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23

第23章 内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7)

内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7)

胡某,男,38岁。因下肢运动无力,痿软失用1年半就诊。患者于1年半前因受凉而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伴有咽痛。在当地治疗7天无效,双下肢逐渐失去知觉,不能行走,气短憋闷,伴有大汗出。后转至省城某医院,诊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住院治疗1年半,病情进入恢复期,回当地治疗。症见身体消瘦,神疲乏力,下肢痿软无力,无痛感,伴有腰脊酸软,咽干耳鸣,目眩发落,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诊为痿证(肝肾亏损髓枯筋痿型)。处方:鳖甲、龟甲各20克、白芍、牛膝、黄柏、熟地黄各20克,知母、陈皮各10克,干姜9克,锁阳6克,木瓜30克,郁李仁、火麻仁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

次服,配合捏脊疗法每天早20遍,晚30遍。15天后,患者双下肢能在床上轻微活动,双下肢膝以下有麻木疼痛感,大便正常,其他症状亦有不同程度改善。上方去郁李仁、火麻仁。

捏脊疗法改为:早15遍,晚20遍。1个月后双下肢肌力增强,并能站立,扶持下行走数步,但步态不稳。停服中药,仅用捏脊疗法,每日2次,每次20遍,并嘱加强下肢功能锻炼。又治疗30天后,患者下肢感觉及运动逐渐恢复如常人,其他症状亦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徐振华,王晓梅捏脊配合中药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恢复期病人14例按摩与导引,1996;4:30,31)。

【注意事项】

1治疗本病应先明确诊断,再行治疗。

2本病初期应与针灸、中药等结合治疗。

十六、虚劳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衰弱性病证的总称。虚劳又称虚损、劳伤。有关虚劳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在历代的中医著作中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干血劳”、“童子痔”、“内损”、“外损”等名称。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失调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营养缺乏、神经功能低落和其他系统器官功能衰退性疾病等。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因虚致病父母体虚,胎中失养,喂养失当等因素,为体质不强的主要原

因,可使脏腑失健,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导致形气薄弱。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房事不节,早婚多产,****,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积微成损,积损成伤,而形成虚劳。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饥饱不调,嗜欲偏食,营养不良,饮酒过度,均会导致脾胃损伤,影响化生水谷精微,致气血来源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而成虚劳。

4久病大病,耗伤正气大病者,邪气过盛,邪客日久,脏气损伤,正气难以恢复,而成虚劳。久病而成虚劳者,随阴阳之偏损及寒热之偏胜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情况。如热病日久,

耗伤阴血;寒病日久,伤气损阳;瘀结日久,新血不生;或因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慢性病日久不愈,耗伤精气;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若寒太过,则损伤脾胃,耗伤阳气;燥热太过,则损耗津液,消灼精血;攻伐太过,则既耗阴津,又损伤阳气。若多次失误,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虚劳。此外,过用金石有毒药物,或过多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等),使****及气血受损者,亦致虚劳。

【临床表现】

乏力、自汗、恶寒、反复感冒、纳差、面色萎黄、腰酸背痛、头晕失眠等表现短气,或面色萎黄,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痕,脉虚弱无力等。

【治疗方法】

1治则温肾健脾,益气养血。

2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先以揉法和擦法在背部施术,至皮肤有热感,开始捏脊,从长强至大椎穴反复捏推提拉15~20遍,并于捏后按揉脾俞、肾俞、胃俞、命门俞、关元俞穴等各3分钟,以重得气感为度。配合揉足三里200下,揉中脘、膻中穴各200下。

【治验集锦】

王庆林报道:捏脊配合益脑法、揉足三里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2例,效果良好。方法:捏脊7遍,先平捏2遍,再提捏5遍,揉足三里穴200次,摩中脘、膻中穴以得气为度,用五指像洗头样做益脑法5~7遍。每日1次。10例患者治疗15次后主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除1例白细胞无变化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王庆林推拿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2例山东中医杂志,1985;2:20,21)。

【典型病例】

陈某某,女,37岁,工人,1982年3月12日就诊。患者5年前分娩后,逐渐出现头晕恶心,食欲缺乏,失眠多梦,继而嗜睡,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形寒肢冷,极易感冒。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常不能坚持上班。查面色苍白,体瘦,精神委靡不振,唇白,舌淡而润,呼吸气短,语声低微,脉细弱。化验:血红蛋白79克/升,白细胞36×109/升。诊为:脾肾阳虚,气血双亏。捏脊法配合益脑法、揉足三里治疗,每日1次,共15次,3月28日再诊时,主证明显减轻,化验血红蛋白为975克/升,白细胞53×109/升,开始上班至今。半年后又化验,血红蛋白95克/升,白细胞为52×109/升(王庆林推拿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2例。山东中医杂志,1985;2:20,21)。

【注意事项】

1做力所胜任的散步或其他适当的活动,以促进食欲及体力的恢复。注意寒温变化,防止感受外邪。

2注意饮食的补益作用,进食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气血的化生。阳虚患者忌食寒凉瓜果,宜食温补类食物;阴虚患者忌食辛热之品,宜食清淡滋润类食物。

3安慰和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十七、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中暑是指盛夏之季感受暑热邪气,以骤然发热、汗出、烦渴、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突发性、多变性及危重性。

【病因病机】

1夏月天气炎热,或外界气温增高的条件下发病。机体的正气亏虚,抗病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炎热的气候环境,是其内因。

2暑为夏季的主气,正常之人,正气旺盛而能适其自然而不致病。当体弱之人,如在气候

炎热下劳役、长途行走,或在高温环境下通气不良,体力过度劳作,饥饿,暑日炎热而吹风

纳凉,或饮冷无度,以及暑热夹湿、暑湿交蒸等均可诱发暑病。

【临床表现】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多饮,体倦,溲赤;脉洪大,舌质红而少津;躁扰,胸闷,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高热,汗出;脉象洪数,舌质红绛。

【治疗方法】

1治则清暑益气。

2方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从长强穴开始,向前轻推患者肌肤,并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并行捏三提一手法,如此循环,捏拿3~5遍。

【治验集锦】

黄俏敏报道:走罐配合捏脊治疗中暑82例,取得满意效果。方法:捏脊治疗沿督脉,从上至下捏提经脉皮肤部位。成人组:选取边缘光滑的中号玻璃罐,在走罐路线局部涂擦上润滑油,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大椎及肩井穴两侧,然后握住罐,往下推拉,上下反复操作,以局部皮肤潮红或皮下微瘀血为度。拔罐之后,再予以捏脊治疗。伴有发热者,可于大椎穴处用三棱针放血后拔罐;伴有腹痛泄泻者,可于神阙、中脘穴处各拔一火罐。婴幼儿组用小号抽气罐沿走罐路线走罐,方式以步步留罐为宜。拔罐之后,再行捏脊手法。伴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者,须给予抗生素对症治疗;水、电解质紊乱者,则配以输液治疗。显效73例,占890%;有效9例,占1 0%。总有效率1000%(黄俏敏走罐配合捏脊治疗中暑8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 ;2 :37)。

【典型病例】

韩某,男,37岁,2002年7月来求诊。主诉腹痛伴四肢乏力2天。神清,精神疲软,面色苍白。夏日持续高温,患者从事户外工作,前夜里觉腹部隐隐作痛,次日腹痛伴泄泻,四肢乏力,故来求诊。内科诊断胃肠炎,予以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故来我科协诊。考虑为户外工作无饮食所伤,诊断为中暑。先于神阙穴处拔一火罐,10分钟后取罐,见局部呈暗紫色,患者觉腹痛有所改善;走罐线路上行推罐至局部皮下潮红,再配合以捏脊治疗,患者面色转好。治疗2次,痊愈(黄俏敏走罐配合捏脊治疗中暑8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 ;2 :37)。

【注意事项】

1安心休息,保持环境凉爽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2汗出过多或汗出不止者,要鼓励患者多饮淡盐开水、饮料,稍冷服,宜进流质、半流质饮食。在病情缓解之后,以清淡易消化之饮食为宜,少食厚味,注意调理。

十八、风瘙痒

皮肤无原发损害,但见瘙痒,名为风瘙痒,又称血风疮、阴痒、皮肤瘙痒,常因搔破皮肤,血痕累累。有的只局限于一处,如****、女外阴、****等处。

【病因病机]

多见于老年瘙痒症,秋冬易患。由于气血两虚,血不养肤,肝风内生,风胜则痒。或因心经有火、血热生风,或湿热内蕴、外受于风,或风邪郁久,化热化燥,而致风胜,故见皮肤瘙痒。

【临床表现】

1血热型皮肤瘙痒潮红,搔破呈条状血痕,受热易痒,或有口干、心烦,多为夏季发病。脉弦滑带数,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

2血虚型皮肤干燥,搔痒血痕遍布,面色无华或见头晕、心慌、失眠诸症。脉弦细,舌淡,苔净。

3风湿型皮肤瘙痒,搔后起水疱、丘疹或流水等湿疹样改变。脉弦滑,舌苔白腻或薄黄腻。

4风重型症见:周身皮肤瘙痒,经年累月,皮肤肥厚苔藓化,顽固不愈。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治疗方法】

1治则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2方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从长强穴开始,向前轻推患者肌肤,并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并行捏三提一手法,如此循环,捏拿3~5遍。

【治验集锦】

陈强、杨诒君报道:捏脊疗法治疗瘙痒症39 例,效果满意。方法:患者俯卧位, 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医者先用轻手法在背部按摩, 使肌肉放松, 然后由长强开始, 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 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 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直至大椎。每次捏9 遍, 每日治疗1 次, 10 次为1个疗程, 休息2~3 天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痊愈10 例, 显效19 例, 有效9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974%(陈强,杨诒君捏脊疗法治疗瘙痒症39 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2:7)。

【典型病例】

张某,女,60岁,退休教师。2000年10月13日初诊。自诉全身阵发性瘙痒1年余,夜间为重,伴精神不振,失眠。在外院按“老年性瘙痒症”给予外用氟轻松,内服氯苯那敏(扑尔敏)、防风通圣散,效差。查: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四肢伸侧及背部起皮屑有抓痕及色素沉着。采用捏脊疗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瘙痒发作次数减少,睡眠正常,精神转佳。继续治疗15天,瘙痒消失告愈。半年随访,无复发(华新宇捏脊疗法的临床运用按摩与导引,2002;10:49,50)。

【注意事项】

应戒烟酒、忌辛辣,内衣以棉织物为宜。避免过度搔抓皮肤,老年患者避免过勤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