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39

第39章 针刺方 (2)

第五章 针刺方 (2)

刺络拔罐法1

【治疗方法】①拔罐法选用大小不等的小口药瓶(青霉素、阿昔洛韦),瓶口保留铝盖和橡皮塞完整,将瓶底用砂轮磨掉,边缘磨光滑备用;②刺络局部皮肤和三棱针均需用碘酒、乙醇棉球严格消毒,然后用三棱针正对治疗点刺入,使血液流出,随即用磨好的药瓶扣在刺入点上,用注射器抽去瓶内的部分空气,使之造成负压吸着皮肤,出血量以3~5ml为宜;③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刺络放血后可局部用0.2%利多卡因2ml+醋酸泼尼松龙25ml痛点注射。

【功效主治】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5例。经3次治疗痊愈的10例,5次治疗痊愈的7例,其余的8例均在7次之内显效。本组有效率为100%。

治验:刘某,男,55岁。左跖趾骨关节胀痛3d,因工作劳累加之饮酒后导致疼痛明显加重,行走活动不能,疼痛日轻夜重。查体:体温38.6℃,表情痛苦,左跖趾明显红肿,局部压痛。查血尿酸报告提示460μ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经按本文介绍的刺络拔罐法治疗1次后,患者自感疼痛基本消失,红肿明显减退,体温下降。第3天复诊时诸症皆除。

【经验心得】中医学理论认为:局部红肿疼痛为气血瘀阻,凝结不散,凝则脉不能,不通则痛。古人对刺络放血也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态篇》注“凡治病必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还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因此刺络法在临床上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方剂出处】吴延斌,等刺络拔罐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8

刺络拔罐法2

【治疗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或端坐位,选受累关节局部为施术部位,常规消毒,梅花针重叩刺至局部出血,选不同型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在叩刺局部拔罐10~15min,观察充血、出血状况,每罐出血量在10~15ml,若因跖趾关节等部位过小,玻璃罐闪火法难以施行者,可用竹罐代之。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3次治疗无效者,改用他法。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9例。显效9例,占23.08%;有效23例,58.97%;无效7例,17.95%,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统计,经1次治疗而达到者6例,2次者15例,3次者11例。

治验:李某,男,52岁。反复骨节疼痛7年,又发2d。多家医院确诊为“痛风”。本次由饮酒诱发,右踝及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伴身热,溲赤短,检查见体温38.2°C,右足第1跖趾关节、踝关节外侧肿胀压痛,皮色潮红,触之灼手,舌尖偏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而有力。血尿酸488μmol/L。遂予刺络拔罐法治疗,共治疗2次,临床症状消失,第4天实验室复查结果,血沉、血尿酸均恢复正常。

【经验心得】临床采用刺络拔罐法,源于《内经》“血实者决之”“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的刺血原则。《医学源流》亦说:“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故施治时,出血量较多,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刺络出血对解除痛风之急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疗效特别满意,且具见效迅速特点,但按理化指标恢复正常者计,仅占少数,不够理想,推测可能与治疗及复查时间过短有关,因此直接影响了疗效的评估。

【方剂出处】陈雷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痛风39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30

刺络拔罐针刺法

【穴位选择】刺络方法取穴:局部痛点阿是穴。针刺方法取穴:上肢者取曲池、外关、合谷、八邪;下肢者取血海、足三里、悬钟、太冲、八风。同时,无论上下肢均采用局部病变处围刺法。

【治疗方法】刺络法操作: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在其痛点红肿周围点刺5~9下,以出血10~20滴为宜。点刺后,即在该处拔火罐,留罐10~15min。针刺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以28号1~1.5寸不锈钢针刺入,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20min。

以上两法是先行刺络拔罐,起罐后行针刺。初起红肿期每日刺络拔罐1次,连续3d,肿退之后,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针刺法则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d,治疗期间嘱病人禁食烟酒、辛辣及高糖脂餐类。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软坚散结。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治愈: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全部消失,血尿酸复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计21例;有效:局部关节红肿消失,疲劳后偶感疼痛,血尿酸指标下降,1年内无复发,计16例;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计1例。总有效率为97.4%。

【经验心得】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痛痹”范畴,病机为多种原因所致气血凝滞、聚积不行、血运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刺络拔罐针刺法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软坚散结之功。按现代医学解释,放血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同时配针刺各穴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调整内分泌着手,改善代谢,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方剂出处】韩淑萍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中国针灸,1999,(12):736

刺络法

【穴位选择】选用照海、太冲、丘墟、地五会、足临泣、解溪、委中、阿是穴及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

【治疗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在红肿周围上下寻找上述穴位暴露于皮肤浅表之脉络。每次选2~3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1~2mm深度,出血5~20ml不等,若出血量小于3ml,针后加拔罐,并留罐15min。治疗后的针孔消毒,敷以消毒纱布固定,3d刺络1次,5次为1个疗程,如不愈者,休息1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若出血量多,大于30ml可用酒精棉球按压止血。严密消毒防止感染。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功效主治】出血泻热,活血消肿,疏通经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治愈:症状消失,血尿酸检查正常,计26例,占81.3%;好转:关节肿胀减轻,疼痛缓解,血尿酸检查有改善(血尿酸下降超过30%),计5例,占15.6%;无效:症状及血尿酸检查无大变化(血尿酸下降不超过30%),计1例,占3.1%。有效率96.9%。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热痹、历节风范畴,病机在于湿热瘀阻,火热凝聚,滞留关节,经络失和,气血失畅。刺络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主要治则是,泻热解毒,清热利湿,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选用照海、太冲、丘墟、地五会、足临泣、解溪、委中及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经络,诸穴具有出血泻热、活血消肿、疏通经络脏腑之气、调整机体气血的功用。瘀血痰浊随血而出,使临床症状迅速控制。本疗法对患者的嘌呤代谢有调节作用,故取得较好疗效。凡精神紧张、畏惧刺络者应缓刺,下肢及足跗有重度静脉曲张者慎刺。亦可在曲张静脉之稍远处选小静脉刺络,但应注意控制出血量。凡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低血压、体弱者慎用本疗法。皮肤溃烂者,局部禁刺,应稍远处取穴避让。此外危重患者伴痛风性关节炎者禁刺。

【方剂出处】李扬缜刺络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中国针灸,2006,26(2):150

刺络放血法

【穴位选择】选取患病关节上充盈、青紫或怒张之络脉,或病变附近相关腧穴,或循经刺络,要求点刺准确,一针到位。

【治疗方法】放血标准:根据病变局部的红肿状态、疼痛程度和血尿酸值之高低来决定放血量,轻症约10ml,重症30~50ml,一般为20ml左右。

放血周期:根据病变的程度和关节局部情况来决定临床放血周期,重症隔日1次,一般每4日1次,轻症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刺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97例,治愈100例(50.8%),显效90例(45.7%),有效7例(3.5%),总有效率100%。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盐在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引起的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男女患病比例为20∶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好发于趾第1跖趾关节,严重者累及肾脏(痛风性肾病)。目前,对本病缺乏病因学治疗,国内、外公认的治疗原则为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但化学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常加重肾脏功能损害。治疗立足于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发挥传统医学优势,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理论为指导,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采取局部刺络放血疗法,迅速排放高黏度、高压力、含有大量尿酸盐的血液,降低血管张力,改善毛细血管阻力,减少局部炎性刺激,缓解受累关节症状;辅以解毒泻热、利水通便之中药,加速肾脏排泄,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达到双向调节的目的,减少痛风性肾病的发生。

【方剂出处】张海江,等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97例人民军医,2004,47(3):157

刺血疗法

【穴位选择】行间、太冲、太白、陷谷(均取患侧)。

【治疗方法】每次选2~3穴,在选定穴位处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规消毒,左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右手拇、示、中3指持经高压消毒的小号三棱针,呈持笔状,中指掌握深度,拇、示指紧持针体,露出针尖,用腕力迅速、平稳、准确地点刺(孔穴刺血法)穴位,迅速退出,左手同时放松,用装有8号平头注射针头的10ml注射器抽吸流出的血,A组吸取5ml,B组吸取10ml。术后用酒精棉球擦去局部血迹,用2%碘酊做针眼消毒,取消毒干棉球按压创口,用胶布做十字固定,以防感染,隔日取去。

【功效主治】消肿止痛,清热除痹。

【临床运用】临床A组治疗30例。治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临床B组治疗30例。治愈1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100%。均优于对照组疗效。

【经验心得】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湿热痹证。关于其病因病机,《针灸大成》谓:“病有三因,皆从气血”;《千金方》认为:“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疼痛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痛风是“血中有热,再受风寒,热血得寒,痰浊凝涩引起”,均说明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血中瘀热有关。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祖国医学早有论述,《素问·调经论》认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疚”,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为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穴取行间、太冲、太白、陷谷等,其中行间为肝经荥穴,具有疏肝泻火的功用;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清利湿热的功用;太白为脾经原穴,具有健脾和中功用;而陷谷为胃经输穴,具有解表清热功用。诸穴合用共奏消肿止痛、清热除痹等作用,故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李兆文,等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0例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4,24(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