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11

第11章 儿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1)

第5章 儿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1)

一、疳积

“疳积”是中医儿科四大症(麻、痘、惊、疳) 之一。“疳”有两种含义, 一为“疳者甘也”,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指形体消瘦, 津液干枯之意。“疳积”是疳症和积滞二症的总称, 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 故有“积为疳之母, 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之说。此病与现代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 某些肠寄生虫病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等相似。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之品,损伤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积滞不化,气行受阻而成积滞之症。积滞又分乳积、食积和虫积。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疳症多因小儿喂养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权;或因积滞日久,阻碍气机,致使营养失调,气液虚衰,发育障碍,患儿羸瘦。

3病后失调,药物所误多见为长期吐泻或慢性腹泻,以及病后失调,伤及脾胃之气,气血失养而产生疳症;用药不慎,误虚为实,损脾及胃,日久成疳。

【临床表现】

1积滞伤脾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稍稀,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食而不化,精神差,夜眠不安,嗳腐吞酸,大便不调或秽臭,舌苔厚腻。

2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或白,头发稀疏干枯,骨瘦如柴,腹大坚硬,头大颈细,精神不振,嗜睡,嗜食异物,有时吐下或便下寄生虫,便溏或秽臭,尿如米泔水,舌淡苔薄,指纹色淡,脉多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2)手法:捏脊,用常规捏脊手法(具体操作参阅第4章一,下同)6~8遍,一般自患儿尾椎骨端的长强穴起, 沿督脉向上捏拿至大椎或风府穴, 病情较轻者拿至大椎穴即可, 如伴口角及鼻下糜烂者应拿至风府穴。重提脾俞、胃俞。夜眠不安者加按心俞。可配合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中脘穴等小儿推拿手法。

2气血两亏

(1)治则:健脾益气,养血。

(2)手法:常规捏脊手法6~8遍,重点提脾俞、胃俞、心俞、肾俞穴,捏最后一遍时改由大椎穴捏向长强穴,并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双肾俞、长强穴上做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以补泻兼施,防止虚不受补。可配合推拿手法如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中脘穴,分推阴阳,推三关等小儿推拿手法。有虫积者配服驱虫药。

【治验集锦】

1冯泉福、汪月琴等报道:用捏脊疗法治疗57例疳积患儿,捏脊后临床症状好转,尤以食欲缺乏、口渴、烦躁不安、夜寐不实、手心热多汗改善为显著,体重平均上升095千克。并观察了患儿血清促胃液素和木糖吸收的数据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证实捏脊确实能明显改善疳积患儿的促胃液素水平,改善小肠吸收功能(汪月琴,等。捏脊疗法对疳积患儿促胃液素分泌功能的观察中医杂志,1981;7:26)。

2潘国鹏,孟祥英报道:用捏脊疗法治疗98例疳积患儿,捏脊后临床症状好转。方法:术者从尾部长强穴开始, 用拇指和食指的二、三节将患儿皮肤捏起, 双手交替捏脊至大椎穴, 如此反复进行3 次, 在第4 次和第5 次的术中, 每捏3 次后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 次, 最后以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的脾俞、胃俞、肾俞穴各3~ 5 次。一般每日治疗1 次, 连续6 日为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66 例,占6735%;好转29 例,占2959%;无效3 例,占306%,总有效率为9694%。并认为捏脊疗法具有时间性,以上午10∶00~ 11∶00 为施术的最佳时间,因此时近于日中,为阳中之阳,心火主运,火生土而助脾阳,因势利导,效果显著(潘国鹏,孟祥英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98 例中国民间疗法,1998 ; 8:18)。

3马绪东报道:用捏脊疗法配合针刺“四缝”治疗66例积症患儿,厌食、拒食、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调、消瘦、烦躁、多啼等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方法:术者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抵脊背上,合力夹住肌肉提起做翻卷动作,自长强穴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5遍。当捏至第3遍时,每捏3把将皮肤提一下,每天做1次,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以后每隔1天捏1次,再捏5~7次。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在示指、中指、环(无名)指及小指中节针刺约一分深,刺后挤出黄白色黏液,每日1次,直至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其中痊愈54例,占8182%;好转9 例,占1364%;无效3 例,占454%,总有效率为95 46%(马绪东捏脊针刺治疗小儿积症66例光明中医,2004;3:32)。

【典型病例】

刘某,男,5 岁,1992 年10 月7 日就诊。不思饮食半年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胀满,手足心热,唇干口渴,神疲肢倦,夜卧不安,大便溏薄,小便黄浊, 舌苔浊腻,脉象滑细。经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症”, 常服多酶片、胃酶合剂、乳酶生、山楂健脾丸等药, 效果不著,病情渐而加重,体重明显减轻。行捏脊治疗1 个疗程,诸症皆消,面色红润,为巩固疗效休息2个月后,又行捏脊治疗6 次,随访1 年,未再复发(潘国鹏,孟祥英捏脊疗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98 例中国民间疗法,1998 ; 8:18)。

【注意事项】

忌食芸豆、醋、螃蟹及难消化的食物;捏脊时,手法要轻快;积极治疗并发症及慢性疾病;应配合中药治疗。

二、泄泻

泄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四季皆见,以夏秋季节为多。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便稀,甚则如水,夹有不消化的乳食及黏液为主证。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故素有脾常不足之说。脾虚则消化运输功能失职,排泄水湿功能失常,因此易被乳食所伤,被湿所困而导致泄泻。常见原因有四:

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胃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

2内伤饮食多因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食入生冷油腻之物,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水谷失运,脾伤则运化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而成泻。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停留,下注大肠而为腹泻。

4脾肾阳虚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若因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均可伤及脾肾之阳。命门火衰,水不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而致洞泻不禁。

【临床表现】

1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稀溏,杂有残渣和乳块,气味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白厚或垢腻,脉滑。

2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3湿热泻腹痛即泻,泻利如注,粪色深黄,臭味异常,身有微热,口渴不多饮,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4脾虚泻大便稀溏,食后即泻,色淡不臭,多吃多泻,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弱。

5脾肾阳虚久泻不止,面色苍白无华,食入即泻,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脉搏无力,甚至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疗方法】

健脾燥湿、散寒消积为主法。

手法:常规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来回捏10次,重提脾俞、胃俞穴、按揉大肠俞、长强穴、命门穴,捏完后从命门穴向肾俞穴以拇指指腹左右推压,并轻叩长强穴3~5次。寒湿型加揉外劳宫穴、100 次,推三关300 次,推上七节骨100 次;湿热型加清大肠3 分钟,清小肠500 次,退六腑300 次,推下七节骨100 次;伤食型加清大肠3 分钟,推下七节骨100 次;脾虚型加补脾3 分钟,推上七节骨100 次法。惊泻,加清肝经300 次,捣小天心100次。腹痛者加揉天枢穴、拿肚角;大便遗出而不自知,加揉龟尾50 次。

【治验集锦】

1李江报道:用单纯捏脊法治疗90例小儿消化不良,年龄13天至3岁,病程3~7天,最长者4个月。临床表现:大便每日5~10次,呈稀水、蛋花样,多泡沫,部分伴呕吐,溢乳,体温正常或不正常。肠鸣音亢进,镜检为不消化便,脂肪球+~,无白细胞。治法用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来回捏10次,然后用示(食)、中两指叉开按小肠俞10分钟,呕吐者加按脾俞2分钟,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结果全部在24小时内大便减为1、2次,72小时内98%大便形态正常(李江捏脊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90例观察按摩与导引,1988;6:24)。

2 王晓玉等报道:捏脊治疗配合穴位推拿婴幼儿泄泻19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法:患儿俯卧,医者用拇指指腹顶住皮肤,示(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两手交替向前移动,边推边捏边提拿。自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向上至大椎穴为1 遍,每捏5~7遍,为增强刺激,可从第2 遍开始,每捏3 次,向上提拿1 次,即“捏三提一”法。末遍手法同第1 遍。以上手法均采用滑石粉作递质,手法操作每日1 次,3 次为1个疗程。配合运八卦500 次,清胃经500 次,清补脾3 分钟,清补大肠3 分钟,清小肠500 次,清天河水500 次。经治192 例,1个疗程治愈128 例,2个疗程治愈47 例,好转11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96 3 %(王晓玉等捏脊治疗配合穴位推拿婴幼儿泄泻针灸临床杂志,2002;9:47)。

3端木香凤、潘荣霞等报道:采用捏脊疗法配合自拟中药止泻方热敷神阙穴,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方法:术者两手握拳,二示(食)指抵于脊骨之上,两拇指垂直,将皮肤轻轻提起,沿督脉自下而上不断地捏拿至大椎穴为止。以捏为主、推为辅。捏到脾俞、胃俞、肾俞穴时用拇指与示指将皮肉向外侧上方重提一下。捏力大小以患者能忍受及捏后皮肤红润为度,每次捏6遍即可。手法完毕后,取适量止泻散细末,用温开水拌湿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即可,24小时取下,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50例经治疗2个疗程,治愈45例,显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端木香凤、潘荣霞,等捏脊疗法配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5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3;8:35)。

4 刘建忠、刘娟等报道:自1989 年以来采取捏与水针、穴位按摩结合治疗婴幼儿慢性泄泻好转快,疗效满意。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医者双手示指半屈,拇指伸直,余指握半拳,拇、示指捏起皮肉自长强穴两旁,双手同时交替向上捻动,捏至大椎穴处,捏到肾俞穴和俞穴处向外轻提3 下,每捏2遍时用一拇指指腹自长强穴向上沿正中线推至大椎穴两遍,每次如法6 遍。捏完后,双手拇指自命门穴至肾俞穴按压3 遍。上法完5~10 分钟后,在双侧足三里穴分别缓缓注射山莨菪碱(6542)液。178例经治1 疗程后,痊愈128 例,占71 9 %;好转43 例,占24 1 %;未愈7 例,占3 9 %;总有效率为96 1 %(刘建忠、刘娟,等捏脊配水针及穴位按摩治疗婴幼儿慢性泄泻178 例宁夏医学杂志,1999 ;11 :673)。

【典型病例】

1汤某,女,1 岁,1999 年6 月26 日初诊。患儿10 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5、6 次,自服“小儿利宝”效不佳。渐至大便每日10 余次,食后即泻,夹蛋花样不消化物,纳差。检查:精神倦怠,面色微黄,腹软,舌淡红、苔薄白中部苔厚,指纹淡紫至气关。大便常规:脂肪球( + ) 。诊为泄泻,证属脾虚型。用基本手法加脾虚型手法治疗1 次,至次日泻4、5 次,守方推拿1 次,大便略成形,再1次而痊愈。随访半个月无复发。