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31

第31章 内外合治方 (2)

第四章 内外合治方 (2)

内外合治法2

【药物组成】石膏45g,知母20g,秦艽30g,防己12g,忍冬藤20g,牛膝12g,泽兰10g,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5g,甘草15g。

【随症加减】红热甚加大黄15g;痛剧加川草乌、全蝎、三七各12g;皮色暗红加紫草12g;复发患者(兼痰瘀互结)加乌梢蛇、地龙各10g,蜈蚣2条。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外用自制栀黄散(栀子30g,大黄30g,黄柏30g,冰片3g,白芷30g,细辛30g,乳香、没药各15g)。除冰片外,其他药物均研细末拌匀,依据患病部位大小取上药适量,另加冰片粉3g以米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再用纱布绷带包扎,每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患者禁酒,忌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瘦肉、豆类等。禁食辛辣油腻之品,并大量饮水。

【功效主治】清热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9例。用药3d内显效32例,5d内显效11例;3d内好转2例,5d内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92%。2例1年内2次复发,2例1年后复发,3例3年后复发,5例7年后复发。

【经验心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证中风湿热痹,其一种观点认为患者禀赋脾肾虚弱,又过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致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兼外感风邪,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阻经脉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因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日久化热,湿热瘀阻经脉之故。不论内生湿热,还是外感湿热,均出现湿热瘀阻之焮红、肿胀、灼热、疼痛等临床表现,治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效果显著。本方以石膏、知母为主清热泻火;苍术、忍冬藤祛风除湿通络;防己利水消肿;秦艽清热利湿,既助防己退肿又兼顾化热之象;赤芍、当归凉血活血,祛瘀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甘草又能调和诸药;牛膝引药下行。外用栀黄散中大黄、栀子、黄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白芷、细辛温经散寒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冰片芳香走窜,通窍利滞。本方以清热祛湿为主,又外敷栀黄散清热除湿,活血散瘀止痛,使药力直达病所。内外合治,共奏清热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临床应用对缓解痛风急性期症状显效快,功能恢复早,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方剂出处】林圣光内外合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9例福建中医药,2002,33(3):23

内外合治法3

【药物组成】延胡索、车前子、秦艽、赤芍各12g,细辛5g,生黄芪20g,生薏苡仁30g,独活10g,三七3g(冲服)。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服,7d为1个疗程,服至痊愈停止,一般服1周左右。配合血冰膏外敷:血竭、冰片、樟脑。比例为,1∶2∶2。研为细面,然后加入医用凡士林中调匀,据肿痛部位的大小,涂于大小适中的纱布垫上,敷于患处,用绷带或胶布固定,每2d换1次药。

【功效主治】散寒祛痛,利湿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显效58例,占85%;好转9例,占13%;无效1例,占2%。本组服药最多者17剂,最少者2剂。

治验:芦某,男,36岁。左足前内侧肿胀、疼痛5d。5d前半夜突然左足第1跖趾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发热。第二天早上到某医院诊为左足急性感染,嘱静滴青霉素3d,3d后疼痛不减,局部温度高,医院又嘱改用先锋霉素静滴,静滴1d,局部疼痛剧烈。症见:左足第1跖趾关节处肿胀、皮肤暗红、温度高、压痛明显,患者痛苦面容,体温正常。查血尿酸725μ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痹证”范畴。证属,脾肾虚弱,湿热瘀阻。方用,细辛5g,延胡索、车前子、秦艽各12g,生薏苡仁30g,生黄芪20g,三七3g(冲服),赤芍12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局部外敷血冰膏。2d后局部肿消痛减,3d后,疼痛全消,无不适。局部仍用血冰膏外敷,2d 1换,巩固疗效。嘱患者禁食动物内脏,少吃肉食,多饮水,避免过度劳累,饮酒,受凉等。2个月后复查,血尿酸、血沉正常。两年来随访患者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脾肾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则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为多见;局部发热、皮色暗红乃瘀热之象,与单纯湿热所致的皮肤鲜红不同。临床将其辨证为寒湿瘀热夹杂,采用温经散寒祛痛、利湿消肿为主,佐以凉血祛瘀清热的方法,用中药内服、配合血冰膏局部外敷。内服方用细辛、延胡索温经散寒止痛为主;防己、生黄芪、生薏苡仁、车前子健脾利湿退肿,独活增祛下肢风湿之力;秦艽清利湿热助防己退肿又兼顾化热之象;赤芍、三七凉血、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车前子不仅增加水分的排泄,而且使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量也同时增加。血冰膏方用血竭活血祛瘀止痛;冰片、樟脑以通关开窍,消肿止痛。诸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药膏外敷,使药力直达所病。

【方剂出处】廉帼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68例四川中医,2003,21(6):28内外合治法4

【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牡丹皮12g,川芎9g,泽泻12g,秦艽9g,威灵仙15g,防己12g,木瓜15g,路路通12g。

【随症加减】肩关节疼痛者,加桂枝8g;第1跖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疼痛者,加牛膝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另用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等份共研细末,每20g加熔化的凡士林100g搅拌均匀,冷却后即为金黄膏。使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患部,根据关节红肿、疼痛范围将金黄膏均匀涂于纱布块上,敷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行瘀祛风止痛,舒筋活络化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1例。经治疗痊愈22例(70.97%),好转6例(1.35%),无效3例(9.68%),总有效率90.32%。出院后随访1年,有4例复发。复发时间在10个月以后,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疼痛程度较前减轻。

【经验心得】痛风的病机关键是风湿痰瘀痹阻经络,故内服中药以行瘀祛风止痛,舒筋活络化痰为宗旨。外敷金黄膏是取其清热除湿、散瘀止痛消肿之功效。本法疗效满意,减少了复发次数,并减轻疼痛的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方剂出处】兰培敏,等内外合治治疗慢性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3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10(2):22

内外兼治法

【药物组成】制川乌10g,防己20g,生黄芪20g,生薏苡仁20g,独活10g,秦艽10g,赤芍15g,参三七3g。

【治疗方法】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外敷活血止痛方,由生草乌、生川乌、生栀子、乳香、没药、羌活、石膏、蒲公英、苏木、细辛、生蒲黄;当归、红花、樟脑、黄柏、独活;丁香、血竭3组药以4∶2∶1的比例量组成,诸药碾成细末拌匀,然后加适量蜂蜜,再加温开水调匀,根据肿痛部位的大小,均匀涂摊于大小适中的纱布上,敷贴于患处,再用绷带包扎即可,2~3d换药1次。

【功效主治】散寒镇痛,利湿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治愈3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经验心得】本病之病理基础为脾肾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则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为多见;局部发热,皮色暗红乃瘀热之象,与单纯湿热所致的皮肤鲜红不同。故我们将其辨证为寒湿瘀热夹杂,采用温经散寒镇痛、利湿消肿为主,佐以凉血祛瘀清热的方法,用消痛汤内服,配合活血止痛方外敷。消痛汤方中制川乌温经散寒镇痛为主药;辅以防己、生黄芪、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退肿;独活增祛下肢风湿之力,秦艽清利湿热助防己退肿又兼顾化热之象,赤芍凉血祛瘀,参三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现代研究证实三七有利尿作用,可促使尿酸的排泄,共为佐使药。外用活血止痛方中生草乌、生川乌、细辛、丁香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血竭、当归、乳香、没药、红花、蒲黄、苏木活血祛瘀止痛;石膏、栀子、黄柏、蒲公英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作用;加羌活、独活增其祛风胜湿之力;配以樟脑以通关窍,利滞气。本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外敷可使药力直达病所,或提而外泄之,或消而散之,消肿止痛疗效倍增。

【方剂出处】俞力行,等内外兼治急性痛风38例临床观察中医正骨,1999,11(10):14

排尿酸解毒汤

【药物组成】黄柏、苍术、牛膝、滑石、莱菔子各15g,薏苡仁、败酱草各30g,制附子6g,地龙、威灵仙各20g,甘草10g。

【随症加减】红肿重者加忍冬藤、连翘各30g;痛重者加延胡索20g,细辛3g;夹瘀者加桃仁、三棱各10g;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3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配合外用仙人掌糊剂:嫩仙人掌250g,冰片、血竭各3g。将嫩仙人掌捣碎为泥,冰片、血竭研细加入仙人掌糊内和拌均匀,密封保存。根据患部面积大小,将药糊摊在油纱布上,贴敷患处,外用敷料包扎。每天换药1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燥湿利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0例。治愈27例,显效45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治验:熊某,男,42岁。患者经常饮酒、食用海鲜产品。3年前,突然出现双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经滴注青霉素,口服秋水仙碱、吲哚美辛后症状好转,但关节处仍有轻度红肿疼痛,尤以活动时加重,此后每遇饮酒、厚味或劳累后复发,开始每年发作1~2次,近1年来频繁发作,近日再次复发前来就诊。诊见,双足第1足跖趾红肿疼痛,触之灼热,夜不能寐,伴见胃脘饱胀,不欲饮食,口干口苦,肢体倦怠,小便黄,大便略干,2~3d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680μ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属热痹。证属脾虚湿滞,湿热内蕴,痹阻经络。治以清热利湿,通经止痛。方用排尿酸解毒汤原方,加延胡索、三棱各15g,生大黄6g。每日1剂。外敷仙人掌糊剂,每天2次。内服外用12d后,红、肿、热、痛全部消失,下肢活动正常,饮食佳,二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实验室检查,血尿酸320μmol/L。嘱患者忌酒,禁食高嘌呤食物,多喝清水。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司,湿浊凝聚,久积成热,湿热浊邪内留脏腑,外注皮肉关节,故患者内而口苦黏腻、脘腹饱胀,外而关节肿痛。再者湿性重浊黏滞,易留注下焦,故而本病多发于下肢。西医给予吲哚美辛、秋水仙碱虽可止痛,但不能降低血尿酸;用一般中医治湿痹之方,关节痛症状虽可缓解,降低血尿酸效果亦不佳。笔者所用排尿酸解毒汤乃四妙散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六一散为基本方。3方清热解毒,燥湿利湿,引药直达下肢;莱菔子消酒、肉、食积;附子、威灵仙、地龙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全方共起排尿酸、消肿痛治本之效。外敷药中仙人掌清热解毒,冰片、血竭活血通经,患处局部直接用药,迅除标证之伤痛。内外夹击,收效更好。

【方剂出处】陈志强排尿酸解毒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0例四川中医,2004,22(7):58

青风汤和水调散

【药物组成】青风藤、秦艽各20g,泽泻50g,萆薢30g,黄柏10g,白术、当归各15g,僵蚕9g。

【随症加减】脾虚湿盛加党参15g,茯苓30g,鸡内金10g;湿热阻滞加竹茹、连翘、车前子各10g;痰瘀阻络加半夏10g,丹参35g,红花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治疗期间禁酒及高嘌呤食物,多饮水,注意休息。外敷水调散,药用:黄柏、煅石膏等量,研细末,加水适量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换药数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泄浊,祛痰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4例。治愈24例,有效3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

【经验心得】本病的发病与正虚脾弱,湿、痰、瘀阻滞有关,而以风寒湿热侵袭为其诱发因素。患者素体正虚脾弱,卫外不固,运化失司,复多食肥甘厚味酒醴,风寒湿热侵袭,使湿浊内生而聚成痰,阻碍血行,血滞成瘀,湿、痰、瘀相结,滞留骨节筋膜,蕴久化热而发浊内生。临床常见脾虚湿盛、湿热阻滞、痰瘀阻络。方中泽泻清热利湿、利关节为君药,重用其剂量;萆薢、黄柏加强清热利湿泄浊之功;秦艽、青风藤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白术健脾扶正;佐以当归活血化瘀;僵蚕化痰。共奏清热利湿,健脾泄浊,祛痰通络之效。依湿、痰、瘀之偏胜,辨证加减以标本兼治,配合水调散外用以热消肿,化瘀散结,内外兼治,疗效更佳。

【方剂出处】周仲羽青风汤和水调散辨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4例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