,短气,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消瘦,或肢体浮肿,舌红,苔薄黄,脉虚或数。

治法:补益肺肾,清热化痰。

组成:蛤蚧一对全者,以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浸洗净去腥味,酥炙黄色,杏仁炒,去皮尖,五两(150g),甘草炙,五两 (150g),人参二两(60g),茯苓二两(60g),贝母二两(60g),桑白皮二两(60g),知母二两(60g)。

方歌:人参蛤蚧杏仁草,知母贝母苓白皮,肺为痰热肾为虚,补益肺肾化热痰。

用法:上研为细末,净瓷盒子内盛,每日如茶点服,一料永除。

二、益卫法

【适应证】卫气虚证:汗自出,恶风,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

【代表方剂】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g),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60g)。

方歌: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白术大枣增,表虚汗出有恶风,增强疗效要加减。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配伍技巧】卫气虚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营卫虚弱以卫气虚占主要方面;卫气虚而不能固守。治疗卫气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益卫气药卫气虚弱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不能固护肌表,其临床表现是自汗恶风,面色萎白。在用药时,尽可能选用既有补益卫气,又能固护卫气,更有止汗作用和药,方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玉屏风散中黄芪。

2.合理配伍健脾药脾胃主生化气血,为营卫生化之源,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营以司卫,卫以守营。卫气虚者,其治当合理配伍健脾药。补益卫气,只有从健脾和胃开始,才能使营卫生化有源。如玉屏风散中白术。

3.随证加减用药若汗出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以益气止汗;若恶风明显者,加桂枝,芍药,以和调营卫,固护肌表;若心悸明显者,加人参,五味子,以益气安神;气虚明显者,加人参,山药,以补脾和胃益气等。

【用药要点】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益卫固表止汗。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助黄芪以增强卫气固护肌表之力,两药相用,则卫气有气血滋养之源,营阴有卫气之守护,故汗不外泄,风邪不得侵袭。防风走表,使黄芪、白术能够走于肌表并行使固护肌表的功能,并能祛风邪;大枣益气固表,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则表气得补,卫气得和,营气得守,诸证尽除。

本方配伍特点是:补气药与辛散药相伍,益卫气而不留邪气,开腠理而不伤表气,补中有散,散中有收,相畏相使,益气固表。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慢性支气管炎,内分泌失调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桂枝去芍药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太阳中风证与胸阳不足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胸满,胸闷,气短,脉促。

(2)胸阳不足证:胸闷,胸满,气短,心悸,或心烦,脉促。

治法:解肌散邪,温通阳气。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